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安培淂榮獲第35屆金鼎獎最佳攝影獎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已故教宗是波蘭的榮耀,風雨蕭瑟的五月一日,波蘭民眾聚集在冊封若望保祿二世為真福品的彌撒。雖然波蘭與東歐諸國同屬斯拉夫民族,天主教的根源是它與西方文明接軌的重依據。近代史上屢遭侵略的波蘭,從冷戰時期的俄羅斯附庸國到推動中歐民主的先驅,先後敲開北約與歐盟的大門,以中歐重新定位,期許成為新舊歐洲的橋梁。
作者簡介:
「把《經典》雜誌當做一項跨世紀的文化工程辦;不要把它當做一般性的雜誌辦。」是我們辦這本雜誌的初發心與理想點。
事實上,辦一本雜誌不難,但要辦一本不媚流俗又能堅持理想的雜誌,卻很難。《經典》雜誌就是一本既要為堅持理想,又要為不媚流俗而辦的雜誌;它也是要把知性、感性、理性與靈性放在一起熔鑄,再建構而成的一本雜誌,裡頭要表達的訊息是大愛與感恩、關懷與尊重、真誠與美善。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經典雜誌資深攝影安培淂以海峽系列—-直布羅陀海峽、曼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英吉利海峽入圍「最佳攝影」。義大利籍的安培淂在頒獎台致詞表示,他來台灣已經十六年了,在經典雜誌也已經工作超過十年,台灣已經是他的家了。這是他第一次得到金鼎獎非常高興,當初雜誌出版時,還不是很滿意,但是都是花了很多心力得來的照片,越看越有味道。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經典雜誌資深攝影安培淂以海峽系列—-直布羅陀海峽、曼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英吉利海峽入圍「最佳攝影」。義大利籍的安培淂在頒獎台致詞表示,他來台灣已經十六年了,在經典雜誌也已經工作超過十年,台灣已經是他的家了。這是他第一次得到金鼎獎非常高興,當初雜誌出版時,還不是很滿意,但是都是花了很多心力得來的照片,越看越有味道。
章節試閱
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五月一日,當全球鎂光燈聚焦在梵諦岡冊封若望保祿二世為真福品(Blessed)的宣福禮(Beatification)彌撒,已故教宗的故鄉波蘭也取消了恆例的勞工節遊行,有人聚集在當地教會,有人守候在電視機前,共襄盛舉見證這榮耀的一刻。
儘管當日風雨蕭瑟,瀰漫全國的寒流澆熄不了民眾的熱情,在首都華沙(Warsaw)的天佑國家聖殿(National Temple of Divine Providence)前,懸掛著一幅寬五十五、長四十六公尺的教宗肖像,由數以萬計的波蘭人照片拼成的若望保祿二世,反映著他的精神將永遠與波蘭人同在。
因為,若望保祿二世不僅是波蘭的光榮,更是希望的象徵,一九七八年當他就任教宗時尚逢冷戰之際,出身共產波蘭的人選獲得這項殊榮曾經轟動全球。
翌年教宗訪視波蘭,為渴望自由的人民點燃了民主的火苗,四十一年的共產極權,沒能摧毀人民對主的信仰,反而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教宗對我們而言,就像是一位慈祥的父親,永遠與我們同在。」當地人異口同聲。
雖然論民族,波蘭與東歐諸國同屬斯拉夫(Slavic)民族,但是論文化,波蘭並不屬於東正教文化圈,天主教的根源是波蘭與西方文明接軌的重要依據。自一九八九年民主化以來,波蘭先後敲開北約與歐盟的大門,積極以中歐重新定位,努力向西看齊。
五月的海風冰冰涼涼地吻在臉上,午後的陽光照耀著波羅的海,深深淺淺的海域,猶如藍色琥珀般深邃,彷彿凝聚了格但斯克(Gdańsk)數百年來的美麗與哀愁。看似年代久遠的古城,其實是重建於二戰之後的年輕城市,然而這塊滄桑的大地,卻見證了二十世紀的世界重要紀事。
一九三九年,德國與蘇聯先後自西邊與東邊入侵波蘭,格但斯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一九八○年,時為列寧造船廠解雇電工的華勒沙(Lech Wałęsa)前總統帶領團結工聯(Solidarity)大罷工,為波蘭民主寫下了楔子,在一九八九年和平地捲起鐵幕,並引發中歐民主化的骨牌效應。
那一年,東西方的兩大共產天柱──中國與波蘭,不約而同地點燃民主的火苗,結局卻是兩極。六月四日,當北京陷入天安門鎮壓的愁雲時,華沙則在慶祝團結工聯贏得二戰後首次自由選舉的勝利。
理性和平的圓桌會議民主化過程,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卻是長期抗爭下全民齊心的成果。見證了波蘭從共產一路走向民主的科學家維爾尼克(Andrzej Wernik)表示,民主化當然不是一夕之間突然降臨,自一九五○年代起民運就不曾斷過,只是過去都是特定族群的抗爭,例如一九五六年是勞工、一九六八年是知識分子,直到八○年代才成為全民運動。「那是一個很特別的年代,因為大家都在為一個共同目標努力。」他回憶著。
「波蘭是個戰士民族,他們總是不惜代價地為自由而鬥。」鄰邦的捷克人如此看待勇於抗爭的鄰居。
邁向科技大道
波蘭民主化後,迅速加入資本主義的行列,自此經濟一路起飛。二○○八年,當金融海嘯席捲歐美時,金融政策相對保守並擁有龐大內銷市場的波蘭,是唯一經濟持續正成長的歐盟國家。
「在歐洲市場不穩定的狀況下,沒加入歐元區反而成為波蘭的優勢,因為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匯率波動。」華沙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納可聶區納(Justyna Nakonieczna) 助理教授指出。
在九街匯聚的三十字廣場(Three Crosses Square),建築風格新舊交織,位於王子(Książęca)街上一棟線條簡潔時尚的玻璃鋼鐵建築,在陽光的反射下高傲地聳立。於去年私有化的華沙證交所,目前有逾四百家上市公司,身價達一千四百二十億歐元(折合新台幣約六兆四百四十四億元),行情已超越鄰邦的維也納股市,文化外交局的日巴克(Bogumiła Rybak)代表認為這反映了波蘭的經濟實力:「政府的一大目標是將華沙打造成中歐的金融中心。」
自一九九○年代波蘭開放外資以來,最為吸睛的是製造成本及勞工都相對比西歐廉價的製造業,占總外資比例的百分之三十六。
也許放眼國際市場,「Made in Poland」的字眼並不響亮,尤其在萬里相隔的台灣,不過華沙貿易辦事處(波蘭駐台代表處)的魏馬克(Marek Wejtko)總代表指出,猶如台灣,波蘭的強項在於零件組裝。「就像大家都知道iPhone是美國蘋果,不會特別去想其實它的內臟是台灣製造,波蘭也製造各種你意想不到的產品,像是組裝飛機門的零件。」他說。
距離東部城市盧布林(Lublin)東南方約十二公里處的城鎮希維德尼克(Świdnik),是直升機公司PZL-Świdnik的所在地。成立於一九五一年,該公司原以生產軍事用機為主,而今也製造各種客機組裝零件,除了機門零件,還包括機體、中央翼盒、操縱翼面等等。
原為國營企業,PZL-Świdnik在二○一○年被義大利的阿古斯塔韋斯特蘭(AgustaWestland)公司收購,對此盧布林市政府表示,自從波蘭民主化之後,國營企業不斷在放手,這項龐大的外資結合,不僅體現了自由經濟,更促進了PZL-Świdnik的國際競爭力;而在邁入知識社會的二十一世紀,波蘭更極力想從西歐代工國畢業,朝著科技與研發的目標邁進。
自波蘭加入歐盟以來,首先引起西歐「外貌協會」注目的是美容醫學的領域,尤其是整型外科與牙科,最受來自英德的「醫療觀光團」青睞。
「不可否認,最大的誘因是相對便宜的費用,但是也要有先進的技術。」在位於西南部弗羅茨瓦夫(Wrocław)的一間美容整型診所,年輕的科納齊耶維奇(Michał Knakiewicz)醫生說,誰會拿自己的臉開玩笑。
三年前,「波波」議題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甚至因而修正了醫師法,其實問題癥結在於外國學歷是否可免實習。
坐落於中西部貿易重鎮的波茲南醫學大學(Poznań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擁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在學生宿舍裡,現年三十三歲的黃建全表示,其實所謂的台灣留學生,許多是來自美澳的台裔子弟,因為波蘭有十一所設有英語班的醫學院,學費大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一,又可參加美國的醫師國考。
「波蘭的醫學院很注重臨床經驗,我們從三年級就開始實際去接觸病人。」黃建全說,歐盟國家的學校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水準。
其實從哥白尼到居里夫人,波蘭曾經是近代科學的先驅,卻在延綿的烽火以及鐵幕政權中褪去光環,導致許多人才流失海外。建於中世紀的古城托倫(Toruń)是哥白尼的故鄉,以其命名的大學(Nicolaus Copernicus University),自然也是天文學的重鎮。
坐落於城中以北約十五公里處的天文學中心有兩座電波望遠鏡,該中心的馬瑞茨基(Andrzej Marecki)博士表示,波蘭是中歐唯一的電波天文觀察站,主要以超長基線電波干涉法(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研究地球的結構及各種運動。
深厚的天文學底蘊,成就了波蘭在太空科學領域的發展,長期扮演協助美國及歐洲太空總署的角色,主力在於製造X-射線光譜儀、等離子體天線以及電力等儀器。
而在二○一二年之後,波蘭也要走出幕後,高歌「一閃一閃亮晶晶」了。波蘭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科幻文學大師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ław Lem)命名的LEM,是該國與加拿大、奧地利合作的「BRITE」衛星計畫之一,三國將各自發射兩顆人造衛星,主要研究比太陽更加明亮、炙熱的星星,它在近地軌道裡雖然渺小如塵,卻是波蘭科學的新樂章,第二顆衛星預計於二○一三年發射,兩顆「星星」共斥資一千四百萬茲羅提(折合新台幣約一億四千萬元)。
「波蘭可望在兩年內正式成為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的會員國,這無疑將促進波蘭太空科學的發展。」波蘭科學學院太空研究中心(Spac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BRITE計畫主任查維斯托夫斯基(Tomasz Zawistowski)說。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五月一日,當全球鎂光燈聚焦在梵諦岡冊封若望保祿二世為真福品(Blessed)的宣福禮(Beatification)彌撒,已故教宗的故鄉波蘭也取消了恆例的勞工節遊行,有人聚集在當地教會,有人守候在電視機前,共襄盛舉見證這榮耀的一刻。
儘管當日風雨蕭瑟,瀰漫全國的寒流澆熄不了民眾的熱情,在首都華沙(Warsaw)的天佑國家聖殿(National Temple of Divine Providence)前,懸掛著一幅寬五十五、長四十六公尺的教宗肖像,由數以萬計的波蘭人照片拼成的若望保祿二世,反映著他的精神將永遠與...
目錄
【大愛無國界】
災後百日
東日本大震災重建之路
撰文/林懿晨
攝影/黃世澤
海嘯摧毀的日本東北部岩手縣,天災人禍的恐慌猶在,災區的重建在種種考驗下奮勇前行,祈求男孩健康長大的兒童節鯉魚旗飄揚著愛與希望。
【小國大業】
波蘭
新舊歐洲的橋梁
撰文/郭怡青
攝影/劉子正
近代史上屢遭侵略的波蘭見證了歐洲的變化,從冷戰時期的俄羅斯附庸國到推動中歐民主的先驅,「重返歐洲」的波蘭是銜結東西歐的曙光。
【台灣岸邊】
活力海角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
撰文/田哲榮
攝影/黃世澤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是台灣唯一全部坐落於熱帶的海岸線,這裡是孕育無數海洋生物的臍帶,也是顯露人為開發破壞的保育活教材。
【公益旅行家】
混障綜藝團
敢用殘缺搏宿命
撰文/劉鋆
攝影/安培淂
一如歐洲首位航海英雄傑生,凌華基金會執行長劉銘,也帶領一群肢障、視障、聽障朋友,成立混障綜藝團,找尋自己生命中的金羊毛。
【特別報導】
遲來的無毒革命
塑化風暴
撰文/林韋萱
攝影/劉子正
含有塑化劑的食品被倒入收集槽中準備焚化。現代人享受科技與便利的同時,卻也讓生活中毒跡斑斑,希望這場塑化風暴能開啟台灣純淨的新生。
【環保人 回收物】
謝玉英
五股環保站的超級阿嬤
撰文/陳世慧
攝影/安培淂
荷把鋤頭在肩上,年近八十的慈濟環保志工謝玉英,除了日日從事資源回收、分類外,她更在自家菜園,利用廚餘堆肥,貫徹環保生活化。
【經典書摘】
台灣珊瑚礁地圖
按圖索驥海底繽紛世界
撰文.攝影/戴昌鳳
台灣是狹長的高山島嶼,氣候溫暖,海岸地形多變,孕育了豐富的珊瑚生態系,作者致力研究三十餘年,彙整詳實資料,引領讀者一窺珊瑚之美。
【編者的話】撰文/潘美玲
【經典人生】世間至富 撰文/釋證嚴
【經典札記】「社鼠」與「惡犬」 撰文/王思熙
【杏林筆記】 如何讓醫學生感受病人的痛苦 撰文/賴其萬
【科學手記】 「人類世」之外 撰文/江才健
【經濟學人】 大學生舉債念書 撰文/周添城
【環保人 回收物】廚餘大翻身 撰文/陳世慧 攝影/黃世澤
【大愛無國界】
災後百日
東日本大震災重建之路
撰文/林懿晨
攝影/黃世澤
海嘯摧毀的日本東北部岩手縣,天災人禍的恐慌猶在,災區的重建在種種考驗下奮勇前行,祈求男孩健康長大的兒童節鯉魚旗飄揚著愛與希望。
【小國大業】
波蘭
新舊歐洲的橋梁
撰文/郭怡青
攝影/劉子正
近代史上屢遭侵略的波蘭見證了歐洲的變化,從冷戰時期的俄羅斯附庸國到推動中歐民主的先驅,「重返歐洲」的波蘭是銜結東西歐的曙光。
【台灣岸邊】
活力海角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
撰文/田哲榮
攝影/黃世澤
恆春半島珊瑚礁海岸是台灣唯一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