主編郭強生認為二○一○年是名家以一貫的大河歷史敘述,多重引伸種種幽微的生命跡象;而新秀則有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繁盛開花的年代。
因此他以最獨特的眼光,重新審視名家、新秀之作,撈捕到十五篇發出神奇光輝的美麗作品。計有李永平、李渝、蔣曉雲、黎紫書、章緣、黃靜泉等名家精采、動人小說,以及戴玉珍、周丹穎、王冠雅、林佑軒、黃麗群、葉揚、葉佳怡、黃汶瑄等各大文學獎新秀作品。
本屆「年度小說獎」由李永平的作品〈大河盡頭〉榮獲殊榮。
書末附錄年度小說紀事,為整年的文學歷史作詳細記錄。
◆ 李永平〈大河盡頭〉獲年度小說獎!
◆ 郭強生精選二○一○年最精彩的小說作品,精華薈萃,篇篇動人,讀一本等於讀遍全年最好的小說。
◆ 選入李渝、李永平、蔣曉雲、黎紫書等名家以及黃麗群、葉佳怡、林佑軒等文學獎新人,譜寫最美麗的文學盛宴。
作者簡介:
郭強生主編
評論家、學者、劇場編導、小說家,現為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曾獲多次重要文學獎項,並多次入選「年度散文選」、「年度小說選」、《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等重要選集。其中《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給我一顆星》獲「文建會劇本創作首獎」。著有《夜行之子》、《在文學徬徨的年代》、《我是我自己的新郎》等二十餘部。
章節試閱
◆雙人探戈
作者/ 章 緣
本名張惠媛,台灣台南人。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紐約大學表演文化研究所碩士。旅居美國多年,二○○四年後移居中國大陸。曾獲《聯合文學》小說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作品入選爾雅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中副小說精選、台灣筆會文集、聯合文學二十年短篇小說選、九歌九十四年小說選等。著有短篇小說合集《更衣室的女人》、《大水之夜》、《擦肩而過》、《越界》,長篇小說《疫》,隨筆《當張愛玲的鄰居:台灣留美客的京滬生活記》。
******
老范的日腳,本不會跟台灣太太有搭界的。
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人生的軌跡相差十萬八千里,不僅是上海和台灣的空間距離,還有七十來歲及五十來歲的年輪代溝,更甭提一個是水裡來火裡去閱人無數的老克拉,一個是平凡守分溫室裡生長的家庭主婦。這兩個來自不同星球的人,卻莫名其妙被一條銀河給牽上了線。
說得好像有點曖昧。誰說一個男的遇上一個女的,就一定會有曖昧?但它還一定就曖昧,因為老范最善於營造一種浪漫的氣氛,最知道怎麼說怎麼笑,眼神怎麼勾轉,能讓面前的女士心生蕩漾,不管是芳齡二十的小姑娘,還是跟自己一樣白髮多過黑髮的阿婆。但是那曖昧也不一定是你想的那種。
老范就住在上海水城路一帶某個所謂的「文明小區」。那一帶已陸續被日本人台灣人入侵蠶食,一個個新建的高檔小區配有會所綠地和大門警衛,一間間日本居酒屋克拉部,台菜店及台灣小吃。走在水城路,他彷彿到了異鄉。唯一讓他心安的是他住的小區,多少年來維持著同一個面貌,白色的外牆風吹日晒成糞土汙黃,大門外的小塊綠地上堆滿雜物,盆盆罐罐種了些蒜苗香草,外頭停了一排腳踏車,少數人家門口停著小轎車,公共樓梯間燈泡不亮,玻璃窗破了幾塊,連長竿伸出去晾晒的衣服,也顯得面料粗糙,特別寒磣。但是這裡安靜。真的,老范每次走進自己的小區,都訝異於這裡跟外頭的差別。外頭,就在一條街之外,是那麼車水馬龍市囂不斷,一走進這裡,怎麼時光倒退了二十年,什麼都緩下來,安靜下來,不慌不忙。就連這路邊的牆草,隨風搖曳都帶著韻致。二十年前初搬來時,這裡是被人羨慕的時髦小區,老友們都還擠在擁塞汙暗的石庫門,他就搬到了這裡。他總是那個最快接受新事物,擁抱新變化的人。老友都說,小范啊小范,儂來塞,花頭經老透啊!
再怎麼物質貧乏的年代,他也能穿得整整齊齊,跟別人一式一樣裡,從領口袖口這兒那兒一點一滴翻出講究來,只給內行人看。多少個運動,他都避開了大浪頭,從沒真的傷筋挫骨,就像這路邊的草,勁風來了彎彎腰,風過了又腰桿筆直。到現在,要過七十四歲生日了,他的腰桿還是挺直的,一頭銀髮,常年穿條吊帶西褲,燙得筆挺的襯衫,擦得亮的皮鞋,挺頭挺胸走在馬路上,他老范還是很有看頭的。
說有錢,他沒什麼錢。除了這套舊的一室一廳,跟他年紀相當的老家具和即將報廢的家電,醒目擺在櫥架上的古董唱片、留聲機和老相機─不是收藏品,是他青春歲月的紀念物(沒人知道這些東西怎麼沒有在幾次運動裡給搜刮一空),此外身無長物。但是那些老東西都是有來歷的,就跟他給人的感覺一樣。如果你有機會到他小屋裡坐坐,可以聽到很多故事。他不談工作和出身背景,只愛吹什麼時候在哪裡看過的一場熱鬧,跳過的一支舞,吃過的一頓大菜。這熱鬧這舞蹈這美食,當年人人愛聽,剛從翻天覆地的運動裡熬過來,什麼主義啊黨啊建設與破壞都膩了,只想把眼前的小日子過好,一個繁華的老上海,由見證人活生生帶到眼前來,怎不教人懷念嚮往。經過數十年清湯白水的日子,新的繁華來了,來勢洶洶,沛然莫之能禦。有了新的繁華,老克拉的故事就真的翻頁進入歷史了。但是老范還腰桿筆直(歸功於多年的舞功和私人的講究),還未進入歷史,老聽眾跑了,他還能「花」來一些新聽眾,最多的就是跟他學舞的女士們。女士愛聽故事,不管是窮是富。他現在講故事總帶點懷舊的傷感,還有一絲嘲諷,以瀟灑的手勢,多情帶笑的眼睛(年輕時一雙桃花眼,現在一笑就布滿魚尾紋)娓娓道來,跟他煮的黑咖啡一樣,很香,很苦。
靠著一點退休工資,老范還是過得有滋有味。鄰居們每天看他穿著整齊,走進走出,小屋裡也不乏訪客,女客居多。同齡的人早就背駝氣衰,冬天在屋子裡孵著,湯婆子握在懷裡打瞌蟲,夏天敞開門窗,一件汗衫一把蒲扇趕蚊子,只有老克拉活得像個人,像個男人。他們總結一句,老范啊老范,路道粗,花頭多來兮。
老范的一世英名,卻差一點毀在這個姓杜的台灣太太手裡。
就跟著老范稱她小杜吧。小杜住在附近的涉外高檔小區,這天下午,她到台菜一條街來吃飯洗頭,然後到便利商店買咖啡奶精。買好後,沿著馬路漫無目的往前逛去,便到了剛整修得煥然一新的文化中心,外頭掛一長條紅幅寫著奇石展。小杜對石頭沒感覺,除非它們能發光。長日無事,她還是走進去。
一進展覽會場,小杜就後悔了,只有她一個參觀者,講解員一路跟隨。奇石都很大,樣子千奇百怪,顏色也多變,依據造型冠上名稱,太極、駿馬奔騰、蓬萊仙島,還有座八仙過海,簡直無奇不有,也不知是否真的天然。小杜想到還是雲英未嫁時去蘭嶼玩,導遊指著海邊一個有洞的巨石說叫玉女岩,當時她百思不解。每個奇石前的名牌上都有標價,動輒五、六位數。講解員看她的舉止打扮,跟前跟後特別熱絡,說奇石可以鎮邪,擺在家中增添氣派。要把這麼個幾噸重的石頭放在客廳,那客廳也不能是一般的客廳。
走了一圈,看小杜只是微笑點頭,並未對任何一塊石頭表示興趣,講解員指著一個鑲在金屬座上巴掌大的石頭,彷彿是兩個相擁的人形,一邊的手筆直長伸,要不您買個小一點的,擺在茶几上也好看。她一看,牌子上寫著「雙人探戈」。為什麼是探戈不是華爾茲?她仔細端詳。因為石頭剛硬嗎?相較於她所鍾愛的華爾茲,探戈充滿了拉扯抗衡,男女相互叫板。售價……
沒來得及問售價,講解員已笑容滿面向外迎去,門口走進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先生。肯定是什麼大買主囉?小杜不由得特別注意,沒想到來者眼睛瞟到她,竟然在她身上略停,而且微笑著對她微微頷首,一派紳士風範,然後才跟講解員用上海話說了幾句。小杜聽不清他們說什麼,但是老先生幾句話,說得講解員眉開眼笑。老先生說完本來要走,卻改變主意往她這裡走來。小杜這才發現,自己一直盯著對方,是她大膽好奇的眼光把對方引過來了。
「儂好,阿拉勒拉啥地方碰著過?」老范彬彬有禮開口了。
「我想沒有,沒見過。」小杜說。她剛捲過的鬈髮在臉龐兩側恰到好處修飾著臉部線條。
「是嗎,怎麼這麼面熟,這麼好看的笑容,我肯定在哪裡見過。」老范說。這是他最常用來稱讚女士的話,不是稱讚對方的頭髮五官肢體,是笑,是神情。再怎麼皮肉老皺的女人,也相信自己笑起來好看。
我在笑嗎?小杜暗驚,對一個陌生的上海老頭?其實,公平一點講,這個人雖然滿頭銀髮,跟老頭是不搭界的。他臉色紅潤,腰桿挺直,而且還雙眼放電。要說老頭,是家裡那個吧?
文化中心裡有交誼舞廳,下午場兩點到四點,老范常帶著女學生來跳舞。新裝潢好的舞廳,仿外頭夜總會的腔調,裝了吧檯(主要提供熱茶水)、沙發,柚木地板的舞池被擠得只餘一小塊,天花板上一個巨大如鐘的銀色轉燈,照著底下的舞客彷彿夢遊。小杜反正沒事,有個像老范這樣的地頭蛇領路,她就把三層樓的文化中心給走了一趟,跟著老范向裡頭的主任辦事員阿姨等打招呼。她發現,老范的人緣不是普通的好,那些阿姨們從領導到小職員,看到他也像那個解說員般眉開眼笑。老范總是拿自己開玩笑,讚美著對方,雖然那些讚美稱不上貼切,更不含蓄,對方總是嗔笑地照單全收。
此人是誰?新學生?也有人問起小杜。老范總是忙不迭地搖手,這位是新認識的朋友,人家是台灣人。
「台灣人哪能啦?儂吃伊勿落?」辦活動的小姐,跟老范沒大沒小地笑鬧。樓下講解員就是老范介紹給她的。那小姐一張五角臉,高高的顴骨,戴一副雙色方框眼鏡,看起來精明。她轉向小杜用普通話說,「范老師在我們這裡是最有名的老師,你要跟他學跳舞,不要太好噢!」
小杜看向老范,老范也看向小杜,兩人同時轉著一個念頭:有沒有可能?
老范討女士歡心,已經成為一種反射動作了。從十幾歲的小夥子,歷練到今天,他早已成精。在他的圈子裡,還沒有哪個女士他擺不平拿不下。就像鮮花和蜜蜂的關係,老范深信,這些盛開知名或不知名,玫瑰般嬌豔或菊花般淡雅,甚至是野花般不起眼的女人,只要是花,它就等待著蜜蜂。他老范作為一隻從不怠工的蜜蜂,出入過多少女人的心房,雖然沒有一個長留身旁,因為他不是死認一朵花的蜂,但他曾吸取過多少醉人的花蜜呵,午夜夢迴,為了自己做出的浪漫事薄倖名,既傷感又滿足。
但是這回這朵花,可不是他輕車熟路就能擄獲芳心的。這是生在台灣的花,一位台灣的貴太太。真的吃伊勿落?老范的鬥志被燃起了。老話一句,天下的花都待蜜蜂來採,這位也不會例外。
小杜被老范的眼睛,看得調轉了頭,臉微紅。這個老男人。她發現自己也像那些上海阿姨一樣,啐罵著,又高興著。
但是小杜沒有接受老范的邀請,進舞廳去跳上一曲。交誼舞可以不貼著身,手總要給人握著吧,另一隻手也能藉機在後背上做功夫。再說了,今天的鞋子不對,而且,那個舞廳有點怪。
老范天天下午到文化中心報到,每跳幾支舞,都要去外頭繞繞。那個台灣太太卻消失了。他對小李和小陳兩個學生,還是殷勤有禮,但是他自己卻感覺不到花的香、蜜的甜了。這天跳完舞,小李提議去隔街的港式飲茶喝下午茶,那裡是他們以前常去的地方,兩碟點心,一壺龍井,可以坐上半天。他託言有事要先走。小陳在旁說,不如明天去喝咖啡,有家台灣人開的咖啡館,情調蠻好,還有一種紅豆鬆餅,味道不要太好噢。他也搖頭。他像個紳士般欠身,說還是改天請兩位到我那裡坐坐吧。小李小陳微笑,再約吧。她們都喜歡去老范那裡,想著要怎麼擺脫另一個,得到老范所有的關注。
老范走在馬路上,有點百無聊賴。突然一陣香風吹來,飄來一句軟甜的台灣國語:「范老師,你好。」怎麼有人到了這年紀,講話還這麼嗲聲嗲氣?老范擺出嚴肅帶著一絲悲傷的面孔,對著眼前的這張笑臉。
「不記得我了?」小杜笑。
「怎麼會不記得?」老范說,「小杜,你這幾天都到哪兒去了?」
「哎呀,我這幾天倒楣了,全球股市大跌……」小杜住了口,沒必要跟他說這些吧?雖然覺得這個人挺有趣。
「你也炒股?」老范說,「我曉得幾支牛股,可以給你作參考。」老范不炒股,但要吹出一套股經卻是輕而易舉。
兩人邊走邊聊,不知不覺走到了老范的小區前。「我就住這兒,要不要上來坐坐,我有很多上海的老照片。」
「你一個人?」
「吾和一隻貓同居。」
「今天不行。」小杜說,「我還有事。」
老范再加把勁兒,表達自己的關心,「炒股要當心,一套牢,菜錢都沒了。」
「沒事的,我先生拿了五百萬給我玩玩……」小杜話一出口,便覺失言。這句話她常跟朋友們講,大家都被股市套牢,笑鬧慣了。
老范臉上還笑,但眼睛裡閃過一絲絕望,他不再殷殷望著小杜,好像要用眼光把她圈住,而是很快地揮手道聲再會,轉身進小區了。他移動起來像隻貓,悄然無聲。
小杜五百萬的玩笑話,把老范嚇醒了。乖乖隆地咚,他老范是吃飽了撐著,去招惹一個這樣的貴太太。恐怕連請她吃飯的錢都拿不出來。他想到十幾年前見識過的一個台灣太太。
十幾年前,那時上海跟現在可不一樣,百廢待舉,他正忙著重拾舞藝。有一回老同事們在上海最有名的海鮮樓吃飯,反正是單位開銷,大家放開肚皮吃,尤其是大閘蟹。大閘蟹人人愛吃,那時價錢還沒漲到現在這樣。總之,上海的一些好東西,大閘蟹也好,房子也罷,都被台灣香港人炒得比天高。十幾年前,一人兩隻大閘蟹,就吃得齒頰留香心滿意足,可以跟別人誇耀了。突見兩個侍者伺候著一個貴太太走來,貴太太一坐下開口就要了六公六母一打大閘蟹。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她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一刻鐘後,大蒸籠來了兩個,侍者開籠,裡頭伏著一公一母兩隻橙紅紅的大閘蟹,貴太太伸手拿來,螯腳一一折斷放在一旁,兩手一扳剝開蟹背,低頭一門心思舔吮膏黃。兩籠吃畢又來兩籠。如此這般,六籠十二隻大閘蟹膏盡黃乾,肉都啖光,蟹腳打包帶走。貴夫人走後,大家趁著幾分酒意,喚來侍者,侍者說此人每到此節,就從台灣飛來吃大閘蟹,一吃就十隻一打,蟹腳不及吃,帶回當點心,真是個蟹痴。
當時大家都搖頭冷笑,台灣人就是巴,大閘蟹要細細品嘗,狼吞虎嚥無異焚琴煮鶴。他太了解這種嗤笑了。在那個大多數人都捉襟見肘,靠著單位才能出去打牙祭的年代,這種不為擺譜只為自己喜歡的豪奢吃法,對大家造成多大的震撼,多大的威脅。這成了老范常講的故事之一。他老范也嚮往這種豪奢。如果可能,他也要盡情享用所有對他有情而他也有意的女人。一般人只吃一、兩隻,有的人可以一口氣吃一打。
可是現在,他想到這個狂啖大閘蟹的台灣女人,卻覺得說不出的鬱悶了。回到小屋,每天下午必有的點心咖啡,也無心調弄。白底黑紋的咪咪,臥在窗台邊,冷冷看著他發愁。咪咪,來,咪咪?連貓都不理他。他是個沒人要的孤老頭啊!老范把頭抵在靠窗的小圓桌上,往日的豪情銳氣都消散了。七十四了,還能花多久?他自怨自艾。
小杜的樣子清晰萬分地浮現眼前:雙排扣復古式米色風衣多麼合宜,說話時鬈髮在臉邊輕晃多少風情,她的眼睛因懷疑而生動,表情因冷淡而有魅力,小腿勻稱修長,穿著那雙美麗的短皮靴,顯得腳步輕盈。他要讓這樣的一個女人為他動心。
約她出去。去哪裡?老范不愧是老克拉,知道西餐這種噱頭,對台灣太太不起作用,人家搞不好天天吃西餐。泡高級咖啡館?他懂行情,一小杯咖啡就要五十元,還不能單請咖啡。上舞廳,那也要高檔如百樂門吧?那裡哪能隨便進去,一不小心就被扒一層皮。送禮物?那些手機鍊條、真絲巾、小荷包之類的,送送小李小陳還行,拿來送她,不讓人笑他小兒科?想來想去,還是請到自己的小屋來。他的小屋有情調,又實惠,進可攻退可守。
老范在那裡傷透腦筋,卻不知小杜的心思。其實小杜先後嫁的兩個男人,年紀都比她大得多,她比別的熟女更看得出老范是個寶。經過歲月洗滌渲染的成色,辛辣成熟卻又脆弱天真,隨時準備拜倒在石榴裙下,奉上一顆熱騰騰的心,卻又發乎情止乎禮,自嘲自謔總能化解尷尬。這樣的男伴,還真的可遇不可求。
小杜沒有多給老范一個微笑、一個眼風是有原因的。倒不是顧忌老公。老公除了生意,什麼都做不了了。有時她覺得,老公只是帶著她出門充充門面,就像讓她陪著躺在床上做做樣子。她考慮的是,這是個上海男人。她不知道這個上海老男人,會不會有什麼目的?除了她這個人以外的目的。
老范小杜的第三回合交鋒,發生在書報攤前。老范不買報,每天早上到街口的書報攤翻翻《東方晨報》,傍晚再翻翻《新民晚報》,上海大小新聞翻不出他的手掌心,這全靠跟賣報阿姨的交情。這天傍晚,老范正翻著報,聽到了那軟軟甜甜的台灣國語:「《新周刊》有嗎?」
可不是她嗎?老范喜出望外。小杜也看到他了,「這麼巧。」
「我就想著,也沒有你電話,天涯海角去哪裡尋人?」他語氣誇張地說。
「范老師找我?」小杜忍著笑。
「對,我要過生日了,請你來吃蛋糕。」
「我……」看著眼前這張笑臉,小杜一時不知如何拒絕。這個人到底想做什麼?總不會真要追求她吧?她的結婚鑽戒好端端亮閃閃戴在指頭上。手機叮噹響一聲,教她跳舞的老師發來短信,說要暫停上課,因為最近有參賽的同學需要加緊練習。小杜心一沉。
「小杜,怎麼樣,能賞光嗎?」
「好吧,在哪裡?」
「我住的小區你曉得的,三樓一室,星期五下午三點,一定要來。」老范說完就走,怕她改變心意。
一週裡的時光,老范最喜歡星期五,那是週末的開始,街上氣氛特別熱絡,人心特別自由。這是為什麼他約小杜星期五來。他把小屋收掇整潔,廁所裡換上雪白的新手巾,窗邊圓桌鋪上那條手織的白桌布,端出最寶貝的兩組咖啡杯,銀湯匙擦得雪亮。他穿上了最好的襯衫長褲,繫上一條花領巾,選了一張摩登舞曲,先就在屋裡轉起圈來。咖啡壺在爐上咕嚕嚕響,咪咪冷冷看著主人發痴。
時間到了,小杜沒有來。老范在窗邊望眼欲穿。不會被放白鴿了吧?台灣女人,他畢竟是吃不準。
三點一刻,小杜出現了。
小杜一進小區,就渾身不自在。她沒來過這種地方。危險嗎?可能。還繼續嗎?為什麼不。這幾天她心情惡劣。過去大半年來,每週都讓老師陪著練華爾茲,沒想到老師突然拋棄她了。是她自己堅持不肯參賽,老師為了賺學費拉抬知名度,替參賽學生護陣也是無可厚非。但小杜就是揮不去那種被棄的感覺。是她投入太多了?還是他太無情?
她自然倒向了另一個張開雙臂的有情人。她是不是太大膽了?根本不知男人的底細(怕什麼,難道這個老男人還能勉強她? ) 不過是萍水相逢,她沒準備出牆,也不會跟這種人出牆(好就好在萍水相逢,都五十幾了,還在等什麼?)
老范在窗邊看見小杜走過來,心開始急跳(是兩年前裝的心律調整計故障了?)。這可是他老范證明自己男性魅力的終極考驗。如果這個女人走出他小屋,還是原來的那個女人,他就要認分服老了。
小杜一進門,老范心就定了,因為她笑的樣子看起來不一樣了,帶點嬌腆,肢體動作也變得比較嫵媚自覺,這細微的變化只有像他這種老薑才能辨識。精神一振,老范恢復了原有的瀟灑風度,讓小杜在圓桌前落坐,端出蛋糕,倒了咖啡。
小杜拿出禮物,是一個巴掌大的石頭。「這尊石頭叫雙人探戈,像不像?」
老范接過來。這是那個奇石展裡的東西嗎?她肯定被宰了。這個世道,石頭都成了寶貝。他雙手捧著,點頭,「靈啊,老靈啊,謝謝儂噢,看來小杜也喜歡跳舞。」
老范說著文化中心跳舞的事,開自己玩笑,然後說了些滄海桑田的往事。他估量過,老上海的繁華不如老上海的滄桑讓台灣太太感興趣。然而,陳年往事在這斗室裡聽來遙不可及,小杜啜著咖啡,打量這狹小的客廳。這人也真能吹,她還以為這裡會是陋巷華屋,別有洞天,但她看到的只是一個老房子,一些舊東西。咖啡有點煮過頭了,蛋糕裹著厚厚一層奶油。今天不該來的。原先在這人的殷勤中得到滿足,現在只覺多餘。為了禮貌,她努力表現出興趣,在適當的時候蹙眉或微笑,並尋覓告辭的良機。
終於老范不說話了。他往椅背上靠,笑吟吟看著她。那是雙會勾人的眼睛,她避開那眼光。小杜現在很確定自己的方向。
此時,探戈舞曲響起,一掃斗室的懨懨之氣,那分明的鼓點,好像在催促著什麼。老范起身邀舞,她略一猶疑便伸出手。空間很小,他們在這小空間裡作小的蟹行貓步,作小的迴旋,停頓,擺頭,後仰。老范很會帶領,暗示動作明顯,即使她久不跳,也能跟隨。小杜逐漸放鬆了,開始感覺到那種來自老男人的安全感,沾在男人身上的咖啡餘香,混著古龍水的味道,老舊的櫥櫃,牆上泛黃的照片,褪色的沙發布罩,沙發上好整以暇舔著腳掌的貓,整個氛圍讓人像要跌進迢迢的過去。
舞入了第二曲,是她知道的老歌,白光的秋夜。沙啞的歌聲,非常老派。我愛夜,我愛夜,更愛那皓月高掛的秋夜(她停頓,她轉頭),幾株不知名的樹,已落下了黃葉(她看到秋風緊吹,梧桐凋零),只有那兩三片,那麼可憐在枝上抖怯(以為要往那裡去,誰知轉向這邊來,所有思量都不見),它們等著秋來到,要與世間離別(兩片,兩片黃葉緊緊巴住枝幹不願落下,不願落下啊!)她巴緊老范,老范巴緊她,他們要叫停時光……一曲舞畢,老范讓她朝後仰倒。她朝後看,朝後看,整個世界顛倒了,停頓了。老范將她抱起,吻住她的唇。
這吻來得意外,卻也沒那麼意外。那是個很紳士的吻,輕輕壓在她唇上。老范抱住她的腰,她感到力氣被慢慢抽掉,身體有點軟。第二個吻就來真的了,老范有著異常靈活的唇與舌,汨汨汲取如蜂直探花心。
長長的熱吻後,老范沒有下一步動作,讓她頭靠著自己的肩依偎著。小杜乖順地伏在他肩頭,軟綿綿像喝醉酒,等到清醒時四周悄然,唱片已經轉完。老范不說她也知道,這個老鬼,早就不舉了,卻又偏來招惹她。小杜抬起頭來,眼眶裡充滿淚水。
這要命的雙人探戈。
◆雙人探戈
作者/ 章 緣
本名張惠媛,台灣台南人。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紐約大學表演文化研究所碩士。旅居美國多年,二○○四年後移居中國大陸。曾獲《聯合文學》小說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作品入選爾雅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中副小說精選、台灣筆會文集、聯合文學二十年短篇小說選、九歌九十四年小說選等。著有短篇小說合集《更衣室的女人》、《大水之夜》、《擦肩而過》、《越界》,長篇小說《疫》,隨筆《當張愛玲的鄰居:台灣留美客的京滬生活記》。
******
老范的日腳,本不會跟台灣太太有搭界的...
作者序
華文閱讀的新版圖
文/ 郭強生
還是就先從寫小說這事說起吧!
小說實驗、創新、突破……這些詞我們聽了多少年了,到底什麼是突破創新呢?在我看來,根本沒所謂突破創新的問題。每個寫作者的生命歷程、思緒性格、品格教養、身心狀況……都是如此不同,只要是真誠表現自己的情感,專注在個人生命的完成與反省,哪可能是有任何範例可套用?哪一個寫作者不是在創新突破?(如果,他是真的被生命這檔事感動到非寫不可的話,我是說。)
偏偏有太多的作者與評論者喜歡搬出「實驗、創新、突破」的大帽子。話又說回來,在過去二十年,台灣小說好像真的長得不太一樣了,解構歷史,出入虛實,疊嶂敘事,家國認同身分情慾缺一不可。但是二○一○年卻是個奇怪的年分,至少如果我們以幾個全國性兵家必爭的文學大獎得獎作品當採樣指標的話,會發現上述的實驗創新或高調主題都不見了。還是會聽到評審委員說:比較缺乏創新……且慢,所謂創新是跟何者相比而來?
我所看到長久以來對創新的定義,恐怕還是拿國外小說的潮流做為依據吧。
馬奎斯、卡爾維諾、昆德拉、村上春樹對台灣過去二十年小說影響之深,不言自明(甚至應該說,整個華語小說的書寫)。但是我一直困惑的是,我們又沒有拉丁美洲複雜的殖民歷史與軍事獨裁政變的恐怖血腥,也沒有東歐歷經大戰洗禮與共產主義封鎖後突遭解體的惶惑流離,可是台灣有好長一段時間,許多小說作品都生出了魔幻寫實與後設拼貼的五官,裝的卻是都市中產階級情愛或百年未滿的家譜。
一九八○年代末後現代小說已喊得震天價響,咦,可是後現代小說最重要的幾部經典包括《白噪音》、《V》等的中譯本,都是去年才在台問世,原來台灣小說家的外文能力都這麼強,早早都領教過後現代的精髓。如今回顧英美後現代小說的萌芽,我們不得不折服,這批作家對他們所處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的觀察極其敏銳,預言了二十世紀末這套西方法則的裂隙,九一一、種族衝突、全球金融海嘯、網路的錯雜虛擬在這些小說家筆下竟已呼之欲出,那麼,台灣的小說呢?
所謂小說的實驗,究竟只是展示技法,還是真正影響了一個世代的價值觀與情感結構呢?
這兩年台灣小說的「炫技」成份相對是低了,這讓某些評論家開始擔心台灣小說失去了活力。在我看來,部分的原因不過是,這些年的歐美小說沒出什麼新招式,因為他們的小說家有他們的問題要處理。尤其在九一一之後,歐美與回教世界的緊張關係日益緊繃,法國人要面對阿拉伯移民的問題,美國人要處理不定時的恐怖攻擊,西方國家無不都在思索自己與這些移民的文化衝突,新生代小說家們都回到了社會全覽式(panoramic)的寫實主義。面對移民種族文化議題,他們規規矩矩做出了回應,不敢再耍花招,這可是與身家安全息息相關的真議題,而不是文學市場口味的空議題。
這對我們台灣小說來說,實在是很沒營養的事,因為我們距離西方國家的這些切膚問題太遙遠了,寫實主義聽起來也太不「創新」了,是吧?
所以,小說究竟創新不創新,是不是應該回到小說家用什麼姿態與角度,選擇面對處理什麼樣的問題呢?
接下主編今年的年度小說選工作,發現適逢二○一○年,也就是說,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開始地毯式蒐羅閱讀這一年分的小說發表作品之前,我心裡頭老實說有點忐忑,因為已經連續聽說短篇小說發表園地愈來愈少,這樣的年度小說不好選等等提醒,深怕最後挑不出足夠作品印成一本書的分量。站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若交出這樣的成績單,豈不赧顏?
結果,出乎意料的,今年的入選篇數超過以往。因為這十五篇作品,在我心裡篇篇都是難以取代或割捨的「創新」之作!
沒錯,他們的創新,已經不是在追隨西方敘事的筆調,也不侷限於本土即鄉土的主題迷思。往往當創作者有意無意依傍了某西方小說的風格或敘事結構,他(她)的思路情感表達也勢必被感染,這樣一來,筆下人物或多或少都有點像撇著洋腔在講話。另一方面,由於十幾年來我們的文化教育大力提倡本土,這又會出現一批定要帶了濃濃方言口氣的創作,否則好像就不算是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而說到底處,最遺憾的莫過於是,不管是貌似國際名家還是致力台灣認同,這些作品中訴說的情感,刻劃的主題,都與今天我們社會中的讀者脫節,小說家活在自成的象牙塔,然後不讀他們作品的讀者全被打進不懂文學的網路咖。
然而這十五篇作品,讓我看到一種文學新版圖的可能。
首先,這十五篇作品都說了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小說如何說故事,這些年文壇上流傳著必勝公式之說,怎樣切入,如何布陣,最後給它來個逆轉,就會贏得小說獎評審的青睞啦!但是這種預先設定情節框架的說故事法,最後不過是努力填塞細節。但這十五篇小說其故事動人處,都是看似無事,只因小說家獨具慧眼、體恤懷抱加上貼切的語言掌握,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從平凡的日常生活投胎,到了小說中轉世成為了一則傳奇。所以說,他們的說故事技法是模仿不來的。
就借用李渝〈待鶴〉中的這兩句,為這十五篇小說揭開序幕吧─
「人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確不過是一念之間。」
「人間的錯失和欠缺,由傳說來彌補罷。」
不愧是大家出手,這兩句一語道破了許多小說家畢生在疑問與探索的自問自答,也唯有李渝精琢剔透的文字,才能將這樣的領悟勾繪成一卷走出人生幽谷的工筆山水。帶有半自傳性的敘述,寫於喪偶之慟與憂鬱症纏身多年後,卻全不似時下疾病書寫的歇斯底里或顧影自憐,李渝的這篇小說反而如修士般帶著清明的悲憫。正如作者等待著群鶴飛越千古時空,我們也等待著小說家為我們寫下動人的故事,為人間修補遺憾。
黃麗群的〈卜算子〉用了另一種筆法驗證了類似的體悟。算命半仙的口訣豈不也是對人世無常、正常或不正常的心理修補?主人翁手術輸血染上愛滋,與算命為生的老父相依為命,彼此擔心著要活到為對方送終。全篇細膩精準地掌握了這樣的父子情深,「他們每一天都是這樣開始的,但伯的這一天已經結束了。無常往往最平常。」作者看似淡然布下的生活細節,到此凝聚成倫常與生死的無奈對望,但讀者於心了然,生與滅同等散放出何其巨大的愛。
〈女兒命〉的作者林佑軒年紀尚輕,對生與滅的無常或許沒有前輩的透澈寬容,但是他同樣以父子與卜命為題,卻能把爭取自我的跌撞傷痛描寫得絲絲入扣。用一種半詼諧其實咬牙挺胸的口吻,挑戰的是我們社會對正常與不正常的僵化分野。做兒子的最後掙脫了性別桎梏,成為變裝癖父親的親密戰友:「若有來生,換我做你的阿娘,我們是全新的一對母女。」以靈活的語言為台灣社會邊緣族群發聲,不見悲情而多了陽光。葉揚以新人之姿拿下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的這篇〈阿媽的事〉,寫的是目前隔代教養普遍的台灣社會裡難得的祖孫之情。同樣是處理生死,這裡的小人物既無戲劇化人生也沒有代溝衝突,作者卻能藉著點滴穿插、自然流轉的敘述,讓這位阿媽喚起了我們對至親的感恩或懷念,動人而不煽情,平淡中反見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新人表現十分亮眼。葉盈孜的〈街〉可以說是我這幾年裡讀到最驚悚的一篇小說,描寫一座城市籠罩在變態又可笑的詛咒中,街道上處處是人臉!作者用一種壓抑的口吻,卻更有力地傳達了一則充滿控訴與批判的黑色寓言,也是正常/不正常的另一種二元辯證。葉佳怡以〈窗外〉拿下聯合文學新人獎短篇首獎,讓我們看到年輕一代作者筆下的台灣鄉土新風貌。男友失蹤後卻仍賴住對方家中的檳榔西施,卻和男友母親發展出一種類似母女、又像姊妹的共生關係。城鄉差距讓台灣中下階層的傳統家庭結構崩解,室友取代了家人,為著生活不得不彼此扶持,這樣的故事每天社會新聞可見,但年輕的葉佳怡卻以極大的寬容與同理心,寫出了迷途少女的早凋與無奈。
今年入選者中年紀最輕的王冠雅,以冷眼旁觀的筆法描寫了一顆高中校園裡的不定時炸彈。這篇〈洗禮〉巧妙地透過小說敘述觀點,讓我們看到主角在生活小細節中被周遭人所忽視的不正常,同時揭露他被「治療」的同時身邊「正常人」的荒唐無知。全篇台語的使用自然生動,對地方風土觀察入微。或許從八年級世代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新鄉土主題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面,比起六、七年級來他們多了一份對現實的體察。黃汶瑄的〈六年仁班前巷戰〉也是關注校園暴力問題,媒體喧騰的霸凌事件總是不了了之,但這篇作品卻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文字功力不容小覷,一步步帶領讀者走入網路遊戲虛擬暴力造成的錯亂撞擊,讓我們一窺生死價值已經過科技重新控整的年輕族群他們的精神黑洞。
今年中、壯代小說家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與朱天文、朱天心同為「三三」健將的蔣曉雲擱筆多年,今年陸續又有新作問世。〈探親〉寫的是一九九五年台灣小姊妹大陸探親的舊事。當年夏志清便曾盛讚蔣曉雲掌握對話,尤其是方言對話的才華,這回果然功力不減,一干大陸親友的神態脾性藉著幾句對話便活靈活現。雖然寫的還是貧窮中國,但從瑣碎的日常人情中,為兩岸文化把脈,依然頗耐人尋味。
章緣的〈雙人探戈〉寫的也是中國大陸,但鏡頭一轉來到了眼前的上海。一個遲暮的台北企業家少奶奶,遇上了一個垂垂老矣的白相人,這場尷尬又幾乎猥瑣的出軌事件,並非再續白流蘇與范柳原的傳奇,它其實透露了更深一層的寓意:不論是多金的台商,或是仍活在往日時光中的老上海,在這個發展一日千里的新東方之珠,都是寂寞失落且無歸屬的,正如這兩人起舞時背景的白光歌聲:只有那兩三片,那麼可憐在枝上抖怯……在另一方面,大陸作者黃靜泉的〈白棺材〉讀來竟有台灣鄉村的某些況味,百姓的純樸遇上了惡法的無情,一場喪葬成了(在台灣亦可能發生)社會悲劇。作者筆法濃淡有致,連描寫一隻小狗都見情感,讓人感覺彷彿重回了張愛玲在《秧歌》中的哀矜勿喜或是琦君的仁厚抒情。這三篇以不同時空的中國為背景的作品,都讓我們在政治口水之外,對兩岸變化多了一個可停駐觀察的定格。
黎紫書的〈生活的全盤方式〉與周丹穎的〈漂流之家〉都觸及了現代都市生活的疏離苦悶下,人的精神緊繃狀態處於隨時失控的一種文明恐怖。前者的主人翁,一個是「很安靜,很年輕,很纖細,很乾淨」的于小榆,一個是被于指名為她殺人罪辯護的無名女性律師。兩人的不同世界因而疊合,一種無以名狀的陰影開始滲透瀰漫了故事敘述,沒有出口。而周丹穎選擇的是令人透不過氣的生活紀實筆法,沉重綿密,讓這個典型又一般的中產家庭竟顯得危機四伏。對安穩生活的期盼宛如一場巨大的騙局,在其中漂流浮沉的家庭何計其數?最後靠著「迴避不提……這樣的默契於是成就了一個家。」兩篇作品都有一種奇異的平靜,反更覺沉重。
戴玉珍的〈溪砂〉讀來則讓人暫時脫離了現實生活的苦悶瑣碎。她將豐富的燒窯專業知識注入了文字,時而濃烈絢麗,時見晶瑩潤澤,隨著窯中暗紅的火影,傳統的柴窯技藝化為另一種彌補了人間欠缺的傳說,「深黑帶綠的茶碗上,篩密的金色釉點連著碗沿上的金扣,像秋季裡的星空連著一帶極光。」這樣的文字亦散發出光芒,作者彷彿已不光在說一個故事。一個好故事的生成與藝術品的鍛燒熔煉,在此無疑凝為一體了。
這十五篇小說的作者有的長居美國,有的旅居英國;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有從台灣、美國轉移居中國;有台灣土生土長,更有喜愛台灣因而定居此地,如李永平。為什麼一位已經在台四十年的小說家,始終還被冠上「馬華」標籤?馬華文學也可指出生婆羅洲、而後在香港、新加坡、美洲、歐洲……任何地方只要是以華文寫作的作家不是?
但是李永平的作品早已與台灣緊密相聯,台北城中的浪遊與婆羅洲的鄉愁總在故事中相生相倚。在他今年終於完成的《大河盡頭》下卷中,我們更看見他文字想像的再一次突破,誰說婆羅洲就只有莽蒼赤裸原始?這其實是一本極為抒情的書呢!充滿了對女/母性的孺慕與讚頌,台北街頭的小女孩朱鴒、克莉絲婷姑母、摯愛的親娘,還有那許許多多披著紗籠的少女……都沿著河岸化身一尊尊天使啊……
因此,決定把今年的年度小說獎頒給李永平。他的小說藝術成就早就無庸置疑,讓我倍感榮幸的是,今年能夠藉著他的《大河盡頭》,將這本台灣的年度小說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距離拉得更近。感謝他對台灣文學創作與教學的卓越貢獻之外,更期待他繼續為我們昭揭台灣小說書寫的下一個新紀元。
最後,想再說兩句話。
翻閱著排好版的書稿,我看到一個廣大的華人生活圈在這本年度選中儼然成形。
台灣社會的人情倫理給了這些故事獨特的風味,內含的情感卻又同時具普世性。
也可以這麼說,今年的評選過程,讓我對台灣小說站穩華文閱讀的地圖上,又再一次充滿信心與期待。
華文閱讀的新版圖
文/ 郭強生
還是就先從寫小說這事說起吧!
小說實驗、創新、突破……這些詞我們聽了多少年了,到底什麼是突破創新呢?在我看來,根本沒所謂突破創新的問題。每個寫作者的生命歷程、思緒性格、品格教養、身心狀況……都是如此不同,只要是真誠表現自己的情感,專注在個人生命的完成與反省,哪可能是有任何範例可套用?哪一個寫作者不是在創新突破?(如果,他是真的被生命這檔事感動到非寫不可的話,我是說。)
偏偏有太多的作者與評論者喜歡搬出「實驗、創新、突破」的大帽子。話又說回來,在過去二十年,台灣...
目錄
郭強生 華文閱讀的新版圖 ......009
章 緣 雙人探戈 ......019
葉盈孜 街 ......035
周丹穎 漂流之家 ......047
李 渝 待 鶴 ......083
王冠雅 洗 禮 ......121
蔣曉雲 探 親(節錄) ......135
李永平 大河盡頭(節錄) ......171
林佑軒 女兒命 ......187
葉 揚 阿媽的事 ......201
黃靜泉 白棺材 ......217
戴玉珍 溪 砂 ......237
黎紫書 生活的全盤方式 ......255
黃麗群 卜算子 ......277
葉佳怡 窗 外 ......301
黃汶瑄 六年仁班前巷戰 ......321
附錄 九十九年度小說紀事 邱怡瑄 ......343
郭強生 華文閱讀的新版圖 ......009
章 緣 雙人探戈 ......019
葉盈孜 街 ......035
周丹穎 漂流之家 ......047
李 渝 待 鶴 ......083
王冠雅 洗 禮 ......121
蔣曉雲 探 親(節錄) ......135
李永平 大河盡頭(節錄) ......171
林佑軒 女兒命 ......187
葉 揚 阿媽的事 ......201
黃靜泉 白棺材 ......217
戴玉珍 溪 砂 ......237
黎紫書 生活的全盤方式 ......255
黃麗群 卜算子 ......277
葉佳怡 窗 外 ......301
黃汶瑄 六...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