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2017年1月號:我今年九歲
【性別新思維】跳脫男孩和女孩的二元觀點,性別認同的樣貌不斷改變,科學能為我們指引方向嗎?
【我今年九歲】來自全球各地的孩子告訴我們,性別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
【男人之路】21世紀的男孩如何成為男人?有些道路很明確,有些則模糊得多。
【奶爸的育嬰假】育嬰是辛苦的全職工作,而且「女性一直都在做這項工作」。那男人呢!
【危機四伏的女孩人生】全球有數百萬名女孩生活在貧窮、暴力與文化傳統的壓迫下,不過有些女孩透過教育找到了希望。
【悲歡不過是日常】傳統喪禮中的孝女、節慶表演上的鋼管舞者,替人訴盡悲歡,曲終人散,她們同樣為人妻母,凡俗日常。
【性別新思維】
希望在這篇報導中被稱為E的她,從小就討厭穿女裝,喜歡籃球、滑板運動和電玩。今年5月,我們在紐約市、她高中的演說隊的期末表演時碰面,E穿著合身的布克兄弟西裝,搭配一枚她大量收集的蝴蝶領結。
當天稍晚,E為她的性別認同尋找合適的類別。「跨性別」不太符合,她對我說。首先她仍用本名,仍喜歡被稱作「她」;而談到其他跨性別孩子常說一直知道自己「生錯了」身體時,她則說:「我只認為需要在現有的身體上做些改變,就能變成我想要的身體。」她指的是沒有月經和乳房、輪廓較分明的臉孔和「薑黃色的鬍鬚」。所以E是跨性別男性?或者像她說的,是一個「極度中性化」的女孩?抑或只是一個拒絕所有傳統性別角色標籤的人?
E會探究自己的性別認同,而非直接相信自己有這些嗜好和穿著只是因為她是個男孩子氣的女孩,是因為跨性別議題近日受到廣泛討論。這些討論讓美國的跨性別人數比較明確,在全國調查中正式被列為跨性別的成人數量在短短十年間倍增;性別表現不一致的人數增加了,這個包羅廣泛的類別在一代人以前甚至沒有名稱;探問自己性別的小學生人數也增加了;大眾逐漸察覺這些人面臨極高的霸凌、性侵或企圖自殺的風險。
討論持續進行,觀念逐漸改變,包括女性或男性的定義,以及跨性別、順性別、性別表現不一致、性別酷兒、無性別、或臉書在基本資料設定中提供給用戶的五十多個選項的個別含義。與此同時,科學家也在對性別的生物性認知中,發掘新的複雜面向。
我們很多人在高中生物課學到性染色體決定了嬰兒的性別,就是這樣。XX代表女孩,XY代表男孩。但有時候XX和XY無法說明一切。
如今我們知道,所謂「男性」和「女性」的各種特徵不見得壁壘分明,無法把所有XX特徵(包括卵巢、陰道、雌性素、女性性別認同和女性化行為)歸類到一邊,而把所有XY特徵(睪丸、陰莖、睪固酮、男性性別認同和男性化行為)歸到另一邊。XX有可能在構造、生理和心理上的表現主要是男性,就如同XY也可能主要表現為女性。
每個胚胎都是從一對原生性腺開始發育,大約六到八週時發育成男性或女性性腺。性分化通常由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啟動,讓原生性腺變成睪丸,接著睪丸分泌睪固酮和其他雄性激素(統稱雄性素),於是胎兒發育出前列腺、陰囊和陰莖。如果沒有SRY基因,原生性腺就會變成分泌雌性素的卵巢,胎兒則發育出女性解剖構造(子宮、陰道和陰蒂)。
但SRY基因的功能並非總是簡單明確,XY胚胎可能因為少了該基因或基因異常,導致無法發育出男性解剖構造,而在出生時被認定是女孩。或者該基因也可能出現在X染色體上,導致XX胚胎發育出男性解剖構造,而在出生時被認定是男孩。
性別二元化有其一定的論據。絕大多數的人(可以說超過99%)把自己放在性別光譜的此端或彼端,屬於非彼即此的兩個性別之一,可以讓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二選一變得比較簡單,像是選購衣物、參加運動隊伍、申辦護照和酒保問你要點什麼的時候的問法。
但如今有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只質疑出生時歸屬的性別,也對性別二元論本身有所質疑。「我不認同一般人對女孩或男孩的定義,」2015年,當時22歲的美國女歌手麥莉.希拉對《出櫃》雜誌說:「我認為這是我必須理解的:我討厭的不是當女生,而是被放到那個框框裡。」
麥莉這一代比他們的父母更願意以非二元的方式思考性別。最近有項針對1000名18至34歲的千禧世代做的調查,發現有半數認為「性別是一道光譜,而有些人落在傳統類別之外。」人權戰線組織表示,這半數當中有相當多人認為自己是非二元性別。2012年,這個倡議團體調查1萬名13至17歲的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青少年,發現有6%將自己歸類為「流性人」、「雌雄同體」,或二元性別以外的其他名詞。
【我今年九歲】
如果你想知道性別如何決定命運,就去問問全球各地的九歲孩童。
九歲時,一名肯亞女孩已經知道父母會為了聘禮,把她嫁給一個可能會打她的男人。九歲時,一名印度男孩已經知道,他會承受來自男性同儕的壓力,要他性騷擾街上的女性。
九歲時,從中國到加拿大,以及從肯亞到巴西的孩童,都能說出對於未來工作的遠大夢想――不過男孩子不認為他們的性別是種阻礙,女孩子卻常這麼想。
九歲的孩童處於改變的起點,這個年紀的孩童絕對已經會評估自己的各種可能性――還有性別帶來的限制。
為了知道這些孩子的想法,《國家地理》雜誌訪談了分布在四大洲的80個家庭。我們用一樣的問題,詢問一群九歲孩童,他們才九歲,不會說假話。
許多孩童很快就坦言,要融入他們稱之為家的團體、扮演符合期待的角色有時很難,且會令人覺得挫折、困惑、寂寞;但也有人突破性別藩籬,茁壯成長。
【男人之路】
科學家和學者都無法為他或我們任何人釐清什麼。有關男人及與其概念相通的男子氣概等問題,數世紀以來一直被捲入受政治影響的文化和生物學論辯中。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通常會站在文化這一邊,相信男子氣概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概念。「男人」是被製造出來而非天生的,社會學教授麥可.基默主張:「男子氣概不是內在本質的體現……〔它〕不是從我們的生物構造中浮現到意識裡,而是在我們的文化中被創造出來。事實上,想為身為男人這件事找出一個超越性的永恆定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象――當舊定義失效而新定義尚未穩固之際,我們傾向於尋找永恆及外在的東西……」
有些女性主義學者和科學家主張性別差異是虛構的,而對於一個男孩,所謂的男性特徵,就和醫院為新生男嬰套上的藍色連身衣一樣,並不是他本質的一部分。無疑地,那正是許多性別刻板印象的情況,也就是會區別男性和女性在智商、養育本能、理性和情感上的差異。但是就像大多數撫養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的父母一樣,我不禁納悶,在似乎未經父母親或任何人特意培養就出現的某些行為背後,是否還有文化社會化以外的原因。奧利佛很早就熱愛丟球,不管是泡綿球、網球還是膠紙黏成一團的球。我們曾在巴黎街頭玩起拋接栗子的遊戲。同樣地,他的妹妹印蒂雅喜歡在她的玩偶之間編織對話,這樣的行為背後是否有比文化社會化更深層的因素?早在上幼兒園之前,她就會連續幾個小時低聲說著娃娃間的對話,就像是議談條約過程中的口譯員。
「女人和男人的心智無法互換。」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在他的《白板》一書中提到。人類在天擇的壓力下必須競奪資源和配偶,而幾十年前就有與此論點一致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比較擅長在心像中旋轉物體的心智作業。(女孩在其他解決問題的技巧上占有優勢。)男孩在肢體上更具侵略性。如同劍橋大學神經科學名譽教授喬.赫伯特所言,男孩也會玩洋娃娃,但可能會拿娃娃來打架。
【奶爸的育嬰假】
育嬰是辛苦的全職工作,而且「女性一直都在做這項工作」。那男人呢!
【危機四伏的女孩人生】
獅子山是全世界身為女孩處境最慘的地方之一。
這個人口約600萬的西非國家,曾因十多年的慘烈內戰而四分五裂,近來又加上伊波拉肆虐,光是以女兒身誕生於此,就代表一生要面臨重重阻礙以及把女孩的身體看得比心靈重要的各種傳統。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這裡90%的女性曾經歷過女性生殖器切割;這是女性邁入成年的象徵,一般人認為可使她們在婚嫁中獲得青睞,但它也是深植於文化中,用來控制女性性行為的方式。全國將近一半的女孩未滿18歲就結婚,許多人在年紀更小,通常在初經後二到三個月左右就懷孕。她們許多都是性暴力的受害者;而強暴往往不會受到懲罰。2013年,獅子山有超過四分之一15歲至19歲的女孩懷孕或有孩子,是全球同年齡層懷孕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其他國際組織估計,有太多女孩在生產過程中喪生,死亡率是全球最高。女性生殖器切割會增加分娩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悲歡不過是日常】
素有臺客天后女團之稱的閃亮三姊妹,除了參與電視、流行音樂等相關演出,也受邀在各地方晚會、婚宴的表演工作。那天,在一場婚宴晚會上,她們在搭乘的加長型豪華禮車裡,利用出場前的片刻梳理裝扮。車外同時擠滿好奇的孩童,緊貼著窗緣,希望一睹天后女團的風采。
作者簡介:
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國家地理雜誌》 於188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學會的「研究與探索委員會」贊助過的計劃,已超過一萬件,以促進人類對大地、海洋與天空的知識。而《國家地理雜誌》自1888年創刊以來,以精采絕倫的攝影、謹慎真實的文字、精密準確的地圖與生動創意的插圖,獲得全球數千萬讀者的肯定。
《國家地理雜誌》於公元兩千年獲得美國雜誌出版最高榮譽─美國雜誌編輯學會之艾力獎,證明這份歷史悠久的刊物,仍是全球雜誌出版的標竿。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自1888年起已贊助了六千多項探險與研究計畫,而旗下的國家地理雜誌,由各行各業的專家為你報導世界各地的自然與人文,極具參考價值;翻開國家地理雜誌,就像在世界各地的風景勝地漫遊一樣,國家地理雜誌帶領讀者探索我們星球的奧秘和各地居民的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