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說:總覺得詩意與哲理之類,是零碎的、斷續的、明滅的。多有兩萬七千多行的詩劇,峰巒重疊的邏輯著作,歌德、黑格爾寫完了也不言累,予一念及此已累得茫無頭緒。
我把最大的求知欲、好奇心、審美力,都耗在「人」的身上,顛沛流離,莫知所終。
青春真像一道道新鮮美味的佳餚,雖然也有差些的,那盤子總是好的。
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
「素履之往」,來自《易經‧履卦》:初九,素履,往無咎。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以樸素坦白之態度行事,此自無咎。以喻質樸無華、清白自守的處世態度。
《素履之往》是木心為人生而尋覓,為生活而沉思之作。延續他一貫的風格,以短文或短句的形式呈現,或言思想,或敘情感,或講趣味。文淺意深,內容涵蓋甚廣。關於哲學之思,關於藝術之情,關於歷史之歎,忙忙碌碌,心心念念,光怪陸離,內藏無數斷章妙語,或見血,或見骨,或見濃情,或見虛妄,更有著潔爽、寧靜、朝聖般的月朗風輕之感。
作者簡介: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
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們時代惟一一位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與五四傳統的文學作者。
木心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很早就碰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駱以軍
我所迷戀的是木心以及他這代人的語言方式,通透、溫厚、潑辣,大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充滿細節和比喻,一針見血,絲毫沒有空話套話,沒有學術腔。──陳丹青
木心的文字多玄思冥想幽默機智,在氣質上是傾向於地中海精神脈絡的。木心是講求密度的詩人,在這方面,他比我所見的任何人都要做得多、做得懇切。──楊澤
他的作品中有一種雍容,和一種恬淡,這不是表面的,而是面臨生活中苦難的消融和制服,也就可以說是「中古精神」。──林泠
「人有兩套傳統,一套精神,一套肉體。我的祖先在紹興,我能講一口紹興話。我的精神傳統在古希臘,在意大利,在達文西。所以我說我是紹興希臘人。」──木心
名人推薦:我們時代惟一一位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與五四傳統的文學作者。
木心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很早就碰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駱以軍
我所迷戀的是木心以及他這代人的語言方式,通透、溫厚、潑辣,大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充滿細節和比喻,一針見血,絲毫沒有空話套話,沒有學術腔。──陳丹青
木心的文字多玄思冥想幽默機智,在氣質上是傾向於地中海精神脈絡的。木心是講求密度的詩人,在這方面,他比我所見的任何人都要做得多...
章節試閱
與爾靡之
奇蹟間的直線
依修午德發現會畫水彩畫的交通警察,梅里美遇見耽讀《巴斯卡沉思錄》的強盜,司坦尼斯拉夫斯基覓得唱起來不用換氣的鄉村歌手─世界平凡,卻處處點綴著小奇蹟,我也曾問那肉店的猶太老闆,他說他擅寫十四行詩。
像古代的天文圖,幾顆星,其間加上幾條直線,便成為某某星座。我也喜歡在小奇蹟與小奇蹟之間加添直線,冗長的人世經歷,因之有過不少星座,名稱瑰麗得於今思之反覺寒酸。
直線加膩了,聽憑它們單個單個存在吧,這樣,終究不致淪為知識上的唐喬凡尼。軀殼自頂至踵地衰朽,它與我的心靈日益異離,假苦行主義,偽享樂主義,幢幢往來的現世男女,沒有一片醜陋的雲,沒有一朵惡劣的花,誰真能宣明自然形態的優越性的原理呢,再要端坐在流蘇垂垂的幃幕下,桃花心木的圓桌邊,一盞卡謝爾式的燈,從頭試論自然形態的神乎其神,已顯得顧左右而難於措辭,只能說我們從前有過很多,現在我們什麼都沒有。
最壞的苦痛
「說出那些最壞的苦痛,也就是說出了我的苦痛。」
「最壞」是什麼性質呢,最無辜?最恥辱?最莫名其妙?最難解脫?可惜我未能面質亨利希‧海涅。
所幸我完全領會他說這話的用意之懇摯。
大戰正在以後
人腦的功能,大致分三等,一等是主呼吸心跳諸活動的部分,稱為「生命中樞」。二等是主語言舉止感覺的部分,稱為「功能區」。三等是相對地不重要的部分,稱為「靜區」。在某一區內集中著某一功能的神經細胞,而大腦的其他區域也散佈著此類細胞。
人腦總共約有一百億至一百五十億神經細胞,經常處於作用狀態的只有十幾億,百分之八九十的神經細胞可謂閒置著,或可謂休眠著……
人腦,上帝與魔鬼必爭之地,大戰正在以後。
只有三棵桑樹
路的左邊兩棵,停車場轉角一棵,如果沒見到桑葚,不知這就是桑樹。
記憶中的桑是矮而多癭的,總以灌木視之,卻屬於落葉喬木科,從未注意桑之花,據說很小的,淡黃,穗狀花序,自兒時迄今,真沒有賞及它的花。桑葚的紫,紫得有幻意,說這顆桑葚很大,指它比其他的大─者般小的果子,竟有飽滿、肥碩的喜感,如若枝條上結著很多紫葚,仰視時就全不在意桑葉,只見熱鬧的和善而有些耿介的葚子。
江南的故鄉的人們稱桑葚為桑果,Sorosin是可譯作「桑果」,複果之一種,全體為眾花簇聚所成,純屬漿質。每年春來,遍野皆是,卻不許孩童吃,難免已被黃蜂毛蟲叮過,而且桑果性熱,吃多了,早晨流鼻血。
桑葚是我童年的禁果,而今在異國摘食桑葚,禁令解除,吃至十來顆,就憶不起更多的童年情景。
他們的唯美
愛因斯坦被自然界的數學體系的簡潔優雅吸引住了。玻恩認為廣義相對論是哲學領悟、物理直覺、數學技巧精彩合成的一件瑰瑋藝術品。彭加勒的研究自然,純粹是從中取樂,如果自然不嫵媚,就不值得勞神苦思。狄拉克一再聲稱,方程式中所具有的魅力,遠比它符合實驗更為迷人。
康德的判斷:「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誌。」此話可以反說,凡已不復善良者,乃對自然美喪失了直接的興趣。
常人對自然美的興趣是間接興趣(假託、移情、想入非非),唯有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者,才是心地善良的標誌。
泛神論二解
一解,已由叔本華道明─泛神論是客客氣氣的無神論。
二解,企圖協調神與人的比例關係,一切都指歸神,當然就「神與人同在」了。可是神解體之後,滲入無限小,擴向無限大,更與人不成比例。
萊布尼茲、牛頓是茫然而權且安於此失度的比例之中嗎?斯賓諾莎是否隱隱感到事情有些不妙。
後來,泛神的觀念愈泛愈遠,愛因斯坦、普朗克、康托爾、法拉蒂、愛丁頓、康普頓,都泛得不考慮比例,只有那幾位自殺的科學家儔裡,可能有知此「比例失度」的傷心人在,既作不了有神論,又作不了無神論,一死,了之。
什麼時期的神與人的比例關係最協調合度呢?
古希臘,古希臘人的比例觀念最強,最高明,表現在雕像上、建築上、神話上。
真實的幻覺
我一向知道櫻花是不香的,亦未聞有誰道及櫻花之芬芳。
在華盛頓的人工湖畔,沿岸櫻花連,遠遠望去,雲興霞蔚,走近時一陣清甜的幽馨,不能不懷疑自己的嗅覺了。
上午十時,空氣潮潤,地面的草茵朝露未乾,陽光從前面的數枝喬木間照進來,也許就是這樣地水份慢慢蒸發,才形成馥郁的氛圍。
(美國的花,玫瑰鈴蘭康乃馨都已不香,過份的「人工」使「自然」疲乏,這是極壞的徵兆,等於在預告鹽將失去鹹味。)
櫻花含苞時是深紅的,徐徐綻放,顏色漸淡漸淡,淺絳的櫻花是盛開,近乎白的櫻花就要殘謝了,這樣,我所聞到醃鄻的那一帶的櫻花正是淡絳,再往前行,櫻花都已白了,無氣息了。
十多年來沒有逢到過如此規模的嗅覺的佳境─嗅覺比視覺聽覺更其形上,輕捷透徹,直抵靈界。
仍然有些疑惑,小湖畔櫻花之香是一己的幻覺,那麼我的感官已經病得可喜可賀。相信我記住了櫻花的香型,能與梅花梨花任何花都區別得清楚。
想起了諾伐利斯
每星期舉行家庭音樂會,玻爾茲曼自奏鋼琴,這位奧地利的大物理學家,性情幽默,風儀安詳,傾心於科學之美,藝術之美,自然之美,哲理之美,家室龢樂,名聲顯赫,一九○六年,夏日,獨自潛入森林,自殺。
德國科學家德魯特也是一九○六年自殺,四十三歲。
「在今天,許多人提出與昨天他說過的話截然相反的主張,這樣的時期,真理已無準則,科學不知為何物,我悔恨沒有在前五年就死去。」
─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
用自己的手,摧毀自己信仰過的精神殿堂,再建立一個全然陌生的窩,對於藝術家,也許以為得計,對於科學家,痛心、棘手,要殉道而無道可殉,他們的死,不是超脫而是毀滅。
普朗克對自己的發現(基本作用量子),一直疑惑不定,想使這個作用量子納入經典理論中去,徒勞無益地努力了好幾年,同儕皆為之太息。
倫琴亦為他所發現的X射線而深深苦惱,往昔的均衡恬靜的心情,一去不返。荷蘭理論物理學家埃倫菲茲死,愛因斯坦悼言:「最近幾年,他的內心衝突惡化了,那是由於理論物理學經歷了暴風驟雨般的發展,一個人,要研究並且講述那些心裡不能完全接受的東西,總是太艱難的事,對於秉性耿直的人,明確性就意味著一切的人,這更是雙倍的慘苦,正是這一點使他厭世,自殺。」
想起諾伐利斯,十八世紀德國的Novalis,柔髮稀疏,玻璃花如的面容,不滿三十歲就離開塵世,初次見到他的畫像,就覺得以後會想起他,那種引人憐惜的脆弱,是否鋒銳的靈智必定要有如此顫然欲碎的形相呢,他曾說:
「哲學原就是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
科學,更是一種大鄉愁的劇烈衝動。
舍車而徒
戲答
某報編者有徵,題曰「我為什麼要寫作」。
如種之茁如泉之淋曰鼓在暮曰鐘在晨志言惟烈道載惟暾作而不述酖而不酲羈麟絕筆尼父此惛哀麟沛筆小子此悃前叩名山後禮其人得枝挂角渡河留馨更蒙追質君其問諸水濱。
這樣的回答,自然是鬧著玩,事情哪裡會如此狼狽不堪。
某種演奏家
飽經滄桑而體健神清的人讀書最樂,他讀,猶如主演協奏曲,塵世的森羅萬象成為他的樂隊。
雙重無知
先天性的「無知」者,有機會到世界各處走走,看看,聽聽,結果多了一層後天性的「無知」。
子厚頌
唐朝那麼多的文士,俊傑廉悍的柳宗元尤難為懷─他有現代性,這容易解。難解的倒是為什麼柳宗元有現代性,為什麼獨獨他有現代性。
先知無儔論
先有了些信徒,繼之出了個叛徒,而後來了批暴徒,這時信徒逃避他,叛徒賺賣他,暴徒擒拿他。
暴徒分占他的衣物,叛徒領得一筆賞金,信徒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寂寞的是,在生時,沒有一個朋友。
更寂寞的是,被理解的,都不可能是偉人。
受問若驚
如果被人問:
「當今文壇哪幾個人物是第一流?」別以為人家在請教你,這豈非明明認定你不是第一流,至多二流吧,最可能的是認為你根本不入流。
藝術不可論
有這樣一個記者,問這樣一個畫家:
「藝術是為了什麼?」
這樣一個畫家答這樣一個記者:
「為了和平。」
我好久,好多年沒有如此大的大笑了。
後來,我以極溫靜極忠厚的語調,電告一位朋友,他笑得掉在地上,不是身體是話筒掉在地上,笑聲還聽得到,他拾起話筒:
「如果是你,碰上了這樣一個記者呢?」
「不會的。」
「碰上了,也提這個問題?」
「我回答:藝術是為了使人不致提出這種問題來。」
大能的限度
也許上帝的大能,限度如下:
祂可以造成一位耳聾的作曲家,而造不成一個耳聾的音樂評論家。
無心之諛
不存心詐騙而使別人大受欺淩,這種事是有的,至少在中國文學的史蹟和現狀上,屢見,不鮮。
(這個說法,像是在為誰辯護開脫,甚至像是在姑息恭維誰了。)
被遺忘的機械師
老話題,老是老,話也夠多,題還是題。
我似乎成不了無神論者,如果要持無神論,也不會像尼采那樣地敵視上帝,將自身置於上帝的對面(相峙,即是承認其存在),有時候,尼采的心態是欲取代上帝,但又知道神是乏味的,怎樣才是有味的神呢,酒神,一個藝術的比喻,我們只能苟安於比喻。而「無神論」、「有神論」的「神」都是不許比喻的。
「神」的誕生極早。「人」說要有「神」,就有了「神」。一個機械師,千辛萬苦地製造一部機器,然後跪下來:「感謝上帝,使我有了祂。」然後大家都跪下來,感謝上帝,倒把那機械師忘個乾淨。
反卡夫卡
一九二二年的日記中,他暗示道:
「惡並不存在;一跨過門檻,就全是善。」
這等於說:善並不存在,一跨過門檻,就全是惡。
中國的人
中國人哪,在沒有功沒有利的狀況下,也要急急乎功近近乎利。
都笑
商品廣告上的男女都在笑。
菸笑、酒笑、冰箱笑、汽車笑,音樂廳門前的海報,提琴家笑、鋼琴家笑,指揮,笑。
難於想像上個世紀歐洲的音樂會的海報,貝多芬、蕭邦、布拉姆斯,笑。
司湯達爾說:「真的愛是不笑的。」─二十世紀末是不愛了。
兩種文化
聽命於主子而阿諛奉承的文化是婢文化。調笑大眾,俏成俏散的文化是妓文化。妓文化認為婢文化沒出息,但看到鞭痕聽到慘叫,覺得蠻刺激,有點兒同情似的,然而究竟很遙遠。
婢文化起先認為妓文化到底不正經,後來想想愈想愈感到自己苦,人家,隨便怎樣,人家總是吃得好穿得好呀。
所以,婢文化的取向是妓文化,而妓文化,沒有取向,霉爛而死。
你往何處去
古埃及、波斯、印度、瑪雅的文化都是向後瞻的(原始、世界之初、神,神是原始之原始),這些古文化,定型,完成,不發展,幾乎就是個終點─後來果然沒有繁衍出什麼來。
古希臘的文化是向前瞻的,有說整個歐羅巴的文化是從雅典神廟中出來。
後瞻,無限。前瞻,無限。崇神者向後瞻,愛人者向前瞻,漸漸顯出愛人的(人本位的)才是文化,而崇神的(神本位的)是蠻荒的陳跡。
受詛咒之國
爭權奪利,世界都這樣,中國尤其這樣,中國人在無權無利的時候也爭權奪利。損人是為利己,在中國,不利己也要損人。
一直感到中國是受了極毒極毒的詛咒的國家,最近看到香港也有人提出這個說法。為什麼會受詛咒,誰作了詛咒,答案是沒有的,但真有這樣的感覺─感覺到了最後的感覺。
更冤
斯瓦希里語的諺言:「一只爛椰子臭了整棵樹。」樹上還有一只碩大清芬的椰子,比整棵樹更冤。
童子與長老
那些「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者是靠不住的,還是「自為長老,出語乃驚其童子」者牢靠得多。
中國的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套用中國的說法是「君子以自強不息」,那種自強是內向的,弄到後來鬥不過外界的強物強勢,就又有個說法,「成則濟世,敗則獨善」,謂之應順天命。有的固然竭力拚搏過,到底敗北,獨善了,那自然沒話可說。但中國的自強者往往先設計好「獨善」的退路,然後嘗試去濟世,稍一接觸,便斷定不成,退回來,覺得委屈萬分,於是獨善起來特別有滋味。中國沒有浪子,中國的浪子還沒離家已經想家了。
晚禱
Ⅰ
與孩子是不能談童年的,與耆老可以談暮年,而與少壯者是否更值得談談青春的寶貴,身在福中不知福則未足以論福,身在青春中,知青春之所以為青春,那麼活力與光輝自會陡增一倍,當然更不致自誤或被誤導。
又要「言必稱希臘」了,古代的雅典有一則不成文的共識:凡少年,都得有一位青年或中年作為他的朋友(好友、密友),這樣,少年的成長就有了扶持(有所遵循),這樣不但美好幸樂,而且切實易行。試想老年人與少年人,由於歲數相差太多,天然的代溝無法逾越,忠厚敬老,慈祥攜幼,那是義務的德行而非審美的情操。十五歲者與二十五歲者,還是有兄弟姊妹感,即使是三十五歲,在十五歲的人看來,仍有大哥大姊感。所以容易接近,對事物的興趣能同趨向,作交流。
確有慧心的人,到了二十五、三十五歲時,回顧已逝的青春,必有所悔,必有所悟,因而很願意對比他(她)小十歲、二十歲的朋友傾談衷款,能指點別人,是快慰的,如果聆者順從、感恩,那就愈加使大哥大姊為你盡心竭力。所以年輕者不必對年長者畏懼,盡可以開誠坦懷,企求年長者的提助。
羅馬尼亞有一位女歌唱家,當她的歌聲臻於全盛期時,某夜,她連連謝幕後回到化粧室,一黑衣蒙面的婦人坐在那裡等她,呀,原來是她最最崇拜的意大利花腔女高音帕蒂,她慌忙跪下:
「大師,感謝您的光臨!」
帕蒂說:「我因為唱過了頭,壞了名聲,你可要懂得適可而止!」
不久,她果然舉行了告別式的最後一場演唱,從此退隱了、完美了。
Ⅱ
生命是一個騷亂的實體,愈臻高級的生命愈騷亂,因為其能量強旺,質素繁富,運轉劇烈。所以說,少年維特的煩惱不是十九世紀一代的精神表徵,而是每個時代的每一代少年必經的人生階段。少年而沒有煩惱,成長起來不是聖人倒是庸人。但少年而無能對付料理其煩惱,就會斷送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煩惱裡。刪除了胡鬧、任性、喧囂……青春就不是青春了。托爾斯泰曾為青春作如是辯護,他自己卻深知青春不可一味胡鬧任性喧囂,否則也沒有他這部豐髯,這許多傑作了。直白些點明主題的是歌德的那句口號「回到內心」,這是他自我教育的良方,每當他深陷於愛與欲的人事牽絆之中,就聽到一個聲音,召喚他回到內心,也許他遲疑過,推宕過,然則每次總是應命歸返,用他自己的說法是:為所愛的人做了一尊雕像,於是告別─托爾斯泰,歌德,是大人物,大人物都有戇憨的一面,那麼優雅伶俐的當然是芸芸眾生,倉皇四出求愛乞憐、胡鬧、任性、喧囂……卒至切齒哀號慟哭了。
「死」,不是退路,「死」是不歸路,不歸,就不是路,人的退路是「回到內心」。受苦者回到內心之後,「苦」會徐徐顯出意義來,甚至忽然閃出光亮來,所以幸福者也只有回到內心,才能辨知幸福的滋味。
這個「內心」,便是「寧靜海」,人工的寧靜海,誰都可以得而恣意徜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卻是萬頃碧波,一片汪洋。
唯有這海是你所獨占的,別人,即使他是你最寵倖的人,也只能算作海濱的遊客。
Ⅲ
他旅行他回來
他經識了駝鈴的寂寞
廢墟的暈眩
帳下寒冷的醒寤
同情中斷了的辛辣
─《情感教育》
什麼惡是美的,什麼善是醜的,什麼美是惡的,什麼醜是善的,什麼醜是惡的,什麼美是善的,什麼惡是醜的,什麼善是美的,什麼美是醜的,什麼善是惡的,什麼醜是美的,什麼惡是善的?能輕易區別得出性質的事物畢竟不多,多的是因素混雜的庸庸碌碌之輩,日常周旋並與之聊共休戚的便是他們她們,供作臧否的一點點「是」一點點「非」不過由此而來,格物處世的涵養功夫擒縱伎倆,就在於怎樣從零亂的行跡中辨認出何種庸碌其實是美且善,何種庸碌到底是醜又惡,近之,遠之,迎之,避之,納之,屏之,唯其庸碌,沒有多大美醜善惡可言,唯其沒有多大可言而能娓娓道來,豈非更其載驚載喜,這是在說,如果無力將庸碌者歸類為美善醜惡諸大宗,那麼您也真庸碌得可以了,如果您不屑與庸碌之輩通款結鄰,您得喬遷到冰天雪地中去,目前的這個軟紅十丈的世界從來未曾清淨過,所謂「選擇」,乃即時即地即人即物去作您的潤滑的判斷吧,除此我們早已無以措手足,「情趣」(通常叫做「幸福」)在於隱隱測知庸碌男女的趨向,若善若惡若美若醜若密若疏若推若就,眺之不足則攬之,鄙之欲嘔則斥之,生活的滋味是這樣品嘗出來的,僥倖遇上物之尤者,精彩得不可開交,那就饜足了您的好奇心求知欲審美力,但生年不滿百,機緣太難得,而且事到臨頭險象環生,自以為篤定泰山的智叟強徒,在尤物的魅力精光下悄悄化為齏粉,所以庸碌的本義恐怕正在於毋以玉碎寧以瓦全,回去吧回去吧,仍舊回到小小的圓桌邊,男的男,女的女,至少不曾編號於蠟像館,您果真是肝腸如火,彼自然會色笑似花,深夜的寒雨亂打窗扉,燈明茶香,互道別後生涯的大綱細節,還沒有忘記那些杜撰的成語,私人的典故,狄更斯這樣地一寫再寫,我們不妨那樣地一做再做,生活都只是獵與被獵呵。
與爾靡之
奇蹟間的直線
依修午德發現會畫水彩畫的交通警察,梅里美遇見耽讀《巴斯卡沉思錄》的強盜,司坦尼斯拉夫斯基覓得唱起來不用換氣的鄉村歌手─世界平凡,卻處處點綴著小奇蹟,我也曾問那肉店的猶太老闆,他說他擅寫十四行詩。
像古代的天文圖,幾顆星,其間加上幾條直線,便成為某某星座。我也喜歡在小奇蹟與小奇蹟之間加添直線,冗長的人世經歷,因之有過不少星座,名稱瑰麗得於今思之反覺寒酸。
直線加膩了,聽憑它們單個單個存在吧,這樣,終究不致淪為知識上的唐喬凡尼。軀殼自頂至踵地衰朽,它與我的心靈日益異離,假苦...
目錄
編輯弁言
自序
輯一 庖魚及賓 朱紱方來 白馬翰如 巫紛若吉 亨于西山 翩翩不富 十朋之龜
賁于丘園 麗澤兌樂 與爾靡之 困于葛藟 舍車而徒 嚮晦宴息
輯二 一飲一啄
輯三 亡文學者 晚禱 媚俗訟
編輯弁言
自序
輯一 庖魚及賓 朱紱方來 白馬翰如 巫紛若吉 亨于西山 翩翩不富 十朋之龜
賁于丘園 麗澤兌樂 與爾靡之 困于葛藟 舍車而徒 嚮晦宴息
輯二 一飲一啄
輯三 亡文學者 晚禱 媚俗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