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看見特殊兒ー讓不一樣成為力量
特殊兒人數少、都在特教班上課嗎?其實,特殊兒的定義正在扭轉!
20年來高中以下學生總數少了三成,身心障礙生卻增加81%,超過11萬人;政府落實融合教育,一般學校更是「班班都有特殊生」。這群特質突出的孩子再也不是少數,而是我們的孩子未來需要相處的同事、鄰居或公民。
透過圖解及簡明易懂的特殊需求名詞解釋,給老師和家長與特殊兒相處的實用問答建議,為新世代孩子培養「尊重個別差異」的必備能力;所有親、師、生關心的情緒障礙、融合教育、特殊兒故事,都在親子天下3月號季刊。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看見特殊的美好
文/李佩璇
採訪巧芸和小翎這對好友那天早上(見六二頁),天空陰陰的,像我的心情一樣忐忑,不知道等等是下雨還是天晴,其實,當我們決定封面故事與特殊兒有關,這份不安一直揮之不去。
即使讀了有關特殊兒定義的文字:自閉症對特定事情有強烈執著性、難接受改變、缺乏眼神接觸、群體生活中不當大笑或哭泣、較難建立人際關係……我仍不知道等一下要怎麼與一位「自閉症受訪者(小翎)」相處,會不會踩到地雷害她暴走?不想跟我們接觸怎麼辦?
如同我在每一場採訪中自問,特殊兒家庭裡這麼多愛,一起跨越各種困難;第一線老師燃燒熱情看見孩子的美好特質,身為門外漢夠資格帶讀者看見美好嗎?更讓人猶豫的是,關掉錄音筆後,家長和老師的眼淚與崩潰,無助混合疲累,要告訴每天走鋼索的家長、老師,特殊兒的力量和美好,會不會太自以為是?
然而,我對「特殊」一詞開始有了不同定義。全台高中以下總學生中,將近四%是身心障礙特殊生,每二十五個孩子、就有一個是特殊生,特殊兒不是少數族群。衛福部二○二○年的數據顯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人口中,八七%的障礙是「後天」造成,車禍、重大創傷、雙眼失明、精神疾患等,都可能降臨在你我生命中的某個階段,短暫或終身成為「特殊需求人士」。
特殊兒如何成為力量?翻開本期雜誌前,邀請你忘掉以往對特殊生的印象,跟著我們從特殊的定義、認識特殊兒障礙,到學校現場融合教育的價值與挑戰,以及家有特殊兒、班上同學是特殊生的一般生家長,該如何帶孩子與同學相處,以及家長、特教老師、長大後特殊兒的故事。單純用好奇的眼光,給「特殊兒」一個全新解釋,認知到特殊兒將是未來孩子的同事、鄰居,一起支撐社會的公民。
採訪那天,小翎已等在約定地點,在巧芸引介下,小翎對採訪團隊全然的信任。即使雙眼不習慣直視我們,毫不掩飾的真誠,就像她以媲美街頭藝人的好歌喉,現場演唱給初次見面的我們聽。小翎是個熱情、健談的人,自閉症不是她的全部,幸好我們有來,期待封面故事能帶大家看見,特殊兒不一樣之外的美好與力量。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看見特殊的美好
文/李佩璇
採訪巧芸和小翎這對好友那天早上(見六二頁),天空陰陰的,像我的心情一樣忐忑,不知道等等是下雨還是天晴,其實,當我們決定封面故事與特殊兒有關,這份不安一直揮之不去。
即使讀了有關特殊兒定義的文字:自閉症對特定事情有強烈執著性、難接受改變、缺乏眼神接觸、群體生活中不當大笑或哭泣、較難建立人際關係……我仍不知道等一下要怎麼與一位「自閉症受訪者(小翎)」相處,會不會踩到地雷害她暴走?不想跟我們接觸怎麼辦?
如同我在每一場採訪中自問,特殊兒家庭裡這麼多愛,...
目錄
《封面故事》
讓不一樣成為力量!
看見特殊兒
國中小現場幾乎每25個學生就有一位身心障礙特殊生,「班班都有特殊生」是老師和學生的日常。 不一樣的學生,彼此都需要不一樣的看見。
他們是孩子未來的同學、同事 如何和特殊兒相處 從理解開始 文|李佩璇
四胞胎媽媽Samantha 我和我的四個ADD女兒 文|李佩璇
特教老師林巧芸 我和我的自閉症好朋友 文|李佩璇、陳雅慧
專家談特殊兒 整理|李佩璇 《認識篇》
特殊特質讓這些人發光 文|黃敦晴
十分鐘了解如何和他們共處 認識特殊兒 文|鄧蕙雯
當孩子0~6歲發展落後同齡 想著「長大就會好」容易錯過早療時機 文|李佩璇
當老師說:孩子可能需要評估 認識小學特教鑑定與資源輔導 文|許家齊 《學校篇》
調查》融合教育,中小學老師怎麼看? 班班有特殊生 共好理念背後三大挑戰 文|許家齊
導師真心話》我的班上有特殊生 老ㄙㄨ老師:為了重要他人,他們會全力蛻變 文|蘇明進
特教人物》新北新和國小老師 鄧蕙雯 經歷被老師放棄的痛 立志做懂孩子的人 文|王寶莉
適應體育》身心障礙也能享受運動樂趣
這堂體育課沒有學生是「客人」 文|許家齊
特教人物》台灣適應體育推手 姜義村 腦麻男孩的眼淚 推動他為身障運動權發聲 文|賓靜蓀
《家庭篇》
Q&A》特殊兒上學,家長常見問題 媽媽,同學說我是「資源回收」? 文|李佩璇
Q&A》另一種特教生──資優生怎麼教 孩子進了資優班為何成績沒更好? 文|吳佩旻
家長經驗談》當孩子的同學是特教生 羅怡君:融合教育 不是期待一般生變聖人 文|羅怡君
轉學評估》孩子不適應制式教育 實驗學校能當成特殊兒的「逃生出口」嗎? 文|許家齊
特殊兒父母》「台灣ADHD交流園地」團長 黃瑞佳 我希望讓無助的家長有地方取暖 文|李佩璇
過來人心聲》臨床心理師 蔡百祥 ADHD特質 讓我勇於想像和追夢 文|李佩璇
身障兒分享》北一女首位全盲生 林立翧 如果可以重來 我還是想擁有這雙眼 文|章璟 《資源篇》 達人推薦50部書單、片單 從繪本和電影認識不一樣的孩子 文|賓靜蓀
不只好玩,還要友善所有人 共融遊戲場在「玩」什麼? 文|張雅琳 #焦點人物 《美國女孩》導演 阮鳳儀 家人就是互相埋怨又深愛彼此 文|黃怡菁 #話題掃描 哈佛「參與式創造力」計畫主持人愛德華.克萊普 找到真心想改變的事物 就有創造力 文|林竹芸 #專欄 健康家庭 陪孩子學習時加點趣味感 提升成效 文|黃瑽寧
教養反思 選國際班請先考量風險 文|顏擇雅
為未來而教 多點信任、多點相信,孩子才會長得更好 文|葉丙成
山中教育微光 飛越心中的大山—— 一堂戰勝恐懼的體育課 文|王寶莉 #特別企劃 一堂珍貴的失敗課
母職之課 陳詩欣 最大失敗不是離婚 是女兒恨我 採訪整理|陳詩妤
勇氣之課 王寶莉 「巧克力金牌」背後 是我揮之不去的懊悔 文|王寶莉
謙卑之課 李昆霖 坦承自己的驕傲 和岳父和解 採訪整理|陳詩妤
#家之百貌 我的孩子是扮神的孩子 文|楊煥世、蘇岱崙
《封面故事》
讓不一樣成為力量!
看見特殊兒
國中小現場幾乎每25個學生就有一位身心障礙特殊生,「班班都有特殊生」是老師和學生的日常。 不一樣的學生,彼此都需要不一樣的看見。
他們是孩子未來的同學、同事 如何和特殊兒相處 從理解開始 文|李佩璇
四胞胎媽媽Samantha 我和我的四個ADD女兒 文|李佩璇
特教老師林巧芸 我和我的自閉症好朋友 文|李佩璇、陳雅慧
專家談特殊兒 整理|李佩璇 《認識篇》
特殊特質讓這些人發光 文|黃敦晴
十分鐘了解如何和他們共處 認識特殊兒 文|鄧蕙雯
當孩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