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特刊
當全球流動成為日常,你該教孩子學會什麼?
IMD的報告裡,台灣人才國際化的指標,落後日韓;企業高喊台灣年輕人缺少國際觀。在全球緊密連結,國與國之間界線越趨模糊,虛擬技能的流動和實體跨境都在快速發生的時代,該怎麼準備好孩子的未來?
在流動成為日常的時代,人才享受流動,也渴望流動,2000年後的孩子從小跨國連線打怪、共享相同的自由、民主價值、同時也面對全球共同挑戰。多元、創新、合作、串連與跨文化,成為關鍵字。
但是除了離開台灣,國際化有沒有別的選擇?人才流動越趨劇烈、全球搶人才這樣天翻地覆的改變如何影響大學教育,展開變革?
《天下雜誌》重新定義國際化人才的能力與培育方式,解構新國際人才必備五大能力,帶回橫跨美國、德國、瑞士、韓國的第一手國際化趨勢、集結最完整的高中大學特色國際化資料庫,展示不同名人的國際之路,讓新國際人才,就算在台灣,講求在地連結,卻能槓桿不同國際的資源,為台灣發聲;在世界舞台也能回頭,為台灣創造國際連結與機會。
讓孩子在勇敢闖蕩與創新的過程裡,理解世界的樣貌,才知道如何為自己與台灣在世界的位置上定錨
2017換日線季刊 冬季號
國外的教育比較優質?
國外的學生比較厲害?
如何追趕日新月異的科技,在資訊的洪流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集結超過50國家,20位以上新世代作者,在海外求學、求職的真事故事。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2017換日線季刊 冬季號
換日線頻道主編:張翔一
換日線季刊執行主編:林欣蘋
換日線編輯團隊:陳慧穎、林慧慈、鄧紹妤
換日線正式成立於 2015 年 6 月 1 日,轉眼間,已經超過二個年頭。
從一開始寥寥可數的作者人數,到如今遍及世界 110 個城市、240 多位專欄作者、超過 1,500 篇的讀者投書,讓我們小小的編輯團隊,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每天都在緊湊而喜憂交雜的變化中度過。
跌跌撞撞走到今日,我們受過傷也犯過錯,但不斷「從錯中學」,調整、改進以求更符合讀者期望的同時,也有一些從未改變的堅持。
例如,我們創站至今,從邀請作者到報導對象,聚焦的,絕大多數都是尚未廣為人知的「平凡人」:
是的,與其為早已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登峰造極的「台灣之光」們錦上添花,我們更喜歡認真挖掘與鼓勵,那些和你我其實沒有太多不同,一樣有著弱點、一樣偶爾徬徨、一樣在有限資源中,努力跨出自己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舒適圈」,創造更多可能性的平凡人們。
因為我們知道也相信,「國際觀」、「國際人才」、「國際移動力」⋯⋯等等看似專屬於「人生勝利組」而略帶菁英色彩的詞彙,其實距離從未如你我想像中遙遠——
從一張澳洲打工簽證開始,踏上壯遊世界 1,500 多公里路途的熱血青年;在台灣偏鄉以一人之力進行「沙發客來上課」運動,引介各國旅人來台啟發學童求知慾的替代役;從印尼、台灣到美國,克服無數逆境成為青年楷模的「新二代」台灣之子;在文壇已有高知名度、粉絲無數,卻毅然接下 20 年歷史的學會會長一職,要將「台灣研究」重新發揚國際的博士生⋯⋯。
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國際觀」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專利,甚至與出生背景、從事職業都沒有關係,而「人才」在今日,也絕非高學歷、高薪資便足以定義。
我們更千萬別忘了,翻開所有如今享譽全球的「台灣之光」們,一路走來的成長軌跡,誰不是由平凡開始,透過不斷的摸索與累積,終於獲得「不平凡」的成績?
繼創刊號《世界教我的一堂課》,這是 2017 年度,一年將盡的最後一期《換日線》季刊——不論身在哪裡,且讓我們一起跟著這群「平凡人」,踏上更緊密連結國際的漫漫征途,並將所學化為具體行動。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2017換日線季刊 冬季號
換日線頻道主編:張翔一
換日線季刊執行主編:林欣蘋
換日線編輯團隊:陳慧穎、林慧慈、鄧紹妤
換日線正式成立於 2015 年 6 月 1 日,轉眼間,已經超過二個年頭。
從一開始寥寥可數的作者人數,到如今遍及世界 110 個城市、240 多位專欄作者、超過 1,500 篇的讀者投書,讓我們小小的編輯團隊,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每天都在緊湊而喜憂交雜的變化中度過。
跌跌撞撞走到今日,我們受過傷也犯過錯,但不斷「從錯中學」,調整、改進以求更符合讀者期望的同時,也有一些從未改變的堅...
章節試閱
2017換日線季刊 冬季號
編者導言:換日線一直以來都希望提供一個作者、讀者能互相交流的平台,因此,透過【作者通信】企劃,我們請換日線作者唐光楠,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年輕時資源有限下,是否應該堅持「出國念書」的夢想。
讀者來信:
我想出國唸書,但經濟能力迫使我少了很多選擇,我該放手一搏,選擇一間評價或許不怎樣的學校;又或先工作、存好錢,再進修呢?
作者回覆:
大學和研究所生活,是人生美好的一段歲月。偶爾,遇到這個階段的年輕朋友,聊起人生規劃,我總是毫不猶豫,鼓勵他們跳出生活圈,走一走、看一看,不一定要留學。遊學、交換學生、打工度假甚至旅遊,都能發現人生不一樣的可能性。
重點是:請一定要在年輕時出去走一遭。有一天,當你工作久了、結了婚、有了小孩,經歷人生中太多事情,眼裡的風景,將和年輕時的你所見,不再相同。
今年是我大學畢業第 10 年,我還清楚記得當年的我,有點傻,有點傲,對現實世界,看得不是很透徹,但作為一個單純的社會新鮮人,我非常清楚自己內心的目標:我想要工作、想要磨練自己、想要累積經驗,賺一些積蓄、想要完成出國留學的夢想。
10 年前的我,其實沒有什麼人生規劃可言,只有這樣單純的信念。10 年後的現在回頭看,我完成了 22 歲的我心中想做的事情。我想跟比我年輕十歲以上的你們,分享「出國」這件事。
誰說出國一定要花錢?把握身邊的機會
我在大學二年級的某一天,看到學校貼出一張甄選學生代表,到澳門參加青年論壇的交流機會,我想也不想,興奮地參加了甄選。
結果,去澳門的那短短 5 天,成為我大學生活最特別又美好的回憶之一:我認識了同校一起去交流的好朋友,也在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來自北大、復旦、港大等無比積極的對岸學生。
旅程中的交談、會議上的思辨,甚至是人生觀和對未來的想法,帶給我許多衝擊。我發現了我的不足、我看見了對岸的崛起,我知道我比他們幸福,但能夠幸福多久,已經是個問號。
我帶著和啟程前不同的想法回到台北,從頭到尾卻沒有花到一毛錢。這次經驗讓我知道,想出國,只要夠細心努力,還是能找到一些機會。台灣社會給了有心的青年學子許多養分,別放棄那些免費見識的機會。
資源有限,我要怎麼取捨出國的機會?
年輕的時候,想要玩、想要學習、想要出國,錢是最實際的問題。而年輕的學生誰有錢?你沒有,當年的我也沒有。十幾年前,交換學生的風氣剛剛在政大興起,當時的我也想成為交換學生,遊歷歐洲,又只要負擔台灣的大學學費。
我一開始很心動,但當我仔細拿起計算機,寫了一張密密麻麻的紙「精算」後,發現到比利時遊學一學期,食宿旅遊等相加要花大約 50 萬台幣。50 萬台幣對大學生無疑是天價,我有兩條路:打工,或請父母贊助。
這時,內心的一個聲音,告訴我要冷靜下來。如果說出國留學是人生重要目標,當時眼前交換學生的費用一旦花出去,會拖慢我達成留學的目標。我反覆計算機會成本,還是決定放棄。雖然我人生到現在還沒壯遊全歐,卻一點也不遺憾,因為我在 30 歲前,拿到了心中完美的碩士學位。
人生多所取捨,面對出國的決定亦然。一定要知道自己心中最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堅定」它。
2017換日線季刊 冬季號
編者導言:換日線一直以來都希望提供一個作者、讀者能互相交流的平台,因此,透過【作者通信】企劃,我們請換日線作者唐光楠,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年輕時資源有限下,是否應該堅持「出國念書」的夢想。
讀者來信:
我想出國唸書,但經濟能力迫使我少了很多選擇,我該放手一搏,選擇一間評價或許不怎樣的學校;又或先工作、存好錢,再進修呢?
作者回覆:
大學和研究所生活,是人生美好的一段歲月。偶爾,遇到這個階段的年輕朋友,聊起人生規劃,我總是毫不猶豫,鼓勵他們跳出生活圈,走一走、看一看,...
目錄
2017換日線季刊 冬季號
換日線全球編輯室:一句話國際觀
闖蕩世界的起點
用望遠鏡看世界,不用放大鏡看身邊
文‧安妮/本初子午線觀察記
標籤下的學術魂:臺灣研究如何接軌國際?——專訪NATSA會長湯舒雯與她的團隊夥伴們
採訪、撰文‧林欣蘋/換日線編輯部
專訪臺大教授葉丙成──談教育科技、談「鬼島」也談「狼性vs.小確幸」
文‧Alice Yang/哈佛姐的不正經學術之旅
辭去公務員「鐵飯碗」赴泰進修──專訪泰語老師鄭海倫
撰文:陳慧穎/換日線編輯部、採訪:陳慧穎、郭姿辰、張翔一
【作者通信】寫給年輕的你:走出去看看世界,將是十年後不悔的決定
文‧唐光楠/洛杉磯進行式
我愛臺灣,所以選擇離開──「人才外流」不是問題,與世界脫軌才是危機
文‧張中宜/說文解字
無國界的夢想
敢於不同的勇氣──28歲「高齡」的英國志工Gap Year,讓我找到真正喜歡的自己
文‧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
「不要用腳的大小,衡量你能跑多遠」──中離職場、海外求學,是生命的逃避還是解方?
文‧郭誠涵/微光日常
「年輕人的舞臺應該橫跨世界」──一無所有的我,在非洲發覺生命的驚喜
文‧阿心/不浪漫的非人生活
外國機會多,又怎樣?有意義的「好機會」,一個就夠
文‧謝佩芬/Taiwanese Table
跨邊境的職場
臺灣媒體沒告訴你,俄羅斯的「臺灣之光」與商機
文‧裴凡強/From Russia 我在俄羅斯上班
在柏林,來自臺灣的31歲CEO與他的歐洲員工們
文‧Madame M/歐洲生存遊戲
那年夏天,我在日本失業了——當不幸降臨,只能靠自己站起來的日子
文‧王伊森/Work Life in Japan
我在矽谷的日子──令我難忘且感激的實習
文‧Rexy Tseng/時間行走
奧客哪都有,但是為什麼法國服務業完全沒在怕?
文‧喬安 Joanne/下一站,我們去旅行。
異文化的反思
海嘯 ‧ 神蹟 ‧ 伊斯蘭──歷史交織的群島上,與汶萊青年對話
李問/狂飆三輪車
當「懶人包」主宰網路世界,荷蘭人用創意推廣80多年的「全國讀書周」傳統
臺客 J/臺客 J 的橘色筆記
「記得我是誰」──幫助馬雅原住民孩童,向世界訴說自己的故事
文‧Chinchen.h/一個人的世界拼圖
「你是騎馬上班嗎?」──我在蒙古的繁華首都塞車中
許麻糬/在世界盡頭探索社會工作
「馬來人」不等於「馬來西亞人」──臺灣人對馬來西亞認知的五大誤區
番仔火(Hoan-á-hóe)/東南洋人記事
2017換日線季刊 冬季號
換日線全球編輯室:一句話國際觀
闖蕩世界的起點
用望遠鏡看世界,不用放大鏡看身邊
文‧安妮/本初子午線觀察記
標籤下的學術魂:臺灣研究如何接軌國際?——專訪NATSA會長湯舒雯與她的團隊夥伴們
採訪、撰文‧林欣蘋/換日線編輯部
專訪臺大教授葉丙成──談教育科技、談「鬼島」也談「狼性vs.小確幸」
文‧Alice Yang/哈佛姐的不正經學術之旅
辭去公務員「鐵飯碗」赴泰進修──專訪泰語老師鄭海倫
撰文:陳慧穎/換日線編輯部、採訪:陳慧穎、郭姿辰、張翔一
【作者通信】寫給年輕的你: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