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巧不成書——書籍裝幀的藝術
Ties That Bind - The Art of Book Binding
關於書籍裝幀,日本藝術家恩地孝四郎(1891-1955)曾寫道:「書不可以只作為單純的印刷品,它必須是從事這項工作的人的人格展現」。中國現代文學家暨新文化運動領袖魯迅(1881-1936)對於封面設計的力求完美,及對書籍裝幀此一工藝的尊重,在二十世紀中國書籍裝幀藝術上的發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於書籍裡的插畫,他也非常重視並且如此形容:「書籍的插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種宣傳畫。」從上可知,一本書,不只有內在的文字、符號與插畫,外在的裝幀和封面設計,同樣見證了思想與歲月的交鋒。
書籍裝幀是什麼呢?其包括護封、封面、封底、書脊、襯頁、扉頁、插畫、字體、紙張、印刷、裝釘、書函等,總之,凡與一本書有關的部件,都要悉心設計。隨著機械複製的方便與書刊移動性的強化,書籍裝幀對於藝術思潮甚或民族意識等的潛移默化和推廣,有著不可輕忽的影響力。
「轉型正義」或重建想像共同體的倫理工地
Transitional Justice, or an Ethical Site to Rebuild the Imagined Community
若轉型正義是一個甫脫離威權統治的社會,反思核心價值、啟動深層轉化的革新工程,在這片滿佈歷史瓦礫,盤踞著幽靈與複雜政治力線的工地裡,當代藝術創作者以游離於體制內外的各色姿態潛入,漫遊、翻攪、梳理、構築、破解、再生,透過複數場域的異質實踐,抵抗、顛覆單一扁平的國族敘事與善惡二元的道德論斷。在官方推動的制度改革之外,精神與文化組態的轉型、斷裂和承繼該如何發生?國家暴力烙下的不可見傷痕如何修復?如何回應想像共同體凝塑過去、現在、未來集體認同的心理需求?參與此專題的創作者們,大半並非嚴格定義下的當代藝術家,但她/他們藉由返照自身的多重實踐路徑,持續修葺著重新賦予正義倫理意義的共作網絡,或許藉此擴展了當代藝術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