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碎碎念
2020年8月,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舉行的當晚,我與現場近萬名的樂迷一同隨著音符搖擺舞動,除了沉醉,也有滿滿的感動。
讓人如癡如醉的,當然是來自演奏家、歌手撼動人心的音樂能量。受到疫情影響,音樂節首度沒有遠道而來的外國樂手╱樂團,全由台灣最頂尖的爵士樂手╱樂團輪番上陣,整晚的磅礡大雨怎麼樣也澆不熄樂迷們的熱情,在我身邊淋成落湯雞的年輕男女,臉上仍洋溢笑容,舉起雙手拍打節奏,一旁不時傳出尖叫聲及如雷掌聲,將氣氛推上高點,怎能不讓人感動。
這樣熱絡的場面,不只發生在那晚,也重現在台中、高雄各地陸續降生的音樂節上。這短短的10多年間,爵士音樂節吸引了無數樂迷,甚至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戶外音樂活動,讓人不禁好奇,爵士樂在台灣是否種下了自己的印記?
因此,在7月號的封面故事「尋找台灣爵士樂」,我們首先藉由了解爵士樂與世界各地文化融合變種的特性,追尋爵士樂進到台灣的途徑。再從唱片產業的發展、世代交替的樂手、即興演出的現場等面向,抽絲剝繭,探看百年來台灣爵士樂發展的足跡。
曾經在台灣,爵士樂團演出也經歷過一票難求的盛況,如今,產業榮景或許不在,爵士樂卻透過實體活動、網路社群的廣泛交流,變得更為可近可親。
「2010年到2020年,是台灣爵士樂的黃金10年」,知名LIVE HOUSE 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在受訪時這樣說。他所指的,不僅僅只是台灣爵士唱片廠牌拼搏的成果,還有在此踏實穩扎的爵士音樂教育,及在這幾年獨立音樂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年輕爵士樂手。當然,沒有伯樂,千里馬也是徒勞。專題的最後也邀請到了4位重度樂迷,分享最吸引他們的爵士風景。
「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台味爵士?」這是專題最終想問的。或許現在還難以定論,但我個人則特別喜歡爵士樂評人黎時潮給的答案,「 台灣音樂家演奏、發生在台灣的作品,就是台灣爵士樂。」
為了搭配爵士專題,這一期的〈少年往事〉也特別專訪台灣知名爵士鼓王黃瑞豐,談他如何從8歲父親贈與的一把吉他,年少歷經夜總會、秀場的洗禮,到後來成為錄製超過10萬首金曲的超級鼓王。〈劇場ㄟ冷知識〉則顛覆一般人的想像,邀請四位線上古典音樂演奏家分享,當他們在海外巡演時,除了絕不離身的樂器之外,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隨行道具呢?
本期截稿的同時,無法預測的疫情,又再度打亂了我們生活節奏。在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前,幾部由國家級場館推出的大型製作,在網路上曾掀起超乎預期的熱議,從黑特劇場、表演藝術評論台到各種自媒體,都開啟不限於正反兩方的留言戰場。場館的共製機制、節目評選的標準,更是當中爭鋒的焦點。〈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 kóng 」?〉則希望開啟對話,邀請劇評及曾參與其中的實踐者,共同探究「共製」最終的理想樣貌。
直至雜誌上機印刷前,三級警戒尚未鬆綁,兩廳院的2021夏日爵士派對生死仍未卜。無論最終舉辦與否,都希望在家工作╱分流上班之餘的你,能泡杯咖啡╱茶,短暫地放鬆心情,按下聆聽爵士樂的按鈕,仔細咀嚼這期雜誌,與我們一同進入爵士樂迷人的世界。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碎碎念
2020年8月,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舉行的當晚,我與現場近萬名的樂迷一同隨著音符搖擺舞動,除了沉醉,也有滿滿的感動。
讓人如癡如醉的,當然是來自演奏家、歌手撼動人心的音樂能量。受到疫情影響,音樂節首度沒有遠道而來的外國樂手╱樂團,全由台灣最頂尖的爵士樂手╱樂團輪番上陣,整晚的磅礡大雨怎麼樣也澆不熄樂迷們的熱情,在我身邊淋成落湯雞的年輕男女,臉上仍洋溢笑容,舉起雙手拍打節奏,一旁不時傳出尖叫聲及如雷掌聲,將氣氛推上高點,怎能不讓人感動。
這樣熱絡的場面,不...
目錄
Editorial
02 編輯室碎碎念
●江家華
職人的圖鑑
08 樂器搬運師傅:讓演奏家安心上台的藏鏡人
●李秋玫 ●陳又維——攝
佇遮 ê 門道
09 Helmi Fita:語言隔閡,讓我更好奇作品文化脈絡
●白斐嵐 ●林雨璇——攝
劇場ㄟ冷知識
10 音樂家旅行必備傢俬
●李秋玫 ●GGDOG——繪
編輯Pick-Up
12 致那一顆劇場初心
●莊珮瑤
Cover story╱尋找台灣爵士樂
導讀
14 什麼是「爵士樂」呢?
●李秋玫
16 通往世界的爵士變種旅史
●李時安 ●房瑞儀——繪
爵士在台灣
22 從跳舞時代到眾聲喧嘩的台灣爵士樂軌跡
●楊曉恩 ●GGDOG——繪
台灣的爵士
26 探尋爵士樂手在台灣的百年足跡
●楊曉恩
32 從城市慶典到在地爵士教育
●李秋玫
36 殿堂之外,酒館內的爵士練功坊
●張慧慧、田育志
內行人才知道的爵士現場巡禮!
●李秋玫 ●房瑞儀——繪
42 台灣爵士唱片廠牌創業場景:我是這樣做出爵士唱片的
●李時安
46 年輕爵士樂手跨界,替獨立音樂帶來深度與厚度
●王信權
50 黏住外籍樂手的台灣爵士風土
——訪Nick Javier、Matthew James Fullen、山田洋平、泥灘地浪人
●游維如、郭玲孜、李宜萍
52 重度樂迷的爵士風景
●顏翩翩、鴻鴻、劉名振、Michael Chen
56 我們有沒有「台味爵士」?
●李秋玫
60 台味爵士聆聽報告
●沈鴻元
63 台味爵士閱讀報告
●蘇重
Gallery
67 話說舞台「幕後紀實」
——從《牡丹.吉祥》簡單說
●許斌
Feature╱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kóng」?
80 如何「共製」:台灣共製演出的兩種基本型態
●吳岳霖
82 期待「從外而內」的轉向:談國家場館在製作中的角色
●白斐嵐
84 製作與創作、地方與國際:談國際共製的權力結構及其切面
●黃馨儀
86 共製再思考 X 6位實踐者的提案
林亭均、藍貝芝、高翊愷、陳佾均、周東彥、蔡博丞
●吳岳霖、林立雄、張慧慧採訪整理
Dialogue
跨界對談
90 林絲緞X李立劭
從邊緣眺望,看見獨舞者的軀殼與靈魂
●張慧慧 ●蔡詩凡——攝
Interview
少年往事
98 阮只是一個愛挵鼓、彈吉他的戇囡仔
——鼓王黃瑞豐的年少回憶
●吳垠慧
Critic
深度評論
102 聽見國內交響樂團的德奧風格演繹及其脈絡
●顏采騰
106 黑特劇場Hate Theatre所折射出的劇場面貌
●蔡孟凱
ARTalks
110 《十殿》作為一齣常民戲劇
●吳思鋒
Column
114 劇場裡的原住民軍教片
●周伶芝、郭亮廷plus 瓦旦・督喜、朱以新
116 如果是巴赫就不會這樣了
●Daniel Hope ● 劉又慈——譯
117 工作中的反思
●簡莉穎
118 聲文
●高俊耀
119 劇本
●張輯米
120 爵士、古典名家凱斯.傑瑞特的難題
●楊馥如
121 一月三舟
●尉任之
City & News
122 倫敦|巴黎|柏林|紐約|東京|首爾|香港|澳門|檳城|曼谷|北京|新加坡
●林大貂、楊宜霖、陳成婷、謝朝宗、新田幸生、許景涵、陳國慧、莫兆忠、陳偉光、林千琪、王泊、蔡兩俊
Editorial
02 編輯室碎碎念
●江家華
職人的圖鑑
08 樂器搬運師傅:讓演奏家安心上台的藏鏡人
●李秋玫 ●陳又維——攝
佇遮 ê 門道
09 Helmi Fita:語言隔閡,讓我更好奇作品文化脈絡
●白斐嵐 ●林雨璇——攝
劇場ㄟ冷知識
10 音樂家旅行必備傢俬
●李秋玫 ●GGDOG——繪
編輯Pick-Up
12 致那一顆劇場初心
●莊珮瑤
Cover story╱尋找台灣爵士樂
導讀
14 什麼是「爵士樂」呢?
●李秋玫
16 通往世界的爵士變種旅史
●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