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食家 韓良憶 飲食旅遊作家和譯者,曾旅居歐洲十三年,目前和荷蘭丈夫定居台北。自認是饞人,對美食有信仰,樂於動手烹飪,愛旅行,愛散步,生活中不能沒有書本、電影和音樂。曾在報紙和電視媒體工作,還當過電影助理製片,目前在台北BRAVO FM 91.3電台主持節目,並為台灣和中國大陸多家報刊撰寫專欄。繁簡體中文著作加起來近二十本,譯作更多。
最佳攝影師 侯約柏Job Honig 生於荷蘭古城豪達(Gouda),從小熱愛攝影,長大學電腦科學,曾任教於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目前和妻子韓良憶定居台灣。《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在鬱金香之國小住》、《地址:威尼斯》、《在歐洲,逛市集》以及《從巴黎到巴塞隆納,慢慢走》,都是他們夫妻倆共同的居遊回憶。
倘若到歐洲旅遊,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收集景點,名勝古蹟多多益善,通通得到此一遊,拍照留念,那麼里斯本可能並不是最理想的城市。像羅馬許願池、巴黎鐵塔、威尼斯嘆息橋或巴塞隆納聖家堂那樣,上臉書、微博、Instagram等社群網站打卡或自拍,不必多費唇舌便足以引人豔羨的知名地標,里斯本幾乎找不到。 又或者你覺得,好不容易來到歐洲,怎麼能夠不大肆血拼,多買幾個名牌皮包,多逛逛百貨公司和時尚服裝店?抱歉了,巴黎、米蘭或倫敦,應該是比里斯本更好的選擇。 坦白講,里斯本雖然不乏堂皇華麗的歷史建築,那種許多舉世皆知的超級景點卻不很多,然而只要肯花一點時間用腳去丈量這座城市,願意多用一點心來了解此城的身世,哪怕只有一天乃至半日,可能就會發覺,如此東張西望,悠然徐行,一路所見所聞就算是浮光掠影,也存有乍看並不出奇卻教人玩味的細節,林林總總常在不經意間出現,莫名地感動了你,說不定事隔多年以後某個時刻,因著某個契機,會不期然發現,那一瞬的光影和當時的感觸竟奇妙地還留在心底。 好比說,晚春的午後,我們在阿爾法馬(Alfama)迂迴曲折、高低起伏的巷弄之間繞來繞去,似乎是迷路了,突然一個轉彎,眼前豁然開朗,咫尺之外有座平台,那是一片鋪著黑白兩色石板的廣場,居高臨下,俯視著舊城區櫛比鱗次的紅瓦屋頂,而就在約莫兩百公尺的前方,特茹河(RioTejo)波光粼粼,閃爍著金色的光澤。我三步併作兩步,奔到廣場上,指著那寬廣如一灣海水的河面,對約柏說:「瞧,那就是『麥稈之海』(Mar da palha)。」(見於約翰.柏格(John Berger)的《我們在此相遇》。) 也可能是一個初夏的上午,我們又來到離租屋不遠的小咖啡店。這家小店門面絲毫不起眼,連個明顯的招牌也沒有,而且真的很小,不比只能停一輛車的車庫大多少,除了吧台和三把高腳椅,就只能容納三張小桌子,然而它有用新鮮的豆子淬煮的咖啡和外皮酥脆的蛋塔,還有一杯只要一歐元的啤酒與一吃便知是自家烹製的炸鱈魚薯泥球,我們這幾天以來,幾乎天天早上都要來喝一杯濃咖啡,有時在小店傍晚打烊前,也會過來,坐在吧台邊,喝一小杯生啤酒,倘若鱈魚球還有剩,那就順便也來一顆。 每逢這時,就很慶幸里斯本這全葡萄牙最富庶的城市,對房租漲幅仍實施若干限制,不讓房東對現有房客任意哄抬房租,這使得開業多年的小店主還能夠繼續在繁華的鬧區經營各種小生意,讓里斯本並未成為街頭只見流行時裝和連鎖商店、快餐館的無趣大都市。 我也依然記得有一個早秋的傍晚,我們參觀完瑪麗亞一世女王埋骨的星辰大教堂(Basilíca da Estrela)後,看天色猶然明亮,清風習習,遂信步越過廣場,走進對面的星辰公園(Jardim da Estrela),在鋪滿細砂的遊樂場邊上,看孩子們溜滑梯、盪鞦韆,瞧三五鴨子在池塘中划水,末了坐在長椅上歇歇腿。 我看見一雙少婦,打扮時尚,推著娃娃車並肩自右方行來。碎石路有點顛簸,她們想來得費點勁才推得動車中看似兩、三歲的幼兒,兩人卻一副輕鬆的模樣,笑語盈盈,說不定人家天天都來這裡散步,早就習慣了。 少婦走過以後,左邊來了應該是剛放學的三、五少年,側揹著雙肩背包,邊走邊打打鬧鬧,想要引起另一側兩個清秀長髮少女的注意。 喧譁聲漸去漸遠,過了沒多久,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一手拄著枴杖,另一手挽著同樣一頭銀絲的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打我們面前經過,兩人並沒有交談,多年建立的信任和默契卻迴盪在溫暖的空氣中。 我和約柏在這綠蔭環繞的公園裡,就這樣無所事事地坐著,看人,也被好奇的小孩看,才不過半個多小時,便得以窺見里斯本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而那不也正是此城的浮生樣貌?
第一次居遊里斯本
頭一回到葡萄牙,行程並不很長,僅僅半個月,一頭一尾都在里斯本,一共待七天七夜,但最後一晚只是便於次晨上午趕飛機。 老實說,出發前,對里斯本的印象多半來自電影和音樂,連旅遊指南都是決定行程後,才上「亞馬遜」訂了一本。由是,對於葡萄牙的首都並無定見,除了想搭一搭古老的電車,逛一逛溫德斯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主要場景阿爾法馬外,我僅有的堅持是,不要住旅館飯店,而要租住民宅,小小居遊一番。我始終不甘於只當個走馬看花的觀光客,總希望能淺嘗在異鄉生活的滋味,於是就藉著「居遊」──既居也遊、半居半遊,來假裝自己是當地人,而且是不必上班上學、休假中的「偽居民」。 於是我翻開旅遊指南,查找資訊,裡頭有豐富的情報,景點、食宿、交通、歷史背景、旅遊葡文片語,樣樣不缺,算得上琳瑯滿目,可惜沒有哪一章節告訴我,如果從居遊者的角度看來,這偌大的城市哪一區最能符合需求。 轉而上網搜尋,中文和英文的旅遊網站和部落客貼文,多得讓人眼花撩亂,五花八門的旅遊心得和攻略,更教我不知從何著手。 也罷,就相信直覺吧。我點進網上的里斯本地圖,左瞧右看,反覆思量,最終決定以歷史為本,選擇兩千七百年前便已有腓尼基人居住的古老區域,也就是城堡區(Bairro do Castelo)周遭一帶。我決定以此為家園基地,開始在里斯本居遊。
城堡底下的老屋
第一間居遊租屋坐落在半山腰,背靠聖喬治堡(Castelo de S. Jorge),在三層樓老宅的二樓。由於房屋沿坡而建,地勢高於路面,視野頗佳,自客廳窗口看出去,近處有一排排應也有百年歷史的住宅樓房,紅瓦屋頂錯落有致,接著是地勢相對平坦的下城區(Bairro da Baixa),稍遠一點就是特茹河和橫跨大河的「4月25日大橋」,這座懸索吊橋看來有點像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上層行車,下層為鐵軌。客廳的龕式窗台上鋪了白色軟墊,看以隨意地扔了兩只粉彩色靠枕,我喜歡倚坐在那裡讀小說,不時抬起眼,眺望大河和大橋。 房子雖老,但我們住進去時,內部才整個翻修過,相當現代化。簇新的開放式廚房以黑白兩色為主調,簡約大方,平面電磁爐、烤箱、洗碗機和膠囊咖啡機等,該具備的都不缺。有了這樣好看又中用的廚房,接下來的幾天,我樂得享有外食或自炊的選擇權,興致來了就搭城堡電梯(Elevador Castelo*)「下山」,到商業區採買食材,簡單地做了三、四頓飯。 從公寓向左轉,沿著蜿蜒的馬路緩步上坡,十二、三分鐘就可以走到城堡,這裡是里斯本的熱門景點,旺季時遊人如織,向晚時分尤其絡繹於途,都是來欣賞日落美景的。我們住得近,加上窗口就看得見夕陽餘暉,犯不著黃昏時刻來湊熱鬧,於是早上在公寓裡吃了自己做的吐司夾蛋和火腿,喝了牛奶咖啡,不到九點鐘就散步到城堡,大門一開,便買了門票進去參觀,這時團客尚未到達,整座城池沒有多少遊人。 聖喬治堡坐落的這座山頭,在公元前二世紀便建有堡壘,最早的防禦工事則是摩爾人在十一世紀修築。十三世紀里斯本成為葡萄牙首都後,城堡一度是皇宮,十六世紀初國王在河邊蓋了新皇宮,聖喬治堡失去重要地位,兩百多年後的大地震更對城堡造成嚴重破壞,其現有樣貌其實是近代修復的成果。這裡最吸引人的並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周遭的風景,這裡是里斯本的制高點,沿著城堞晃悠一圈,里斯本城市風光盡收眼底。 十點多,人潮來了,城堡幽靜古老的氛圍就淡了,我們索性掉頭折返公寓,卻過門不入,往馬路的另一頭走去。這條路沿著城堡左側和後方而闢,在地圖上像個半圓形,我們順著時針方向,在城堡底下繞著圈子散步,走著走著,遊客越來越少,我們已離開城堡區的範圍,來到穆拉里亞(Mouraria)。 這裡亦是老區,十三世紀信仰基督教的國王阿方索一世「光復」里斯本後,摩爾人被迫遷居此地,Mouraria的意思其實就是「摩爾人的地區」。有好長一段時間,此地形同「隔都」(ghetto),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只能在這裡活動。 十八世紀大地震時,除了阿爾法馬外,整座城市就只有穆拉里亞也未受太大衝擊,此區因而也保留較多的中世紀風情,只是穆拉里亞觀光不若前者發達,街景因此較殘破,屋宇保存狀況不是那麼好,處處可見剝落的磁磚、斑駁的牆面、五顏六色的塗鴉。弔詭的是,這般破落的景象反倒賜予其生活氣味與滄桑的風情,在這裡,我似乎見到里斯本更真實的一面。 我們站在好幾條馬路交會的路口遊目四顧,看不見觀光藝品店,倒是有肉舖、藥房和沒有招牌的街坊小咖啡店,有兩、三家餐館和商店掛著中文招牌,甚至還有華人髮廊。我們一路走來,也不時與包著頭巾的穆斯林、黑膚的非裔男女或褐膚的南亞面孔擦肩而過,凡此種種,都讓此處呈現多元種族文化的面貌。 這會兒,我們需要作個抉擇,是要沿著電車軌道路面往下,還是往上走一段回頭路,再繞到城堡的右側?下坡可至Praça Martim Moniz,這座大廣場以十二世紀圍攻里斯本行動的貴族烈士為名,是28號電車的起站,如今也是華人口中的「唐人街」,據說每天有七千名以上的華人在此地生活和工作。在里斯本居遊時,萬一想念起中式口味,想要自己下廚炒一個青菜或拌碗乾麵,來這兒準沒錯,一出地鐵就有好幾家中國超市和中國小商品批發店。 然而此刻我無意於採買中式食品,於是轉身,沿著電車道一路向上。中文招牌慢慢地不見了,白人臉孔變多了,恩寵區(Bairro da Graça)到了。這裡景點不多,但因為恩寵修道院前有座居高臨下的觀景台(Miradouro),視野雖沒有城堡那麼壯觀,好處是不收門票,樹蔭下還有露天咖啡座,讓人可以看風景、喝咖啡、聊是非,所以也吸收了部分觀光人潮。 我們走了一早上,腳有點痠了,卻不打算上觀景台歇歇腿、喝喝咖啡。繼續往前走吧,再一會兒就是城外聖文生修道院和教堂(Mosteiro de São Vicente de Fora),那一帶有小咖啡館和糕餅店,顧客中除了像我們這樣的過路遊客以外,本地人更多,在我看來,它們可比主要招待觀光客的露天咖啡座更具有地方風味,要喝東西,到那兒再喝好了,還可以順便吃兩、三塊點心,好比鱈魚薯泥餅和油炸咖哩餃,就是一頓簡單的午餐。再說,倘若碰上週二或週六,教堂後方就是露天跳蚤市場(Feira da Ladra),雖然有不少攤位賣的不是別處也有的土產紀念品,就是依我看簡直是雜碎的玩意,但面積不小的市場中也仍有攤位在販售真正的手工藝品、二手衣和頗有些年代的老東西,熱愛在二手市場淘寶的,不妨去逛逛。 倘若不想逛跳蚤市場,那就隨便選一條下坡路,從這裡一直到河岸就是阿爾法馬,去逛逛這里斯本最古老的區域。此區地形高低起伏,處處可見階梯街巷,加以巷弄狹窄又曲折,路不熟的遊客可能走著走著就闖進長年不見天光的死胡同。 即使如此,也請試著別看地圖(看了搞不好也無濟於事),且放任自己漫無目的地在迷宮般的巷子裡鑽進鑽出,嘗一嘗迷路的滋味,因為在阿爾法馬迷路,算得上遊客來到里斯本的「必選學分」,上完這門課,也許能學會隨遇而安之道,就放輕鬆吧。反正街道分布再怎麼錯綜複雜,到頭來總能找到活路,索性慢慢走,晃晃悠悠,看看牆上的彩繪磁磚、小空地裡一棵孤零零的柳橙樹、人家窗口晾曬的各色衣衫,累了就走進狹小的雜貨店,跟看店的老人家買一瓶礦泉水,然後坐在店門對面的長椅上,喝著水,看打你跟前經過的街坊們彼此打招呼並寒暄幾句,待休息夠了,再任意選一條巷子,繼續漫步在阿爾法馬,或許走沒多久便發覺,大馬路赫然在眼前,那表示原本設定的目的地主教座堂(Sé de Lisboa)已在不遠處。說不定就在這一剎那間,你會跟我一樣,聯想到陸游早已膾炙人口的那兩句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美食家 韓良憶 飲食旅遊作家和譯者,曾旅居歐洲十三年,目前和荷蘭丈夫定居台北。自認是饞人,對美食有信仰,樂於動手烹飪,愛旅行,愛散步,生活中不能沒有書本、電影和音樂。曾在報紙和電視媒體工作,還當過電影助理製片,目前在台北BRAVO FM 91.3電台主持節目,並為台灣和中國大陸多家報刊撰寫專欄。繁簡體中文著作加起來近二十本,譯作更多。
最佳攝影師 侯約柏Job Honig 生於荷蘭古城豪達(Gouda),從小熱愛攝影,長大學電腦科學,曾任教於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目前和妻子韓良憶定居台灣。《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在鬱金香之國小住》、《地址:威尼斯》、《在歐洲,逛市集》以及《從巴黎到巴塞隆納,慢慢走》,都是他們夫妻倆共同的居遊回憶。
倘若到歐洲旅遊,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收集景點,名勝古蹟多多益善,通通得到此一遊,拍照留念,那麼里斯本可能並不是最理想的城市。像羅馬許願池、巴黎鐵塔、威尼斯嘆息橋或巴塞隆納聖家堂那樣,上臉書、微博、Instagram等社群網站打卡或自拍,不必多費唇舌便足以引人豔羨的知名地標,里斯本幾乎找不到。 又或者你覺得,好不容易來到歐洲,怎麼能夠不大肆血拼,多買幾個名牌皮包,多逛逛百貨公司和時尚服裝店?抱歉了,巴黎、米蘭或倫敦,應該是比里斯本更好的選擇。 坦白講,里斯本雖然不乏堂皇華麗的歷史建築,那種許多舉世皆知的超級景點卻不很多,然而只要肯花一點時間用腳去丈量這座城市,願意多用一點心來了解此城的身世,哪怕只有一天乃至半日,可能就會發覺,如此東張西望,悠然徐行,一路所見所聞就算是浮光掠影,也存有乍看並不出奇卻教人玩味的細節,林林總總常在不經意間出現,莫名地感動了你,說不定事隔多年以後某個時刻,因著某個契機,會不期然發現,那一瞬的光影和當時的感觸竟奇妙地還留在心底。 好比說,晚春的午後,我們在阿爾法馬(Alfama)迂迴曲折、高低起伏的巷弄之間繞來繞去,似乎是迷路了,突然一個轉彎,眼前豁然開朗,咫尺之外有座平台,那是一片鋪著黑白兩色石板的廣場,居高臨下,俯視著舊城區櫛比鱗次的紅瓦屋頂,而就在約莫兩百公尺的前方,特茹河(RioTejo)波光粼粼,閃爍著金色的光澤。我三步併作兩步,奔到廣場上,指著那寬廣如一灣海水的河面,對約柏說:「瞧,那就是『麥稈之海』(Mar da palha)。」(見於約翰.柏格(John Berger)的《我們在此相遇》。) 也可能是一個初夏的上午,我們又來到離租屋不遠的小咖啡店。這家小店門面絲毫不起眼,連個明顯的招牌也沒有,而且真的很小,不比只能停一輛車的車庫大多少,除了吧台和三把高腳椅,就只能容納三張小桌子,然而它有用新鮮的豆子淬煮的咖啡和外皮酥脆的蛋塔,還有一杯只要一歐元的啤酒與一吃便知是自家烹製的炸鱈魚薯泥球,我們這幾天以來,幾乎天天早上都要來喝一杯濃咖啡,有時在小店傍晚打烊前,也會過來,坐在吧台邊,喝一小杯生啤酒,倘若鱈魚球還有剩,那就順便也來一顆。 每逢這時,就很慶幸里斯本這全葡萄牙最富庶的城市,對房租漲幅仍實施若干限制,不讓房東對現有房客任意哄抬房租,這使得開業多年的小店主還能夠繼續在繁華的鬧區經營各種小生意,讓里斯本並未成為街頭只見流行時裝和連鎖商店、快餐館的無趣大都市。 我也依然記得有一個早秋的傍晚,我們參觀完瑪麗亞一世女王埋骨的星辰大教堂(Basilíca da Estrela)後,看天色猶然明亮,清風習習,遂信步越過廣場,走進對面的星辰公園(Jardim da Estrela),在鋪滿細砂的遊樂場邊上,看孩子們溜滑梯、盪鞦韆,瞧三五鴨子在池塘中划水,末了坐在長椅上歇歇腿。 我看見一雙少婦,打扮時尚,推著娃娃車並肩自右方行來。碎石路有點顛簸,她們想來得費點勁才推得動車中看似兩、三歲的幼兒,兩人卻一副輕鬆的模樣,笑語盈盈,說不定人家天天都來這裡散步,早就習慣了。 少婦走過以後,左邊來了應該是剛放學的三、五少年,側揹著雙肩背包,邊走邊打打鬧鬧,想要引起另一側兩個清秀長髮少女的注意。 喧譁聲漸去漸遠,過了沒多久,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一手拄著枴杖,另一手挽著同樣一頭銀絲的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打我們面前經過,兩人並沒有交談,多年建立的信任和默契卻迴盪在溫暖的空氣中。 我和約柏在這綠蔭環繞的公園裡,就這樣無所事事地坐著,看人,也被好奇的小孩看,才不過半個多小時,便得以窺見里斯本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而那不也正是此城的浮生樣貌?
第一次居遊里斯本
頭一回到葡萄牙,行程並不很長,僅僅半個月,一頭一尾都在里斯本,一共待七天七夜,但最後一晚只是便於次晨上午趕飛機。 老實說,出發前,對里斯本的印象多半來自電影和音樂,連旅遊指南都是決定行程後,才上「亞馬遜」訂了一本。由是,對於葡萄牙的首都並無定見,除了想搭一搭古老的電車,逛一逛溫德斯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主要場景阿爾法馬外,我僅有的堅持是,不要住旅館飯店,而要租住民宅,小小居遊一番。我始終不甘於只當個走馬看花的觀光客,總希望能淺嘗在異鄉生活的滋味,於是就藉著「居遊」──既居也遊、半居半遊,來假裝自己是當地人,而且是不必上班上學、休假中的「偽居民」。 於是我翻開旅遊指南,查找資訊,裡頭有豐富的情報,景點、食宿、交通、歷史背景、旅遊葡文片語,樣樣不缺,算得上琳瑯滿目,可惜沒有哪一章節告訴我,如果從居遊者的角度看來,這偌大的城市哪一區最能符合需求。 轉而上網搜尋,中文和英文的旅遊網站和部落客貼文,多得讓人眼花撩亂,五花八門的旅遊心得和攻略,更教我不知從何著手。 也罷,就相信直覺吧。我點進網上的里斯本地圖,左瞧右看,反覆思量,最終決定以歷史為本,選擇兩千七百年前便已有腓尼基人居住的古老區域,也就是城堡區(Bairro do Castelo)周遭一帶。我決定以此為家園基地,開始在里斯本居遊。
城堡底下的老屋
第一間居遊租屋坐落在半山腰,背靠聖喬治堡(Castelo de S. Jorge),在三層樓老宅的二樓。由於房屋沿坡而建,地勢高於路面,視野頗佳,自客廳窗口看出去,近處有一排排應也有百年歷史的住宅樓房,紅瓦屋頂錯落有致,接著是地勢相對平坦的下城區(Bairro da Baixa),稍遠一點就是特茹河和橫跨大河的「4月25日大橋」,這座懸索吊橋看來有點像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上層行車,下層為鐵軌。客廳的龕式窗台上鋪了白色軟墊,看以隨意地扔了兩只粉彩色靠枕,我喜歡倚坐在那裡讀小說,不時抬起眼,眺望大河和大橋。 房子雖老,但我們住進去時,內部才整個翻修過,相當現代化。簇新的開放式廚房以黑白兩色為主調,簡約大方,平面電磁爐、烤箱、洗碗機和膠囊咖啡機等,該具備的都不缺。有了這樣好看又中用的廚房,接下來的幾天,我樂得享有外食或自炊的選擇權,興致來了就搭城堡電梯(Elevador Castelo*)「下山」,到商業區採買食材,簡單地做了三、四頓飯。 從公寓向左轉,沿著蜿蜒的馬路緩步上坡,十二、三分鐘就可以走到城堡,這裡是里斯本的熱門景點,旺季時遊人如織,向晚時分尤其絡繹於途,都是來欣賞日落美景的。我們住得近,加上窗口就看得見夕陽餘暉,犯不著黃昏時刻來湊熱鬧,於是早上在公寓裡吃了自己做的吐司夾蛋和火腿,喝了牛奶咖啡,不到九點鐘就散步到城堡,大門一開,便買了門票進去參觀,這時團客尚未到達,整座城池沒有多少遊人。 聖喬治堡坐落的這座山頭,在公元前二世紀便建有堡壘,最早的防禦工事則是摩爾人在十一世紀修築。十三世紀里斯本成為葡萄牙首都後,城堡一度是皇宮,十六世紀初國王在河邊蓋了新皇宮,聖喬治堡失去重要地位,兩百多年後的大地震更對城堡造成嚴重破壞,其現有樣貌其實是近代修復的成果。這裡最吸引人的並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周遭的風景,這裡是里斯本的制高點,沿著城堞晃悠一圈,里斯本城市風光盡收眼底。 十點多,人潮來了,城堡幽靜古老的氛圍就淡了,我們索性掉頭折返公寓,卻過門不入,往馬路的另一頭走去。這條路沿著城堡左側和後方而闢,在地圖上像個半圓形,我們順著時針方向,在城堡底下繞著圈子散步,走著走著,遊客越來越少,我們已離開城堡區的範圍,來到穆拉里亞(Mouraria)。 這裡亦是老區,十三世紀信仰基督教的國王阿方索一世「光復」里斯本後,摩爾人被迫遷居此地,Mouraria的意思其實就是「摩爾人的地區」。有好長一段時間,此地形同「隔都」(ghetto),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只能在這裡活動。 十八世紀大地震時,除了阿爾法馬外,整座城市就只有穆拉里亞也未受太大衝擊,此區因而也保留較多的中世紀風情,只是穆拉里亞觀光不若前者發達,街景因此較殘破,屋宇保存狀況不是那麼好,處處可見剝落的磁磚、斑駁的牆面、五顏六色的塗鴉。弔詭的是,這般破落的景象反倒賜予其生活氣味與滄桑的風情,在這裡,我似乎見到里斯本更真實的一面。 我們站在好幾條馬路交會的路口遊目四顧,看不見觀光藝品店,倒是有肉舖、藥房和沒有招牌的街坊小咖啡店,有兩、三家餐館和商店掛著中文招牌,甚至還有華人髮廊。我們一路走來,也不時與包著頭巾的穆斯林、黑膚的非裔男女或褐膚的南亞面孔擦肩而過,凡此種種,都讓此處呈現多元種族文化的面貌。 這會兒,我們需要作個抉擇,是要沿著電車軌道路面往下,還是往上走一段回頭路,再繞到城堡的右側?下坡可至Praça Martim Moniz,這座大廣場以十二世紀圍攻里斯本行動的貴族烈士為名,是28號電車的起站,如今也是華人口中的「唐人街」,據說每天有七千名以上的華人在此地生活和工作。在里斯本居遊時,萬一想念起中式口味,想要自己下廚炒一個青菜或拌碗乾麵,來這兒準沒錯,一出地鐵就有好幾家中國超市和中國小商品批發店。 然而此刻我無意於採買中式食品,於是轉身,沿著電車道一路向上。中文招牌慢慢地不見了,白人臉孔變多了,恩寵區(Bairro da Graça)到了。這裡景點不多,但因為恩寵修道院前有座居高臨下的觀景台(Miradouro),視野雖沒有城堡那麼壯觀,好處是不收門票,樹蔭下還有露天咖啡座,讓人可以看風景、喝咖啡、聊是非,所以也吸收了部分觀光人潮。 我們走了一早上,腳有點痠了,卻不打算上觀景台歇歇腿、喝喝咖啡。繼續往前走吧,再一會兒就是城外聖文生修道院和教堂(Mosteiro de São Vicente de Fora),那一帶有小咖啡館和糕餅店,顧客中除了像我們這樣的過路遊客以外,本地人更多,在我看來,它們可比主要招待觀光客的露天咖啡座更具有地方風味,要喝東西,到那兒再喝好了,還可以順便吃兩、三塊點心,好比鱈魚薯泥餅和油炸咖哩餃,就是一頓簡單的午餐。再說,倘若碰上週二或週六,教堂後方就是露天跳蚤市場(Feira da Ladra),雖然有不少攤位賣的不是別處也有的土產紀念品,就是依我看簡直是雜碎的玩意,但面積不小的市場中也仍有攤位在販售真正的手工藝品、二手衣和頗有些年代的老東西,熱愛在二手市場淘寶的,不妨去逛逛。 倘若不想逛跳蚤市場,那就隨便選一條下坡路,從這裡一直到河岸就是阿爾法馬,去逛逛這里斯本最古老的區域。此區地形高低起伏,處處可見階梯街巷,加以巷弄狹窄又曲折,路不熟的遊客可能走著走著就闖進長年不見天光的死胡同。 即使如此,也請試著別看地圖(看了搞不好也無濟於事),且放任自己漫無目的地在迷宮般的巷子裡鑽進鑽出,嘗一嘗迷路的滋味,因為在阿爾法馬迷路,算得上遊客來到里斯本的「必選學分」,上完這門課,也許能學會隨遇而安之道,就放輕鬆吧。反正街道分布再怎麼錯綜複雜,到頭來總能找到活路,索性慢慢走,晃晃悠悠,看看牆上的彩繪磁磚、小空地裡一棵孤零零的柳橙樹、人家窗口晾曬的各色衣衫,累了就走進狹小的雜貨店,跟看店的老人家買一瓶礦泉水,然後坐在店門對面的長椅上,喝著水,看打你跟前經過的街坊們彼此打招呼並寒暄幾句,待休息夠了,再任意選一條巷子,繼續漫步在阿爾法馬,或許走沒多久便發覺,大馬路赫然在眼前,那表示原本設定的目的地主教座堂(Sé de Lisboa)已在不遠處。說不定就在這一剎那間,你會跟我一樣,聯想到陸游早已膾炙人口的那兩句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