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自己讀得很慢,然後越讀越緩慢——這不是一本急著要讀完的書,因為它每個句子都讓人心曠神怡。」——朵莉絲‧萊辛(Doris Lessing)
「這第一本,然而,可能是最後一本。它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小說的大師之作裡已佔有一席獨特而安靜的地位。」——英國小說家保羅‧鮑利(Paul Bailey)
◎獲得1982年筆會/海明威文學獎(PEN/Hemingway)和提名普利茲獎。
◎ 小說家翁達傑最喜歡的小說。
◎蘇格蘭導演比爾‧福斯電影原作。
無聲無息的潛入心靈深處,如同雪融之後…… 一本在最安靜的角落,獻給最安靜的閱讀的療傷之書。
2005年美國國家書評獎、普立茲獎得主――瑪麗蓮‧羅賓遜《紐約時報》評選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管家》混合了論文的精省文字、詩意的韻文、強烈的情感、優雅的幽默,以及大量的典故與暗喻,二十多年來已經成為美國的當代經典。 講述在愛達荷州農村的二位小女孩,在失去母親、外婆後,由希薇阿姨扶養的成長故事。作者詩意的文字細膩地描繪出美國西北部森林和湖的圖像,也刻劃出兩位小孤女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內心的沉靜世界。
「希薇抵達那個禮拜,指骨鎮有三天燦爛的晴天,另外四天下著細雨。第一天,冰柱很快地掉下來,屋簷下的碎石因而跳動,發出聲響。雪在陰影下呈粒狀,在陽光下就變軟,溼漉漉地覆蓋在任何東西上面。第二天,冰柱在地上摔碎,大塊沈重的雪懸在屋簷下。露西兒和我用木棍把它們捅下來。第三天雪積得很厚,很有可塑性,我們做了一個類似雕像的東西。我們把一個大雪球放到另一個大雪球上,拿廚房用的湯匙來雕刻,做出一個穿長洋裝,交叉著手臂的女人。露西兒想讓她面向旁邊,我跪在地上削她的裙擺時,露西兒就站在廚房的板凳上塑她的臉頰、鼻子和頭髮。結果我把她的裙子雕得離屁股太遠,她的手臂交叉在胸部很上面的地方。這不過是意外──有的雪較堅硬,有的較軟,雪球有些部份還有被堆進去的黑色枯葉,我們得用乾淨的雪來填補──不過她的姿勢還是逐漸成形了。」——《Housekeeping—管家》
「……當希薇伸手把頸子後面的頭髮綁緊時,她的頭古怪而笨拙地偏向一邊,我母親也是這副模樣。這並不神祕。她們倆跟我一樣,都是瘦長的女人,跟她們一樣的神經行走時舉我的手投我的足。如此的巧合,難道又是感官和世界所共謀的另一項證據?幽靈在明亮而滑溜的表面顯形,像是,記憶和夢。希薇的頭側向一邊,然後我們看到的是我母千雙肩上的肩胛骨,還有她脊椎上方的圓骨。海倫就是鏡子裡的女人、夢裡的女人、記憶裡的女人、水裡的女人,她的神經拉動盲從的手指把希薇所有散開的髮絲全收攏在一塊。」——《Housekeeping—管家》
作者簡介:
生於美國愛達荷州(Idaho)北部,緊靠Pend Oreille湖附近的城鎮Sandpoint,本姓Summers。一九六六年她畢業於布朗大學,主修宗教和文學創作,畢業後到法國Rennes城Univesite d'Haute Bretagne大學教授英文一年,在此開始醞釀她的長篇小說《管家》(Housekeeping)。然後回美國繼續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其博士論文主題為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同時開始將論文的筆法與詩的文字及大量隱喻,以其家鄉為藍本虛構指骨鎮,寫成小說《管家》,於一九八一年出版,榮獲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最佳小說,並入圍普立茲獎。在隨後的二十年間,這本小說甚至被認定為上個世紀最好的十本小說之一。
而羅賓遜更被認定為美國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在這段時間內,她亦寫出數篇談論《聖經》的論文。雖然《管家》早被認為是經典,但羅賓遜並不以小說家自居,隨後並沒有繼續出版新作品,一九八○年代中期隨夫婿與兩個兒子遷居英國,出版她的第二本書《祖國:英國、福利國家與核能污染》(Mother Country: Britain, the Welfare State and Nuclear Pollution, 1989),書中深入描述英國Sellafield核能加工廠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並批評應國政府與綠色和平組織,因而引起綠色和平提出毀謗訴訟,該書在英國遭禁,但在美國卻入圍美國國家書獎決選名單。就在此時,她的婚姻觸礁,她帶著兩個兒子回到美國,在大學教授創作維生,隨後在愛荷華州愛荷華市的「重要作家工作坊」任教,直到現在。
一九九八年,羅賓遜出版她第三本書《亞當之死:當代思潮文集》(The Death of Adam: Essaye on Modern Thought),書中談論的主題從神學克爾文(John Calvin)到美國清教徒社會、生物演化學家達爾文到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等,檢視批評了文化對當代人的影響。羅賓遜的思緒翻新,本書極受好評。就在大家已經不再期盼她的新小說,而其名字逐漸在文學界淡化時,於二○○四年年底,她出版了相隔二十四年之久的第二本小說《基列》(Gilead),以一個七十六歲的老牧師寫給七歲兒子未來閱讀的長信,於一九五六年,回顧他從祖父南北戰爭以來到他父親等三代的家庭回憶,充滿濃厚的寬恕與愛的宗教情懷,「對我而言,寫作如同祈禱。」這本以愛達荷Tabor小鎮為藍本做虛構的美國基列城,是她寫給愛達荷的情書。
在《舊約》中,基列城盛產乳香,治人創傷,醫罪人心,亦是一處戰禍、流血與不義之地。《基列》不久成為《紐約時報》的年度十大好書,並在四月同時獲得美國國家書評獎與普立茲小說獎,這是美國對他們聰慧而安靜的作家所做的一次相約而同的禮讚。對羅賓遜來說,她並不是在寫小說,她只是再寫一本書;而其中可以同時展現及其細微的思潮,同時也以其波浪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情感的深刻強度。
譯者簡介:
李佳純,一九七三年十月生於台北。輔大心理系、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媒體研究系畢業。曾任唱片行店員、電臺和酒吧DJ。返國後專事翻譯,譯有《喬凡尼的房間》等。
林則良,作家。著有詩集《與蛇的排練》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瑪麗蓮‧羅賓遜
定價:NT$ 360
本商品已絕版
「我發現自己讀得很慢,然後越讀越緩慢——這不是一本急著要讀完的書,因為它每個句子都讓人心曠神怡。」——朵莉絲‧萊辛(Doris Lessing)
「這第一本,然而,可能是最後一本。它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小說的大師之作裡已佔有一席獨特而安靜的地位。」——英國小說家保羅‧鮑利(Paul Bailey)
◎獲得1982年筆會/海明威文學獎(PEN/Hemingway)和提名普利茲獎。
◎ 小說家翁達傑最喜歡的小說。
◎蘇格蘭導演比爾‧福斯電影原作。
無聲無息的潛入心靈深處,如同雪融之後…… 一本在最安靜的角落,獻給最安靜的閱讀的療傷之書。
2005年美國國家書評獎、普立茲獎得主――瑪麗蓮‧羅賓遜《紐約時報》評選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管家》混合了論文的精省文字、詩意的韻文、強烈的情感、優雅的幽默,以及大量的典故與暗喻,二十多年來已經成為美國的當代經典。 講述在愛達荷州農村的二位小女孩,在失去母親、外婆後,由希薇阿姨扶養的成長故事。作者詩意的文字細膩地描繪出美國西北部森林和湖的圖像,也刻劃出兩位小孤女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內心的沉靜世界。
「希薇抵達那個禮拜,指骨鎮有三天燦爛的晴天,另外四天下著細雨。第一天,冰柱很快地掉下來,屋簷下的碎石因而跳動,發出聲響。雪在陰影下呈粒狀,在陽光下就變軟,溼漉漉地覆蓋在任何東西上面。第二天,冰柱在地上摔碎,大塊沈重的雪懸在屋簷下。露西兒和我用木棍把它們捅下來。第三天雪積得很厚,很有可塑性,我們做了一個類似雕像的東西。我們把一個大雪球放到另一個大雪球上,拿廚房用的湯匙來雕刻,做出一個穿長洋裝,交叉著手臂的女人。露西兒想讓她面向旁邊,我跪在地上削她的裙擺時,露西兒就站在廚房的板凳上塑她的臉頰、鼻子和頭髮。結果我把她的裙子雕得離屁股太遠,她的手臂交叉在胸部很上面的地方。這不過是意外──有的雪較堅硬,有的較軟,雪球有些部份還有被堆進去的黑色枯葉,我們得用乾淨的雪來填補──不過她的姿勢還是逐漸成形了。」——《Housekeeping—管家》
「……當希薇伸手把頸子後面的頭髮綁緊時,她的頭古怪而笨拙地偏向一邊,我母親也是這副模樣。這並不神祕。她們倆跟我一樣,都是瘦長的女人,跟她們一樣的神經行走時舉我的手投我的足。如此的巧合,難道又是感官和世界所共謀的另一項證據?幽靈在明亮而滑溜的表面顯形,像是,記憶和夢。希薇的頭側向一邊,然後我們看到的是我母千雙肩上的肩胛骨,還有她脊椎上方的圓骨。海倫就是鏡子裡的女人、夢裡的女人、記憶裡的女人、水裡的女人,她的神經拉動盲從的手指把希薇所有散開的髮絲全收攏在一塊。」——《Housekeeping—管家》
作者簡介:
生於美國愛達荷州(Idaho)北部,緊靠Pend Oreille湖附近的城鎮Sandpoint,本姓Summers。一九六六年她畢業於布朗大學,主修宗教和文學創作,畢業後到法國Rennes城Univesite d'Haute Bretagne大學教授英文一年,在此開始醞釀她的長篇小說《管家》(Housekeeping)。然後回美國繼續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其博士論文主題為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同時開始將論文的筆法與詩的文字及大量隱喻,以其家鄉為藍本虛構指骨鎮,寫成小說《管家》,於一九八一年出版,榮獲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最佳小說,並入圍普立茲獎。在隨後的二十年間,這本小說甚至被認定為上個世紀最好的十本小說之一。
而羅賓遜更被認定為美國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在這段時間內,她亦寫出數篇談論《聖經》的論文。雖然《管家》早被認為是經典,但羅賓遜並不以小說家自居,隨後並沒有繼續出版新作品,一九八○年代中期隨夫婿與兩個兒子遷居英國,出版她的第二本書《祖國:英國、福利國家與核能污染》(Mother Country: Britain, the Welfare State and Nuclear Pollution, 1989),書中深入描述英國Sellafield核能加工廠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並批評應國政府與綠色和平組織,因而引起綠色和平提出毀謗訴訟,該書在英國遭禁,但在美國卻入圍美國國家書獎決選名單。就在此時,她的婚姻觸礁,她帶著兩個兒子回到美國,在大學教授創作維生,隨後在愛荷華州愛荷華市的「重要作家工作坊」任教,直到現在。
一九九八年,羅賓遜出版她第三本書《亞當之死:當代思潮文集》(The Death of Adam: Essaye on Modern Thought),書中談論的主題從神學克爾文(John Calvin)到美國清教徒社會、生物演化學家達爾文到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等,檢視批評了文化對當代人的影響。羅賓遜的思緒翻新,本書極受好評。就在大家已經不再期盼她的新小說,而其名字逐漸在文學界淡化時,於二○○四年年底,她出版了相隔二十四年之久的第二本小說《基列》(Gilead),以一個七十六歲的老牧師寫給七歲兒子未來閱讀的長信,於一九五六年,回顧他從祖父南北戰爭以來到他父親等三代的家庭回憶,充滿濃厚的寬恕與愛的宗教情懷,「對我而言,寫作如同祈禱。」這本以愛達荷Tabor小鎮為藍本做虛構的美國基列城,是她寫給愛達荷的情書。
在《舊約》中,基列城盛產乳香,治人創傷,醫罪人心,亦是一處戰禍、流血與不義之地。《基列》不久成為《紐約時報》的年度十大好書,並在四月同時獲得美國國家書評獎與普立茲小說獎,這是美國對他們聰慧而安靜的作家所做的一次相約而同的禮讚。對羅賓遜來說,她並不是在寫小說,她只是再寫一本書;而其中可以同時展現及其細微的思潮,同時也以其波浪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情感的深刻強度。
譯者簡介:
李佳純,一九七三年十月生於台北。輔大心理系、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媒體研究系畢業。曾任唱片行店員、電臺和酒吧DJ。返國後專事翻譯,譯有《喬凡尼的房間》等。
林則良,作家。著有詩集《與蛇的排練》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