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天文之美
目睹星體誕生、前進太空世界的24次航程
經典‧多元‧通識‧前瞻
10年來《科學人》各領域經典篇章集結導讀,
學校課程之上的突破性研究報導,
與全球科學家同步思考的前瞻性思惟,
兼具故事性、知識深度與趨勢觀,
是領域分類研究與學習的最佳參考讀物。
適讀對象:
‧ 國、高中菁英學生必備
‧ 大學科普通識教材必選
‧ 自然科學領域教師必修
‧ 極度熱愛科學者必收藏
台大物理系教授 孫維新專文導讀
絢爛的星空裡藏著多少秘密?無垠的宇宙正展現著哪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美景?其他的星球是什麼模樣?跟地球一樣有生命存在嗎?身為擁有無窮好奇心的渺小人類,該如何探索如此美麗又神秘的天文學?就從這本特輯開始吧!
精采單元:深入星空˙天文奇景˙星際奇航˙探索之眼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文1】
趙丰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古人形容有學問是「上通天文、下達地理」﹔現在則是愈通達天文、地理的學者愈不敢數說自己的學問﹐因為﹐學的愈多﹐會知道「未知」才是更多﹐以致所知卻是相對愈少﹗人類的科學之路﹐曾經徬徨蹣跚,曾經篳路藍縷﹐曾經躊躇滿志﹐現在終於學會了謙卑。在「天何言哉」的簡單、完美、奇妙、無盡想像力的大自然面前﹐誰又能夠不謙卑呢﹖莫言「知識就是權力」﹐那樣太功利﹔期待您在本集輯中﹐得到尋求知識的喜悅﹐體會在大自然面前的謙卑。
【推薦文2】
邱國光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前館長
日升日落,斗轉星移,看似寂靜的天空,隱藏著繁複且驚天動地的智慧,從基本粒子到星系物質,無垠宇宙的探究引人入勝。《科學人》雜誌獨樹一幟,是普羅大眾閱覽科學知識的途徑,每期都有各領域新知、發現和科學理論的介紹,特彙編十年來各領域經典文章數輯以饗讀者,其中《發現天文之美》特輯,將引領讀者進入深空奇航巡禮,欣賞土星之美、亮麗星雲、黑洞揭秘等天文太空話題,一探神秘的宇宙。
【推薦文3】
陳文屏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從眼前花蕊的排列,到遙遠星系的螺旋結構,大自然的美麗無以言喻。觀測儀器與技術日新月異,我們的知識地平不斷擴展,矮行星、系外行星、棕矮星、不同種類的黑洞,俯拾皆是疑問。能以簡單的數學、物理原理提供答案,令人折服;能以簡單文句理解穹蒼奧秘,讓人覺得幸福。感謝科學人收集,幸福就在這些字裡行間。
【推薦文4】
謝隆欽 「用教育 捍衛地球!」部落客wretch.cc/blog/lungchin
在閃閃凍人的星空下,很開心又有幾位年輕人,領受天文的感動。想一窺天文堂奧,我推薦科學人的《發現天文之美》精采特輯,其所收錄的24篇報導,緊貼著十年來天文與太空領域的新近發現,精美的圖繪表格,以及洗鍊的文字說明,相當適合在欣賞星空之餘,作為更進一步學習的敲門磚。
【推薦文5】
陳丕燊 國立台灣大學講座教授兼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科學人雜誌這本天文特輯,的確精彩。它分成四個單元:1-深入星空,2-天文奇景,3-星際奇航,4-探索之眼,由近而遠,從太陽系的行星、衛星,一路看向無垠的宇宙大尺度結構,並兼顧天文的歷史與末來,十分全面。所有選文,都出自名家手筆,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令我最感驕傲的是國內專家持地為中文版科學人所撰寫的文章,篇篇都有國際水準。因為原文即以中文母語撰寫,更顯流暢。其他英文版的文章,也多由國內名家翻譯,信雅達兼備,可讀性極高。對天文有興趣的,不論是青年學子或是社會大眾,這都是一本很理想的入門書。
名人推薦:【推薦文1】
趙丰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古人形容有學問是「上通天文、下達地理」﹔現在則是愈通達天文、地理的學者愈不敢數說自己的學問﹐因為﹐學的愈多﹐會知道「未知」才是更多﹐以致所知卻是相對愈少﹗人類的科學之路﹐曾經徬徨蹣跚,曾經篳路藍縷﹐曾經躊躇滿志﹐現在終於學會了謙卑。在「天何言哉」的簡單、完美、奇妙、無盡想像力的大自然面前﹐誰又能夠不謙卑呢﹖莫言「知識就是權力」﹐那樣太功利﹔期待您在本集輯中﹐得到尋求知識的喜悅﹐體會在大自然面前的謙卑。
【推薦文2】
邱國光 臺北市立...
推薦序
孫維新,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物理系和天文所的教授,他主持的天文節目與著作曾多次獲得國內「金帶獎」、「金鐘獎」、「金鼎獎」、「金籤獎」的肯定。研究重心從活躍星系核與類星體、交互作用星系、星系演化與恆星形成到墾丁天文台教育訓練計畫、青藏高原天文台科研及教育計畫等,並致力於科普推廣。
孫維新,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同時也是台灣大學物理系和天文所的教授,他主持的天文節目與著作曾多次獲得國內「金帶獎」、「金鐘獎」、「金鼎獎」、「金籤獎」的肯定。研究重心從活躍星系核與類星體、交互作用星系、星系演化與恆星形成到墾丁天文台教育訓練計畫、青藏高原天文台科研及教育計畫等,並致力於科普推廣。
作者序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在星空下盡情探索,在荊棘中蹣跚前進
《科學人》將2002年創刊以來的精采天文文章編纂成集《發現天文之美》,嘉惠學子大眾,功德無量!
自古以來,在靜靜的星空下仰觀天象,就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情,這是為何我們常說:「天文學,是離我們最遠的一門科學,卻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門學科。」最遠,是因為我們研究的星星銀河,都在萬千光年之外;最近,是因為我們抬頭就看得到!
回首科學發展的滄桑過程,就是一部「自然」、「科學」,和「人」之間的互動史。「自然」深刻影響「人」的生活,而「人」藉著辛苦發展出來的「科學」,去了解「自然」背後的道理,這個三方互動的過程,在天文學的發展中尤其明顯。隨著科學的發展,今日天文學的研究已經不再受到政治和民粹的干擾,而能讓科學工作者單純地根據所觀測到的現象探討其背後的道理,也逐漸發展出了「欣賞–探索–認知–珍惜」四階段的心理歷程,使得天文研究最終走上了科學的道路。然而即使如此,天文科學的研究路途也不是一馬平川的康莊大道,天文學家一直在不斷認錯的荊棘叢中蹣跚前進,究其原因,天文研究中「直觀的現象」和「真正的本質」常常天差地遠,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和創意思索的代價,才能接觸天文現象的真正本質。
遠者如托勒密的「地心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之爭,已經頻繁地見諸史冊及教科書,我們不再贅言;近者如20世紀三大有關「距離」的爭辯,卻值得我們參考深思!
遙遠天體的「距離」測量,一直是天文學家的心頭之痛,因為「有距離才有
真相」!在清楚知道一個天體的實際距離之後,天文學家才能精確地算出它的「光度」,也就是每秒鐘這個天體實際放出的能量,也才能開始計算具有真實
物理意義的天體參數。
20世紀第一個有關「距離」的大辯論,發生在1920年4月26日的晚上,來自威爾遜山天文台的夏普里(Harlow Shapley)和來自里克天文台的柯蒂斯(Heber Curtis),在美國華盛頓D.C.的國家科學院中,就「星雲」的本質和「宇宙」的尺度,各自表述,總共用了1小時又15分鐘,時間雖短,影響深遠,這場遇合後來被天文史家稱為「大辯論」(TheGreat Debate)。但究其內容,夏普里使用了一連串正確的推導,卻得到了錯誤的結論(大多數星雲是「近」處的雲氣);柯蒂斯使用了一連串錯誤的推導,卻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大多數星雲是「遠」處的星系)!不過文人嘴上相爭,從來不會有具體勝負,直到哈伯在1923年10月5日和6日晚上,使用新啟用的威爾遜山2.5米望遠鏡,拍了M31仙女座大「星雲」,找到了第一顆M31中的造父變星,計算出我們到M31之間的距離,終於清楚知道M31絕對是一個獨立於我們銀河之外的星系!從此以後,就如同許多其他「星雲」一樣,M31被更名為「仙女座大星系」,也終結了20世紀第一場關於「距離」的辯論。
有趣的是哈伯對M31的距離估算其實誤差極大!今天我們知道M31的距離為254萬光年,誤差正負6萬光年,但是當年哈伯因為不知道造父變星有兩種,用了錯誤的定標公式,得到了30萬光年的數值,但無巧不巧,當年對我們銀河大小的估計也是錯得離譜,今天我們知道銀河直徑為10 ~ 12萬光年左右,但當年以為銀河只有3萬光年大小!哈伯就是如此幸運,這兩個錯誤的方向一致,所以哈伯仍然可以做出正確結論:M31是在我們銀河之外!
第二個距離辯論出現在1960年代,當施密特(Maarten Schmidt)發現「類星體」(quasar)光譜中的奇怪譜線其實就是紅移之後的正常氫原子譜線之後,天文學家先是驚訝於這些類似恆星的天體竟然「遠」在宇宙邊緣,但接著又驚訝於這些天體竟然能放出極大的能量,讓我們在地球上都能偵測得到!也正因為物理上看似荒謬,就有人站出來反對這個說法,認為類星體其實是「近」處星系的核心噴發出來的物體,因為噴出的速度極快,所以產生了很高的紅移,讓大家以為這些天體很遠。這個學說的代表人物以柏比奇(Geoffrey R. Burbidge)及阿爾普(Halton C. Arp)為主,他們在幾個例證圖像中,觀察到類星體(高紅移)和鄰近星系(低紅移)之間似乎有著物質關聯,但是這個學說的最大敗筆,是無法解釋類星體被噴出來的方向都是「背向地球」,只有「紅移」而無「藍移」!雖然這兩位學者的學說幾乎已經被近年來的觀測淘汰,但是直到我念研究所當博士後時,每有國際會議,仍會看到兩位老先生上台重述他們的理念和「新的」觀測證據,大家在底下面面相覷悶不吭聲以示尊重,科學家的堅持有些時候真的令人難以想像。
第三個距離辯論出現在1995年4月,一方面為了紀念第一個大辯論的75週年,另一方面有關「γ射線爆發」(gamma-ray burst, GRB)的距離爭議方興未艾,這類天體在1970年代被美國空軍發現,原先以為是邪惡帝國的太空核爆,後來才知道是宇宙中隨機出現的爆發性天體,它雖然在高能波段光芒萬丈,但是一閃即逝,偵測距離極端困難,所以才會導致第三場大辯論。當時「民心」所向多半都認為這類天體很近,不過是銀河周邊的「高速中子星」,只因為它們的光變尺度和高能譜線似乎都和中子星的性質有關。這場辯論由藍姆(Donald Q. Lamb)對上巴辛斯基(Bodhan Paczynski),前者贊成中子星理論,說這類天體「近」得很;後者獨排眾議,說這類天體其實「遠」在宇宙邊緣,能量極大。辯論過了沒有多久,地面的快速反應光學望遠鏡和軌道中的γ射線望遠鏡聯手,偵測到了剛剛爆發天體的光學影像,得到光譜之後,發現又是一個「遠」字!
即使在賭場中擲骰子開寶賭大小,也很難連續開出三個「遠」來!但是20世紀的三場辯論,卻結結實實地給我們上了一課震撼教育,宇宙似乎隨著人類知識的越來越豐富,反而變得越高越遠!
各位喜愛天文的朋友們,不要因為押寶不中而懷憂喪志,今日的我們,在力學上懂得比牛頓多,在電磁學上懂得比馬克士威多,在相對論上懂得更比愛因斯坦多!這些進展其實一一反映在連篇累牘的天文科普文章之中,我真的很高興也很慶幸,《科學人》雜誌能將過去這些年的天文文章彙整出版,回饋廣大的天文愛好者!
這本精選集將會帶著我們看「太陽發火」、欣賞「行星創世紀」、參與「恆星嘉年華」、「深入星空」探尋「星系傳奇」,在「多麼希臘的星空下」「向哈伯致敬」,致敬之後再「超越哈伯」⋯ .。這是一本讓所有的天文愛好者都會著迷的天文合輯,只希望大家在欣賞之餘,也能多做推介,讓更多人走出戶外、仰觀宇宙。畢竟,星空是大家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在星空下盡情探索,在荊棘中蹣跚前進
《科學人》將2002年創刊以來的精采天文文章編纂成集《發現天文之美》,嘉惠學子大眾,功德無量!
自古以來,在靜靜的星空下仰觀天象,就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情,這是為何我們常說:「天文學,是離我們最遠的一門科學,卻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門學科。」最遠,是因為我們研究的星星銀河,都在萬千光年之外;最近,是因為我們抬頭就看得到!
回首科學發展的滄桑過程,就是一部「自然」、「科學」,和「人」之間的互動史。「自然」深刻影響「人」的生活,而「人...
目錄
天際的項鍊
太陽發火:解開日焰之謎
驚天一爆超新星
星流魅影
黑洞剪影
太陽系八大奇景
第三單元 星際奇航
前進水星
貌似地球的衛星
土衛二的神秘噴泉
從月球到火星
火星曾是水世界
第四單元 探索之眼
未來的巨無霸望遠鏡
向哈伯致敬
超越哈伯–透視韋伯望遠鏡
攤開宇宙的藍圖
星空,多麼的希臘!
中英名詞對照
天際的項鍊
太陽發火:解開日焰之謎
驚天一爆超新星
星流魅影
黑洞剪影
太陽系八大奇景
第三單元 星際奇航
前進水星
貌似地球的衛星
土衛二的神秘噴泉
從月球到火星
火星曾是水世界
第四單元 探索之眼
未來的巨無霸望遠鏡
向哈伯致敬
超越哈伯–透視韋伯望遠鏡
攤開宇宙的藍圖
星空,多麼的希臘!
中英名詞對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