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法,它不是看書就能學會,
它不是頭腦所能理解,它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深奧,
它是金剛乘的入口、密續修行的地基,
它是「上師相應法」。
現在,東西方兩大閉關中心「閉關嚴師」
堪布拉布要以《了義炬》的「上師相應法」,
教我們如何與上師相應,
如何讓「上師的悲心」與「弟子的信心」相遇,
成為修道上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以上師加持為道
獲得加持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上師要給予佛法的教導,二是弟子要花時間聽聞實修。當兩者俱全,才有可能得到加持。
供花,為什麼有功德?
學習佛法,要先知道佛法的觀念,譬如一朵花本來不是佛法,但是想用它來供養佛,這樣也有功德,但不是花的緣故,而是你心裡的信心。
法義本身就是禪修
出離心與菩提心,不是眼睛看得到的,也不是耳朵聽到的東西,它是心裡的感受,這個感受一定要離開書,在自己的心生根。
凡夫和佛,差別在哪裡?
一個凡夫之所以能夠成就佛的果位,首先要知道凡夫與佛的差異在哪裡,他們最主要的差異就在身、語、意。
佛法在文字以外
以文字本身來說,就是個屍體,是沒有靈魂的,所以最重要的是,透過文字所傳遞出去的感受是什麼?那是來自說法者本身的一種感受。
【關於本書】
所有的經典和論典都說,要獲得殊勝的成就只取決於上師,尤其在修持金剛乘與任何圓滿次第的口訣時,在尚未得到上師加持之前,心中便無法生起純正的法道。
本書為堪布噶瑪拉布針對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了義炬》的〈上師相應法〉給予全面而直擊要點的講解,將經典論述中所謂的加持之道、師徒關係,以及對上師相應法的信念與實修做比對,揪出一般人在見地上的盲信,在修行上的眼高手低,以及面對自我想法的矛盾問題等一一深入觀察,釐清真正的密法,不是來自神奇的加持,而是以一條增長信心、培養確信的修持道,它能把傳承上師所有的體悟和道果導入我們的心流之中。
作者簡介:
堪布噶瑪拉布
堪布噶瑪拉布自小於岔岔寺出家,先後跟隨大成就者僧格、善知識噶瑪希阿、竹根仁波切、主奔耶喜炯內、創古仁波切、桑傑年巴仁波切等噶舉派上師座前,學習噶舉的經論、那洛六法、大手印,還有尼古瑪六法等香巴噶舉的所有教法。以及在大堪布門色、晉美彭措法王、大堪布貝瑪策旺、堪布巴噶、堪布曲恰等二十多位大善知識、上師座前,聞思五部大論、密續、大圓滿等顯密教理多年並圓滿多年閉關。
同時曾在岔岔寺閉關中心、創古高級佛學院、英國桑耶林佛學院,廣傳因明、戒律、對法、中觀、般若、那洛六法、大手印、大圓滿等佛法多年至今。指導無數東西方學生實修,其教學以嚴格著稱,但世界各地的學生仍絡繹不絕的請求他指導閉關,凡他指導過的學生,圓滿閉關後都猶如脫胎換骨。
堪布目前為尼泊爾巴德普創古閉關中心和英國桑耶林男女眾閉關中心的指導上師,指導三年三個月的傳統閉關以及其創立的六年非傳統閉關。
譯者簡介:
堪布羅卓丹傑
出生於香港,於佛光山叢林學院研習漢傳佛教,十九歲開始追隨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總經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出家。現長期擔任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創古仁波切等傳承上師之中文翻譯。
翻譯作品:《金剛亥母實修法》、《四加行,請享用》、《愛的六字真言》、《第一護法:瑪哈嘎拉》、《練習坐,找到心》、《慢慢走,快快道》、《法王說不動佛》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二章直搗信心的核心
加持的因,就是信心。當我們沒有這個信心的時候,也就無法得到加持,所以《了義炬》中提到:
若對上師沒有虔敬,就算在本尊四部密續的念修上達到了標準,
也根本不能獲得殊勝成就。
這裡的「成就」分為兩種:「殊勝的成就」與「共通的成就」。
殊勝的成就:指的是能夠出離輪迴,並且最終得到佛的果位,這就是得到殊勝的成就。
共通的成就:指的是好比一般世間讓心情、身體變好或者事情順利等等,這些就稱為世間共通的成就。為什麼是「共通」呢?因為外道也有,而且世間上也有這些能夠讓人變得開心、健康之類的方法。譬如,喝點酒、唱個歌或者偶爾去旅行,也會讓你變得更快樂,所以叫作「共通的成就」。但無論如何,共通的成就與殊勝的成就是無關的,它無法幫助你成就圓滿的佛果。所謂的共通,也就是其他宗派或世間的方法都可以達到的。
因此這裡最主要的是有信心才能夠成就,就算你修持的是甚深的法門或四部密續,如果沒有信心的話,就無法達到那些殊勝的成就。
讓智慧引領真正的信心
但要生起信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談到信心,大致有兩種。第一種,就是一般說的迷信或盲信。它是既不了解背後任何的原因,也沒什麼道理的一種相信。第二種,是有原因或道理在背後支撐的相信,換句話說,是一種智慧引導著你。
關於迷信或盲信,之前提過許多的例子,譬如某人外表長得不錯,你就對他有信心,或者因為聲音好聽、有名氣,以及年紀較長等等,這些都算是迷信。這樣的一種迷信,之後不一定會帶給你好的結果,有時反而會對你的修行造成傷害,因為這些都不是真正生起信心的對境。
如果誤把長相莊嚴、聲音好聽、有名等等,當成信心生起的對境的話,之後這些反而會造成你修行上許多的障礙,但是有的時候,它也會帶給你好處,因為畢竟每個人不是一開始就能夠具備正信,或是一下子就知道為什麼要對這個人生起信心。所以剛開始的確有某些迷信的成分,它讓你願意接觸,然後不斷去聽聞、思維與修持,於是同樣也生起智慧了。這個時候的迷信是好的,因為它成為你生起智慧的一個因素,這樣才能夠幫助你生起真正的信心,也就是正信。接著,一種能夠分辨的智慧就會生起。
要能夠生起分辨的智慧,必須從自己不斷地聽聞及學習佛法之後,才可能知道哪一些是佛法,哪一些是非佛法。同樣地,對於一位上師,你也能夠以一種正確的角度對他生起信心,而不再是因為他的外貌或聲音等等外在的因素,因此自己生起智慧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有了智慧,以及佛經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功德,然後再去觀察上師,就能清楚地分辨;至於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也會清楚地知道。所以,信心是引導著你、帶領著你,或者從旁幫助你趨入正道的一個重要因素。
是迷信,還是相信?
用什麼標準來評斷自己是否已經具備了信心呢?其中一個判斷標準是:如果這位上師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你對他是否仍有信心,這是可以去檢驗的。因為他很好的時候,任何人都有信心,不是嗎?如果這位上師有出離心或菩提心,你會不相信他嗎?或者他證悟了,有很多了不起的行為等等,你會不相信他嗎?或者他為了利益眾生,到處講經說法,而你不相信他?所以當他好的時候任何人都會相信,這並不困難。
舉例來說,你一直相信某位上師就是菩薩,有一天,上師突然很生氣,他不僅罵你甚至打了你,這個時候,你應該會更相信他,覺得:「啊!太殊勝了。」因為是一位菩薩在罵你,這個罵一定是很深奧的;然後他打你,這也是殊勝的,因為是一位菩薩在打你。你透過上師的行為,變得更加有信心。如果是這樣的狀況,代表你對上師真的有信心。如果你心裡沒有那樣的想法,而是:「哎,他今天的情緒怎麼這麼糟,還罵我呢!」你心想:「他才不是菩薩呢。他真的沒有悲心,有悲心的人應該不會生氣的,他怎麼會這樣生氣呢?經典中都說悲心與生氣這兩者是相違的,一個是水,一個是火,所以他真的不是一位菩薩。」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你認為上師是一位菩薩的這個想法,根本是迷信的;如果真的相信上師是菩薩的話,不會把他的生氣當成是一種情緒,你不會有「觀音菩薩會生氣」或「觀音菩薩好像在罵我」的這種想法。換句話說,你認為上師是位菩薩,但是心中又有些矛盾,心想:「他怎麼會罵我?他怎麼會生氣?」基本上,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你並沒有真的認為他是菩薩,因為如果真的認為他是菩薩,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一般來說,我們的信心都是迷信,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的上師很好,卻不知道好在哪裡。
舉例來說,上師如果很好的話,就應該有出離心,因此我們也要有出離心,或上師很好的話,應該有菩提心,所以我們也要學習菩提心。如果上師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上師好在哪裡?我們自認為很有信心、上師很好,卻不知道上師好在哪裡,那麼信心從哪裡來呢?如果上師需要錢,就供養他錢,這是錯的。為什麼?有出離心的人,不需要錢。要錢的話,就是沒有出離心。為什麼?錢帶不走啊!所以如果上師很好,不要錢、有出離心,這樣是對的;如果上師要健康,就可能沒有出離心。
當我們認為「上師是菩薩」,這第一個念頭很好,但是接著認為「上師特別疼我」,這就不對了。因為這位上師就有分別心。菩薩是沒有分別心的,有分別心的人就不叫菩薩,所以這第一個念頭與第二個念頭是不一樣的。我們對上師的信心或讚歎,經常是不正確的。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聽過佛法,不喜歡聽課、不喜歡看書,就什麼都不懂了。認為自己懂佛法,認為自己有信心,其實這個信心是不正確的。
倘若心裡真的知道上師是菩薩,上師今天打你,你會更有信心,心想:「上師今天的加持特別大。」為什麼?因為他打了我。假如有這樣的想法,是真的有信心。所以上師罵你,你不生氣,卻更增長了信心,這是真的把上師視為菩薩,真正有信心。
當我們修持「上師相應法」的時候,會說上師是佛、上師是金剛總持。假如你看上師是金剛總持,這第一個念頭很好。如果你的上師是我,或金剛總持是我,你把我視為金剛總持,這第一個念頭是正確的。但我是誰?就是這個胖胖的、沒有頭髮的人,你找不到另一個「我」,只有這個胖胖的堪布拉布。然後你心想:「上師累不累呢?」可是金剛總持會累嗎?「上師是不是感冒了?」金剛總持會感冒嗎?這要好好想一想。
你真的知道金剛總持是什麼嗎?還是只是一種迷信?譬如別人說是金剛總持,而你也看了金剛總持的唐卡,就是那個全身藍藍的,就叫金剛總持,然後就把上師視為金剛總持,但金剛總持是誰,你根本不知道。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當我是金剛總持,但等一下我去洗手間排便,從我肚子裡排出來的東西倘若在這裡,你會不會禮拜它?會不會當它是金剛總持呢?
我們不會這麼認為的。為什麼?我們腦子裡認為洗手間是很不乾淨的。為什麼不乾淨呢?因為裡面有大小便等排泄物。但這是你視為金剛總持的上師,從他的肚子裡出來的,不是嗎?他是金剛總持,但是從他肚子裡出來的,就不是金剛總持,對不對?我們就是這麼想。如果這麼想的話,剛剛從這個人肚子裡拉出來的是什麼?
醒醒啊,你的念頭是相違背的
密乘不是很容易聽懂的,它是很深奧的,所以「上師相應法」是很深的。如果不觀察,只是迷信的話,什麼都可以,什麼都能想。但只是迷信,真的無法學到這麼高深的法。
上師有出離心,但他的身體跟我們差不多,是血肉的聚合體,會生病、會老、會死。他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應該是對世間的執著、分別心及觀念不同。
例如,我們都知道西方人跟東方人、大陸人跟台灣人、日本人跟台灣人或藏人跟台灣人的觀念與想法都不同。所以,上師跟我們的觀念不同,為什麼?他是修行人、成就者,我們不是,所以我們跟上師的差別就在這裡。先要清楚兩者的不同,才知道上師的功德。如果什麼都不清楚,一味地說上師很好,有菩提心、出離心,但是一點也不明白菩提心、出離心,這種信心就是迷信。這種信心,開心的時候就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沒有,很容易變化。
就好像一個人不明白什麼是好或不好的時候,別人說什麼都相信,至於為什麼好或不好,自己都不明白。所以當我們不明白上師是什麼、上師的功德是什麼的話,我們的信心是很容易退轉的,也很容易變化。那麼這是誰的錯呢?這個錯不在上師,而在自己。自己沒有好好去觀察、仔細去看。
為什麼不觀察、不仔細看呢?其實是我們認為上師不重要。雖然我們嘴上說很重要,但真的重要嗎?如果你要找一個老公,別人說他很好,你們就結婚了嗎?不會的。你會觀察一段時間,看他到底好不好,他的想法、條件怎麼樣,能不能溝通等等。為什麼?因為兩人要相處一輩子,這樣的了解、觀察很重要。假如是玩一玩,不管是誰都沒有關係,人好也好、人不好也好,但是要一起生活一輩子的人就很重要,這樣的關係是需要觀察的。
如果某人說這位上師很好,你就相信了,然後真的把他當成上師。這樣的態度,就沒有真的認為上師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上師是很重要的,你一定會觀察。為什麼?因為我們要解脫成佛,需要請他帶路,而且不只是這一生啊。結婚只是一輩子,我們都這麼謹慎,更何況上師是要帶領我們解脫成佛的,所以不光是這一輩子的事,有一些書甚至說到要觀察上師三年。
之前我來台灣的時候,看到新聞中報導有位韓國明星要來,有很多台灣人想去看這位明星,就睡在機場等,可是面對佛法的時候,我們就不是這樣。如果需要坐一個小時的話,在還沒有坐之前就會想:「我會不會生病、拉肚子或我的腳會不會斷掉等等。」我們的考慮很多。但是如果前面是一位明星在唱歌跳舞的話,就不會有這些問題,或者在他唱歌時,有人在下面打瞌睡,對不對?但上師在上課的時候,卻會一直打盹,對不對?
這都是沒有正確的信心,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就像前面舉的例子一樣,在一些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變成一個很矛盾的人。你的第一個念頭覺得他是菩薩、他很好等等,但第二個念頭永遠剛好相反,而且問題還不在這裡,真正大的問題是:「你不知道自己是如此矛盾。」這樣的狀況,佛經裡稱為「凡夫」或「幼稚的人」,就是不知道他的念頭都是相違背的。
第一個念頭是好的,但第二個卻是相違背的,換句話說,這都是沒有信心,或者不知道信心是什麼。總之,我們要多觀察、多想想,尤其是對上師的信心真的要多想一些,或多讀這類相關的內容。讀的時候,不要馬上就相信,這並不代表你沒有信心,因為這種懷疑是好的。這是什麼意思?
就像買東西,你不會看一眼馬上就買,但也不是懷疑它、否定它,而是在買的過程中去了解它,知道如何使用它。同樣地,對「帶領你的上師要生起信心」,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它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信心,它背後的道理是什麼,要不斷不斷去觀察,因此重點是讓你的智慧帶領你,不是愚癡。如果是愚癡而進入佛法的話,最後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舉例來說,我們在修「上師相應法」的時候,要觀想上師是金剛總持,所以會聯想到唐卡裡的金剛總持,祂就是身體藍色的那一尊。這個時候,你應該會出現一個念頭:「哎,上師又不是藍色的,但金剛總持是藍色的,他們的顏色是不同的啊!」到底為什麼會不同,其中代表了什麼意義,這些都要去了解。
對於上師,我們很清楚,因為他是我們可以經驗到的一個人,而且知道他是一個血肉之軀,身體裡甚至也有一些便便之纇的,但是一講到金剛總持的時候,祂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跟上師一樣嗎?也有血肉之軀嗎?如果這些你都不曾思維的話,就認為上師是金剛總持,代表你根本沒有真的相信這件事。這從「金剛總持是血肉之軀?」的問題中,就知道你其實沒有真的生起信心,也真的不懂什麼叫信心。
對於上師與金剛總持的身體,這兩者都必須了解,不了解的話,上師怎麼會是金剛總持呢?所以先要了解金剛總持的身體,然後再去了解上師的身體,一旦了解了才能去觀想他們是不是一樣的。如果完全不明白,就去觀想的話,就叫胡思亂想。為什麼?因為本來不是這樣,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所以我們真的要知道這些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少了基礎,成了「假觀修」
我覺得整個佛法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它是以智慧來帶領你,而不是一開始就以信心帶領你。其實從最基礎的「四共加行」來看,一開始就是思維「人身難得」,這需要不斷去分析、觀察,譬如要具備「八有暇」與「十圓滿」,才叫作「暇滿的人身」,於是就會知道獲得這樣的人身很難得。接著,還要觀察這樣的人身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同樣地,談到「觀修無常」的時候,也需要智慧來帶領你。
對於「上師是金剛總持」這件事,就要了解什麼是金剛總持,金剛總持也有身、語、意嗎?金剛總持的身的功德是什麼?語的功德是什麼?意的功德是什麼?你都必須知道。但上師有金剛總持的身的功德嗎?如果沒有的話,這樣的觀修不就是「假觀修」嗎?
所謂「假觀修」,就是把沒有的東西當成真的,或把沒有的東西硬說有。譬如,明明不是金子,卻說它是黃金,但觀想上師是金剛總持,並不是這樣的。上師本身就是金,你觀想他是金,這樣才是正確的。所以會把假的觀想成真的,或把不是黃金的,觀想成黃金,這種叫作愚癡。所以我們必須知道金剛總持身、語、意的功德,當你完整了解之後,接著也要知道上師身、語、意的功德。
當我們知道上師就是金剛總持,與金剛總持無二無別的時候,你對上師的信心就不會改變。無論他今天對你很好或者突然罵你、打你,你都不會有任何改變。就好像哪一天阿彌陀佛突然現身打你一巴掌,你會說:「喔,太好了,這是加持。」因為你已經真的知道他就是阿彌陀佛了。所以,關鍵還是有沒有真的相信。其實問一些問題或觀察一下,就會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而對他生起信心。
所以生起信心之前,首先要了解與觀察信心的對境。你是對誰、對什麼有信心,清楚地了解那個對境,信心才會穩固,才有可能生起真實的信心,否則生起不清楚、不真實的相信時,最後的結果不會很好的。所以要看到上師的功德,其實還是得從基礎開始,它是有次第的。
首先要從二乘(聲聞乘與緣覺乘,統稱為「小乘」)的法門開始,包括二乘的見解、修持與行為等等。對於二乘的基礎了解之後,慢慢地才會進入所謂具備大信心的乘法,也就是大乘的教法,進一步了解到什麼是菩薩?佛的化身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關於佛陀的故事也要去了解。
接著,進入密乘,才有所謂的上師,了解到上師的功德之後,就能明白什麼是金剛總持,也就是佛的報身。所以如果真的想要修行的話,這些都需要次第的學習,如果沒有這些聞思,再怎麼修,都是浪費時間。
第二章直搗信心的核心
加持的因,就是信心。當我們沒有這個信心的時候,也就無法得到加持,所以《了義炬》中提到:
若對上師沒有虔敬,就算在本尊四部密續的念修上達到了標準,
也根本不能獲得殊勝成就。
這裡的「成就」分為兩種:「殊勝的成就」與「共通的成就」。
殊勝的成就:指的是能夠出離輪迴,並且最終得到佛的果位,這就是得到殊勝的成就。
共通的成就:指的是好比一般世間讓心情、身體變好或者事情順利等等,這些就稱為世間共通的成就。為什麼是「共通」呢?因為外道也有,而且世間上也有這些能夠讓人變得開心、健...
目錄
第一部儀軌
四加行修誦儀軌:令速獲加持之上師瑜伽
第二部開示
第一章以上師加持為道
抓準你的動機
好的動機,帶著好的目的
小心中斷的異熟果
法油子該有的警惕
從你的感受透露的訊息
世間法與佛法的差異
什麼是上師?
什麼是弟子?
什麼是信心依止的對境?
什麼是得到加持?
第二章直搗信心的核心
讓智慧引領真正的信心
是迷信,還是相信?
醒醒啊,你的念頭是相違背的
少了基礎,成了「假觀修」
甚深之道,是一種全然的信心
告訴我,上師有何不同?
這裡沒有神奇的密法
第三章真實的法
你不知道的慈悲
「法」不是對境,是自己的心
誰讓「法」失重了?
沒有學習,哪來的傳承
質與量的取捨
出家人該有的省思
第四章法義本身就是禪修
好與壞,原來是感知作祟
上師明白心的感覺
還有另一種打坐嗎?
心法需要時間
我是那塊料嗎?
穿透慣性學習的盲點
第五章智慧的腳步
老實點,花時間依止一位上師
選擇上師最直接的方式
突破弘揚佛法的藩籬
因為學習,才能生起智慧
大師的臨門一腳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別搞錯供養的對象
第六章修持的轉化
凡夫與佛的差異
成佛直接與間接的因
死亡等於投生淨土?
凡夫是未來佛的因
加持不是外來的
上師的恩德來自法
第七章自以為是修行人
別人的過患是一面鏡子
一傳十的影響力
我們都犯同樣的錯
生起「希望對方變好」的發心
上師與名師的迷思
你能不好好修嗎?
第八章佛法在文字以外
化身超乎你的想像
作者不傾心,讀者不動情
聽法時,不是記錄而是連結
比做筆記更好的方式
鏡子上的臉,不是你的臉
喜歡是執著,不喜歡也是執著
假灌頂的假上師
上師不是有情眾生
閉關是自己的一個選擇
第九章加持的因與果
憶念上師的動機是什麼?
師徒之間的關愛之情
苦與苦因難加持
什麼是加持入心?
因為緣起的力量
靠外力能讓一個人改變?
觀想法上的上師
感恩之心從何而來?
歡喜不是一種交易
現階段最重要的修持
說說佛教徒的解脫大事
三乘中僧人的標準
第十章成為心的主導
其實你在乎的不是法
當虔敬無法生起時
修行的重點在攝心
初學者的選擇
只是純淨的一念菩提心
祖師們的謙虛、樸素與窮困
說出真話的困難
佛法是對誰說?
我心目中的上師
一切都是為了自己
解脫,哪兒都不用去
學習與教育,就從自己做起
「一心」成佛有多難啊!
只管投生極樂淨土的「因」
大手印閉關,上師才是關鍵
花時間聽課更重要
許下深切的祈願
不管是不是同性戀
觀修金剛總持,從無常入手
第一部儀軌
四加行修誦儀軌:令速獲加持之上師瑜伽
第二部開示
第一章以上師加持為道
抓準你的動機
好的動機,帶著好的目的
小心中斷的異熟果
法油子該有的警惕
從你的感受透露的訊息
世間法與佛法的差異
什麼是上師?
什麼是弟子?
什麼是信心依止的對境?
什麼是得到加持?
第二章直搗信心的核心
讓智慧引領真正的信心
是迷信,還是相信?
醒醒啊,你的念頭是相違背的
少了基礎,成了「假觀修」
甚深之道,是一種全然的信心
告訴我,上師有何不同?
這裡沒有神奇的密法
第三章真實的法
你不知道的慈悲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