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劇場的不可翻譯」導言|
「翻譯」於劇場而言,很容易就想到劇本的翻譯,然而從劇場演出中的種種語彙而言,所要「翻譯」的就不只於書寫在劇本上的文字,也還包括語言表層沒有言明的文化意義,觀眾在劇場中的身心經驗,以至在被觀眾看見之前,表演者的訓練方法。然而這些難以完整訴諸文字描述、甚至肉眼不可看見的「語言」,該如何/能否「翻譯」到我們的劇場、文化與身體上?
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macautheatre/
作者簡介: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為澳 門現時唯一且發行最久的劇場期刊,十年來 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地區的劇場發展。 2018年起從免費派發轉型為公開銷售,探訪澳台港三地劇場文化的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增加分別以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 評論人撰寫每期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作者序
這一期的出版,說明《劇場.閱讀》復刊一年了,其實也不過出版了四期而已。當初為何停刊,後來又為何決定重來,如何重來?這些都來不及回答,甚至在總是匆匆忙忙的出版流程中,根本就忘了。尤幸是尚算有朋友、讀者回饋意見與建議,而這當中又包含了不同地方讀者的期待與感受,令人驚覺這麼少眾的一門藝術與一本刊物,不同地方的讀者群就呈現出那麼大的差異,甚至每個人對一份表演藝術刊物都有著差天共地的想像,當然,這份以不同地區華文劇場為對象的刊物,本身就希望呈現差異,而不是共同,如果必須完全符合不同讀
者的期待與想像,根本就不是我們可能成就的願景。
而這種「差異」的並置,恰恰又是今天劇場似乎愈來愈講求「國際性」、「多邊交流」的形勢下,必然面對的問題。
就澳門的情況而言,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粵語劇場演出就開始引進西方劇作,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方翻譯劇更成為澳門戲劇演出中主要文本來源之一,不過演外語劇本,對主要使用粵語的劇團與觀眾而言,並不只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問題,還包括從書面語再轉化成粵語的過程,這問題從八九十年代到近年流行一時的歐陸「新文本」演出,一直未能繞過的難關。事實上,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不少學者認為社會、歷史、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必會對翻譯者造成影響,「翻譯」不可能完全忠於原著,翻譯者總是有意無意地進行著「再描述」,甚至「改寫」。回過頭看,「翻譯」的問題,真的只是中、西之間的差異嗎?曹禺、老舍的中文劇本,我們真的試過「忠於原著」地翻譯成粵語演出嗎?再進一步,當澳門劇場要搬演用粵語寫成的香港劇本時,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些文字以外的訊息,例如當一個香港劇作家寫打開窗,外面是一個海港時,這個「港」的意象常常無法在澳門劇場中被「翻譯」出來,即使已經知道了「翻譯」的需要,但也未必有足夠的語彙,因為在種種翻譯與轉化過程中,恰恰也直指我們到底對每天使用的語言又多深的認知?對自身的文化有多強的自覺意識?我們如何掌握我們自己?
這一期的出版,說明《劇場.閱讀》復刊一年了,其實也不過出版了四期而已。當初為何停刊,後來又為何決定重來,如何重來?這些都來不及回答,甚至在總是匆匆忙忙的出版流程中,根本就忘了。尤幸是尚算有朋友、讀者回饋意見與建議,而這當中又包含了不同地方讀者的期待與感受,令人驚覺這麼少眾的一門藝術與一本刊物,不同地方的讀者群就呈現出那麼大的差異,甚至每個人對一份表演藝術刊物都有著差天共地的想像,當然,這份以不同地區華文劇場為對象的刊物,本身就希望呈現差異,而不是共同,如果必須完全符合不同讀
者的期待與想像,根本...
目錄
主編的話/莫兆忠
檔案室
沒有禁的理由|文:莫兆忠
裸體禁演的論爭——一九九四年骨迷宮事件|文:吳思鋒
禁制,從來如此|文:張秉權
專題 劇場的不可翻譯
演出之前、訓練之後|文:高俊耀
再論翻譯劇之「可譯」或「不可譯」|文:維特
總體身心經驗的(不)可譯性——沉浸式劇場理論初探|文:鄧正健
說與不說之間——口述影像的細緻與留白|文:鷺兒
讀書
從建築與場所探索「有機結構」創作的可能性|文:林孟寰
城市中的劇場,劇場中的城市——讀《劇場與城市》有感|文:老班
觀察 表演工作坊的能與不能
人做為一種技藝|文:林子恆
從「追尋島嶼的記憶」集體創作計畫到首部曲《鏡花轉》|文:劉雅雯
一路.工作坊|文:葉嘉文
電視新聞與報紙新聞|文:梵谷
舞唱吧,以歡欣、感恩之情|文:阿道.巴辣夫
小劇場學校之於我的養成|文:黃煒翔
人間氣象
原生,融合,滅種。|文、圖:許斌
專欄
〔當著時代的面跳舞〕什麼是當代舞蹈?「當」著現在的面而「不在」的舞蹈|文:謝杰
廷
〔小徑默寫〕從死亡開始|文:周伶芝
圓桌
「Fringe Talk:日常/藝術:過界?冇界?」座談摘要|記錄:馬慧妍
城市故事集
翻譯|文:雄仔叔叔;插圖:梁倩瑜
主編的話/莫兆忠
檔案室
沒有禁的理由|文:莫兆忠
裸體禁演的論爭——一九九四年骨迷宮事件|文:吳思鋒
禁制,從來如此|文:張秉權
專題 劇場的不可翻譯
演出之前、訓練之後|文:高俊耀
再論翻譯劇之「可譯」或「不可譯」|文:維特
總體身心經驗的(不)可譯性——沉浸式劇場理論初探|文:鄧正健
說與不說之間——口述影像的細緻與留白|文:鷺兒
讀書
從建築與場所探索「有機結構」創作的可能性|文:林孟寰
城市中的劇場,劇場中的城市——讀《劇場與城市》有感|文:老班
觀察 表演工作坊的能與不能
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