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康優惠:
●購買康健175期,填寫雜誌內回函並寄回天下雜誌,即可獲得city cafe咖啡提貨卡2張。(影印無效)
面對銀髮時代來臨
體重減輕、虛弱、食欲不佳、頭痛……
當老年人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肺炎或憂鬱症,卻往往被忽略。
因此,歐美各國紛紛發展老年醫學次專科,學習用新的角度診治老人。
台灣醫療分科過細,就醫又方便,很多老人家就依不同症狀自行判斷,掛不同科,造成一星期有五天去找醫生,一天要吃二、三十顆藥,衍生更多不舒服的症狀。
對於正確照顧長輩的方法很多人也不太清楚。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卻有六成老人不參與社會、五成不運動、九成有慢性病,每五位就有一位曾跌倒。
如何照顧老人,鼓勵他們過著活躍自主的生活,以及提供友善的就醫環境,是要重新思考的問題,避免因快速老化,讓醫療負擔更沉重,
製造更多徬徨失措的中年兒女與悲傷或臥床的老人。
照顧老人及就醫 我們準備好了嗎?
老年人的疾病、醫療問題相當複雜,在這幾個月的採訪過程中深刻發覺,我們看待老年人的健康仍有很多錯誤觀念。
就以我父親當例子吧。
他73歲時有高血壓但控制不錯,天天量血壓,血糖偏高一些、腎臟功能指數較差一點,此外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他每天運動一小時,不吃紅肉、飲食清淡,BMI在正常範圍但偏瘦。一個週末午後,因為身體持續不舒服卻又說不出哪裡怪,就自己搭計程車走進急診,醫生要他住院檢查,隔天就突然失去生命徵象,緊急插管,昏迷一星期後過世。
這段時間密集接觸老年醫學領域之後,我不斷回想父親不舒服那段時間常失眠、吃不太下、頭暈、身體虛虛的、無力,情緒有些鬱悶,擔心跌倒所以經常躺著,懶洋洋好幾星期,我以為可能跟天氣有關(當時冬天),老人家活動量減少難免如此,應該算正常,所以沒有回南部探望,只在電話中叮囑:「爸你要堅強喔、不要想太多啦。」隔天,因為是星期六,父親就自行搭車去醫院,這句話也成了我跟父親最後的對話。
老年疾病的症狀不典型,又多科多藥。當老化遇到疾病=更多失能
決定說出這心底的痛,是因為這幾個月我跟同事曉卉北中南四處採訪後發現,類似我父親例子的還不少,生病的症狀很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嘉義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張育誠有個病人也是吃不下東西,看過其他科都找不出病因,三天內突然變遲鈍,看電視時尿失禁也不知道,送加護病房檢查結果是敗血症,但沒有發燒或其他症狀,就是突然間身體功能變差(急性功能衰退)。
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張家銘說,門診有些老年人會表現出無力、吃不下,但以目前的醫療作法,不會有其他科醫師收住院,可能就先開幫忙腸胃蠕動的藥,要病人回去多吃一點,因老人家身體無力,家人可能會鼓勵繼續躺著休息,結果愈躺愈糟(每躺一天得復健兩天,才能避免功能退化),身體機能變差,慢慢就爬不起來,開始憂鬱、退縮,躺久了會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甚至跌倒、住院、感染……惡性循環。
也因此,歐美日等國紛紛發展老年醫學次專科,日本京都大學荒井秀典教授指出,日本的內科住院醫師在受訓期間必須接受六週的老年醫學訓練,要求各科別醫生都接受老年醫學訓練,特別強調老年人的病況跟年輕人很不一樣,要有「老年病症候群」的概念,像是虛弱、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暈眩、憂鬱、失禁、譫妄、認知功能減退、行動力減退、跌倒等,很可能是某種疾病的早期臨床表現,需要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及早介入,否則,對整體身體功能及生活品質、死亡率都有不利影響,對國家的直接衝擊則是醫療支出高漲。
真正的老年醫學是把老人當成完整的人來看待,及早在生活上發現可能有問題了,早期介入、減緩退化避免失能,才能達到健康老化,許多老年醫學科醫師不約而同描述。
但目前的醫療現況是,分科過細,有些醫生甚至認為看老人的疾病就等於是老年醫學,並不是用新的方式看待高齡的複雜病人,加上民眾就醫方便,隨著老化伴隨多重性疾病,症狀表現又不明顯,今天這裡痛、明天那裡不舒服,老人家就常常上醫院看一堆科別、吃一堆藥。健保局統計,65歲以上一年平均就診26次,醫療費用佔34%,預估未來10~15年就醫情況會更快速成長兩倍。
「過度分科化,就醫次數當然高,醫界對老人的就醫照顧必須改變,」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教授陳慶餘直言,別讓老人一進醫院就落入醫療陷阱,造成更多失能,像是老年人開刀住院後容易引發感染、尿失禁或譫妄,如果譫妄嚴重,有些醫生以為最方便的做法就是約束帶束縛住或在腳上打針,「陷老人於不動,」或動不動就插入鼻胃管,把老人弄成失能者,引發更多問題。
好康優惠:
●購買康健175期,填寫雜誌內回函並寄回天下雜誌,即可獲得city cafe咖啡提貨卡2張。(影印無效)
面對銀髮時代來臨
體重減輕、虛弱、食欲不佳、頭痛……
當老年人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肺炎或憂鬱症,卻往往被忽略。
因此,歐美各國紛紛發展老年醫學次專科,學習用新的角度診治老人。
台灣醫療分科過細,就醫又方便,很多老人家就依不同症狀自行判斷,掛不同科,造成一星期有五天去找醫生,一天要吃二、三十顆藥,衍生更多不舒服的症狀。
對於正確照顧長輩的方法很多人也不太清楚。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卻有六成老人不參與社會、五成不運動、九成有慢性病,每五位就有一位曾跌倒。
如何照顧老人,鼓勵他們過著活躍自主的生活,以及提供友善的就醫環境,是要重新思考的問題,避免因快速老化,讓醫療負擔更沉重,
製造更多徬徨失措的中年兒女與悲傷或臥床的老人。
照顧老人及就醫 我們準備好了嗎?
老年人的疾病、醫療問題相當複雜,在這幾個月的採訪過程中深刻發覺,我們看待老年人的健康仍有很多錯誤觀念。
就以我父親當例子吧。
他73歲時有高血壓但控制不錯,天天量血壓,血糖偏高一些、腎臟功能指數較差一點,此外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他每天運動一小時,不吃紅肉、飲食清淡,BMI在正常範圍但偏瘦。一個週末午後,因為身體持續不舒服卻又說不出哪裡怪,就自己搭計程車走進急診,醫生要他住院檢查,隔天就突然失去生命徵象,緊急插管,昏迷一星期後過世。
這段時間密集接觸老年醫學領域之後,我不斷回想父親不舒服那段時間常失眠、吃不太下、頭暈、身體虛虛的、無力,情緒有些鬱悶,擔心跌倒所以經常躺著,懶洋洋好幾星期,我以為可能跟天氣有關(當時冬天),老人家活動量減少難免如此,應該算正常,所以沒有回南部探望,只在電話中叮囑:「爸你要堅強喔、不要想太多啦。」隔天,因為是星期六,父親就自行搭車去醫院,這句話也成了我跟父親最後的對話。
老年疾病的症狀不典型,又多科多藥。當老化遇到疾病=更多失能
決定說出這心底的痛,是因為這幾個月我跟同事曉卉北中南四處採訪後發現,類似我父親例子的還不少,生病的症狀很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嘉義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張育誠有個病人也是吃不下東西,看過其他科都找不出病因,三天內突然變遲鈍,看電視時尿失禁也不知道,送加護病房檢查結果是敗血症,但沒有發燒或其他症狀,就是突然間身體功能變差(急性功能衰退)。
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張家銘說,門診有些老年人會表現出無力、吃不下,但以目前的醫療作法,不會有其他科醫師收住院,可能就先開幫忙腸胃蠕動的藥,要病人回去多吃一點,因老人家身體無力,家人可能會鼓勵繼續躺著休息,結果愈躺愈糟(每躺一天得復健兩天,才能避免功能退化),身體機能變差,慢慢就爬不起來,開始憂鬱、退縮,躺久了會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甚至跌倒、住院、感染……惡性循環。
也因此,歐美日等國紛紛發展老年醫學次專科,日本京都大學荒井秀典教授指出,日本的內科住院醫師在受訓期間必須接受六週的老年醫學訓練,要求各科別醫生都接受老年醫學訓練,特別強調老年人的病況跟年輕人很不一樣,要有「老年病症候群」的概念,像是虛弱、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暈眩、憂鬱、失禁、譫妄、認知功能減退、行動力減退、跌倒等,很可能是某種疾病的早期臨床表現,需要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及早介入,否則,對整體身體功能及生活品質、死亡率都有不利影響,對國家的直接衝擊則是醫療支出高漲。
真正的老年醫學是把老人當成完整的人來看待,及早在生活上發現可能有問題了,早期介入、減緩退化避免失能,才能達到健康老化,許多老年醫學科醫師不約而同描述。
但目前的醫療現況是,分科過細,有些醫生甚至認為看老人的疾病就等於是老年醫學,並不是用新的方式看待高齡的複雜病人,加上民眾就醫方便,隨著老化伴隨多重性疾病,症狀表現又不明顯,今天這裡痛、明天那裡不舒服,老人家就常常上醫院看一堆科別、吃一堆藥。健保局統計,65歲以上一年平均就診26次,醫療費用佔34%,預估未來10~15年就醫情況會更快速成長兩倍。
「過度分科化,就醫次數當然高,醫界對老人的就醫照顧必須改變,」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教授陳慶餘直言,別讓老人一進醫院就落入醫療陷阱,造成更多失能,像是老年人開刀住院後容易引發感染、尿失禁或譫妄,如果譫妄嚴重,有些醫生以為最方便的做法就是約束帶束縛住或在腳上打針,「陷老人於不動,」或動不動就插入鼻胃管,把老人弄成失能者,引發更多問題。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