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人瑞
健康的祕密
愈來愈多科學家將焦點放在百歲人瑞上,希望有系統地分析出他們快樂長壽的祕密。其中包括哈佛醫學院的鄱司(Thomas T. Perls)和希立佛(Margery Hutter Sliver)所創立並主持的「英格蘭人瑞研究計劃」,他們的研究結果和一般人的想法大異其趣,高齡老人並非是一艘艘被潮水沖上岸即將被棄置的船,反之,他們是風滿帆張、乘風破浪的好船,載滿他們最珍貴的財富──健康。
要像人瑞一樣,哈佛醫學院成人發展中心建議你現在就開始:
●戒菸
●培養良好的適應能力
●保持健康的體重
●維持規律的運動
●維繫社交關係
●終身學習
「老得成功最重要的兩個關鍵是飲食和運動,」密西根大學生理與生物工程學博士佛克納(John Faulkner)說。
美國西北大學預防醫學院發表「蔬果攝取量與老年後醫療費用的關係」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在年輕時有多攝取蔬果習慣的人醫療費用支出較低,直至死亡;反之,年輕時期蔬果吃得少的人,中年以後醫療費用漸進式地持續爬升。
動起來,才能老而不衰
運動的好處說不盡。例如遠離疾病。淡江大學體育教學組教授蕭淑芬曾分析中老年人運動與健保使用的關係,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中老年,全年健保卡使用次數(男性5.06次、女性6.32次),遠低於無規律運動習慣者(男性7.67次、女性9.44次)。
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的研究也發現,運動有助於防止老人失智。
這項為期6年、針對1740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每週運動至少3次的人比起不常運動的人,發生老人失智的機會少了約40%。
這不代表你必須馬上去舉鐵塊、跑馬拉松,只要運動就會有幫助。
例如上述預防失智的研究就指出,即使是每週3次散步15分鐘這麼簡單的運動,都有助於防止大腦老化。
也不見得一定要進健身房,傳統東方的運動也有效。
前台大醫院復健部醫師藍青研究發現,初學太極拳的75歲老人接受訓練1年後,男性最大攝氧量(觀察心肺功能的指標)增加16%、女性增加21%,體能回復到五十幾歲壯年時。
而且「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晚,」台北大學休閒運動與管理系教授黃永任說。
美國北德州大學大學教授傑克森(Allen W. Jackson)所著《健康、健身的生理活動》中指出,即使到了70歲才有運動習慣,都比20歲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體能好。
想要年齡自由化嗎?答案就是:動起來。
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長輩將近九成有慢性病,超過半數有三種以上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壓(46.7%)、白內障(42.5%)、心臟病(23.9%)、胃潰瘍或胃疾(21.2%)、關節炎或風濕症(21.1%),如果分開性別看,男性還多了糖尿病,女性的骨質疏鬆也名列第三。
別把疾病當成老化症狀。如果單一疾病,早期診斷、早期發現並非難事,麻煩在於老人家身上的許多症狀有些是正常老化,例如視力減退、聽力退化;有些是疾病卻被以為是老化,例如失智症狀(經常忘東忘西,子女認為老了本來就會記憶力不好);有些時候症狀表現很不典型,例如老年人的感染症常常不見得會發燒,而是以胃口不好、活動力不佳來表現。
尤其是有情緒障礙的老年人往往以身體症狀表現,像是沮喪、行動緩慢、食慾差、常臥床、頭痛、胸悶、疲憊等,「很可能已經是老人憂鬱症,一般人多認為是正常的老化,或以為是本來的內科疾病引起的,」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宗正提醒,很多內外科的疾病會讓老人家腦部某些區域或迴路缺損,腦部有可能會有病變,一旦忽略早期警訊,容易延誤就醫治療。
當父母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時,子女可記錄下各種症狀出現的時間與頻率,然後帶著目前父母服用的藥物去看診,如果還是不太舒服,可以提早回診,老人家的病情說變就變,不能等。
更重要的是,一旦老人家出現三種狀況:昏(意識不清)、痛(急性疼痛)、喘(呼吸急促),要立刻送急診。
陪同就醫,醫生能掌握充分資訊有些人認為應該讓父母自己去看病,子女跟著去看病會搶話,反而剝奪老人家自我表達的機會。
台大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人豪認為,除非是身體功能不錯,只有一些小毛病的老人,可以讓他們去自行就醫,否則,建議子女(或主要照顧者)最好能陪同看病協助表達,讓醫生有充分的資訊確認診斷。
通常,醫生一定要先問病人,就算懷疑有失智,還是讓病人先主訴,確定病人無法回答時再請家屬補充;此外,老年人也希望被尊重,即使有重聽,醫生只要技巧得當,放慢講話速度、聲音不要太尖銳,還是可以慢慢問出老人家的想法。
如果陪同的家屬過於強勢,或講得跟老人家不太一致,有經驗的醫生會分開問,且看情況請家屬先出去。有些老人家有被迫害幻想或失智(例如懷疑鄰居要害他或東西掉了就說是媳婦偷的),不能只靠病人主訴,需要照顧者陪同,對確認診斷會很有幫助。
最後,子女帶父母就醫時,最好能把目前使用的藥物、藥單或其他醫生診斷說明一併帶來,看病將更有效率。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提醒,子女要考量老人家的人格特質,尤其原本緊張的個性容易隨著年紀愈大表現得愈極端。此外,有些老爸老媽常常喊自己有病,也可能跟長期受子女忽略、想尋求被人注意有關。
作者簡介: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為天下雜誌群的一本月刊,內容著重健康醫療知識。雜誌的單元分為封面故事、特別企劃、愛上樂活族、味蕾新玩味、醫療停看聽、心靈對話、專欄等,另外每年會固定出版幾本專刊,例如親子專刊、就醫指南專刊。
傳遞「活的自在、愉快與健康」的精神是《康健》對讀者的承諾。關心身心靈健康,進而延展到對環境、關係等議題的關注,全方位的議題面向,喚起大眾對健康的重新認識。2005年公共衛生議題「我要喝好水」、探討國內醫療環境的「蒸發的病床」、2006年製作「全台醫院大調查」等專題,都引廣大迴響。共獲得三次金鼎獎最佳家庭生活類雜誌獎。
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commonhealth
目錄
當父母還能自理生活
07 照顧父母的健康,你做對了嗎?
10 7警訊,盡快就醫、避免失能
16 只做老人免費健檢,夠嗎?
20 自費健檢8大重點
24 4大重點,減輕遠距照顧負擔
26 照顧遠距父母,可以善用的資源
28 這樣吃,幫助父母不憂鬱
38 長輩的老花眼鏡該換了嗎?
42 幫長輩挑雙好鞋
46 改善老人失眠的日本福壽體操
當父母需要治療與照護
49 掌握醫療決策4要點,父母少受折磨
50 陪長輩就醫,該注意什麼事?
52 5個警訊,爸媽的心臟病可能發作了
54 如何知道老爸老媽中風了?
56 做好5件事,長輩的血糖不再亂飆
58 老人家怎樣避免洗腎?
60 年過80,三高標準可以寬鬆些
62 10大失智症警訊
64 4方法,找到好外籍看護
68 4步驟,幫長輩選優質安養機構
72 如何善用各縣市長期照顧中心?
80 當父母倒下時,兄弟姊妹如何團隊合作?
當成年子女也漸漸變老
83 揭開人瑞健康的祕密
86 關鍵10年管好三高
88 預防失智,從40歲開始
90 做好3件事,以後不當孤單老人
92 6大標準,選出適合我的長期照護險
95 癌症險如何買對不買貴
98 8 個覺悟,一個人幸福終老
附錄
103 幫父母建立個人的醫療記錄
104 幫父母建立常用藥清單
106 認識「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CP)」 「不實施心肺復甦術(DNR)」
108 預立安寧緩和醫療 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
110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之分期
112 巴氏量表
113 照顧高齡者可用的醫療或社會資源
當父母還能自理生活
07 照顧父母的健康,你做對了嗎?
10 7警訊,盡快就醫、避免失能
16 只做老人免費健檢,夠嗎?
20 自費健檢8大重點
24 4大重點,減輕遠距照顧負擔
26 照顧遠距父母,可以善用的資源
28 這樣吃,幫助父母不憂鬱
38 長輩的老花眼鏡該換了嗎?
42 幫長輩挑雙好鞋
46 改善老人失眠的日本福壽體操
當父母需要治療與照護
49 掌握醫療決策4要點,父母少受折磨
50 陪長輩就醫,該注意什麼事?
52 5個警訊,爸媽的心臟病可能發作了
54 如何知道老爸老媽中風了?
56 做好5件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