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賣場抑或戰場--劇場.媒介.公眾」導言|
一部劇場史,也是一部劇場接受史。不僅關乎如何被觀眾接受,也包括如何被社會接受。在「接受」的路徑中,「媒體」有時候扮演了一定的助力。先岔題一個文藝上的例子,1970年代高信疆在主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期間大力推動報導文學,與當時文學鄉土化、本土化,乃至整個政治、社會情境的微妙轉動都產生了一定關係,同時他也邀請海外知識人撰稿,塑造副刊為兼容在地與國際的文學生產及知識交流的公共空間。
回到劇場的例子,本期專題「劇場與公眾媒體」主要分成兩條路徑,一條是劇場媒體的興衰,一條是劇場在(藝文)媒體中的消長、變化;從觀察者、記者的角度,透過訪談、專論,描繪出來。比較特別的是香港製作人及藝評人肥力的文章,他從製作人的位置,提出切身經驗反芻出來的媒體觀察。
在「檔案室」,讀者亦可透過三則澳港台的事件、現象,看到媒體與劇場在三地現代劇場發展歷程,如何的錯綜複雜;有時關乎藝術與審查的政治,有時關乎公理與正義的問題,有時關乎劇場在大眾日常閱讀中的消長。
「劇場與公眾媒體」也可說是劇場如何在社會中有個說話位置的找尋,除了買票看戲的觀眾,還有隱藏的公眾,當時更有預演革命的民眾。有人說,劇場是聚眾的行為,這組專題,便也是對「眾」的局部描繪。
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macautheatre/
作者簡介: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為澳門現時唯一且發行最久的劇場期刊, 十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地區的劇場發展。2018年起從免費派發轉型為公開銷售,探訪澳台港三地劇場文化的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增加分別以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 評論人撰寫每期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本期專題「賣場抑或戰場--劇場.媒介.公眾」導言|
一部劇場史,也是一部劇場接受史。不僅關乎如何被觀眾接受,也包括如何被社會接受。在「接受」的路徑中,「媒體」有時候扮演了一定的助力。先岔題一個文藝上的例子,1970年代高信疆在主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期間大力推動報導文學,與當時文學鄉土化、本土化,乃至整個政治、社會情境的微妙轉動都產生了一定關係,同時他也邀請海外知識人撰稿,塑造副刊為兼容在地與國際的文學生產及知識交流的公共空間。
回到劇場的例子,本期專題「劇場與公眾媒體」主要分成兩條路徑,一條是劇場媒體的興衰,一條是劇場在(藝文)媒體中的消長、變化;從觀察者、記者的角度,透過訪談、專論,描繪出來。比較特別的是香港製作人及藝評人肥力的文章,他從製作人的位置,提出切身經驗反芻出來的媒體觀察。
在「檔案室」,讀者亦可透過三則澳港台的事件、現象,看到媒體與劇場在三地現代劇場發展歷程,如何的錯綜複雜;有時關乎藝術與審查的政治,有時關乎公理與正義的問題,有時關乎劇場在大眾日常閱讀中的消長。
「劇場與公眾媒體」也可說是劇場如何在社會中有個說話位置的找尋,除了買票看戲的觀眾,還有隱藏的公眾,當時更有預演革命的民眾。有人說,劇場是聚眾的行為,這組專題,便也是對「眾」的局部描繪。
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macautheatre/
作者簡介: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為澳門現時唯一且發行最久的劇場期刊, 十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地區的劇場發展。2018年起從免費派發轉型為公開銷售,探訪澳台港三地劇場文化的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增加分別以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 評論人撰寫每期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