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EQ都落伍,LQ才夯
學習力 決定未來
文—劉光瑩 攝影—吳宙棋
世界變得太快,生命卻愈來愈長,
面對無法預測、無從把握的未來,
只有一種人才能活得從容:終身學習者。
這已是各國戰略,台灣成人進修率卻遠遠落後。
家長、老師、企業與國家,怎麼鼓勵學習精進?
作為個人,我們如何不設限地追求自我實現?
26歲温貞菱:我確實是叛逆又固執的小孩,但很衝突的是,我其實對生活充滿熱情。
55歲柏林藝術家莎拉:有時候,人們最終會對自己能達成的事感到訝異。
70歲吳典宜:反正剩下的人生已不須對任何人負責,失敗又何妨?
躋身世界五十大名廚的唯一華人江振誠,只有淡水商工餐飲科畢業,卻成為全球最頂尖的主廚之一。
「今天的文盲不是不會讀和寫的人,而是無法自我學習的人。」
他對於廚藝、食物、音樂、設計的造詣,他創造七個品牌的經營管理能力,甚至是流利的英文,都是透過有紀律的苦學,實踐完成。
未來的世界,只看IQ、EQ已經落伍,只有LQ(Learnability Quotient,學習力商數),才能讓人與時俱進,從容面對變局。
全球企管顧問公司萬寶華從二○一六年起,在全球推廣學習力(learnability)的概念。
質化的LQ,幫助職場成功
學習力的重要,與職場成功有關。根據萬寶華集團,學習力的定義是:能透過快速適應,並發展新技能,以維持自身就業力的意願與能力。
萬寶華集團與知名的霍根職能測評系統公司(Hogan X)合作,推出一項學習力的線上測驗(learnabilityquotient.com)。
他們認為,學習力評估不該量化,而是質化。根據風格不同,每個人可能擁有好幾種不同的學習者性格,包括冒險型、知識型與非傳統型三大類的九種性格(見表1)。其中有喜歡新鮮人事物的探險者、依賴經驗與常識的行動派,以及對新趨勢有高敏銳度的創新者等。
從分析可看出,不論怎樣風格的人,都有成為終身學習者的潛力。
愈來愈多國家認知到,終身學習的能力會影響到國力。
為了厚植人民在未來職場競爭力,新加坡政府推出「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辨認出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協助人民技術升級(見194頁)。
在社會教育方面,德國因東西德分裂歷史因素,讓德國人成為最樂於出國旅行、接觸學習不同文化的人,寓學習於無形(見172頁)。
終身學習,並非全新概念。然而,隨著科技進展,也讓學習的觸角,達到以往難以企及的廣度,讓終身學習不只是國家目標,而能細緻到城市、鄉鎮層次。
在台灣,一○年由教育部正式提出建構「學習型城市」政策。至一八年,全台已有十五個縣市共同推動,並從城市向下扎根到「學習型城鄉」。透過全國性計劃,教育部邀請各鄉鎮市根據在地特色提出學習計劃,例如基隆就規劃出海港與漁業轉型工作坊。
從國家、社會再到城鄉的未來,讓每個人在各種場域,都有學習機會的關鍵,也許在科技。
因為科技進展,讓以固定進度為主的學校教育,更增添了自主學習的新面向。
手握七千萬美元基金的矽谷學校基金執行長葛林柏(Brian Greenberg)日前訪台時說了一個故事:有個小學一年級的班級使用電腦輔助教數學,兩個月就把整學期進度上完,以往只能乾等下學期,但現在有了電腦可自我調配進度,在確定全班都學會的前提下,老師決定直接跳級。
「學生都超級興奮,充滿了學習動力,」他說。因為如此,有個女生發現了自己的數學天分,甚至已經跳上到高中程度數學。
「這樣的自主調配學習進度,是因為科技才變得可能,」葛林柏說。
科技學習風,也吹進頂尖大學。
從明年一月開始,美國賓州大學工程學院的電腦與資訊科技碩士(MCIT),將首度在Coursera平台上提供線上學位課程選項,僅需賓大實體課程學費的三分之一。
「原本每年只能收七十位新生,明年開始可以收五百位,」賓大校長葛特曼(Amy Gutmann)接受《天下》訪問時強調,這是常春藤盟校中第一個線上、也是唯一不需相關學士背景的碩士學位。
「我們的辦學目標,是希望學生不僅能在今日的職場成功,更能為未來世界做準備,」葛特曼說。
不舒服,正是成長收穫的時刻
幫移工創業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共同創辦人吳致寧,十月赴荷蘭參加論壇後,為文分享心得,「這大概是我人生中最不舒服、卻收穫最多的一週。」
原來,要跟來自全球近兩百國的一千八百位青年以全英文交流,對她來說是很大挑戰,「四天來,每一刻我都有躲起來或逃走的衝動。」
但是,她選擇勇敢面對不舒適。
「要走進世界舞台,我深刻感受到自己不足,」她寫道,「我需要更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我需要具備更好的英文能力、我需要去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我需要更勇敢與打開心胸,才能夠更有能力與世界對話。」
吳致寧選擇抓住機會,讓世界看見台灣。最後一天,她受邀分享心得,已經能對著鏡頭侃侃而談:希望世界能更看到台灣的自由、創新,和年輕人的活力。
走出舒適圈,讓她更有力量,做到自己原以為做不到的事。
日常小事,也是你獨特的亮點
生命,是不停歇的學習歷程。說話走路,寫字算數,跟同學老師相處,學習怎麼談戀愛、面對分手;在工作上,學習跟同事、上司相處;有孩子後,學習怎麼當父母、怎麼跟自己父母相處;年紀長了,學著安排老後生活,面對生命盡頭、思考生命意義。
在學校裡的,是教育;而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都是學習。生活中的學習,經常在當下沒感覺,卻對日後人生有深遠影響。
「我的學習都在無形之中,」教育部長葉俊榮接受專訪時說(見70頁)。他在就讀大學法律系時參加原鄉服務社團,前往尖石鄉服務部落小朋友,默默喜歡上原住民文化。
俗話說「教學相長」。葉俊榮以為,是他去教小朋友,多年後擔任內政部長要處理族群事務,才發現是原住民小朋友教會他很多,包括原鄉跟城市資源的落差,還有如何欣賞各種文化之美。
去年,內政部公告研擬修正姓名條例,讓原住民可用羅馬拼音呈現名字,是尊重多元文化的表現。日前,葉俊榮還在教育展上,以泰雅族語獻唱歌謠,豔驚四座。
如果不是大學時服務部落的經驗,他今日也許難有對於原住民如此深刻的理解與關懷。這是學習無形中給他的力量。
學習並不只關乎就業,也關乎人類如何在變動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
透過學習,個人與社群產生連結,透過試著改變身邊環境,得到賦權的個人,才更能在茫茫世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也關注在大歷史中,人類該如何理解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面對變動的未來。
「至少每十年,要完全重塑自己,就好像軟體持續更新一樣,」他在近期一場演講中提及。這是因為,未來的世界會長怎樣,沒有人知道,但唯一確定的是,改變一定會持續發生。
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只有學習力才能克服挑戰。從運用國家、城市、社區的資源,到無所不在的網路、人際與生命旅程,能自我學習的人,就是未來人才。
目錄
時事
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
小心,你的個資正被「武器化」 吳怡靜
普悠瑪出軌悲劇後續
失魂台鐵 如何讓台灣人安心回家? 陳一姍
2018教育特刊 IQ、EQ都落伍,LQ才夯
學習力決定未來 文—劉光瑩
世界變得太快,生命卻愈來愈長,面對無法預測、無從把握的未來,
只有一種人才能活得從容:終身學習者。
家長、老師、企業與國家,怎麼鼓勵學習精進?作為個人,我們如何不設限地追求自我實現?
專訪 雅言文化創辦人
顏擇雅:
永遠存疑,別怕科技威脅 田孟心 劉光瑩
專訪 教育部長
葉俊榮:
老坐在教室,我就不是我 田孟心 劉光瑩
親師心法
點燃動機
學習如何學習
文—劉光瑩
日本AI專家新井紀子
強化閱讀理解,比機器人更聰明 彭子珊
特色課程全面啟動
開發自學能力,
這些學校這樣做
高雄前鎮高中「科學遨遊」課程
教學生「懷疑」 破解假資訊 田孟心
台北麗山高中「國文專題研究」課程
高中變身研究所 學生學寫小論文 田孟心
彰化原斗國小「自助旅行日」
孩子自己去旅行 長出生活應用力 田孟心
台科大數位學伴計劃
大小學生共學 把世界帶進偏鄉 田孟心
林世鴻與林澤宇父子檔
做實驗找解答,高中生成發明家 彭子珊
逢甲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副教授王柏婷
上課打game?不,是在學英文 羊敏丹
專訪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
教育 4.0,跨域是學習者的DNA 劉光瑩
企業生存
人機共生
不怕被AI取代
文—劉光瑩
專訪Appier首席AI科學家孫民
你不會被AI取代,但會被懂得用AI的人取代 黃亦筠
遠東機械集團
70年老機械廠 拚出AI智慧產線 鄧凱元
momo北區物流中心
人機協作 做物流不再是「小咖」 蔡紀眉
化學材料巨擘科思創
對小學生說故事 重新打造溝通力 陳顥仁
天下創新學院、Knack影音學習平台
線上商學院 用零碎時間「微學習」 羊敏丹
多國語言習得活動網
導遊式教學 比語言學校還強 劉光瑩
線上課程平台Hahow好學校
自學力取代學歷!7萬人翻轉學習 康育萍
自我實現
解放知識
無窮盡的追尋
文—劉光瑩
26歲的兩座金鐘獎得主
温貞菱:我要證明 誰都鎖不住我 劉光瑩 邱學慈
知識型YouTuber「阿滴英文」
阿滴:態度正確 全世界都會幫你 蔡紀眉
美國蘋果公司藝術指導
徐想想:「好」是「最好」的敵人 劉光瑩
電玩《東周列萌志》開發者
謝琬婷:搞清楚「我不想做什麼」 鍾張涵
勤業眾信總裁
賴冠仲:技能會過時 好奇心不敗 盧沛樺
不老背包客
吳典宜:不良老年,異國圓夢 邱學慈
退而不休,用力追夢
70歲素人登國家劇院:換我上場! 楊孟軒
跨國直擊
好學國度
德國、新加坡
文—劉光瑩 伍芬婕
「終身學習」早已寫進基因裡
德國
打造全民學習的國度 劉光瑩
白天找梅克爾聊政治,夜遊80間博物館
學習馬拉松17小時 柏林夜未眠 劉光瑩
未來工作脫離不了AI
你願意跟機器人當同事嗎? 劉光瑩
高齡電腦俱樂部SCC
三人成班!長輩也能變電腦高手 劉光瑩
資深專家派遣服務SES
派銀髮族全球出任務的神祕組織 劉光瑩
用技能開創前程
新加坡
把自我升級變國家運動 伍芬婕
專訪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
成功的定義,要擴大到各種專業領域 伍芬婕
盤點出22種行業的「技能框架」
想成為什麼人才?職能地圖幫你 伍芬婕
大學怎麼吸引學生一來再來?
職場老鳥重回校園 學習新把戲 伍芬婕
在職培訓+提升技能
領全薪還能拿文憑 幫你培養專業 伍芬婕
OFF LIFE & STYLE
快意好時光 聽見台灣
跟著聲音去旅行 劉蘭辰
風格與時尚 讀衣計劃,翻轉書法與設計
董陽孜筆下的東方時尚 讓墨寶躍上時裝 吳雨潔
幸福台灣味專欄 桂圓
古人也愛的甜蜜煙燻味 與法式甜點完美碰撞 徐 仲
專欄
中華民國國歌
為什麼不唱了? 洪 蘭
美國的世界重擔
將被中國扛起 朱雲漢
燃燒熱情錯了嗎?
創業的三角習題 鄭志凱
什麼是區塊鏈的
零知識證明? 林之晨
新聞作為服務
《紐時》出4招 黃哲斌
聯合國教育願景
台灣跟上了嗎? 方新舟等
地方創生失敗?
根本搞錯了戰場 鄭佑軒
五十歲之旅,
我累積的財富 野島剛
編者的話
明日無法預測,
不學就淘汰 林倖妃
時事
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
小心,你的個資正被「武器化」 吳怡靜
普悠瑪出軌悲劇後續
失魂台鐵 如何讓台灣人安心回家? 陳一姍
2018教育特刊 IQ、EQ都落伍,LQ才夯
學習力決定未來 文—劉光瑩
世界變得太快,生命卻愈來愈長,面對無法預測、無從把握的未來,
只有一種人才能活得從容:終身學習者。
家長、老師、企業與國家,怎麼鼓勵學習精進?作為個人,我們如何不設限地追求自我實現?
專訪 雅言文化創辦人
顏擇雅:
永遠存疑,別怕科技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