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風土誌、生活的真滋味。
圍爐永不缺席的長年菜、好吃到鵝會飛起來的鵝仔菜、記憶裡的一畝田、蘆筍飼大漢、幫蘑菇蓋房子、梨山那顆愛情的蘋果、愛恨交織的虱目魚、農村裡的豬式會社、燒番麥,燒喔~……
插畫家、設計者王春子的媽媽,四年級生的秀鑾,帶領我們穿梭她的記憶夢田,憑著過人的記憶力,談到農作物關鍵詞,就會啪啦啪啦,從她口裡流出一段微型農村生活史。從故鄉二水,談到台北萬華,從濁水溪渡過新店溪,認識台灣早期農村的質樸生活。而每一幅插畫,都是夫婿永發,聽著太太秀鑾的童年滋味故事,一筆一畫完成。
書中也和其他媽媽交流,有西部有東部,有農村有漁港,還有海外的香港與北海道,這群素未謀面的媽媽們首次當起筆友交流彼此的生活經驗,不按牌理出牌的媽媽文體,讀了會讓人哈哈大笑,也會熱淚盈眶。書末,秀鑾各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媽媽與插畫家女兒王春子,親情流露,情感摯深,留下一個感動的句點。
吳念真 (導演)、林生祥(美濃山下歌手)、林黛羚(作家)、洪震宇(作家)、蔡惠民(作家)、風土痣(刊物)
(以姓氏筆劃為序) 真情推薦
作者簡介:
嗨,大家好,我是春子。平常設計其他作者的書,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設計自己爸媽的書《泥地字花》......
鄭秀鑾,春子媽媽。四年級生,彰化二水人,南投高商畢業後,19歲北上工作,民國70年結婚,育有兩女一男,跟著先生,春子爸爸,賣麵一年,然後從事水泥工作,中間還當了合作社阿姨。平常的嗜好是工作和太極拳。101-102年在《鄉間小路》「泥地字花」專欄連載,目前持續在《風土痣》「媽媽通信」專欄發表,在工作經歷多了一項文字工作者,文風樸實有想像力,果然薑是老得辣。
王永發,春子爸爸。四年級生,老萬華人,雙園國中肄業後開始工作,先後做過汽車烤漆、賣電池的外務,最後當水泥匠學徒,退伍後出師,自己接案。嗜好是旅遊,民國100年底開始畫圖,主要幫妻子秀鑾——春子媽媽的「泥地字花」專欄插畫,畫風自然童趣,自成一派。
這本書從一開始的發想、執行、連載到付梓,可說是春子全家總動員:媽媽寫字、爸爸插畫,最後交由春子設計完成。這一切,不僅是為了保留春子媽媽親土的快樂童年以及活力充沛的生活點滴,也想將台灣源自土地的老智慧,好好紀錄下來!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1.
秀鑾小姐:
收到妳寄來的書稿和親筆寫的信了,妳說要拜託我「指教」,老實說,除了把仔細地閱讀當作恭敬且充滿樂趣和感動的聆聽之外,我沒有任何可以「指教」的地方,更沒有資格。
妳或許不知道,我媽媽也跟妳同業,做過「土水」助手,做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幫人家蓋房子,也蓋墳墓,即便家裡的孩子都已成家立業了,她還是沒歇手,所以有一次鄰居還跟我說:等你媽媽老了,你們應該把她慣用的圓鍬和鏝刀掛在你家客廳的牆壁上,每天看著,以免忘了她曾經的辛勞。
我媽媽也跟妳一樣,喜歡講故事,特別是她覺得「滿足且幸福」的時刻就開始「憶苦思甜」起來。比如除夕吃完年夜飯,我們陪她「撿紅點」,她總是在贏錢之際,忽然以一句類似「…如果你阿祖還在,看到我們可以這樣生活…一定很高興,你們都不知道,光復的第二年,我們在貢寮內山….」這樣的感嘆開始,然後細說當年悲苦,無論情境、細節甚至當時自己的心情和感觸鉅細靡遺、潺潺細訴,時而全知觀點、時而第一人稱自述,必要時候還加上畫外音以及環境音效(比如冬天夜晚北風穿過竹子編成的房門的擬音)補強,總之,每到最後永遠是淚水與撲克牌齊飛,眼眶共紅點一色。
不過後來我們也都瞭解,對她來說,那樣的敘述是對過往的緬懷,是用盡全力終於度過一個人生階段之後的感動,就像初次參與馬拉松的人撐過全程時那一剎那的痛並快樂著。
而對聆聽的我們來說,那些我們未曾參與或者當時依然懵懂的歲月經常也因此而有了想像的依據,甚至因此有了特別的意義,因為那是我們生命的「前篇」,我們都來自那裡,也因為知道了那些過往,生命彷彿也因此可以無限延長。
妳的故事讓我有著同樣的感受,何況妳說的是另一個我完全陌生的環境,以及那個環境裡的某些人某些事,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額外的收穫。
記得媽媽做「土水」的時候,常把圓鍬稱做「鉛筆」,都要到好久之後才知道那是一種自嘲,筆是讀書人的謀生工具,而你們換吃換穿的「家司」卻是那把片刻不離的圓鍬!不過,最後妳還真的把圓鍬變成了筆,所以我想偷偷跟妳講一句話,妳可千萬不要讓那些讀書人知道:其實,某些部分妳和我媽媽都比有些讀書人還卡「gao」(有才能)!
謝謝妳,秀鑾小姐。
吳念真 敬上 2013 冬
推薦2
遇到愛不釋手的書,我總是想要一口氣把它讀完,泥地字花就是這樣一本書!這本書的前半部,是由作者秀鑾撰寫小時候的農家回憶、再由其夫婿永發畫插畫,我喜歡在還沒看文章之前,先好好研究插畫裡面的各種細節,然後讀完文章後再回頭看插畫。 地瓜葉、空心菜、蘋果樹...每一個故事我都好愛,因為我也會連結到爸媽的兒時回憶。後半部則是透過書信往來,我可以看到三、四年級的女性長輩的生活價值觀,而手寫的字體更是閱讀上的一大樂趣,讀完之後,我也開始想手寫信給我的朋友了!———林黛羚 (作家)
推薦 3.
光看到《泥地字花》的書名,就已經吸引住我了。這是素人媽媽鄭秀鑾女士寫的書,書裡的內容沒有艱深難懂的大道理,很樸實地訴説許多在農村成長丶都市邊緣討生活的記憶,其中有很多篇幅談農村家常食物,邊看我的肚子好餓啊!也同時,我的童年往事不斷地被呼喚翻湧,像電影般在腦海上演,上演的氣氛一點都不悲苦,卻帶著回憶的甘味,讀著讀著自己就笑了起來。我還看見我媽的身影和飯菜香,我一直覺得世界上最美的食物就在媽媽生活的日常裡,很深的幸福。——林生祥 (美濃山下歌手)
推薦 4.
平凡人說平凡事,是我們這個虛偽時代最真誠的聲音。
平凡媽媽平凡事,更是牽引我們跨越時空,理解生活的意義。
這個時代很矯情,充斥虛情假意,反而讓我們更期待另種溫暖平實的力量,秀鑾媽媽 自己學打字,一字一句追索,娓娓道來那些年代那些事,地瓜、甘蔗、香蕉,每種水果與作者生命相連的鮮活故事,樸實自然,讀來流暢真切,宛如暖流。
我們習慣追逐政治經濟的鎂光燈,卻輕忽身邊親友的生命,期待春子媽媽的故事,更能鼓勵平民書寫,相信會有更多長輩願意分享生命故事。
我們才會發現,最平凡的人,也有最不平凡的故事。——洪震宇 (作家)
推薦5.
這真是一本特別的書,媽媽書寫,爸爸配畫,女兒設計,無怪乎從裡頭外,一派行雲流水,聲氣相契,叫人一翻開,啟了頭,便嘩啦嘩啦停不下來,插畫風格古拙純樸,有種渾然天成的吸晴,真性真情說故事般的文字,不假修飾,卻直擊人心,輕鬆寫意地勾勒出台灣早期農家生活點滴況味,讀著讀著,讓身在異地的我,對故鄉印象宛如浸泡在顯影劑裡的相紙,形象鮮明生動起來,心也跟著溫暖熱呼起來。——蔡惠民 (作家)
媒體推薦:
樂腳仔甘蔗住套房
晨間薄霧尚瀰漫整個村莊,咱源泉國小旁白甘蔗園已聚集砍伐白甘蔗工人,還有一批伺機撿拾甘蔗漏掉的小孩。地方政府也派專人在場監督,兇悍監督穿著體面,戴著金邊黑狗目鏡,雙手交插放在胸前,在他一聲令下,工人各就各位。
田頭先是有四個荷著鋤頭的阿伯各據一列,雙手舉高鋤頭一揮,白甘蔗應聲倒下,後面等候的阿桑手持甘蔗用柴刀緊隨上場,首先去掉尾巴再修剪鬚根部位,將修好的每一根白甘蔗有秩序堆放田裡,在場監督專員,時而緊閉雙唇,時而大聲喝斥在蔗園工人,動作快一點,又時而咆嘯園外探頭探腦的小朋友,聲音震躡所有人,實在顧人怨。
不知道是他行徑過於囂張觸怒老天爺還是巧合,遠處竟冒出濃濃黑煙,正當所有人緊張吶喊中,監督匆忙跑走,每個人都感覺不可思議時,才知道是監督家中發生火災,當時所有人皆泯滅良心,沒有一絲同情、難過,反而幸災樂禍沒有它存在,事過境遷,當午夜夢迴時,常會反問自己對嗎?更想知道燒得嚴不嚴重?
時代變遷,白甘蔗蔗農紛紛轉種紅甘蔗,紅甘蔗價值性不同於白甘蔗,可以自由買賣,紅甘蔗雖沒有白甘蔗甜,但皮較鬆軟,利於啃食。幼年時期牙口好,每天媽媽會將甘蔗裁成一節節連皮讓我們當零嘴,有時候貪嘴吃得太多,嘴巴會留下紅紅的顏色。記憶中,甘蔗還有一招:怕嘴巴破的人,會將甘蔗渣吐出抹在嘴巴啃好甘蔗上,好神奇吧!
早期白甘蔗用於製糖,外型上不必過於講究,只在乎甜度和水份,但用於零嘴的紅甘蔗則要求口感品質外,外型上也要求很大,對於每支每節的比例希望能越拉開越好。外型是否有彎曲變形,都會影響甘蔗價格的好壞,所以當收成季節到來,最怕颱風搗亂,每逢收音機或電視放送著颱風消息,蔗農會趕緊使用長長竹竿橫放在甘蔗兩側,再以四至五顆位置架上短竹竿,隔好空間,還要用尼龍繩固定住蔗尾,以防被強風吹倒折枝。
田間管理上,蔗農常需替甘蔗拔除老去的枯葉,巡園時即便身穿長袖卡其衣,出到園外身上仍然奇癢無比,印象最深是有一次到中部幫忙救援經驗,體驗到吃蔗容易種蔗難。每次到中部,收到哥哥削好的甘蔗,都由感而發這根甘蔗實在「難」吃,甜美著實得來不易。
香蕉曾經風光過
住在鄉下,路上遇見漫不經心,魂不附體的熟人,總是關心問候他:「失戀喔,吃香蕉皮沾雞屎白!」過去總以為這是一句戲謔的玩笑話,誰會想到,最近一篇報導文宣中表示,香蕉含有鉀,食用後可以使人身心愉悅,預防憂鬱症。
小時候,喉嚨疼痛或便秘久蹲廁所,解出羊咩咩大小的便便,媽媽都會叫我吃吃香蕉。好吃又方便的偏方,便秘使用的偏方是直接食用香蕉,喉嚨痛則用香蕉沾鹽巴。
40、50年代,香蕉產量輸出日本佔台灣農業總值很大,那些年香蕉園處處可見。深植腦裡一件事是,開往竹山、水里路線,近家鄉源泉站,路的兩旁種有好多香蕉樹,茂密的葉子伸展出馬路,遮住彎曲道路,也連同遮住車來車往的視線,當時那個路段,大大小小的車禍不斷,就在一次車禍中,有兩部車子因視線不良對撞,車禍中死了一個人。好奇心驅使,我也跟著大人到現場圍觀,遠遠見到一條長長白布蓋住往生者,看到白布瞬間,小小心靈受到莫大衝擊,我害怕急忙轉回。自從那次車禍後,那路段的香蕉樹,蕉農會刻意修剪過長葉子,維持視線安全,好奇的代價是害我經過那個路段,腦中總會浮現放有白布的位置,快踩著腳踏車快速通過。
話說回來,茂盛油綠的蕉葉,是逢年過節製作紅龜粿,不可或缺的器皿。作粿時,媽媽會到香蕉園,利用粘刀,截取大小一樣的蕉葉,清洗乾淨後,再依序將有饀的粿利用模型壓好,放在蕉葉上,一起入鍋蒸熟。至於包仔粿,蕉葉要先煮過,利用兩張蕉葉將粿包成一個小包包,不管是啥樣式,經過蒸熟都有一股蕉葉香氣。
香蕉樹構造不是很堅固,平常蕉農會利用三根柱子加以固定,但遇上颱風,嬌嫩香蕉樹,仍然經不起風吹雨打。颱風過後,連腰折斷的香蕉樹,會讓蕉農忙得焦頭爛額,這時候蕉農會先扶正香蕉樹,重新架上支撐木頭,受傷的香蕉,蕉農會盡力搶收,能賣絕不浪費,不能賣的則分送左鄰右舍。每一次颱風過後,家裡總會收到許多香蕉,媽媽會將一部分香蕉擺入甕中放上電土催熟,一部分放入鍋中用水煮熟,沾蒜頭醬油,一部分將它曬成香蕉乾,但香蕉乾製作方法已不記得。
我先生的大哥,在一次閒聊中,談到年輕當兵那段日子,可憐蕉農正巧遇上日本突然對台香蕉外銷喊停,香蕉市場供過於求,他回憶當時每天,阿兵哥每人每天一串香蕉,那陣子他們阿兵哥吃得很高興,而可憐蕉農卻心在滴血,血本無歸。
讀國中時,曾參加二水農會舉辦的四健會烹飪課,至今唯一記住一道菜,菜名叫「拔絲香蕉」。當時學成回家曾試著做過幾次,依稀記得先將一根剝皮香蕉折成四至五段,油鍋炸過,盛盤備用,再將砂糖倒入餘油,砂糖溶化後放入剛炸好的香蕉,糖汁加炸好香蕉,用筷子一夾,細細長長的長絲,馬上硬掉,甜甜脆脆。
名人推薦:推薦1.
秀鑾小姐:
收到妳寄來的書稿和親筆寫的信了,妳說要拜託我「指教」,老實說,除了把仔細地閱讀當作恭敬且充滿樂趣和感動的聆聽之外,我沒有任何可以「指教」的地方,更沒有資格。
妳或許不知道,我媽媽也跟妳同業,做過「土水」助手,做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幫人家蓋房子,也蓋墳墓,即便家裡的孩子都已成家立業了,她還是沒歇手,所以有一次鄰居還跟我說:等你媽媽老了,你們應該把她慣用的圓鍬和鏝刀掛在你家客廳的牆壁上,每天看著,以免忘了她曾經的辛勞。
我媽媽也跟妳一樣,喜歡講故事,特別是她覺...
章節試閱
香蕉曾經風光過
住在鄉下,路上遇見漫不經心,魂不附體的熟人,總是關心問候他:「失戀喔,吃香蕉皮沾雞屎白!」過去總以為這是一句戲謔的玩笑話,誰會想到,最近一篇報導文宣中表示,香蕉含有鉀,食用後可以使人身心愉悅,預防憂鬱症。
小時候,喉嚨疼痛或便秘久蹲廁所,解出羊咩咩大小的便便,媽媽都會叫我吃吃香蕉。好吃又方便的偏方,便秘使用的偏方是直接食用香蕉,喉嚨痛則用香蕉沾鹽巴。
四、五零年代,香蕉產量輸出日本佔台灣農業總值很大,那些年香蕉園處處可見。深植腦裡一件事是,開往竹山、水里路線,近家鄉源泉站,路的兩旁種有好多香蕉樹,茂密的葉子伸展出馬路,遮住彎曲道路,也連同遮住車來車往的視線,當時那個路段,大大小小的車禍不斷,就在一次車禍中,有兩部車子因視線不良對撞,車禍中死了一個人。
好奇心驅使,我也跟著大人到現場圍觀,遠遠見到一條長長白布蓋住往生者,看到白布瞬間,小小心靈受到莫大衝擊,我害怕急
忙轉回。自從那次車禍後,那路段的香蕉樹,蕉農會刻意修剪過長葉子,維持視線安全,好奇的代價是害我經過那個路段,腦中總會浮現放有白布的位置,快踩著腳踏車迅速通過。
話說回來,茂盛油綠的蕉葉,是逢年過節製作紅龜粿,不可或缺的器皿。作粿時,媽媽會到香蕉園,利用鐮刀,截取大小一樣的蕉葉,清洗乾淨後,再依序將有饀的粿利用模型壓好,放在蕉葉上,一起入鍋蒸熟。至於包仔粿,蕉葉要先煮過,利用兩張蕉葉將粿包成一個小包包,不管是啥樣式,經過蒸熟都有一股蕉葉香氣。
香蕉樹構造不是很堅固,平常蕉農會利用三根柱子加以固定,但遇上颱風,嬌嫩香蕉樹,仍然經不起風吹雨打。颱風過後,連腰折斷的香蕉樹,會讓蕉農忙得焦頭爛額,這時候蕉農會先扶正香蕉樹,重新架上支撐木頭,受傷的香蕉,蕉農會盡力搶收,能賣絕不浪費,不能賣的則分送左鄰右舍。每一次颱風過後,家裡總會收到許多香蕉,媽媽會將一部分香蕉擺入甕中放上電土催熟,一部分放入鍋中用水煮熟,沾蒜頭醬油,一部分將它曬成香蕉乾,但香蕉乾製作方法已不記得。
我先生的大哥,在一次閒聊中,談到年輕當兵那段日子,可憐蕉農正巧遇上日本突然對台香蕉外銷喊停,香蕉市場供過於求,他回憶當時每天,阿兵哥每人每天一串香蕉,那陣子他們阿兵哥吃得很高興,而可憐蕉農卻心在滴血,血本無歸。
讀國中時,曾參加二水農會舉辦的四健會烹飪課,至今唯一記住一道菜,菜名叫「拔絲香蕉」。當時學成回家曾試著做過幾次,依稀記得先將一根剝皮香蕉折成四至五段,油鍋炸過,盛盤備用,再將砂糖倒入餘油,砂糖溶化後放入剛炸好的香蕉,糖汁加炸好香蕉,用筷子一夾,細細長長的長絲,馬上硬掉,甜甜脆脆。
--------------------------------------------------------------
料理的最佳配角
說起一道家鄉菜-蝸牛肉炒九層塔,就像時光開關,開啟我幼年一段雨後回憶。
某日早晨雨停了,我一如往常在清晨五點多到老松國小打太極拳。老松國小司令台上駝著背的老伯伯,專注拿著他的口琴,面對國父行三鞠躬禮,禮畢,肅靜,繼續吹奏著手中口琴,一切看在我的眼裡,對老伯伯念舊情懷正由衷感動,此時此刻一切思維卻被腳下一隻蝸牛給打斷。
我小心翼翼將它捧在手上,放進就近草叢中,就在那個時候讓我想起在鄉下,每逢雨後晴天的大清早,我都會一個人提著小水桶、穿著雨靴,走到有蝸牛出沒的香蕉園或地瓜田裡,尋找蝸牛蹤跡、撿拾蝸牛。記得有一次雨天過後,我依舊在溪河邊地瓜園找尋蝸牛。我一個人認真東翻翻、西找找,當時的我過於專注的原故,一不留神被隱藏的地瓜藤絆住,此時農夫藏的鋤頭在我的小手背上輕輕劃了一刀,雖然只留一點點血,傷口不是很深,但烙在手背上的印記至今仍然清晰留著。
手雖然受傷卻在當天有著豐富收穫。帶回去的蝸牛,媽媽拿了一把柴刀,大力往蝸牛身上一敲,蝸牛連腸帶肚跑了出來。媽媽將蝸牛腸肚,餵食家禽;蝸牛肉則用燒過的灰燼,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清洗,直到蝸牛身上黏液完全洗掉,再用滾開的水汆燙蝸牛,先盛盤備用再起鍋爆香,準備的香料有蒜頭、蔥、辣椒,再度倒入蝸牛肉,將蝸牛身上的黏液炒到收汁,最後丟入九層塔,此時九層塔
飄出陣陣香味叫我口水直流,吵著媽媽快盛盤。
當我夾著九層塔蝸牛肉,放進嘴裡的剎那間我發現當下的我最幸福,嚼勁十足的蝸牛肉配上香氣滿分的九層塔,再搭上媽媽高超技術呈現的好料理是無法用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平日常會在電視烹飪節目中,看著廚師展現超群廚藝,最後盛盤結尾總不吝分享廚藝小撇步,盛盤食物再放上少許辛香配料,如香菜末、蔥末、芹菜末,都能替盤中菜餚畫龍點睛,換言之整個菜餚中,如果少了它們將失色不少。
外食時不難發現老闆的用心,吃蚵仔麵線會貼心準備九層塔或香菜;大鍋滷米粉,可以發現老闆會在米粉湯中加入芹菜末外加蔥頭酥;吃臭豆腐時,有必備泡菜,旁邊還備有辣椒醬或蒜頭泥隨你加。就像是一齣叫好又叫座的戲,更需要有好的配角,好配角能襯托主角精湛的演技,同樣道理,除了有好食材外更需要一些提升價值的配角,只要用對辛香配料方能帶出料理精華,蝸牛肉炒九層塔便是一例。
--------------------------------------------------
圍爐永不缺席的長年菜
四年級生的我,在彰化二水小鎮出生。兒時記憶中的過年,在外打拼的出外人,總是在年節時像沙丁魚般擠火車回二水源泉,穿著鮮麗的歸人讓寂靜的村莊開始漾出淡淡的年節氛圍,而所有鄉愁似乎在此刻煙消雲散。
每年農曆二十四號送神過後,一大清早在老舊市集就看到滿是辦年貨來往人潮,年貨各攤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凌晨四點前就開始搶購老牌肉攤自製的高粱香腸,還有作蘿蔔糕必備那敲起來有吭吭聲的白菜頭等各式特色年菜。讓婆婆媽媽們忙碌非常,然而不論過年菜色如何流動,家裡永遠出現在桌上的一道菜是雞湯煲長年菜。
長年菜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從有年節的記憶時就長年存在著。過年時的長年菜似乎是我年幼時的宿敵,每到過年總是害怕它那獨特的苦澀味,我不明白到底辛苦的農夫為什麼要栽種那麼苦的菜,然而卻總害我有著皺眉頭的過年回憶。外婆勸我多吃年菜時總說:「十二請查某囝返來食泔糜配芥菜」,意思是說過年吃膩了大魚大肉,所以在正月十二吃清淡一點,稀飯配芥菜,芥菜可以吸油。外公說聽老一輩的說:「長年菜是匈奴公主嫁入番邦時引入中國的,因為抗旱耐寒且容易栽種,所以漸漸改變了番邦游牧習性,圍爐永不缺席的長年菜使得邊疆的外族不再隨意騷擾漢人,有長年和平的意思。」後世為了紀念帶來長年和平的匈奴公主,因此在過年時節就以此為食。
結婚第一年夫家年夜飯是我跟婆婆準備,婆婆料理方式跟娘家媽媽有著很大不同。兩家唯一「賓果」的食物有一道菜是「雞湯煲長年菜」,兩家媽媽都取其長年菜高纖維質及久煮不糊,搭配煮熟全雞所留下的雞湯精華,兩者搭配真的是「阿毛土去摻著沙」(台語),美味更是無以比擬。
每年正月十五日是小過年也是三界公生日,婆婆會在前一天開始準備四果和三牲。三牲中雞屁股需插上三支雞毛,魚則煮好要完好如初,婆婆為了讓魚保有完美外型,第一魚不可去魚鱗,第二不可取掉肚子內臟,第三用芥菜葉小心翼翼裹覆整個魚身,再放進蒸籠內蒸熟。起鍋時我看到婆婆利用筷子輕輕剝掉魚身上的芥菜葉,整個作業過程稍有不慎,魚身完美將會大打折扣。所以婆婆在世期間,正月十五日敬拜的那條魚,我怕料理功夫不到家,總是敬而遠之,每年都得勞煩婆婆料理。
好惡會隨著年紀和身分角色轉變而有所改變,小時候過年所害怕的芥菜,而今它已經是過年食物中我的最愛;同時我因為身分角色轉變,像當年母親苦口婆心推崇芥菜好處的責任,已落在我肩上。
香蕉曾經風光過
住在鄉下,路上遇見漫不經心,魂不附體的熟人,總是關心問候他:「失戀喔,吃香蕉皮沾雞屎白!」過去總以為這是一句戲謔的玩笑話,誰會想到,最近一篇報導文宣中表示,香蕉含有鉀,食用後可以使人身心愉悅,預防憂鬱症。
小時候,喉嚨疼痛或便秘久蹲廁所,解出羊咩咩大小的便便,媽媽都會叫我吃吃香蕉。好吃又方便的偏方,便秘使用的偏方是直接食用香蕉,喉嚨痛則用香蕉沾鹽巴。
四、五零年代,香蕉產量輸出日本佔台灣農業總值很大,那些年香蕉園處處可見。深植腦裡一件事是,開往竹山、水里路線,近家鄉源泉站,路...
作者序
女兒代序
從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幫媽媽寫序。
媽媽有一頭捲髮,顴骨高高的,因為幫忙爸爸做泥作,皮膚總是曬得黑黑的。平日裡說起話來總是結結巴巴「那個……那個……」,每次看到她的文章還是會「驚一跳(台語)」,寫文字的她和平常對我說話的那位,流暢到似乎不像是同一人。
這本書的促成,一開始是因為《鄉間小路》前主編岱樺,來我家時和媽媽閒聊,希望她能幫忙寫幾句和水果有關的俚語。幾天後,媽媽傳真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給她,讓我們都大吃一驚,當時《鄉間小路》正在大改版,岱樺覺得媽媽的文筆不錯,便邀她來寫專欄,媽媽又拉了爸爸來幫忙畫插畫。後來《風土痣》〈媽媽通信〉的單元連載,被無限出版的總編輯阿茉看到,阿茉很喜歡這個企劃,便向我們提出出版成書的邀請。
閱讀媽媽的文字常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媽媽們聚在巷子口,一邊顧小孩一邊閒聊,如果昨天誰家發生了一件事,肯定一整日被當作話題討論,我們的遊戲常常會中斷,害羞地向媽媽們抗議,話題別在繞著我們了,雖然她們皮皮的完全不在意。
就如同她從童年寫到現在,從彰化二水到台北萬華,話題總是繞著家人、小孩、先生、親戚們,有時候有種恍然像在巷子口,聽媽媽們閒聊,又或者在茶桌上聽她們說童年往事。不同的是,透過文字的書寫整理,很多的段落變得更清晰、完整。就像媽媽說的,她只會寫真正發生過的事,或許因為如此,所有的故事都像歷歷在目,真實的呈現出她們那個年代。
以前我總覺得她們的時代很辛苦,不如我們。但看完媽媽的文章,倒有點顛覆羨慕起來,難以想像在鄉間走在路上隨便就可以拾起一顆鴨蛋來吃,種蘑菇、抓蝸牛入菜、養豬、賣玉米……,很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經驗。
出現在書裡的故事,有些我有聽過,有些也是第一次聽說,我本很有自信我已經很認識我的母親了,這麼一看突然覺得她似乎深藏不露,如果繼續挖寶下去,應該有更多我意想不到故事。
這本書裡的第二章節,收錄了媽媽之間的書信,我們為媽媽邀請了客家、漁港、南部,還有海外的香港、日本媽媽通信,大家都素未謀面,先從筆友開始當起,信件裡閒話家常非常的八卦有趣。
最後再請大家想像,搬一張椅子,坐在巷子口聽媽媽們閒聊。故事從五〇年代的台灣開始講起……。
王春子(插畫家、女兒)
女兒代序
從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幫媽媽寫序。
媽媽有一頭捲髮,顴骨高高的,因為幫忙爸爸做泥作,皮膚總是曬得黑黑的。平日裡說起話來總是結結巴巴「那個……那個……」,每次看到她的文章還是會「驚一跳(台語)」,寫文字的她和平常對我說話的那位,流暢到似乎不像是同一人。
這本書的促成,一開始是因為《鄉間小路》前主編岱樺,來我家時和媽媽閒聊,希望她能幫忙寫幾句和水果有關的俚語。幾天後,媽媽傳真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給她,讓我們都大吃一驚,當時《鄉間小路》正在大改版,岱樺覺得媽媽的文筆不錯,便邀她來寫專欄,媽媽...
目錄
part 1 媽媽的滋味童年 從二水到萬華
1. 樂腳仔甘蔗住套房
2. 芭樂理論:有捨才有得
3. 香蕉曾經風光過
4. 上不了供桌的番茄
5. 暑假的橘子工廠
6. 鳳梨女工記
7. 幫蘑菇蓋房子
8. 料理的最佳配角
9. 第一次與咖哩相遇
10. 梨山那顆愛情的蘋果
11. 惆悵健素
12. 一波三折的蘋果麵包
13. 野菜八分滿
14. 圍爐永不缺席的長年菜
15. 竹林裡有鬼?!
16. 記憶裡的一畝田
17. 戰亂下的私宰牛
18. 蘆筍飼大漢
19. 好相處的一條瓜
20. 土豆渾身是寶
21. 燒番麥,燒喔~
22. 愛恨交織的虱目魚
23. 農村裡的豬式會社
24. 番薯成了萬靈丹
25. 好吃到鵝會飛起來的鵝仔菜
part 2 媽媽通信 交流童年往事與日常見聞
基隆七堵|翁麗玉
高雄鳳山|施秋蘭
花蓮鳳林|劉秀霞
香港荃灣|朱英南
日本北海道|川田照子
part 3 媽媽的感性時間 寫給媽媽與女兒的一封信
part 1 媽媽的滋味童年 從二水到萬華
1. 樂腳仔甘蔗住套房
2. 芭樂理論:有捨才有得
3. 香蕉曾經風光過
4. 上不了供桌的番茄
5. 暑假的橘子工廠
6. 鳳梨女工記
7. 幫蘑菇蓋房子
8. 料理的最佳配角
9. 第一次與咖哩相遇
10. 梨山那顆愛情的蘋果
11. 惆悵健素
12. 一波三折的蘋果麵包
13. 野菜八分滿
14. 圍爐永不缺席的長年菜
15. 竹林裡有鬼?!
16. 記憶裡的一畝田
17. 戰亂下的私宰牛
18. 蘆筍飼大漢
19. 好相處的一條瓜
20. 土豆渾身是寶
21. 燒番麥,燒喔~
22. 愛恨交織的虱目魚
23. 農村裡的豬式會社
24.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