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碎碎念
在台灣尚在摸索「策展」觀念的1980年代,小劇場界的前輩們曾在城市內外、邊陲地帶策劃一系列具有問題意識的行動劇╱行為藝術,作為一種日常抵抗,抒發他們對社會、時代的見解。
倘若不將展示視為策展唯一方法,而是讓策展意識也納入評量標準,自80年代以降的演出如《拾月》、《機能喪失第三號》、《驅逐蘭嶼的惡靈》、乃至90年後的第一、二屆破爛生活節、空中破裂節,這種帶有運動精神、甚至有明確想回應想反抗對象的行動,是否也能被視為一種策展?而後來被視為80年代行動思想的延續和行動,如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牯嶺街小劇場的各種實驗,是否也能在另一種敘事邏輯中被納入系譜?
11月號的封面故事「在地策展:關於幾個 思想行動 與實踐場景」邀請到劇場文字工作者周伶芝作為紙上策展人,重新爬梳自1980年起始、那些走出場館,與在地碰撞,甚至非台北中心觀點的幾場行動、幾個場景在〈驛站〉與〈移動縫隙〉,重新構築起表演藝術領域裡「策展」的論述與流變。
除了前述發生在城市裂隙中的各種行動之外,〈山海的篝火〉也速寫東台灣的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Cepo' 劇團與藝術中心、山東野表演坊、兒路藝術創作工寮,如何運用部落祭儀和因地制宜的表演,展現原住民文化內涵與對生活的反思。〈三角洲〉訪談曾策劃「造音翻土」的鄭慧華,後來如何以策展作為經營獨立空間的方法,也聽創立「流浪之歌音樂節」的鍾適芳談她如何藉由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滲透,帶出這些創作背後的文化議題。
不同於小劇場游擊式的行動,現今策展更多發生在機構內,我們也特別邀請到三位曾在機構內策展的獨立策展人:林芳宜(當代音樂)、林怡華(視覺藝術)與游崴(視覺藝術)聊聊他們各自生產場景中的精采實踐,也藉此一窺表演、視覺藝術生態環境的複雜樣貌。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 〉從5則音樂史上經典的「巧合」、「再利用」、「經典套路」等案例,一窺音樂創作中「抄襲」與「致敬」那條隱晦界線之奧妙。〈跨界對談〉則邀請攜手合作多年的劇場導演郭文泰與視覺設計蘇匯宇,聊聊兩人如何在創作上相互拋接,激盪出新作《被遺忘的》火花。
〈少年往事〉則帶我們回看舞蹈界前輩平珩的習舞歷程,讓她如何在日後磨練出藝術行政工作該具備的應對進退。深度評論〈跨越劇場虛實的情緒勒索語錄〉則透過對將日常情緒勒索搬上舞台的作品評析,辨識情緒勒索到檢視勒索行為模式,讓人得以重新檢視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還原健康的社交空間。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碎碎念
在台灣尚在摸索「策展」觀念的1980年代,小劇場界的前輩們曾在城市內外、邊陲地帶策劃一系列具有問題意識的行動劇╱行為藝術,作為一種日常抵抗,抒發他們對社會、時代的見解。
倘若不將展示視為策展唯一方法,而是讓策展意識也納入評量標準,自80年代以降的演出如《拾月》、《機能喪失第三號》、《驅逐蘭嶼的惡靈》、乃至90年後的第一、二屆破爛生活節、空中破裂節,這種帶有運動精神、甚至有明確想回應想反抗對象的行動,是否也能被視為一種策展?而後來被視為80年代行動思想的延續和行動,如再...
目錄
Editorial
02 編輯室碎碎念
●江家華
職人的圖鑑
08 國樂器修復師:樂器靈魂的修補者
●李秋玫 ●陳又維——攝
佇遮 ê 門道
09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灣藝術行政的文化基因
●齊義維 ●邱垂仁——攝
劇場ㄟ冷知識
10 是抄襲,還是致敬?
●李時安 ●GGDOG——繪
編輯Pick-Up
12 從聲音的角度,重讀音樂史
●李秋玫
Cover story╱在地策展:關於幾個 思想行動 與實踐場景
策展論述
16 在都市邊緣與生態文化間,挪動邊界、解放時間,記錄那些瀕臨失去的__
●周伶芝
場景1 驛站
20 成為巫,知識與體感的再製造——策展人林芳宜 X 游崴 X 林怡華
●周伶芝——主持 ●張慧慧——記錄整理 ●汪正翔——攝
28 從白盒子策展到表演藝術
——談2016台北雙年展裡的王墨林與陳界仁
●郭亮廷
場景2 移動縫隙
34 在城市之中,80年代後的劇場行動
●吳思鋒
38 在牯嶺街小劇場,「洞見」的策動與界域聯線
——專訪姚立群
●謝鎮逸 ●許斌——攝
44 在公共空間,讓記錄與記憶重新說當下的故事
●陳國慧
45 在中心之外,尋找城市的負像
●莫兆忠
場景3 山海的篝火
48 現場筆記
速寫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陳孝齊
50 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策展人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混濁有時,清澈有時
●盧宏文
阿緹蓉ADIRONG文圖創作
●阿緹蓉ADIRONG
54 Cepo’劇團、Cepo’藝術中心
舒米.如妮、王力之:將發光的石頭一顆顆串起,留住笑聲
●何睦芸
56 山東野表演坊團長
劉尉楷:山的東邊一群野孩子,在不斷摸索中親近家鄉
●何睦芸
57 兒路藝術創作工寮創辦人
東冬.侯溫:回到自由的自然,走祖靈的路去未來
●何睦芸
場景4 三角洲
60 立方計劃空間創辦人
鄭慧華:以「策展」作為經營空間的方法
●吳垠慧
62 大大樹音樂圖像創辦人
鍾適芳:在邊界流動,聽見每一個抵抗的樂音
●黃馨儀
Gallery
65 夢十夜
●登 曼波 Manbo Key(楊登棋)
Dialogue
跨界對談
76 郭文泰X蘇匯宇
搭建通道,讓觀眾前往他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齊義維
Interview
少年往事
82 在舞蹈中學會應對進退的小女孩
——藝術行政先行者平珩的年少回憶
●吳垠慧
Critic
深度評論
86 跨越劇場虛實的情緒勒索語錄
●陳盈帆
ARTalks
90 描繪驅力
●蔡佩桂
Column
94 到冉而山的公路上
●郭亮廷、周伶芝plus 林志洋、禾禾、姆姆
96 每個孩子都有樂器!
●Daniel Hope ● 劉又慈——譯
97 台灣、歷史、戲劇
●簡莉穎
98 節奏
●高俊耀
99 Cube
●張輯米
100 其實是大腦帶我們走向劇場
●楊馥如
101 H……?不,謝了!
●尉任之
City & News
102 倫敦|巴黎|柏林|紐約|橫濱|首爾|香港|北京|檳城|曼谷|上海|新加坡
●林大貂、楊宜霖、鄭安齊、謝朝宗、新田幸生、許景涵、陳國慧、王泊、陳偉光、呂小珊、李翠芝、梁海彬
Editorial
02 編輯室碎碎念
●江家華
職人的圖鑑
08 國樂器修復師:樂器靈魂的修補者
●李秋玫 ●陳又維——攝
佇遮 ê 門道
09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灣藝術行政的文化基因
●齊義維 ●邱垂仁——攝
劇場ㄟ冷知識
10 是抄襲,還是致敬?
●李時安 ●GGDOG——繪
編輯Pick-Up
12 從聲音的角度,重讀音樂史
●李秋玫
Cover story╱在地策展:關於幾個 思想行動 與實踐場景
策展論述
16 在都市邊緣與生態文化間,挪動邊界、解放時間,記錄那些瀕臨失去的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