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雙書封隨機出貨)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把艱深的佛學奧義,結合日常修行實踐作分析,在他信手拈來的詮釋中,即便再深重的煩惱都可令你有破涕為笑,他獨特的清新詼諧風格使三洲五洋的學生們長隨其步。
*宗薩欽哲仁波切是位可遇不可求的精神導師,對於遍佈世界的學生們,他教化大家的悲心是如菩薩之於眾生,永不棄不離的慈憫照看。故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書都會幫助我們漸次笑看人間、認知因緣和合的運作走出困局,進而獲得精神上某種層次的解脫,是本人人都不容錯失的宗教哲學讀本。
最具創意享譽世界的新世代精神導師
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
“唯明白人生即是劇場的真理,方能看清人間實相,持有正見。”
本書集結宗薩蔣揚欽哲諾布的珍貴法教,以簡單透徹的語言,說明佛教最核心的正知灼見。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希望借由書中的文字,能够帶領衆人更接近佛法。宗薩蔣揚欽哲諾布的文字看似簡單,却包含了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下筆行雲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在輕快的字句後面,涵滿了引導無明衆生脫離輪回的佛菩薩大悲大願。而最爲可喜的是他個人風格低調,修爲高尚,擁有無數的讀者。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爽潔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對佛教徒的誤解:對於要成爲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見地: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超越概念。他以實證的經驗加以分析,體現四見地最精要的部分,對於修行者有甚大的幫助。有緣讀他的著作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見識到法教的神髓,了悟無常,解脫萬千煩惱;原來,佛教徒不只是穿僧袍、坐禪、戒葷食與禁欲;而是覺知這四種見地,化解對如幻世事的執著。
作者簡介: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 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
影響百萬人心靈的暢銷書<<近乎佛教徒>>作者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最具創意、最有親和力的心靈導師,也是聞名影壇的導演。在書中,他以電影的虛擬實境,巧妙地比喻我們身處的幻相世界;而證悟的過程就仿佛脫去妄念所帶來的層層蔽障,瞭解因緣的善變與無常;因而放下我執,邁向醒覺之路。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2007年,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在國內出版的作品《近乎佛教徒》,由國際巨星李連杰、著名導演賴聲川、著名建築師姚仁喜聯袂推薦。此書出版後在中國精英群體中引發熱潮,長久占據國內各大書店暢銷書排行榜,是因其被評爲亞馬遜暢銷書榜十大重點社科類圖書、年度百佳讀物,新京報的年度選書。更成爲時尚熱點話題、媒體的熱門推薦書。2006年亦有出版《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也是一本深具正面意義並影響深遠的長銷書,翻譯爲著名作家陳冠中先生。
作爲享譽世界的新世代精神導師,宗薩蔣揚欽哲諾布以最祥和同理的人文關懷,於世界的各種層面和不同的文化裏,分享他對世間的覺悟與正見。
2007年3月,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和欽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欽哲佛學講座在北京大學舉辦,他謙遜生動又不帶派別的精彩演講,贏得衆多學者和讀者的廣泛共鳴,爭相走告及傳布,在300人左右的禮堂內,涌入千人駐足聆聽,並不時由參與者發出贊嘆的掌聲。
其後,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接受了中國時尚媒體《時尚芭莎》、國際知名雜誌《心理》中文版、《聯合報》的專訪。
活佛拍的電影和他的電影寓言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還是國際影展的獲獎導演,曾任貝托魯奇電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顧問,之後更親自撰寫和執導兩部著名的影片《高山上的世界杯》(The Cup) 《旅行者與魔術師》(Travelers and Magicians),在世界各大影展屢獲佳評,吸引了許許多多的學者和專家的關注,並打破了傳統學佛的思維局限,引領出佛法入世精神,“人間即爲劇場”的清新概括。
仁波切最早近距離地接觸電影是在貝托魯奇《小活佛》劇組,他在其中擔任佛法總顧問的角色,也有幾分鐘的短暫出鏡。這個經歷激發了這位活佛自己拍攝電影的想法。幾年後,他拿到一筆投資,執導了據說是不丹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高山上的世界杯》。這部反映喜馬拉雅山區寺院中年輕喇嘛生活的電影一面世,就以其清新、淳樸且充滿幽默的風格贏得了普遍的贊譽。正是在初戰告捷營造的順利氛圍中,他得以迅速籌劃並推出了第二部作品《旅行者與魔法師》。
人生大戲場
有趣的是,在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最初涉足電影製作的時候,“活佛拍電影”在相對保守的宗教文化氛圍中還是一個足够聳人聽聞的事件。因此,他總是被問到活佛爲什麽要拍電影。而他的回答是:
“正如人們所熟知的唐卡,古代的大師非常擅長以各種完美的藝術形式來傳遞佛法的信息。在我們這個時代,電影是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手段,你就當它是一幅新的唐卡吧。”
真要算起來,拍電影絕不是這位仁波切做過的最爲瘋狂的事。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似乎他總能找到某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來挑戰人們莊嚴肅穆的神經。
《高山上的世界杯》的主演烏金多嘉活佛回憶說,有一回,宗薩欽哲仁波切在巴黎,戴著很長的假髮和胸罩走在香榭麗舍大道上,要烏金多嘉走在後面注意有沒有人看他。烏金多嘉告訴他:“沒人看你,路人都在看我們這些喇嘛。”他當即把假髮和胸罩都脫掉,嘴裏面嚷著:“這真沒有用!這真沒有用!”
要怎樣看待他的反傳統乃至種種“瘋狂”姿態呢?要知道,從孩童時代起,他就接受並完成了傳統寺廟中漫長而系統的經院教育,進行過嚴格的閉關訓練。不論以哪一套標準來衡量,他都是藏傳佛教中最高階的喇嘛。他並非因爲年輕、輕率或者無知才表現出一種另類的行止。
還是要提到電影。有一次,他面對一群聽衆發表演說時提到:
“看電影時,銀幕上發生的事情,在你的腦袋裏,會知道那是假的,那只不過是一場電影罷了。假如中途想上厠所,一定有膽子站起來走出去。因爲你知道,這只是一部電影。
“現在當這部人生大戲正在放映時,却沒有多少人有膽子去上厠所,哪怕是才一秒鐘!我們一直看著電影,被它牢牢地占據。如果你突然瞭解到這只是一場電影,並不意味著你就要離開電影院,並且承諾再也不看電影了。在明白這是一場電影之後,你會繼續觀看它,但却採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你會瞭解到以前所認爲的那些大事,現在變得不那麽重要了——這種態度的改變正是你所需要的。但要明白人生是一場電影却相當困難,我們總是信以爲真!”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解釋,他所倡導的“瘋狂”就是練習在人生大戲場中坦然且大模大樣地“上厠所”!
綠色仁波切
近年來,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很關注世界環保議題和回歸簡樸生活的推動,他主張要先致力於心靈的提升和進化後,才有可能改善並拯救自然生態的種種危機。
2008年11月,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戴上綠色假髮,手中拿著一朵小花。他希望以此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環保。
他懇切地敦促弟子們採取簡單、實際且直接的行動來保護地球與環境。建議將此行動視爲一項戒律。“採取一個對環境有正面影響的行動;容易實行、而且每天都在做的事。”仁波切還特別發願以後刷牙時,會關上水龍頭,不任由水空流。爲此,以佛教的方式,他還特別作了一個《保護世界環境祈願文》——“……祈請悉皆摧毀,濁世强敵,私心自利,無盡貪婪;尤其祈願,人人體認,保護環境,首責大任……”
這頂假髮如願以償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並爲他帶來了“綠色仁波切”的聲譽。其實在此之前很久,在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所能影響的機構和社群內,就已貫徹綠色理念,諸如拒用塑料袋、拋棄式咖啡杯,等等;他還有一項迄今已延續20年的吉祥寶瓶計劃,就是在全球各地埋下特別裝藏過的寶瓶,裝滿了各種藥草、珍貴的地球出産以及祈禱文,分散到世界各大洲的每一個國家。這樣埋藏的寶瓶現在已超過5000個。這同樣是一個佛教傳統意義上的祝願形式,類似諾亞方舟收集所有的物種,吉祥寶瓶的伏藏代表著對於大地永遠保持其生命力乃至人類世界永久和平的祈願。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2007年,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在國內出版的作品《近乎佛教徒》,由國際巨星李連杰、著名導演賴聲川、著名建築師姚仁喜聯袂推薦。此書出版後在中國精英群體中引發熱潮,長久占據國內各大書店暢銷書排行榜,是因其被評爲亞馬遜暢銷書榜十大重點社科類圖書、年度百佳讀物,新京報的年度選書。更成爲時尚熱點話題、媒體的熱門推薦書。2006年亦有出版《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也是一本深具正面意義並影響深遠的長銷書,翻譯爲著名作家陳冠中先生。
作爲享譽世界的新世代精神導師,宗薩蔣揚欽哲諾布以最祥和同理的人文關懷,於世界的...
章節試閱
世間八法
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複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
時至今日,人人都想當原創者,特別是上師們。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導是自己的研究結果,是自己的發現。現代社會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創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們並非著眼於某人的發明,我們是在檢視純淨真實的法──佛陀的話語。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受苦於無休止的不安全感,靈性事物已成為一種交易,因此像我自己這種靈性導師總覺得需要招攬更多生意。因為有這不安全感、因為了解人們的弱點,販售靈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們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們知道銷售是怎麼一回事。先告訴人們他們應該擁有某件他們所沒有的東西,然後再告訴他們購買的地方就是我這裡,我有你需要的東西。
佛陀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這是絕佳的忠告。進入靈性道路時,謹慎留神很重要。
趨近靈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兩種。理想而言,我們修持靈性道路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達到證悟;就是這樣,就是句點。然而,出於我們的習性,還有一個不同的方式,在東西方皆然。
在東方世界,佛教已然成為一種像是宗教的東西。人們為了長壽、興旺、改善生計、個人利益、驅除某些邪靈等等而修習佛法。因此人們並非意欲證悟,而是致力於妝點此生。
西方社會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佛法也未真正用於證悟。在那裡,人們修習佛法主要是為了撫慰自己、療癒自己,為了放鬆……,為了所謂的自我成長。
佛陀不是為了這類的世間利益而教導佛法。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是富於靈性的人,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尋求物質利益;然而我們仍在追尋某種心靈上的收益,我們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這兩者同被視為世間利益。如果我們懷有那種動機,佛教就是一條我們應該避開的道路。從自我的觀點來看,佛教道路基本上是個壞消息。我們愈是修習、研讀佛法,它對自我愈顯得震撼,它與利己主義愈發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還不太晚,我們仍舊可以退出。
我們來談談這些世間利益──我個人有很多這方面的問題。阿底峽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意指世間八法或我們所落入的八種陷阱:
● 希望受到讚美
● 不希望受到批評
● 希望得到
● 不希望失去
● 希望快樂
● 不希望痛苦
● 希望聲名遠播
● 不希望默默無名或受到忽視
這世間八法十分重要,我們應該熟記在心,那麼就可以不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檢查是否落入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我修習的核心基礎。它們很容易記:譭與譽,得與失,苦與樂,譏與稱。
因此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任何這類的陷阱。我掉進全部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個:希望受到讚美。我總是喜歡被讚美,那是我最大的弱點。我相信這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微小、膚淺、無用、可笑的讚美之詞,就能讓我們變得非常軟弱。批評亦然,幾句荒謬、毫無意義的批評,能帶來永久的傷害。
我想你們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多麼喜歡贏,多麼不喜歡輸;我們多愛受人關注,多不樂意被人忽視……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們落入其中一個陷阱,我們就變得軟弱。
我總是掉進這八種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讚美,我不願意被人批評,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視,我不想被冷落。那麼我會怎麼做?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開我不想要的,最後我就去滿足別人的自我。
理想狀況下,假如我是一個真正的老師,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那有可能很傷人。假如我當真嚴肅看待我做為心靈友伴的角色,那會斲傷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很遺憾我得這麼說,但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靈性修持者,如果我們希望變得強壯,我們應該是需要鍛練的。阿底峽尊者教給我們一種很棒的訓練方式,稱為「婁瓊」。「婁瓊」是個藏文字,意指「修心」。這個修練方式基本上就是記得問問自己: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
讓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們懷有何種動機?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們是認真想要證悟,亦或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放鬆、療癒,又或許因為我們已在生活裡經歷嚴峻的問題與障礙,我們只是想從中復原?提醒你,那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倘若我們以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我們或許真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們修習的甚至將不會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複製品。
因此我們的動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擁有第二類動機──為了達到全知或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那麼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
是什麼造就一條完整的道路?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修、行。請注意,這點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許多方法毫無見地,似乎有太多的方法:各種禪修、新世紀音樂、復生、復死……提醒你,將這些作為方法是可以的,我一點都不是在批評方法,但你必須要有見地。如果你沒有個見地,你哪兒也去不了。它或許能夠治療某些創傷,或是像普拿疼一樣可以暫時止痛。見地非常重要,見地決定了修與行。
那麼,我們如何獲得見地?透過研讀,透過審查我們所研讀的內容;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道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給予我們質疑的自由。就你的邏輯與常識所及,你可以問問題,你可以辯駁,你可以分析。因此你應當研讀並且歸結出見地;基於那個見地,你獲得對此修道的信心,然後你可以選擇許多方法。
此刻,我們可以說擁有出離心是我們的見地。我們所謂的出離是什麼意思?當我們觀賞電影時,那是名副其實的出離。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看電影時,即使各種形色的事情都發生在螢幕上,我們知道那不過是一場電影,那全都是假的。其中也許有動人的愛情或懸疑的情節,我們甚至會感動落淚,然而我們內心知道,那只是一場電影。
比方說,電影放映當中,當我們感覺想要去洗手間時,我們會有勇氣起身前去。沒什麼大不了,我們並未真的陷在其中。這是為什麼我們稱此為「出離」──我們對這件事有正確的見地。既然我們了解到它徒勞無益的一面,就會有真正的出離。但相反的,在我們所謂的生命的大電影裡,卻很少人擁有這種勇氣。
當然,出離並不意味著,由於了解這是一場電影,我們就必須走出戲院,並且鄭重發誓再也不看電影。僅僅了解到這是一場電影,就已經徹底改變我們對這場電影的態度。我們無需停止看電影,我們仍然可以觀賞,然而出於這份了解,我們就不會陷進去,它變得沒那麼重要。這有點像是短暫的證悟。
這是我們所需要的,然而了解這是一場電影卻著實不容易。我們總是被困住,到最後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真的。然而當我們坐在這裡,沈浸於這場電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時,就是由於我們的善業,由於我們的功德,我們身旁的這個人拍拍我們的肩膀說:「別擔心,這只是場電影。」這個人就是我們的老師。
能有這種機會,坐在某個真正具有智慧與慈悲而能點醒我們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我們需要有很多福德,比方說,就在這個人告訴我們這只是一場電影時,我們後方的人可能正好在咳嗽,以致我們或許失去聽到這句話的機會。這種事情總是發生,那純粹就是缺乏福德。
經由一再地憶持見地,經由檢視我們正落入八種陷阱中的哪些,經由各式各樣的觀修,我們獲得福德。
因此現在我會說,了解生活徒勞無功的那面就是見地。擁有這個見地並不表示我們得成為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滿都,並且住在一個洞穴裡。不,了解才是更為重要。了解到這是徒勞無功並不意味著你該辭去工作;你應該依舊繼續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為什麼不呢?你應該只管去做──但始終知道真實的身分,始終記得處境的實相。
然後,情況就會變得十分有意思。觀賞一部電影,明知那是一場電影,卻仍經驗所有情緒,這很有意思。為什麼有意思?因為操之於我們。任何我們控制不了的時刻,任何操之於別人的時刻,是沒有意思的。這次的確操之於我們,我們知道那是假的。
此刻,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沒有控制權,我們沒有樂趣,我們認為正在發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實。只要想想我們所擁有的親密關係,擁有親密關係應該是生命裡出現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嗎?關係展開的那一刻,不安全感開始了,期望開始了,恐懼開始了,而且沒有止盡,總是一再重覆。我們曾交過多少個女朋友?我們換過多少個男朋友?情形似乎總是一樣。沒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沒有天時地利。為什麼?問題不在於沒有遇上天時地利,不真是那樣。但我們總是懷有某種期盼,我們帶著希望與恐懼,而它們卻導致失望。即使我們恰好得到我們期盼的,那份期待不會停止,它反倒是倍增了。現在期待被增強,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就期盼更多,我們產生甚至更多的期待。
因此,我們能做的是發展明智的期待。這是婁瓊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比方說,當我們睡醒時,檢視一下:「我們好嗎?我們快樂嗎?我們一切順利嗎?」我們一切順利,我們很快樂,我們非常好。接著我們塑造一個明智的期待:「這不會持續,這種情況過去從來不曾持續,這會改變。」事實上,我們的快樂會因此而持續得比較久。此外,當我們經歷困難時,當我們遭遇這所有的問題、所有令人頭痛的事情時,我們想:「這不會持續。過去我已遭遇過許多次問題,但我通過了它們,它們不曾持續,這次也會一樣。」
每個人都有這個想法,認為眼前的問題、此刻我們正在經歷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嗎?而且我們以為這些問題將會是我們最大、最持久的問題,但這不是事實。跟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相比,五年前的問題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問題將會顯得無足輕重。
我認為充分認知我們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當我們看電影,當我們走過這世間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認知是很好的。我們可以開展出就在此刻正坐在這裡的認知。
我們討論了見,那麼修呢?修的藏文是「貢」,它其實意指習慣於某件事。因此,對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現在我們得去習慣這種了解。我確定你們一定聽過這個譬喻許多遍了。如果我們開始認識某樣東西,譬如酒,那麼我們的修持就是盡可能多上酒吧。接下來你或許想要嘗試不同的酒,試著調製某種雞尾酒什麼的。然後漸漸地,我們開始嗜酒。沒有人生來就是酒鬼,你必須學習,你得去修練它。然後,你變得離不開酒。這幾乎像是有關酒的證悟,因此你沒有它就活不下去。這就是我們得做的。
修是習慣於某件事。現在,止(奢摩他)的修持是許許多多大師勸勉我們要做的。我同意,因為止是打基礎。止的修持純粹是讓我們的心能夠運作並富有彈性。現在我們的心像一塊木頭,堅硬死板。止讓我們的心富有彈性,以便我們可以隨心所欲。
現在,假設你正在生氣。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氣,你辦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當下立刻發火,你也沒辦法。為什麼?因為我們對心沒有控制力。必須發生某些事情,得有特定的因緣,而且唯有如此,才能點燃我們的怒火。我們無法控制它,止帶給我們那分控制力、那分彈性。
我們在討論的主題是修心與八種陷阱──世間八法,那麼我們如何觀修它呢?我們可以稱此為「動中修行」。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修持,但有時也相當困難。為什麼?又來了,累犯──我們的期待。如果我們省視它,就連我們走路的方式都是基於期待。我們採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獲得讚美,以便不會受到批評,以便得到某種東西,以便不會失去某種東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視,以便不會被忽略。每一件事,我們走路的方式、我們的髮型、我們今早穿的上衣……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期待,而不是真誠無造作。缺乏真誠無作時,我們就再度變得非常軟弱,我們可能成為自己跟別人期待的犧牲品。
有兩種趨近精神之道與佛法的方式。理想地來說,學習佛法或修行精神之道的動機,應該是爲了開悟成佛,僅止於這樣,就此打住!但是因爲我們的習性而有了另一種方式,不管在東方或西方都是如此。舉例來說,在東方,佛法成了某種近似宗教的事務,人們修習佛法是爲了長壽、爲了財富、爲了驅魔等等。他們想要開悟嗎?不,他們想要的是增飾這一生。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西方,佛法並不是真的用來開悟,修行主要是爲了紓緩個人、治療個人、放鬆個人、改變個人。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兩種方式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爲佛陀說法並是爲了這些世俗的目的。或許你不是求取物質上的利益,但也是爲了某種精神上的獲益。如果你的動機是想要擁有快樂的人生,佛法是你應該規避的一條道路,因爲你研究佛法越深刻,就會與自我越相抵觸。
容我再談談這些世俗性的目的。什麼會使一個人變得脆弱?印度最偉大的註釋者及噶當派(Gadampa tradition)最偉大的祖師──阿底峽尊者,基於佛的法教得出一個高妙的結論,他說有八種陷阱能讓一個人變得脆弱。第一種陷阱是想要得到贊美,第二種是不想被批評,然後是想獲得與不想失去,想要快樂與不想要不快樂,想要被注意與不想被忽視。這些便是八種陷阱或所謂的世間八法〈譯:古譯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你必須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已掉入這些陷阱之中,一項或至全部。小小的、空洞的、荒謬的溢美之詞,就能讓你變得脆弱不堪。批評亦然,一些荒謬的、毫無意義的批評,可以永遠地傷害你。那被關注又是如何呢?我們是多麽喜歡被注意啊!是多麼不喜歡被忽視!如果你掉進這其中的某個陷阱,你就是一個不堪一擊的人。所以假如想成為精神道上的行者,你必須每天自我提醒一件事──今天掉入了哪些陷阱?
動機非常重要。如果修習佛法的動機是爲了開悟,那麽就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修行之道。什麽造就了完整的修行之道?一個完整的修行之道必須具備見、修、行…等。談論「見」有些困難,但擁有正「見」却非常重要。多數人知道許多方法,但對「見」的瞭解還是不够。
「見」極為複雜,舉例來說,為什麼要打坐?因爲想要成佛,單是說說還是不够的。成佛可能嗎?當然!但是為什麼要成佛?這要怎麼做?你不能只是盲目地想要成佛,你必須建立起爲何有可能成佛的理由。以佛法的觀點看來,無明是暫時的,可以被淨除、被摧毀的,因此成佛有可能。如果沒有這樣的「見」,如果只是模糊地跟隨,雖然會意外成功,但你不能永遠相信那個成功會到來,你必須要有一個見。
當我們看電影時,會有真正的出離心。為什麼?因為看電影時,螢幕上發生的事情,在你的腦袋裡會知道那是假的,那只不過是一場電影罷了。假如中途想上廁所,一定要有膽子站起來走出去。這便是我們所稱的出離心,因爲你對那部電影持有正見。
現在當這部人生大戲正在放映時,卻沒有多少人有膽子去上廁所,哪怕是才一秒鐘!我們一直看著電影,被它牢牢地佔據。如果你突然瞭解到這只是一場電影,並不意味著你就要離開電影院,並且承諾再也不看電影了。這好像是當一名僧人或尼師,只對某些人有好處,但不是人人都適合。在明白這是一場電影之後,你會繼續觀看它,但採用一種態度──你瞭解以前所認爲的大事,現在變得不那麽重要了;這種態度的改變正是你所需要的。但要明白這是一場電影却相當困難,我們總是被信以爲真所困住!
試著想想看,因為你的業力與福德,電影院中鄰坐的人知道你強烈地認同這部影片,以至於你有某種程度的執迷,因而哭、因而笑。所以他便對你說:「喂,這只不過是個電影!」這正是你的上師告訴你的事。但要有機會坐在有這種膽識的人身旁是相當難得,你必須要有許多福德才能如此。也想看看這可能有多糟糕:當這個坐在你身旁的人正要告訴你這只是一場電影時,坐在你後排的人剛好咳得很厲害,讓你錯失了聽到這個建言的機會!
世間八法
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複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
時至今日,人人都想當原創者,特別是上師們。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導是自己的研究結果,是自己的發現。現代社會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創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們並非著眼於某人的發明,我們是在檢視純淨真實的法──佛陀的話語。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受苦於無休止的不安全感,靈性事物已成為一...
目錄
【新書目錄】
宗薩欽哲仁波切 序
薩迦法王談欽哲仁波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世間八法
基本的不安全感
智慧與慈悲
三摩地禪定
藏傳佛教在西方
十二緣起法
生命之輪
見地、禪定、行為
《金剛經》開示(一)
《金剛經》開示(二)
如何尋找上師與作個弟子
認識佛法
內觀禪修──毗婆舍那
臨終與死亡的忠告-中陰教法
如何積聚福德
如何同時成為修行者與生意人
四法印
【新書目錄】
宗薩欽哲仁波切 序
薩迦法王談欽哲仁波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世間八法
基本的不安全感
智慧與慈悲
三摩地禪定
藏傳佛教在西方
十二緣起法
生命之輪
見地、禪定、行為
《金剛經》開示(一)
《金剛經》開示(二)
如何尋找上師與作個弟子
認識佛法
內觀禪修──毗婆舍那
臨終與死亡的忠告-中陰教法
如何積聚福德
如何同時成為修行者與生意人
四法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