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實驗教育真的那麼好嗎?
文、圖/陳雅慧
經過三個月奮戰,我那三年級的小兒子終於完成棒針織的毛線娃娃。很不容易。白色的臉是一排上針、一排下針,很精密的小肌肉運動,更是耐力、專注力大考驗。假期中他常常打了拆、拆了又打,好些天了,進度還是零,還好不容易打了好幾排,但針眼卻又漏了大洞。我在旁陪伴常常想放棄:「沒關係啦!一個洞而已,看不到的。」小子想一想,還是噙著淚水,拆掉從頭開始。
突破臉部上下針大魔王,其他就輕鬆起來。他教我減針的邏輯,把織面圖畫給我看,一日復一日針腳愈來愈整齊、雙手控制鬆緊的力道愈來愈穩定。在導師帶領下,一步步完成了作品。
我拍了照片line給我爸媽看,媽媽也織毛衣,她很佩服小子,但還是照常的擔心:「有在寫作文嗎?九九乘法表背熟了吧?」
我的兩個孩子進入「體制外實驗教育」快五年了,環境中這樣的不安,還是真實存在。
「實驗教育三法」在二○一四年底通過。兩年多的時間,學校百花齊放,真的是大爆發狀態。公辦公營實驗學校數目兩年內,從零到超過六十所將在今年九月招生。
去年底,教育部提出修法草案。要放寬公辦公營實驗學校的家數限制,從不得超過每縣市同階段學校數目一○%,大幅提高到三分之一。
甚至在這本專刊送廠印刷前一週,編輯部還一直接到電話:前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要辦一所足球實驗學校、台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國中積極準備中、引進美國特許學校KIPP系統的公辦民營中小學校即將開公聽會……
這麼多的新動態在很短的時間發生,著實讓人覺得有點心慌。《親子天下》的網頁上,曾有讀者留言詢問:「你們報導這麼多實驗教育,真的有這麼好嗎?」
當然不是。
每一位實驗教育辦學者或參與者,都想告訴新手:「沒有一所完美的學校,只有適不適合的學習方式。」
這一本專刊,深入分析各種實驗教育的脈絡和教育哲學,訪問了十位長期在現場耕耘的拓荒者。記者們進入了不同的縣市,報導三十三所不同的「學校」,每一個故事都將打破你對學習的想像。
每一所不一樣的學校,背後都是對於學習、成為一個人、思考功成名就和探索生命價值的不同主張。
記得在編輯會議上,有位記者提出疑問:「不管是在哪一個階段接受實驗教育,最終這些學生還是得回到社會、適應社會啊?」
但是,想像這在不一樣學校和不一樣舞台環境長大的下一代,勢必會對這世界注入不一樣的創意。面對未來,我更渴望,孩子不是被教育來適應社會,而是學會如何學習,然後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創造和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