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回家的敘述句,一種屬於小樹的節氣日子,一段尋找小村的民族誌記事。
返鄉回家之路,除了蓋豪華農舍、開民宿賣服務、種田推廣有機生活,
還有什麼可能?作者選擇另一種實踐,用七年的時間,跟父親回到阿公貧瘠的荒田種樹,種下微小但扎實的希望。以田野調查的觀點紀錄故鄉痕跡,描繪人與土地緊密相依的情感與記憶。
嘗試從樹的觀點出發,在種樹的過程中,一邊也記錄花蓮生活的種種,帶領我們認識太魯閣族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班哨外省人,以及從宜蘭徒步走蘇花公路來的閩南人,在這片多族群地帶討生活的片段點滴。
一手一手,一日一日,
回到花蓮海邊老家的田,種下千六百棵樹,
我們不賣土地,不蓋豪華農舍,不開民宿,
我們種樹,我們是種林人。
樹種在哪,家就在哪。
「看日子」有本質的能量, 「看雲走」 也有它的道理邏輯, 每天都有事要記錄, 不順利時更要注意。知道多了, 遺漏的事物也會漸漸明目清楚。
三番兩次的返回原點, 三番兩次的重頭種起, 是考驗多想做這件事, 多想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種樹。
作者簡介:
劉維茵
一九七五年生,花蓮人,
輔大歷史、東華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畢業。
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出版社、報社,現為圖書館員。
曾獲花蓮文學散文組評審獎、時報文學散文組評審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種樹,回家
花蓮與台東,長久以來,就是我們嚮往的最後夢土。
數百年來,不同族群輾轉遷移,落地生根,茁發成有年輪的家族記憶。近十年來,除了年輕人返鄉創造生活,更有許多銀髮族來此退休生活。
對於這片土地,返鄉回家之路,除了蓋豪華農舍、開民宿賣服務,種田推廣有機生活,還有什麼可能?
作者選擇另一種實踐,用七年的時間,跟父親回到阿公貧瘠的荒田種樹,種下微小但扎實的希望。
她嘗試從樹的觀點出發,過屬於小樹的節氣日子。要讓一棵棵小樹繁衍成茁壯的樹林,比養小孩困難的多,樹要喝水,不是開水龍頭這麼簡單,種樹的女孩,眼睛得時時追著雲跑。積雲、雨層雲、高積雲,都訴說著雨水的動態;三月驚蟄,關心打雷,等待梅雨季,大暑小暑,要擔心高溫缺水,又得防範颱風的無情催打。
小樹的朋友們,除了雜草,還有蛇、蛙、環頸雉、竹雞、野兔、田鼠、蝴蝶、蜥蜴、蜜蜂等等,甚至還有野豬。除草要適度,過與不及都會影響這個小生態圈。
種樹延伸的人類學觀察,像是往地底伸展的樹根,牢牢抓住人與土地的記憶。作者爬梳太魯閣族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外省人,以及從宜蘭徒步走蘇花公路來的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扎實生活的點點滴滴。
人類原本就與樹緊密相依,在花蓮,太魯閣族習慣種竹子,蓋竹屋,阿美族的家屋旁一定種麵包樹,因為家原本就該有樹的照拂保護。
但是繁忙的都市生活,只要有個公園,就能嚮往自由。這是一種悲哀。
自由不只能夠想像,還要親身實踐,作者說,台灣是種樹吹涼的地方,樹種在哪,家就在那兒。我們怎麼看待家,看待未來,就應該思考如何跟自然環境相處。
我去北海道十勝旅行時,去了一座千年之森,那是一個報紙集團的經營者,反省報紙砍伐了樹木,換取人類知識,要用一千年的眼光去復育、經營一座森林。
森林不茂密,但是登高可以眺望十勝平原、大雪山脈。如果注意大門寫的倒數數字,我們就能放寬胸懷,不再用人類狹小的眼光汲汲營營,因為距離一千年,還有九百八十八年。
馬丁.路德說:「即使知道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願意種下一棵樹。」
即使是世界末日,我們還能安靜聆聽樹的聲音,感受書上形容「風吹的聲音、樹葉波動的聲音、蟲鳴此起彼落的聲音、海浪的聲音、安靜時空氣流過的聲音」。
有了樹,我們才能回家,真正感受家的存在,我們不擁有世界,我們應該被世界擁有。
─作家/田野觀察家 洪震宇
-------------------------------------------
尋找一塊,讓自己得以站立的土地
維茵在文章中說,台北生活十年,小病不斷,一位靈感力極強的朋友告訴她:「妳的土地在叫妳,一直在叫妳……」
維茵聽了莞爾。我讀到此,閉眼想像,那追尋著她的聲音。過去我始終分不清台灣鄉鎮的排列順序,直到三十歲後從台北移居花蓮,慢慢走進社區部落採訪書寫,終於明白,原來從小起居在公寓、行腳於水泥地的我,對於土地與自然,如此疏離,所以無感。
多年來聆聽花蓮各角落「踏在自己土地上的人」的故事,小村小鎮的範圍單純有限,生活其中,有人會感到膩,有人不會。我想找到那「不會」的原因。
維茵就是那個不會膩的人,所以土地的聲音一直追尋著她,因為她記得。
台北的維茵聽不到從小習慣的聲音,風吹、樹舞、蟲鳴、海浪,甚至安靜時空氣流過的聲音……呼喚的源頭,一直在她心裡,是與阿公阿嬤爸媽叔伯們在家鄉的生活點滴,對土地的記憶。
在花蓮生活十年後,今年我與公公婆婆說:「可否將豐田那塊地借我,我想學種植。」因為認識踏在土地上的人們,都如此穩定又自由,像維茵,我渴望帶著孩子一起親近土地,並期待我的孩子將會如維茵,在心裡種下不能遺忘的「聲音」。
維茵在書中寫道,「印度俗諺:最好的種樹時間是二十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現在。」準備好了嗎?我想與維茵說,我準備好囉!
書裡老楊姑丈說的,「樹種在哪,家就在哪。」也想與閱讀的你說,不論我們生活在哪裡,都要努力彼此鼓勵,用自己的形式,繼續把屬於家的記憶種下來,把聲音留下來。那麼不論我們生活在哪裡,都可以站得很穩,很安心。
─O’rip雜誌創辦人/文字生活者 王玉萍
-------------------------------------------
用血汗澆灌的土地,叫故鄉
感謝,感謝維茵的筆,為故鄉留下前世今生的足跡;羨慕,羨慕維茵的緣,生在族群交融歷史濃縮的東海岸;讚嘆,讚嘆維茵的心,種下千樹成林滋養眾生,也為這世間無數遊子找到一條回鄉的路。
翻開出版社寄來的書稿,維茵的文字彷彿有著神奇的魔力,吸引自己一字一句,爬梳而下,不忍中斷。很難想像現在還有這樣的年輕人,在阿公傳承的貧瘠農地上,認真地種下一排排的苗木,期待將來眾樹成林,能為眾生萬物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場所,也為自身留下一條與故鄉緊緊相繫的綠色臍帶。或許是自己成長的經歷,跟維茵有著某種程度的神似,她的故事讓自己窺見另一段可能卻未竟的旅程。
回首前程,出生在福佬家庭的自己,隨著父親打拼的腳步,在新竹的客家庄落腳成長,其後又在命運之神的安排下,輾轉回到台中鄉間牧牛幫農,旋而舉家北遷,暫居外省族群集聚的永和新市鎮。大學時代,負笈南部古都,時時往返西拉雅部族舊有的山川大地,屢有機緣走訪山中魯凱部落,心底彷彿有股來自土地的呼喊,牽引著急促卻失了方向的步伐。若問為何如此倉皇?或許是心無所依的焦急吧!
不是有家嗎?當然,家永遠是年輕孩子心中最溫暖的堡壘。然而,當年輕的父親離鄉背井,與母親赤手空拳來到都市打拚的那一天起,家似乎便成了築水草而居的牧民蒙古包,隨著景氣雲雨與市場綠洲的消長而處處遷徙。十一歲之前,在新竹市郊渡過一段最安定的童年時光,直到那張房屋查封的法院封條出現為止若干年後,曾經背著家人悄悄重訪舊地故居,景物已變,人事亦非,連兒時最愛爬上爬下,那株彷彿亙古久遠的高大構樹都已不見蹤影!那一刻,伴隨著止不住的淚水,是一種失鄉之後的明白,原來早在轉身的那一刻起,「家鄉」便已失去!
或許有人會覺得,在這早已全球化的網路時代,故鄉,重要嗎?只要有本事,有才氣,有機緣,走遍世界,何處不是任我翱翔的穹蒼大空?更何況許許多多出生在都市裡的孩子們,他們的足底從來沒有土地的溫暖,只有炎夏滾燙的柏油路面,還有冬日冰冷的晶亮地磚。在這寸土寸金的都市堅硬地表,何止樹木扎不了根,連人也成了失根的浮萍!在豪商財團的眼中,有地斯有財,然而在庄稼農夫的眼中,有土方有根。有根,方能滋養稚嫩的幼苗成長;有根,年邁衰頹的落葉方有歸處。
當然,居住在都市或鄉村,可以是個人全然自由的選擇,但有件事我們卻不該忘記,若沒有鄉村百姓終日辛勤,在土地上在浪濤間討生活,將勞動的果實與世人分享,都市便利的生活將瞬間化為幻影。有人說,都市有如一艘配備精美,造價昂貴的高性能太空船,多少人們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與更高遠的視野,前仆後繼爭取上船的機會。只是船上的生活儘管舒適,所有人的心底都明白,當你無力繼續支付昂貴的船票,就會無情地被轟下船去,更麻煩的是,誰都不知道這艘太空船還有多少燃料?能飛多遠?
這般沒有明日的焦慮,似乎已成為所有失鄉都市人的集體症候群,君不見每逢假日有多少人急著離開令人窒息的都市,只求到鄉間一餐一宿,尋求片刻的放鬆。更有多少人傾畢生之積蓄,只為了在鄉間購地蓋屋,一圓人生頂天立地的田園大夢。於是乎,往來城鄉間的鐵公路一條一條地增加,南北縱橫,東西交錯,將一片豐美大地切割成碎裂片片。維茵說得極好,失去了樹林園圃,原本依賴土地維生的眾生無處庇身,只好緊臨道路仰賴都市殘餘度日,而日益飛快的車速拖著小村前行,直至血水滴盡,只有失魂。
有故鄉的人始終相信,鄉野萬物都賴神明的照顧,只因腳下的大地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所在。而失鄉的人往往以為,生活種種唯有金錢可仰賴,只因寄身的都市地表堅硬不容紮根。忖度自身,一路行來,處處遷移早已不知故鄉何處,卻因為兒女誕生,立願為下一代留下可以讓身心歇息的家鄉,來到蘭陽平原駐足,荷鋤下田,種稻鬻米維生,一轉眼竟已悠悠十載,兒女也在此留下人生最初的美好回憶。
原來,種樹可以是返鄉的捷徑,種稻也可以是進鄉的道路。終於深深體會,費力積累錢財之後,只能築起冰冷寂寞的華宇高牆;唯有盡心澆灌血汗,方能種出安心踏實的暖暖故鄉。忍不住想問,羈絆你心魂的故鄉在哪裡。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 賴青松
名人推薦:種樹,回家
花蓮與台東,長久以來,就是我們嚮往的最後夢土。
數百年來,不同族群輾轉遷移,落地生根,茁發成有年輪的家族記憶。近十年來,除了年輕人返鄉創造生活,更有許多銀髮族來此退休生活。
對於這片土地,返鄉回家之路,除了蓋豪華農舍、開民宿賣服務,種田推廣有機生活,還有什麼可能?
作者選擇另一種實踐,用七年的時間,跟父親回到阿公貧瘠的荒田種樹,種下微小但扎實的希望。
她嘗試從樹的觀點出發,過屬於小樹的節氣日子。要讓一棵棵小樹繁衍成茁壯的樹林,比養小孩困難的多,樹要喝水,不是開水龍頭這麼簡...
章節試閱
起身
老農棄業。沒有人在田裡
編輯室裡的電風扇努力地攪散屋內的熱與黏,花蓮老家打來電話,跟我們承租二十幾年田地的孟春仔伯年紀大了,無意繼續耕種,閒下來的農地,爸爸問要不要經營民宿,這樣可以回花蓮,也不用擔心工作問題。
望著成堆的稿子,以及散放一邊待對樣的色票,心裡的確很想回家慢活過日,但花蓮近年到處都在蓋房子,花蓮人開民宿,回歸綠色生活的外地人蓋農舍,土地有需要再增加一間房子嗎?青年返鄉只有顧房子、賣服務一途?想一想,乾脆地跟爸爸說,建農舍、蓋民宿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也不是回家的路,應該還有一種土地利用是我們可以負擔,環境也可以受惠的,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
民宿農舍止步。老爸到處聽課,我繼續留在台北。
土地閒置期間,很快就被土地仲介商看上,多次有人接洽是否願意出售土地,甚至商量先挖土、後填廢土,一地兩吃的惡質利用。一天,一紙公文通知,左翼一塊已劃為蘇花高速公路預定地。相較於我們對土地未來的惶恐,各方人士對這塊閒置地顯然很有規劃。
也的確,老家的田位於縣道一九三旁,日治時期種植的木麻黃保安林,深受單車騎士喜愛;公共電視「後山日先照」電視劇中,耕土每每思念出征南洋的父親,與阿媽相依眺望的大海,也是在這裡取景拍攝。她的美麗與寧靜,讓見識過的人都難忘。
「花蓮的土地到處在蓋房子,沒有人想種做,那我們來種樹好了,種樹讓鳥仔遮風避雨,種樹給人乘涼吹風」爸爸說。
是啊,阿公時代的康樂村到處都是濃密的樹林,也記得小時候老家門前有一棵高聳的闊葉榕,樹幹有時會流下樹脂,總是很神祕的將他摳起放進口袋,彷彿得到通往神靈世界的力量。二十出頭與爸爸同往泰國北部阿姜猜育法師道場短期出家,每早從茅篷出來,行走在森林小徑中,身心清爽,日子也格外昭昭分明。
自從拓寬道路清除兩側樹木後,現在已經很難見到通天大樹,連雜木林也變得稀薄了。既然大家都在蓋民宿,那我們也來蓋,蓋給動物生養,蓋給土地風吹雨潤,蓋給「沒有人」,蓋給出離心。
當爸爸前往林務局詢問是否有免費的樹苗可領取時,承辦人員鼓勵我們參加平地造林,二十年一期,每年樹木若達到設定的存活率,還可以領取補助。聽起來很不錯,這個比較接近我們想做的事。
備齊需要文件,我們種樹,我們不賣土地。我們是種林人。
二月
l o - b o n 殺豬三番兩次
從不知道外婆姓「偕」是多麼不一樣的事,以為她跟海防班哨的外省兵仔一樣,姓騰、姓仝、姓黨,是從大陸過來的。參加平埔族調查營隊,才知道那是噶瑪蘭人的印記,如同舅公住在「加禮宛」一樣,因襲她們在宜蘭舊稱,一起記住人身的來由以及向來欠收藏的平埔漏字。
翻閱南島民族的資料,不論是傳說或者語言考據,花蓮縣境內,總可以畫出細細紛紛的遷移路線。順著黑潮坐船來的阿美族人、沿著陶賽溪東遷的太魯閣人、宜蘭南遷的噶瑪蘭人、北路開通到後山交易的閩南人、應徵日本會社工作的客家人移民再移民,島民再出走;百年來,花蓮總是人們想重頭開始的理想地。先到後來只是順序問題,難免被風土浸泡一番,用力一抖,身骨黏得住的,自然留下來。
加灣這個小地方也是如此。牽罟捕魚或交換山產的漢人沿著海岸居住,生活網絡與親族關係難免跟鄰近的太魯閣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交雜相混互吐氣息,漸漸土著化(going native)。前往山腰讀幼稚園時,擠在濃眉大眼的太魯閣族同學中,顯得無所適從,但仍在不自在中學了一些說法。每週一次進禱告室向聖母瑪莉亞祈禱後,回家總先跟阿媽報告這次投了多少錢給阿度仔菩薩;聽同學a-bing說山豬下山了,翻爛幾個菜園;或者又有人殺豬,好像有事發生了,但到底發生什麼事,從來沒有真切親眼目睹,只能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說。
太魯閣人稱海邊的閩南人為「de-wan」,源自「台灣閩南語」的轉音;村人則稱太魯閣人為「lo-bon仔」,太魯閣語lupung,朋友的意思。稱鄰近的阿美族人為「阿米仔」,喚噶瑪蘭人「加禮宛」,知道她們有些不同,但如何不同,好像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頂多說lo-bon仔很會殺豬,阿米仔喝蝸牛湯。
田裡花生收成時,頭家請公路兩側婦女一起拔花生,常常可見太魯閣人說說笑笑、大聲叫喊;另一頭的閩南婦女卻是低頭不語,手腳利索快拔。秤重後,閩南人趕著回家煮飯,太魯閣人則席地而坐,吃喝了起來。看見她們開心的模樣,很是羨慕,但阿媽一把錢收好,只會催促「卡緊轉去洗手腳」。
lo-bon仔不但喜歡席地聊天,更常殺豬,遠遠聽到豬叫,就知道有熱鬧可看。儘管禁止私宰豬隻多年,老劉的菜車也買得到豬肉,但lo-bon仔還是自己殺豬。近年還曾經發生選舉時候,候選人因為殺豬被抓賄選,氣得全鄉反告縣政府歧視太魯閣族文化。
lo-bon仔殺豬,從沒有政府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部落結盟殺、結親殺、生病殺、偷竊殺、拜師學藝殺、搬家殺、違反風俗殺、買車殺、事情不順殺生活大小事都會殺豬,也必須殺豬。
山邊加灣老曹雜貨店的女兒,考上台大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時,也殺了一條豬,她的論文慎重告訴大家太魯閣族人的食物意義:「殺豬」是透過豬肉分食與共食,以活生生、血淋淋地的方式一起實踐對gaya的遵守,只有透過祭祀共食才能潔淨小群脆弱的社會關係。研究論文細緻羅列了殺豬的種種理由,也解開多年來海邊de-wan對山邊lo-bon殺豬認識不清、卻也一語命中的印象。可惜阿媽已經過世多年,無法親口跟她說,阿媽說的沒錯,lo-bon仔真的很會殺豬。
起身
老農棄業。沒有人在田裡
編輯室裡的電風扇努力地攪散屋內的熱與黏,花蓮老家打來電話,跟我們承租二十幾年田地的孟春仔伯年紀大了,無意繼續耕種,閒下來的農地,爸爸問要不要經營民宿,這樣可以回花蓮,也不用擔心工作問題。
望著成堆的稿子,以及散放一邊待對樣的色票,心裡的確很想回家慢活過日,但花蓮近年到處都在蓋房子,花蓮人開民宿,回歸綠色生活的外地人蓋農舍,土地有需要再增加一間房子嗎?青年返鄉只有顧房子、賣服務一途?想一想,乾脆地跟爸爸說,建農舍、蓋民宿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也不是回家的路,應該還有一...
作者序
我們,種樹
這其實是關於回家的敘述句。
身體如何從城市移回土地,又如何降伏其心,把剛剛好的位置敷坐舒坦。十年之間,花蓮台北來回搬了六趟,一再前進、撤退,念頭反覆,人身也跟著折騰。決定種樹,是老家的田拋出一根細絲線,把疲弱的移動,捲回身邊。
千六百棵樹,一手一手的,講「造」林,走的太遠了,天地才有造化能力。
或許應該說是種林人,人間條件的暫時代理人,如此而已。
雙手雙腳著地後,日子不再只是牆上數字,能翻、能找、能問的各種方法與天氣應對充滿生活,往昔的小村植物經驗也一一上身。「看日子」有本質的能量,「看雲走」也有它的道理邏輯,每天都有事要記錄,不順利時更要注意。知道多了,遺漏的事物也會漸漸明目清楚。
小村從來離不開大樹,除了民國60年代湧進的大江南北外省退伍軍人,清代道光年代從宜蘭行舟遷來的噶瑪蘭人、北路開通後步行來往的閩南人、南勢阿美族人,以及緊臨蘇花公路相隔的太魯閣人,百年來都在這以往長滿茄苳與樟樹的小地方神出鬼沒著,彼此相隔,也彼此土著化著。而當初阿公決定搬入密林,開始一戶人家的落腳生活,大概是愛喝酒又衝動的他,留給我們最清醒及善護念的生活道場。
為了如實反應當時的族群關係,文中保留「番仔山」、「番仔園」祖父母輩的習慣語詞,並無不敬之意;而母系家族模糊複雜的南島民族血統,只能停留在田代安定、鳥居龍藏及森丑之助等人人類學資料的閱讀,未能寫出「轉來做番」一篇是此書最大的懸念。
三番兩次的返回原點,三番兩次的重頭種起,是考驗多想做這件事,多想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種樹。
我們,種樹
這其實是關於回家的敘述句。
身體如何從城市移回土地,又如何降伏其心,把剛剛好的位置敷坐舒坦。十年之間,花蓮台北來回搬了六趟,一再前進、撤退,念頭反覆,人身也跟著折騰。決定種樹,是老家的田拋出一根細絲線,把疲弱的移動,捲回身邊。
千六百棵樹,一手一手的,講「造」林,走的太遠了,天地才有造化能力。
或許應該說是種林人,人間條件的暫時代理人,如此而已。
雙手雙腳著地後,日子不再只是牆上數字,能翻、能找、能問的各種方法與天氣應對充滿生活,往昔的小村植物經驗也一一上身。「看日...
目錄
推薦序
種樹,回家 洪震宇
尋找一塊 ,讓自己得以站立的土地 王玉萍
用血汗澆灌的土地,叫故鄉 賴青松
自序
我們,種樹
起身
老農棄業,沒有人住田裡。
正月透風。整地平安
土地的身世
二月雨路。種回來
l o - b o n 殺豬三番兩次
三月除草。防雷
請媽祖。隊神明
四月花見。小路通
社區林業深呼吸
五月眾生。八十八
老兵種樹:樹種在那裡,家就在那裡
六月衣替。南風火燒埔
月亮時刻 身體跨布
七月淡定。做風颱
阿米仔的果實
八月結夏。害、怕、病
田裡的狗
九月彼岸。採種保生
種出來的肥皂
十月剪愛。捎柴
山林仔與魔神仔
十一月補植。有魚
田代安定的夢
十二月生聽。入耳
神隱村
推薦序
種樹,回家 洪震宇
尋找一塊 ,讓自己得以站立的土地 王玉萍
用血汗澆灌的土地,叫故鄉 賴青松
自序
我們,種樹
起身
老農棄業,沒有人住田裡。
正月透風。整地平安
土地的身世
二月雨路。種回來
l o - b o n 殺豬三番兩次
三月除草。防雷
請媽祖。隊神明
四月花見。小路通
社區林業深呼吸
五月眾生。八十八
老兵種樹:樹種在那裡,家就在那裡
六月衣替。南風火燒埔
月亮時刻 身體跨布
七月淡定。做風颱
阿米仔的果實
八月結夏。害、怕、病
田裡的狗
九月彼岸。採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