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走進編輯室
一同邁向科普創新!
今(2021)年的全國科普論壇已於9月25日圓滿落幕。原定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舉辦的實體科普論壇活動,由於疫情的關係改採線上形式舉行,但依舊不損論壇的精彩程度。本屆內容因應108新課綱的科學素養,培養探究與實作的目標,並確認各機構在科普活動的角色定位,找出臺灣科普未來的方向。
本次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陣容堅強,包含安泰醫院總院長蔡宗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邵廣昭,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邱美虹,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副教授兼「數感實驗室」創辦人賴以威,以及臺灣5大科學博物館的館長進行「圓桌會談」。
蔡宗昌院長以「COVID-19簡單聊—海洋藥物潛力」為題,介紹各種取自海洋生物的藥物;邵廣昭老師的演講主題為「無魚之島」,說明臺灣海洋生物的現狀及危機;邱美虹教授則以「科普是誰的科普?是提升誰的科學素養?」為題,解釋大眾為何需要及如何培養科學素養;賴以威教授選擇的主題為「科普IP化:生活數學的多元轉製」,以數感實驗室的經驗為例,說明數學其實也能IP化,成為推廣科普的良好手段與媒介。而論壇最後的「圓桌會談」,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5位館長齊聚一堂,討論各館宣傳科普的方針,以及未來各館的規畫與目標。
本期《科學月刊》除了針對本次的論壇,介紹每一場講座的內容精華,以及與每位講者進行訪談,分享他們在推廣科普的努力外,我們也專訪了科博館前館長孫維新教授,現任銓敘部政務次長的前科教館館長朱楠賢次長,以及長期舉辦科普講座的成功大學材料系教授李旺龍,從各面向窺看學者們對於臺灣科普推廣的想法與展望。
就讓我們期待臺灣未來科普的發展,並為培養全民科學素養盡心力!
主編 謝育哲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走進編輯室
一同邁向科普創新!
今(2021)年的全國科普論壇已於9月25日圓滿落幕。原定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舉辦的實體科普論壇活動,由於疫情的關係改採線上形式舉行,但依舊不損論壇的精彩程度。本屆內容因應108新課綱的科學素養,培養探究與實作的目標,並確認各機構在科普活動的角色定位,找出臺灣科普未來的方向。
本次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陣容堅強,包含安泰醫院總院長蔡宗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邵廣昭,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邱美虹,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副教授兼「數...
目錄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跟著鴨媽媽排隊!鴨子最有效率的游泳方式
05 疫情期間,「懷舊」能帶給我們哪些好處?
封面故事
06 封面引言
08 封面故事一:來自海洋的藥物 蔡宗昌院長專訪/採訪撰稿|曾柏諺
12 封面故事二:臺灣將成無魚之島嗎?邵廣昭研究員專訪/採訪撰稿|曾柏諺
16 封面故事三:以科普教育提升科學素養 邱美虹教授專訪/採訪撰稿|陳亭瑋
20 封面故事四:科普也能IP化嗎?生活數學的多元轉製 賴以威教授專訪/採訪撰稿|謝育哲
24 封面故事五:灌溉名為「科學普及」的大樹 李旺龍教授專訪/採訪撰稿|羅億庭
26 封面故事六:館長們怎麼看?臺灣科普未來的發展/採訪撰稿|林承勳
顯 影1
34 溫室蟾/游崇瑋
專 欄
36 數不勝數:發現臺灣日常文化中的幾何元素 花磚幾何學/林家妤Sharkie Lin
42 格物致知:「離心力」真的存在嗎?/賴昭正
46 生生不息:打了高端疫苗後,身體裡會產生哪些免疫反應?/蔣維倫
52 物換星移:傳輸全球洋流的心臟:南大洋/吳依璇
顯 影2
56 五味子/植業病
精選文章
58 誰說科學家不支持演化論?從達爾文時代到現代的物種演化思想發展史/許家偉
64 人類能否戰勝病毒?
歷史上第一個被消滅的傳染病:天花/蔣維倫
海海人生
70 保留海洋中的絢麗色彩 海科館陳麗淑博士專訪/採訪撰稿|謝育哲
74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專訪/採訪撰稿|羅億庭
78 書 摘:《一次搞懂量子通訊》
80 訂閱單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跟著鴨媽媽排隊!鴨子最有效率的游泳方式
05 疫情期間,「懷舊」能帶給我們哪些好處?
封面故事
06 封面引言
08 封面故事一:來自海洋的藥物 蔡宗昌院長專訪/採訪撰稿|曾柏諺
12 封面故事二:臺灣將成無魚之島嗎?邵廣昭研究員專訪/採訪撰稿|曾柏諺
16 封面故事三:以科普教育提升科學素養 邱美虹教授專訪/採訪撰稿|陳亭瑋
20 封面故事四:科普也能IP化嗎?生活數學的多元轉製 賴以威教授專訪/採訪撰稿|謝育哲
24 封面故事五:灌溉名為「科學普及」的大樹 李旺龍教授專訪/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