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淺的顏色】種族到底是什麼?科學告訴我們,種族並沒有遺傳學或科學方面的根據,反而很大程度上是人為標籤,用來定義和區隔我們。
【那些把我們分開的事情】我們天生就會將我們和他人區分開來,並偏袒自己的群體。科學是否能提供解決之道?
【生命變複雜的開始】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經過演化大爆發―不只一次,而是兩次―從簡單的微生物變成複雜的大型生物?科學家從早至¬億 萬年前的化石中一窺端倪。
【最後的北極冰】科學家預測,覆蓋大部分北極地區的海冰將在本世紀末縮減到只剩下格陵蘭與加拿大以北的一條狹長地帶。在北極熊和其他野生動物為生存奮鬥之際,這個地區將會成為牠們的庇護所。
【乾涸的湖泊】世界上最大的幾座湖泊正因為氣候暖化、乾旱以及過度使用而正在枯竭中,危及了棲地和文化。
【新聞幕後-廢墟中的日子】敘利亞內戰將阿勒坡市區化作一堆瓦礫。如今隨著阿勒坡重獲依然脆弱的正常生活,最大的挑戰是重建失去的一切。
【新聞幕後-不當小爸媽】哥倫比亞的中學實施一項課程,以亟需照料的機器寶寶來抑制未成年懷孕。
【新聞幕後-年幼、孤單、進退兩難】數千名兒童難民滯留在塞爾維亞,他們獨自逃亡,盼望歐盟能夠給予庇護。但歐盟並不想接收他們。
作者簡介:
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國家地理雜誌》 於188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學會的「研究與探索委員會」贊助過的計劃,已超過一萬件,以促進人類對大地、海洋與天空的知識。而《國家地理雜誌》自1888年創刊以來,以精采絕倫的攝影、謹慎真實的文字、精密準確的地圖與生動創意的插圖,獲得全球數千萬讀者的肯定。
《國家地理雜誌》於公元兩千年獲得美國雜誌出版最高榮譽─美國雜誌編輯學會之艾力獎,證明這份歷史悠久的刊物,仍是全球雜誌出版的標竿。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自1888年起已贊助了六千多項探險與研究計畫,而旗下的國家地理雜誌,由各行各業的專家為你報導世界各地的自然與人文,極具參考價值;翻開國家地理雜誌,就像在世界各地的風景勝地漫遊一樣,國家地理雜誌帶領讀者探索我們星球的奧秘和各地居民的人文故事。每期都包含了多樣的主題如動物、自然、科學、科技、文化、歷史、旅遊、冒險、探索和地理,而其中許多珍貴的照片,皆為攝影師冒險得來的精心傑作,您千萬不可錯過。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
膚色之外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膚色,通常聯想到他的種族,以及種族的社會意涵。即使今日的科學已明確指出,現存的人類都來自非洲,「種族區隔卻持續形塑我們的政治、鄰里及自我認知。」《第六次大滅絕》一書的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在這期的封面故事中說:「從遺傳學的層次看待人類,整套種族分類理論都是誤解。」
科學種族主義之父莫頓,在19 世紀依據「顱骨測量法」把人類區分為五個不同位階的種族:白人、東亞人、東南亞人、美洲原住民、黑人。當時達爾文的演化論尚未興起,更別說近代的遺傳學研究證實,膚色只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的性狀之一。
若以膚色或頭骨來區分種族,確實十分膚淺,然而種族偏見至今仍深刻影響我們,不僅西方世界如此,東方社會亦然,就像這期封面上的孿生女孩來自黑皮膚的牙買加父親與白皮膚的英國母親,他們接受並認同彼此的差異;臺灣的新住民人口已達65 萬,超越了原住民,我們的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多元族群文化?
藉著這期報導引發更多思考的同時,《國家地理》雜誌也邀請維吉尼亞大學非洲史學家曼森協助爬梳檔案,審視以往與種族相關的報導。結果發現1970年代以前,《國家地理》充斥了白人觀點,幾乎忽略了居住在美國的有色人種,若有提及則多半與勞務有關;對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原住民,也大多使用陳腔濫調的文字描述,例如:當地充滿異國風情、他們是快樂的野蠻人。
區分彼此群體是一種生物本能,但只有人類建構了種族的概念,至今美國人口普查中依然存在「種族」這個分類選項。人類確實存在著差異,除了種族,我們應該有更好的分類方式。
攝影師法蘭克.史瑞德給帝汶島的原住民看自己的照相機,這張照片刊載於1962年的一篇報導。當時雜誌經常刊登「未開化」的原住民著迷於「已開化」西方科技的影像。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總編輯的話
膚色之外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膚色,通常聯想到他的種族,以及種族的社會意涵。即使今日的科學已明確指出,現存的人類都來自非洲,「種族區隔卻持續形塑我們的政治、鄰里及自我認知。」《第六次大滅絕》一書的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在這期的封面故事中說:「從遺傳學的層次看待人類,整套種族分類理論都是誤解。」
科學種族主義之父莫頓,在19 世紀依據「顱骨測量法」把人類區分為五個不同位階的種族:白人、東亞人、東南亞人、美洲原住民、黑人。當時達爾文的演化論尚未興起,更別說近代的遺傳學研究證...
章節試閱
【膚淺的顏色】莫頓認定人類可以分成五個種族,每個種族各有特質,對應到上帝決定的位階等級。莫頓宣稱,根據他的「顱骨測量法」,白人(或稱高加索人)是最聰明的種族;東亞人(莫頓用的名詞是「蒙古人」)固然「靈巧」且「容易教化」,但仍低一階;接著是東南亞人,再來是美洲原住民。黑人(或稱「衣索比亞人」)位於底層。南北戰爭前數十年,捍衛奴隸制度的人很快就擁抱了莫頓的想法。「他的影響力很大,特別是在美國南方。」
過去幾世紀以來,很多恐怖的暴行都可回溯到這樣的想法:某個種族不如另一個種族。也因為如此,參觀他的收藏是令人不安的經驗。而且讓人相當難受的是,莫頓的遺產至今依然與我們同在:種族區隔持續形塑我們的政治、鄰里及自我認知。
即使科學告訴我們種族實際上與莫頓的主張全然相反,情況依舊如此。
莫頓認為他發現了人類之間永遠不變的遺傳差異,但他做研究的當時(略早於達爾文提出演化論之前,更遠遠早於發現DNA之前),科學家並不知道性狀如何傳遞。近來的研究者從遺傳學層次看待人類,如今認為整套種族分類理論都是誤解。事實上,科學家著手組合第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時,他們的採樣對象刻意包括了自我認同為不同種族的人。2000年6月宣布結果時,DNA定序的研究先驅克雷格.凡特評論指出:「種族的概念毫無遺傳學或科學根據。」
過去數十年來,遺傳學研究揭示人類的兩個深刻事實。第一,所有人類都是近親,比所有黑猩猩的親緣關係更近。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基因組合,只是除了同卵雙胞胎以外,每個人的基因都有細微差異。科學家研究這種遺傳多樣性,重建出人類族群的系譜樹,於是揭示了第二個深刻事實:實際上,所有現存的人類全是非洲人。……
【那些把我們分開的事情】
索羅門.伊格巴瓦和達希魯.巴拉之間有許多差異,但他們依然成為摯友。他們從在學校念書時就是朋友了,伊格巴瓦的村子和巴拉的聚落都位於奈及利亞東部的貝諾威州,相隔只有數公里遠,因此他們經常往兩邊跑。他們期待能夠維持一輩子的友誼。
矮小而胸膛厚實的伊格巴瓦現年40歲,是個信奉基督教的蒂夫族人,他的族人幾個世紀來一直在貝諾威州平緩的綠色平原上務農。高瘦的巴拉現年42歲,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豪沙族人。他的村落由關係緊密的豪沙人和富拉尼人共同組成,以放牧分布範圍遍及西非許多地區的健壯長角牛為生。在許多地方,這些種族、宗教、語言、文化,以及政治的差異是會要人命的。
在我遇到這兩人的地方往北數百公里處,博科聖地對所有不遵從他們所認定的伊斯蘭教義的人發動戰爭;在西非他處和更遠的地方,牧人和農夫為了取得資源而發動暴力攻擊;世界各地也有其他群體(依種族、部落、國家、宗教、派系而分)陷入不同衝突。不過,直到最近,伊格巴瓦所住的松戈村或巴拉的道杜村都沒有發生那樣的事。他們告訴我,在他們這輩子大部分時間裡,一直有夠大家用的好土地。如果有農夫的田地被牛群踐踏,或是有牧人發現通往溪水的路徑被新的圍籬擋住,他們總有辦法解決爭端。「過去這裡一片和諧。」蒂夫族的伊莉莎白.安楊說。
但隨著這兩位朋友長大成人並有了孩子,貝諾威州的人口與日俱增。氣候暖化使北邊的土地變得乾旱,導致更多牧人往南移動。好的土地愈來愈少,農夫愈來愈常發現農作物遭到畜群破壞,牧人則發現牛群的移動路線被藩籬或新栽種的農地截斷。農民、牧人、豪沙族-富拉尼族和其他群體之間的關係也不再那麼輕鬆自然了。
然而,松戈村和道杜村仍然和平共處,沒人想到這裡會有衝突發生,伊格巴瓦的妻子卡崔恩這麼說。但衝突真的發生了。2014年,「危機」降臨這兩個聚落。分隔部落、宗教和文化之間的界線變成高牆,站在錯誤的一方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先是有人散播謠言,接著就發生襲擊和反擊事件。農作物遭破壞,牲畜被屠殺,蒂夫族的村落被焚毀,男女村民遭殺害。
伊格巴瓦和巴拉告訴我,他們沒有攻擊任何人,然而兩個群體一旦對立起來,誰攻擊誰就變得不重要了。在危機期間,大部分的蒂夫族農夫把所有牧人都視為敵人,反之亦然。那場危機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準則。和平共處不受重視,重要的是報復。「我認為他們不該搞私刑。」巴拉說:「但是我沒有勇氣去找我的族人告訴他們這件事。」……
我的腦部反應與當年實驗中的一樣,在看到我覺得是內團體臉孔(對我而言為豹隊成員)或外團體臉孔(老虎隊)時呈現不同亮度。舉例來說,我的腦部與喜好有關的區域――眼眶額葉質,在我看到內團體臉孔時亮度增加較多,此外與處理臉部辨識相關的「梭狀回」區域也有相同反應。這項實驗――連同過去20年來數十個類似的實驗……
【生命變複雜的開始】
加拿大紐芬蘭東南岸靠近北美洲的最東邊有一座伸入海中的岩石峭壁,名稱是迷斯塔肯角(編按:英文的意思是「錯誤點」)。這個地方出土的一批化石最近經專家重新解讀,為地球上最深奧難解的謎團之一提供了驚人的線索。生命以微小且多為單細胞的形式繁衍超過30億年後,為何會突然大爆發,演化成大量多細胞且令人驚奇的大型複雜生物?雖然這些從至少5億7000萬年前就開始出現的新生物遍布世界各地,卻在同一個地方發現了牠們存在的最早證據:迷斯塔肯角。古生物學家數十年來持續前往當地考察,不過如今專家認為,他們在這些帶有重大意義的細微化石證據中,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新詮釋。
這些生物被稱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關於牠們的謎團最早是在澳洲南部偏遠的弗林德斯山脈所發現。1946年,年輕的地質學家雷金納德.斯普里格被指派到當地去重新評估廢棄的埃迪卡拉礦區時,在暴露的砂岩層上發現一些特殊的印痕。斯普里格覺得這些印痕「狀似水母」,不過牠們並非水母。那裡也有其他形狀的印痕,有些與任何現生或絕種的已知生物並無任何明確的相似處。
斯普里格並不知道這些化石有大約5億5000萬年的歷史―至少比寒武紀大爆發這個更著名的時期還早了1000萬年。科學家在那之前一直相信,寒武紀大爆發是地球生命開展的階段,砰的一聲,許多讓人驚奇的野獸四處迸發,牠們是構造複雜的大型生物(我們稱之為動物),其中許多生物的後代至今仍然存在。斯普里格的發現非常重要,初次證實了現今稱為埃迪卡拉紀的時期,而非緊接其後的寒武紀,才是生物演化成更大型與更複雜的開始。……
【最後的北極冰】
首先我們看到了在覆雪的海冰上,出現一大片令人震驚的鮮紅色,可能是環斑海豹的血跡。接著,北極熊出現了,是一隻母熊,大概有225公斤重,後面跟著一隻小熊。牠們剛剛跳入冰溝(凍結海面上的無冰水道所形成的狹長裂縫),不一會兒,就被我們逐漸靠近的直升機嚇到而再度浮出水面,並在冰上奔跑。長時間奔跑可能會對北極熊造成傷害:牠們身上的脂肪與毛皮有極佳的隔絕效果,因而可能會有體溫過高的風險。我們的直升機駕駛――33歲的魁北克人弗朗索瓦.雷土赫諾-克魯提耶――拉高直升機的飛行高度,這對北極熊母子的腳步才慢慢緩了下來。
跟著牠們飛行數分鐘後,雷土赫諾-克魯提耶小心翼翼地將直升機停在冰上距離牠們大約100公尺的地方,然後關掉引擎。我們在那短暫的永恆時刻中欣賞著眼前景致――北極熊與身後一望無際的冰雪大地,融雪形成無數個淺水池,映照著高掛空中、四周環繞微弱紅藍光暈的夏日太陽。接著,直升機嗖嗖作響的旋轉機翼打破了寧靜,載著我們轉往西南方,飛向我們在加拿大巴芬島最北端、哈得遜灣以北大約1100公里處的營地。
再過幾十年,這樣的景象很可能不復存在,至少夏天在這裡是看不到的。隨著地球變暖,夏季海冰與賴其維生且適應良好的所有生物――北極熊、海豹、海象、鯨魚、北極鱈、甲殼類、冰藻――很有可能在巴芬島周圍消失。當我們飛過遼闊的冰凍地區時,一想到自己正目睹甚至和全人類共同促成了它的消亡,就覺得難以置信。1980年代的衛星資料顯示,夏末北極海冰的平均覆蓋面積大約是750萬平方公里。自那時起有超過250萬平方公里的海冰已經消失――面積大約是美國阿拉斯加州、德州和加州的總和。……
【乾涸的湖泊】
輪胎的痕跡劃過平坦的湖床一直延伸到地平線。
我們開著一輛鈴木四輪驅動車沿著這些胎痕尋找線索,看看波波湖發生了什麼事。波波湖曾是玻利維亞的第二大湖,如今卻消失在安地斯高原的稀薄空氣中。我們在湖底上開車,但這裡海拔高度超過3650公尺,春天的空氣乾燥到讓嘴唇皸裂。許多數千年來仰賴波波湖維生的漁村也都人去樓空,我們一路上經過好幾簇荒廢的土坯房,四周的塵土在暖風中飛揚。我們注意到遠處有幾艘鋁製的小船,看上去宛如漂在水面,等我們開近些才發現那些棄置的船其實是卡在淤泥裡。我下了車,鞋子卻一腳踩裂已經結塊、表面凹凸不平的鹽殼―它們看起來就像融化後再次放進冷凍庫裡的冰淇淋。
氣候變遷正使全球各地許多湖泊的增溫速度比海洋與空氣快。熱使湖水加速蒸發,加上人為管理失當,加劇了缺水、汙染以及鳥類與魚類喪失棲地等問題。不過,雖然「氣候變遷的跡證無所不在,但是它對每座湖的影響卻不盡相同。」伊利諾州立大學水生生態學者凱瑟琳.歐萊利這麼說。她與64名科學家共同主持了一項世界湖泊調查計畫。
以中國東部的太湖為例,農田逕流和汙水刺激藍綠菌繁殖,溫暖的湖水則有利於它們的生長。這種生物導致200萬人的飲水供給陷入危機。東非的坦加尼喀湖溫度大幅上升,導致原本足以養活周邊四個國家數百萬名窮人的漁獲岌岌可危。委內瑞拉龐大的古里水電站近年來的水位也大幅降低,造成該國政府為了限量供電必須減少學童的上課時數。即使是最近才拓寬水閘、浚深水道以容納超大貨船通行的巴拿馬運河,也為聖嬰現象所苦―降雨短缺殃及人造的加屯湖,這座湖不只提供水閘運作所需的水,也是該國飲用水的主要來源。低水位讓當局必須下令限制船隻的吃水量以免擱淺。……
【膚淺的顏色】莫頓認定人類可以分成五個種族,每個種族各有特質,對應到上帝決定的位階等級。莫頓宣稱,根據他的「顱骨測量法」,白人(或稱高加索人)是最聰明的種族;東亞人(莫頓用的名詞是「蒙古人」)固然「靈巧」且「容易教化」,但仍低一階;接著是東南亞人,再來是美洲原住民。黑人(或稱「衣索比亞人」)位於底層。南北戰爭前數十年,捍衛奴隸制度的人很快就擁抱了莫頓的想法。「他的影響力很大,特別是在美國南方。」
過去幾世紀以來,很多恐怖的暴行都可回溯到這樣的想法:某個種族不如另一個種族。也因為如此,參觀他的收藏...
目錄
2 膚淺的顏色
種族究竟是什麼?是定義非我族類的人為標籤,還是合乎科學的分類依據?
撰文/伊麗莎白.寇伯特 攝影/羅賓.哈蒙德
18 那些把我們分開的事情
我們天生就會將我們和他人區分開來,並偏袒自己的群體。科學能否提供解決之道?
撰文/大衛.貝瑞比 攝影/ 約翰.史坦邁爾
42 生命變複雜的開始
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經過演化大爆發,從簡單的微生物變成複雜的大型生物?
撰文/大衛.逵曼 攝影/ 大衛.李特舒瓦格
62 最後的北極冰
北極地區的海冰將在本世紀末縮減到剩下格陵蘭與加拿大以北的一條狹長地帶。
80 乾涸的湖泊
世界上最大的幾座湖泊正因氣候暖化、乾旱和過度使用而面臨枯竭,危及棲地與文化。
撰文、攝影/ 肯尼斯.R.魏斯
104 廢墟中的日子
敘利亞內戰將阿勒坡市區化作一堆瓦礫,如今最大的挑戰是重建失去的一切。
撰文/ 凱玲.霍根 攝影/ 賽巴斯提恩.李斯特 撰文/提姆.佛爾格
112 不當小爸媽
哥倫比亞的中學實施一項課程,以亟需照料的機器寶寶來抑制未成年懷孕。
撰文/ 大衛.布林德利 攝影/ 克里斯欽.羅德里奎茲
118 年幼、孤單、進退兩難數千名兒童難民滯留在塞爾維亞,盼望歐盟能夠給予庇護。
撰文/ 拉尼雅.阿布茲德 攝影/ 穆罕默德.穆赫森
封面圖片 11歲的瑪夏(左)和米莉.畢格斯說,當人們得知她們是異卵雙胞胎時都很驚訝。瑪夏長得比較像母親,她是英國人,米莉則比較像父親,他是牙買加裔。更多關於這對雙胞胎的報導請見本期專欄「關於封面」。
Photo by Robin Hammond
2 膚淺的顏色
種族究竟是什麼?是定義非我族類的人為標籤,還是合乎科學的分類依據?
撰文/伊麗莎白.寇伯特 攝影/羅賓.哈蒙德
18 那些把我們分開的事情
我們天生就會將我們和他人區分開來,並偏袒自己的群體。科學能否提供解決之道?
撰文/大衛.貝瑞比 攝影/ 約翰.史坦邁爾
42 生命變複雜的開始
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經過演化大爆發,從簡單的微生物變成複雜的大型生物?
撰文/大衛.逵曼 攝影/ 大衛.李特舒瓦格
62 最後的北極冰
北極地區的海冰將在本世紀末縮減到剩下格陵蘭與加拿大以北的一條狹長地帶。
80 乾...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