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經典,當然要讀!但這問題值得再想深一點⋯⋯
在多次學校的研習或對社會人士與家長的分享中,有焦慮的參與者問到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我可以理解在這一波素養導向的教育趨勢中,許多老師和家長憂心經典閱讀與教學的重要傳統被稀釋或犧牲掉。如果你問我:「是否應該給學生閱讀經典作品?」我的答案會是:「當然要!」不過,問題若只停留在這看似必然與正確的答案上,很可能錯失對此更深刻思考的機會。經典閱讀是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我想分享一點我對這問題的思考,就從:「經典應具備什麼條件?」開始吧。
《老人與海》這篇短篇小說是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的重要著作,而且是部經典作品。但是,一位老人在海上釣到一尾巨大馬林魚的故事為何可以成為經典?為什麼我們需要讀它?一部作品被許多人閱讀,且獲得廣大共鳴就必然成為經典嗎?許多通俗的暢銷小說也具備相同的條件,為什麼不被列入經典的族譜中?經典的條件是什麼?閱讀經典我可以獲得什麼?在這有事問Google的年代,來看看在Google大神上搜尋「何謂經典?」有什麼結果?我馬上就看到許多的說明,例如:「典籍,泛指古今圖書。現在典籍一詞主要是指經過歷史的淘汰選擇,被人們所公認的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所達到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的著作」。這樣的答案非常明確,把經典作為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對我而言,我可以理解這定義,但是這和我作為一位普通讀者的距離很遙遠。
賦予事物定義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尤其越是眾所週知的事物,需要的不只是精確的文字,更需要超越性的洞見。關於什麼是經典,我沒能力說清楚,但是我個人很偏愛意大利文學大師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他1991年寫作的《為什麼要閱讀經典》(Why Read the Classics?)一書中所述及的內容。在書中,卡爾維諾心思細密的一方面思辨「經典」的定義,另一方面又逐層談論為何我們必須讀「經典」。為了完整呈現內容,我從網路上取得他在文中對經典看法如下:
1. 經典就是你常常聽人們說「我正在重讀……」的那些書,而絕不是「我正在讀……」的那些書。
2. 經典是這樣的書籍,它給予已經閱讀過或鍾愛它們的人們以一種如獲珍寶的體會;同時對於保留機會等到閱讀的最佳時機來臨的讀者而言,經典所蘊含的豐富體會也絲毫不減。
3. 經典之書能帶來特別的影響,無論是它們深深銘刻在我們想像之中難以忘卻,還是隱隱藏匿於層層記憶之下偽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
4. 經典是每次重讀都會帶來初讀時滿滿發現的快意之書。
5. 經典是初讀卻感覺像重讀的書。
6. 經典之書對其讀者所述永無止盡。
7. 經典之書帶著前人理解的光環來到我們面前,尾隨其後的又是他們穿過時光長河在各文化中(或者是不同的語言和風俗)所留下的痕跡。
8. 經典就是能在其周圍造就一團批評爭議的雲霧的作品,然而它卻能抖落其中的塵埃。
9. 經典是我們道聼塗説自以為知之甚多,卻在真正閱讀時發現它們愈加獨一無二、出乎意料並且獨具創意。
10. 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個名稱,它用於形容任何一本表現整個宇宙的書,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
11. 你的經典便是你決不能置之不理的書,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或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12. 經典之作走在其他經典之前,然則讀過其他經典的人會立刻認識到它在經典著作譜系中的地位。
13. 經典就是將當下的嘈雜之音化作嗡嗡背景聲的作品,而這背景聲同時也是經典存在所不可或缺的。
14. 經典是作為時代的背景音而存續的作品——即使處支配地位的當下與之格格不入。
這是一位文學大師以讀者立場闡述對經典的體悟、說明經典的條件與價值,其內容本身就已經足以成為經典。但在這典範移轉的年代,這番灼見雖然是我個人在書海的指引極星,卻不必然成為眾人皈依的信仰。眼前的新世代,屬於他們的經典正在崛起,漫威的英雄正在置換傳統神話的英雄,孩子熟悉的三國是電玩版的戰鬥指數,孫悟空是《七龍珠》裡的角色,《哈利波特》成為新世代的共同記憶,事實上每個世代都在建構屬於他們時代的經典。所以我第2個思考的問題是:經典是誰決定的?
這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來討論。第一個面向是:經典本身的誕生。一部著作成為經典,從作者、主題、時代、讀者等種種條件,其交錯的影響一如蝴蝶效應,我沒有能力能疏理,就算能討論,其過程或許會成為射箭畫靶的後見之明,所以這問題留給真正的專家學者。但是我可以思考的是第二個面向:誰選擇這些經典應該閱讀,這些又是誰的經典?
2016年有一份給高中生的人文經典閱讀書單引起許多人討論,這份書單如下: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夢的解析》、韋伯(Max Weber)《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西蒙.波娃(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第二性》、薩依德(Edward Wadie Said)《東方主義》、傅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等10本經典著作。這真是精彩的10本書!但是選擇這10本書依據的條件是什麼?讀完後期待學生具備什麼條件?擁有什麼學習?沒被選進來的書相信有許多也是經典,為什麼沒被選上?選書人的內在邏輯與價值是什麼?學生心目中的經典有讀的需要嗎?舉這個例子,重點不是要談這些書選得好不好,而是若有一天,我們也需要推薦經典給同學閱讀,選擇的思考是什麼?基於什麼前提?這些經典之間關聯性為何?若由國文老師來選擇,可以預期開出來的書單多為文學的經典作品,這些書出現的機會相對會少很多,那這些作品就比不上文學作品嗎?該如何取捨?總歸來說――我們選擇經典的條件是什麼?從這個問題延伸下去的思考是:經典有其共通性嗎?若學生要讀經典,誰來選?誰來教?怎麼教?
經典有不同的類型,有些經典串起脈絡,補上失落的環節,開啟新的方向,許多科學性的經典就建立在這價值上。有些經典讓我們看見超越時代與族群的生命議題與人性試煉,文學經典是最能顯現這價值的內容。更有些作品記錄了人自己回答關於世界存在、萬物存在和自身存在的思考,這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成為人類共同而恆久的思索。
放在客觀點的條件來看待經典,對我而言,經典反應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備代表性和討論價值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多樣性、人的多元思維和人性的複雜,成為認識世界的途徑,檢視萬象的基準,但不必然做為價值判斷的準則。經典之所成為經典,多因為它們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但這種「共鳴」並不僅止於對作者的理解,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在經典文學作品中,讀者透過故事與角色得以反思自身的生命命題;在經典的人文著作中,可以透過作者的心靈與探索的思辨歷程,反省自身時代的困境與機會;在科學的經典著作中,一窺自然的奧妙,反思人的渺小的同時,卻也驚見我們向未知前進的偉大勇氣;在宗教的經典中,得以體驗靈性的高度和人性救贖,面對新世代的經典,可以豐富我們需要完整的心靈。
閱讀經典正是與人類最具典範性的靈魂對話!若可以理解經典,我們將成為人類偉大心靈的繼承者。若不理解,提出一個自己的解讀也沒關係,因為許多經典並不是容易讀的作品,甚至到了另一個生命階段才得以理解其中更深刻的內涵。
閱讀經典的過程如同攀登一座名山,考驗讀者的腦力和意志。多次在演講提醒老師們,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登山者,而學生是一群初入山林的新手,我們需要親自帶領他們走幾回,避免一些風險,卻又不阻礙他們探索未知的崎嶇小徑,或在迷路的時候能帶著他們回到迷途的原點,走回原先已在的登頂之路,引導他們欣賞沿途的風景,教導該擁有的能力,做為日後攀爬下一座高山的條件!最要不得的就是放任其滿山亂跑,或給一本登山手冊就指望他們能完成攀登。
所以,孩子需要閱讀經典嗎?當然要,但是不只是要孩子讀,我們自己或許更需要!因為我們是父母,我們是教育者,孩子是從我們身上開始閱讀經典,認識這個世界和他自己。
總編輯 黃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