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做人與處世》
讓你 看清天命、人性、人心、人情,
重新學做人搞懂格物致知,力行中庸之道,再一次練習處世之道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到底談什麼?
孔子的思想有多寶貴?為何被譽為至聖先師?
史上第一本「易」解四書,劉君祖老師以易經為刃,將經典層層剝解,
從四書的微言大義中,我們洞悉人性,了解天命,並藉此學習做人處世之道。
劉君祖老師的四書新解
◎學字的甲骨文是小孩雙手捧玩易卦六爻。爻字交叉相疊,又是上古結繩記事的意思。小孩玩爻為學,一旦啟蒙後打開智慧,有所發現,就是「覺」。
◎學而時習之,是指學之後能夠日日勤練,時習的「時」是關鍵,時代不斷演變,既往的經驗可提供參考,不宜直接套用。若將時習說成:時時去溫習,精義全失。
◎四十不惑,是指不被欲望迷惑,貪欲減少,再經過十年的勤修,終能了悟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並未主張人人性善,他說:「性相近,習相遠」後天的學習也可能沾染壞習氣,而沉淪墮落,知識分子在品德上未必會好過愚夫愚婦。
四書思想博大精深,其根柢在於五經,五經須通,才能真正瞭解四書所言為何;五經有其嚴密的理論體系,四書則因機觸發,講的往往是千錘百鍊後的結論。
劉君祖老師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貫穿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並旁通佛、道思想,為欲瞭解四書的現代人提供一個直通儒家心鑰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
劉君祖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灣台中,祖籍湖南寧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精研儒家學說,尤其深修易經,將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解讀,授課講學,學生遍及政商及民間,為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
著作:《憂患之書》、《時習易》、《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與現代生活》(三卷)、《易經與生涯規劃》(三卷)、《易經與終極關懷》(三卷),以及有聲書:《復見天地之心》、《易經的決策智慧》、《易經的感情世界》、《易經的教育思想》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自南宋以後,為家傳戶誦之書,凡讀書識字者莫不講習,故可說是我民族的人文基礎知識之書。一切對人生、事相、物理、世態之解悟,無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但說基礎,或許會產生疑義,由於它雖與《三字經》等蒙書一樣,人人自幼誦習之,可是它又不只是啓蒙基礎,因為一切人生之價值衡判與依歸,仍在四書,故它又是終極之書。《三字經》、《弟子規》、《治家格言》等無數勸善勵志作品,均由四書衍發引申而來,因此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經典。許多人喻之為東方聖經,語雖傖俗,倒也符合史實。
然一泓甘泉,人人掬而飲之,中心暢悅雖同,感受體會卻各有冷暖之殊。四書的詮釋與解讀當然也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
我曾見一本,解《論語》說:《論語》以〈學而第一〉開篇,爲什麼叫學而呢?因為我們學就是要學這個「而」。「而」又是什麼呢?而這個字上面一個一,下面一個穴,學就得掌握這個穴。這穴是什麼?就是玄關一竅!能打通玄關一竅,才能學究天人,《論語》要旨,端在於是。又曾見文革期間北大工農兵學員所編《論語》大批判,謂《論語》之學即學地主階級壓迫無產者之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則是遠方同道來共商如何鎮壓農民革命云云。美國詩人龐德亦曾譯述《論語》,但他解學而時習之,說是:「學習,時間白色的翅膀飛走了」。其他近日各種講四書的,或擬為心靈雞湯、或比附企業管理,也是奇談怪論,所在多有的。
因此,四書雖好,還有個怎麼讀、怎麼理解的問題。劉君祖這本書,書名叫《一次看懂四書》、其實就點出了讀書入門須正的道理。入門不正,好書歪讀,結果就堪憂了。
君祖是易學大師。在臺灣,李登輝先生當年欲學易,君祖還曾為其開講,士庶從其問易道、談休咎者,更是不計其數。實則君祖抱道而居,貞介自守,但欲講明正學於天下而已。近歲組易學會、著《易經的第一堂課》,均可見其用心。本書則是由論易延伸而來的同系列之作,重在引領讀者正確入門。
這門道是什麼呢?一是四書須整體參合著看,相為貫串,才不會以為孔孟言說都支離破碎,不成統緒。其實四書義理轉相灌注、互為發明,合而觀之,自見大體。其間偶有不合者,例如《孟子》相較於《論語》,用語或有過激之處,義理未極圓融,亦可參較而知,以見聖之氣象,而得中庸之行。
二是四書又須與五經結合起來看。五經乃四書之根柢,孔孟論事,輒引詩書;孔子晚年更要刪詩書、繫易、作春秋,故其思想實與五經密不可分。宋元以後,士子熟讀四書,卻漸疏於治經;清人力矯此弊,乃又執著文字,未遑推考大義,能結合五經以說四書者竟絕少。這是讀四書的歧途!君祖此書,於此特見精彩,勝義紛呈,頗多慧解。
三是須知四書是教人進德修業的君子之學,重點在於砥礪自己以成就為大人善人。大人善人當然也能開物成務、治國平天下,但最終是希望人人均成大人善人。人人都是大人善人了,天下還須要人來管來治嗎?《易經》曰:「群龍無首,吉。」《大學》曰:「自天子以至庶人,一皆修身以為本。」均涵此義。
由這幾個原則看,君祖所論,其實與宋明理學家及清人都有所不同,具公羊學的氣味。於五經中特重《易經》與《春秋經》,並以其義理貫串四書;論《春秋經》時指《左氏春秋》不是《春秋經》的傳;講據亂、昇平、大同三世;又強調《春秋經》大義在於「退天子、貶諸侯、譏世卿,而討大夫」,都有公羊學的鮮明特點。
不過,這或許也不盡可歸入古代公羊學的傳統,而是他呼應了現代民主政治的講法,欲人人皆得通經而致用。致用之道,則仍歸於修身養志、成己成人。這便是他與傳統公羊學不同之處。漢代公羊家主要在政治體制上做改革,清代公羊家亦然,漸且要改革社會體制,最終則出現康有為的公妻共產大同世界。君祖不如是之恢誕,平實坦蕩、易知易行,確實是能帶領人生走向聖域的一條坦途,故特掬誠推薦之。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自南宋以後,為家傳戶誦之書,凡讀書識字者莫不講習,故可說是我民族的人文基礎知識之書。一切對人生、事相、物理、世態之解悟,無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但說基礎,或許會產生疑義,由於它雖與《三字經》等蒙書一樣,人人自幼誦習之,可是它又不只是啓蒙基礎,因為一切人生之價值衡判與依歸,仍在四書,故它又是終極之書。《三字經》、《弟子規》、《治家格言》等無數勸善勵志作品,均由四書衍發引...
章節試閱
怎麼開頭
論語─談學習
孟子─辨義利
大學─人的修行次第
中庸─天命就是人性
幾千年來,中國人對《論語》開篇首章〈學而〉篇都非常熟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同「悅」,心中喜悅,樂則發散於外,慍為心中含怒,不慍表示全不介意。人生的虛心學習,竟然如此愉快,孔老夫子勤學一生,將其經驗娓娓道來,從容、自信,不帶絲毫火氣。 學習確為人生大事,這兩字的涵意也很豐富,值得推敲。學字的甲骨文是小孩雙手捧玩易卦六爻(編按:爻,音ㄧㄠˊ,是指易經八卦的兩個符號:「-」(陽)和「--」(陰)。六十四卦中,每卦有六爻)的圖象。 而爻字交叉相疊,又是上古結繩記事的意思。人生疑難重重,一時解決不了,打個繩結以備遺忘,並懸掛於日常所經過的地方,每次看到再三思考。一旦豁然貫通,得到解答,就將繩結解開放下,遇到新的問題再掛上新的繩結。上古沒有文字時期的學習,就在這種不斷的問題與求解中進行。
爻字的兩乂代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積爻成卦,即反映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掛在高處,懸而未決,考驗人的智慧。乂字音「亦」,是治理的意思,有困難就得面對解決。 父親的父字和爻字對照,顯然上面的繩結已解開,表示為人父者必須解決自己遭遇的問題,但不必奢望連後代的問題一併解決,那只能留給下一代去面對。 時代不斷演變,既往的經驗可提供參考,不宜直接套用,這就是學而時習的道理。習字像小鳥練飛,屢仆屢起。羽下之白應是「自」或「日」的轉化延伸,小鳥要學會振羽飛翔,必須靠自己每天勤練。常言師傅領過門,修行在個人,全得靠自己,親如父母師長也愛莫能助。 學而的「而」,是「能夠」的意思,時習的「時」字點出了關鍵:學古人的智慧,是為了啟發我們自己的智慧,然後結合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去思考運用,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活學活用,才會衷心喜悅。 坊間一般《論語》的白話解釋,將時習說成是時時去溫習,可說是精義全失,我們回想自己幼年的學習經驗,為了準備考試,一再溫習課本的功課,哪有愉悅可言?
悅是歷練印證之後的深造自得,像佛家講的心心相印,法喜充滿。孟子在〈告子篇〉中論心同理同,也說:「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徹底領悟義理像品嘗美食,滋味無窮,痛快極了!分享,讓學習更快樂 求學有了心得,就會切磋琢磨,與人分享;旁人見你智慧圓融,也會不遠千里前來求教。孟子在〈盡心篇〉中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至樂,這和孔子有朋之樂相當,從容談論道,教學相長,真是獨樂不如眾樂。 小孩玩爻為學,一旦啟蒙後打開智慧,有所發現,就是「覺」。先覺的人覺後覺,先知的人覺後知,人類文明藉此傳衍,教化也因而落實。佛教的菩薩是自覺覺人,覺行圓滿則成佛,道理相通。 教學弘法不是件簡單事,先知的獨到的創見和收獲,如何能讓後知的人立刻明白?所以碰到學生不懂時,何必著急生氣,慢慢俟機開導就是。人不知而不慍,才是溫恭君子的修為。 〈學而〉首章三節,講的其實就是學不厭、教不倦。孔子幾次自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是終身學習的典範。 坊間白話解釋「人不知而不慍」又錯了,講成是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我也不在意。
〈學而〉末章記載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最需要擔心的不是別人不知你有才能,而是你不知道別人的才能人生求學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外界的虛名浮利。這是孔子莊敬自持的風格。
說服別人,從心平氣和開始 《易經》八卦之一的兌卦,其大象傳說:「君子以朋友講習。」兌是兩個「口」相對、交談討論的意思,講道習事,完全切合〈學而〉的宗旨。
-----------------------------------------------------------------------------
【易解】
兌字加言成「說」、加心成「悅」、加金成「銳」,兌卦教我們如何以言語取悅於人,無論弘法教學、外交談判或商業宣傳,避免鋒芒太露,卻都能動人心弦,達到溝通說服的目的。 兌卦的說服過程表現在六爻的爻辭中,言辭精要,發人深省:初爻是「和兌,吉。」講話心平氣和,一開始就給人好印象。二爻是「孚兌,吉。」然後展現誠意,介紹內容。三爻為「來兌,凶。」急於攤牌成交,反而嚇退對方,應以為戒。四爻「商兌」,凡事皆可商量,不必強人從己,看看能否建立共識。上爻「引兌」,只是從旁加以引導卻不發動,促使對方自我省思,含蓄中卻已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從以上兌卦所表示的說話藝術,我們來比較比較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的開講方式,會發現不少有趣的地方。------------------------------------------------------------------------------
《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綱領一次揭示,毫不含糊,指點大人之學的修行次第。《中庸》也是一氣貫通,直指真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些都是哲學經典式的表達,宣講結論,而後才展開論證。 《孟子》開篇說他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之所以不遠千里而來,該是有辦法為他的國家帶來利益,孟子回梁惠王說:「大王何必一開口就談利益?也可以談仁義啊!」 兩下針鋒相對,毫不保留的希冀與駁正,話都說到極處,再無轉圜餘地。這樣的會談肯定是失敗的,往下孟子再說什麼也沒用,梁惠王不可能聽進去。用兌卦的術語來說,就是來兌凶。 我們看《孟子》七篇,尤其是他與王公大人的對談,多半都是這種無效的遊說,急於說教的意味甚濃,身處戰國之世,高談仁義,終至一事無成。仁義當然重要,但也得有應世的機變,以及循循善誘的耐心。 況且仁義是否必然與利益衝突,還大有權衡。
怎麼開頭
論語─談學習
孟子─辨義利
大學─人的修行次第
中庸─天命就是人性
幾千年來,中國人對《論語》開篇首章〈學而〉篇都非常熟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同「悅」,心中喜悅,樂則發散於外,慍為心中含怒,不慍表示全不介意。人生的虛心學習,竟然如此愉快,孔老夫子勤學一生,將其經驗娓娓道來,從容、自信,不帶絲毫火氣。 學習確為人生大事,這兩字的涵意也很豐富,值得推敲。學字的甲骨文是小孩雙手捧玩易卦六爻(編按:爻,音ㄧㄠˊ,是指易...
目錄
專文推薦——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自序——朋友講習
第一篇:重新瞭解四書
怎麼開頭?
分享,讓學習更快樂
說服別人,從心平氣和開始
怎麼結束?
天下,是大家的
義利可以合一,無須對立
如何舖陳?
孔子領先進步的思想
孟子堅持使命卻抱憾以終
第二篇:四書教你做人
什麼是天命?
知命,懂得敬畏天命
計天下之利,肯定天命和仁德
固守常道,從容待時機到來
立命,盡其在我
什麼是人性?
孔子:沒見過幾個善人
行善不論動機
相由心轉,貌依心生
孟子:人人都有善性
什麼是人心?
人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得天下,先得民心
寡欲才能養心
什麼是慎獨?
尊重個體,與群體調和
無所不用其極
什麼是人情?
只攻自己的錯,不攻他人的錯
四大情卦,道盡眾生人情之苦
必須遏止惡,而不是隱藏惡
什麼是格物致知?
良知良能與生俱來,並非後天學習
體察萬物建立知識,提煉智慧,濟助天下
世上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
親民之後再新民
明德與生俱來,時時勤修反省
天下為公,就是至善
止欲之後,定靜安慮得
什麼是絜矩之道?
忠恕,推己及人
自己做到了,再要求別人
君臣是相對的倫理觀
權衡事理,因變制宜
什麼是時中之道?
似是而非、違反中道的小人行為
中庸之道,既平常又難行
真正的強者能與人合,卻不為流俗所移
信守中道,隨機應變
隨遇而安
群龍無首,天下才能大治
百家爭鳴,交相攻擊
至聖海納各家思想
第三篇:四書教你處世
涵養品格
謙讓不驕
犯錯後毫不掩飾,只力求改過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人際對待
有德行者,會吸引賢人主動前來請教
集思廣益,才能成大事
人生小過難免,只求無大過
有容人器量的人,必有利於大眾
識人用人
正直,要兼顧人情
觀察所做所為及動機,人心無所遁形
看人的第一步,察言觀色
通過苦難磨練,才能成大器
君子依天理,小人求私欲
大人養心,小人縱欲
貴賤由己不由人
專文推薦——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自序——朋友講習
第一篇:重新瞭解四書
怎麼開頭?
分享,讓學習更快樂
說服別人,從心平氣和開始
怎麼結束?
天下,是大家的
義利可以合一,無須對立
如何舖陳?
孔子領先進步的思想
孟子堅持使命卻抱憾以終
第二篇:四書教你做人
什麼是天命?
知命,懂得敬畏天命
計天下之利,肯定天命和仁德
固守常道,從容待時機到來
立命,盡其在我
什麼是人性?
孔子:沒見過幾個善人
行善不論動機
相由心轉,貌依心生
孟子:人人都有善性
什麼是人心?
人人都有惻隱、羞惡、...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