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深海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翻譯/甘錫安 譯
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海洋生態學家貝諾瓦-伯德(Kelly J. Benoit-Bird)說:「人類一到海裡就什麼都不會了。無法呼吸、最多只能看到伸手可及的距離,也沒辦法分辨自己聽到的聲音。」或許因為如此,自從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之後,海洋對人類而言一直十分神秘。海洋涵蓋地球表面的71%,以容積而言,更佔了地球上高達99%的可生存空間,但我們對海洋中的生物依然所知甚少。不過狀況正在迅速改變。在自主式水下載具、先進的感測技術以及移動式快速基因組定序儀器的協助下,科學家和探險家發現各式各樣令人驚奇的事物。從海洋表面到海底深處,水世界匯集了許多令人目眩神迷的新發現......
作者簡介:
一個充滿活力希望的科學社群
一個數位多元的科學通識平台
一份知識家庭必備的科普雜誌
《科學人》雜誌中文版2002年創刊,將國際與台灣一流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率先報導,提供您最即時、深入、全面的科學資訊。每月閱讀《科學人》雜誌可以讓您在最短時間就能精確掌握全球科學發展,科技產業趨勢及進步脈動,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世界頂尖科學家同步思考,並且迅速與世界接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人》雜誌是家庭、學校、個人的必備讀物。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凡爾納的想像
文/林一平
說起「深海」,你會想到什麼?冰冷的海水、黑暗且了無生機的平坦海床?隆隆作響、正準備釋出能量的海底火山?還是神出鬼沒、足以扭轉戰局的核子潛艇?書蟲如我,最先想到的是法國作家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格》(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 )。
這本小說出版於1870 年,敘述由尼莫船長駕駛的潛艇鸚鵡螺號,載著海洋生物學家等一行人潛入深海,遇見了各式各樣的驚奇。當鸚鵡螺號來到孟加拉灣海域,周遭盡是一片神秘銀白,凡爾納寫道:「這種讓你驚詫不已的白色,只是因為這裡有大量纖毛蟲。這是一種發光的小蟲,呈凝膠狀且無色。」但是要到100 多年以後,科學才趕上凡爾納科幻小說的腳步。1985 年7月,做好萬全準備的科學家搭乘美國海軍研究船來到阿拉伯半島附近,終於遇上〈乳白海神秘幽光〉,得以採樣實驗,看看到底是什麼生物在發光。近幾十年來,科學家更利用衛星觀測海面顯現的大片光源,逐漸揭開乳白海之謎。
〈來自深海的啟示〉文中提到的諸多海底發現,都是靠著水下載具潛入深海探索、進行各種分析。《海底兩萬里格》中虛構的潛艇鸚鵡螺號,正是這類水下載具的原型。凡爾納筆下的潛艇是由電力驅動,還可以完成先進的海洋生物學研究。〈全球最大通勤潮在海裡〉敘述的浮游生物大規模上下遷徙,如今也可借重水下載具進行觀察、追蹤,有助於我們更了解地球的碳循環。
凡爾納下知地理、上通天文,他的科幻小說預言了許多後世技術的發明。1970 年阿姆斯壯踏上月球,但登月的方法早就了然於凡爾納心中。他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敘述1860 年代美國大炮發明家俱樂部的主席,夥同法國冒險家等人搭乘一顆炮彈向月球發射,企圖登月。結果炮彈並沒有落在月球上,而是在4500 公里外繞月運行。今年年底或以後,美國多家私人新創公司將陸續發射商業登月太空船,能否開拓〈登月新商機?〉,我們拭目以待。
凡爾納的小說提供了無限的想像,我們希望《科學人》的文章,也能在台灣啟發一群有想像力的「凡爾納們」。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凡爾納的想像
文/林一平
說起「深海」,你會想到什麼?冰冷的海水、黑暗且了無生機的平坦海床?隆隆作響、正準備釋出能量的海底火山?還是神出鬼沒、足以扭轉戰局的核子潛艇?書蟲如我,最先想到的是法國作家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格》(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 )。
這本小說出版於1870 年,敘述由尼莫船長駕駛的潛艇鸚鵡螺號,載著海洋生物學家等一行人潛入深海,遇見了各式各樣的驚奇。當鸚鵡螺號來到孟加拉灣海域,周遭盡是一片神秘銀白,凡爾納寫道:...
目錄
關於封面
海中世界無奇不有。隨著現代科技進步,科學家比過往更能深入探索廣袤海洋,並有驚奇新發現!例如圖中的斑馬章魚(wunderpus octopus),幼體呈透明,成體轉為淡紅或鐵鏽色,並帶有白色條紋。成體長度僅約23公分,棲息在淺水域的沙中,可改變外觀以抵禦掠食者。
特別報導
34 透視深海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機器人學、感測技術和基因組學持續進展,科學家探索深海屢有所獲。研究顯示,這片疆域比原先想的更加生氣蓬勃、複雜細緻。
36 乳白海神秘幽光
文/尼修斯(Michelle Nijhuis))
150 年前曾有船員記錄,遇見蒼白詭譎的乳白海,倏忽來去,留下世紀之謎。近幾十年科學家利用衛星觀測海面顯現的大片光源,逐漸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46 探測海底每一寸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積極探測海洋的行動,加上高科技測繪技術,不斷發現海底各處的驚人構造。
54 全球最大通勤潮在海裡
文/柯瑞吉(Katherine Harmon Courage)
數以兆計的微小浮游生物有可能相互協調晝夜垂直遷徙,這些團體行動影響著海洋生態變化與碳循環!
62 疾病療方海中尋
文/史東(Stephanie Stone)
海洋生物為了防禦病原體而製造出來的化合物,有望治癒新興疾病與癌症,甚至解決抗藥性危機。
72 台灣新藥藍海
文/鄭源斌
海洋獨特的環境造就具有潛在療效的天然物分子;台灣環境四面環海,加上新穎的研究與養殖方法,具有開發海洋生醫新藥的優勢。
77 圖表看海洋動態
編輯/菲謝蒂(Mark Fischetti)
海洋看似平靜,在水溫、鹽度、溶氧量、含氮量等特性上其實充滿變化。
82 來自深海的啟示
文/向克(Timothy Shank)
從深海獲得的嶄新科學發現,不斷翻轉長久以來對生命的觀點。
太空科技
86 登月新商機?
文/波以耳(Rebecca Boyle)
預計今年底開始,多家私人新創公司將陸續發射商業太空船登陸月球,這能否開拓新興的月球經濟?
科學人觀點
6 TKTL1:決定人種存滅的關鍵基因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凡爾納的想像 文/林一平
10 讀者論壇
12 科學人新聞
眼睛是大腦之窗|刺絲胞的另類發射機制|寄生蟲很挑腸道|無色求生存|量子突變|一覽世界科技進展|強化記憶的睡眠腦波|樹蕨基因組為何龐大|從冰層振動監測火山|科學剪影|微流體纖毛晶片
形上集
26 朝永振一郎揣測包立的遺憾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28 突變,變、變、變 文、圖/陳文盛
談心說理
30 情人鼻中嗅西施 文/曾祥非
機器思維
32 微程式設計之父──威爾克斯 文/林一平
專家看新聞
92 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文/普林斯坦(Mitch Prinstein)、伊瑟爾(Kathleen A. Ethier)
科學佐以詩文
94 氣凝膠:五行詩 文/諾瑞斯(Christopher Norris)
健康與科學
96 口渴:我們所不知道的事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攸關心智
97 農耕方式影響子孫創意 文/塔漢姆(Thomas Talhelm)
科學焦點
98 科學家與政策建言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
科學人書摘
100 調節情緒妙招:再評估 文/摘自《情緒的三把鑰匙》
科學人關鍵字
104 生物發光 文/彭琬芸
圖表會說話
106 口服墮胎藥的作用機制 文╱沙提雅納拉亞納(Megha Satyanarayana)、圖表╱舒瑪克(Mesa Schumacher)
關於封面
海中世界無奇不有。隨著現代科技進步,科學家比過往更能深入探索廣袤海洋,並有驚奇新發現!例如圖中的斑馬章魚(wunderpus octopus),幼體呈透明,成體轉為淡紅或鐵鏽色,並帶有白色條紋。成體長度僅約23公分,棲息在淺水域的沙中,可改變外觀以抵禦掠食者。
特別報導
34 透視深海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機器人學、感測技術和基因組學持續進展,科學家探索深海屢有所獲。研究顯示,這片疆域比原先想的更加生氣蓬勃、複雜細緻。
36 乳白海神秘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