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紀錄歷史 凝視劇場」導言|
#凝視劇場
攝影對劇場來說,首先會想到記錄,對於已逝的、不可重返的表演現場,那些在演出中、排練場上拍攝下來的畫面與聲音,作為有發生過憑證,而不是只有劇場前輩之間的「傳說」,讓一時一地的劇場發展有了更具體的脈絡。然而,劇場攝象又不等同單純的「歷史記錄」,正如黃漢樑所言,記錄不止於重温,更是跨世代的平台,造就劇界中不同持份者對話的空間。
而許斌與王墨林的對談,更帶領我們進入關於劇場攝影的哲學性思考,攝進鏡頭裡的人物,往往呈現出現實與虛構之間的多種身份,以及在「劇場」這一群體工作過程中的孤獨感,這更說明了任何歷史書寫的方法都不只是一連串已逝的往事,而是「觀看的方式」。
#紀錄歷史
劇場不斷在尋找反映現實、靠近現實的方式,近十年來兩岸華文劇場演出的介紹中常常會出現「文獻劇」、「記錄劇場」或「紀錄劇場」的字眼,在相關藝術節、場館與團體的大力推動下,不只有更多「紀錄劇場」的演出,隨之而來更是大量的相關討論與爭議。
澳門、香港、台灣各地如何引進、探索、轉化「紀錄劇場」的歷程,以及現階段的成果,也許不只看見彼此對這一種源自西方的創作方式的接受與擴展,甚至可以照見不同劇場創作者如何理解什麼是「真實」?
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macautheatre/
作者簡介: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為澳門現時唯一且發行最久的劇場期刊, 十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地區的劇場發展。2018年起從免費派發轉型為公開銷售,探訪澳台港三地劇場文化的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增加分別以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 評論人撰寫每期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本期專題「紀錄歷史 凝視劇場」導言|
#凝視劇場
攝影對劇場來說,首先會想到記錄,對於已逝的、不可重返的表演現場,那些在演出中、排練場上拍攝下來的畫面與聲音,作為有發生過憑證,而不是只有劇場前輩之間的「傳說」,讓一時一地的劇場發展有了更具體的脈絡。然而,劇場攝象又不等同單純的「歷史記錄」,正如黃漢樑所言,記錄不止於重温,更是跨世代的平台,造就劇界中不同持份者對話的空間。
而許斌與王墨林的對談,更帶領我們進入關於劇場攝影的哲學性思考,攝進鏡頭裡的人物,往往呈現出現實與虛構之間的多種身份,以及在「劇場」這一群體工作過程中的孤獨感,這更說明了任何歷史書寫的方法都不只是一連串已逝的往事,而是「觀看的方式」。
#紀錄歷史
劇場不斷在尋找反映現實、靠近現實的方式,近十年來兩岸華文劇場演出的介紹中常常會出現「文獻劇」、「記錄劇場」或「紀錄劇場」的字眼,在相關藝術節、場館與團體的大力推動下,不只有更多「紀錄劇場」的演出,隨之而來更是大量的相關討論與爭議。
澳門、香港、台灣各地如何引進、探索、轉化「紀錄劇場」的歷程,以及現階段的成果,也許不只看見彼此對這一種源自西方的創作方式的接受與擴展,甚至可以照見不同劇場創作者如何理解什麼是「真實」?
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macautheatre/
作者簡介: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為澳門現時唯一且發行最久的劇場期刊, 十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地區的劇場發展。2018年起從免費派發轉型為公開銷售,探訪澳台港三地劇場文化的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增加分別以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 評論人撰寫每期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