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從內在改造避免分心
科技進步,帶來了生活更便利,但是我們工作更有效率了嗎?我們更滿意目前的生活嗎?疫病期間,許多人沒地方去了,少了社交聚會,多出來一些跟自己相處的時間,但你因此更專注了嗎?
史丹佛商學院教授尼爾.艾歐曾出版探討打造熱銷上癮商品的書《鉤癮效應》,成為矽谷新創公司人手一冊的寶典。但有感於生活充斥著愈來愈多導致分心的產品與誘因,我們的生活愈來愈傾向於獲得即時滿足,他決定站在普羅大眾的立場,研究如何在吵嘈的生活中保有專注力。於是與他時間管理、行為設計學同伴李茱莉共同出版了《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一書,他發現阻斷外在誘因(例如關閉手機通知)只能治標,我們很快便會開始尋找其他的分心替代選項。唯有從內在誘因著手,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如何從內在誘因著手防患分心,有四個步驟教你從分心到心無旁騖。
⑴ 認清分心源自擺脫不適感的心理欲望。我們的行為動機,10%源自追求享樂,90%源自逃離不適感覺。「分心」往往是因為眼前任務讓我們產生棘手、無趣等負面感受,因而想要逃離。忽視內在因素,一味斷絕外在的分心誘因,正是我們反覆徒勞的主因。
⑵ 規劃時間做你想要做的事。我們永遠都在為不適感尋求即時解藥,為這一股衝動規劃一段發洩時間。像打電玩這類被視為分心的行為,只要是在規劃的時間內進行,其實也就不會打亂我們做真正重要的事。在工作分身乏術之際,我們最珍貴的人事物,卻經常受忽視而只能分配到我們的殘餘時間裡,許多親人的親密關係就是這麼被「餓死」的。試著把與珍視人事物的相處,訂定成行事曆上的例行公事,我們就能免於憂心人際的惡化,而更專注在眼前的任務上。
⑶ 檢視並排除多餘的外在誘因。進行中的任務若是被外在誘因打斷,等我們再度回到正軌,就必須加速以彌補浪費掉的時間,壓力和挫折感於是產生。因次靜下心來想想,甚麼是我們該排除的外在誘因?是哪個APP、不當的朋友與聚會、壞習慣、重複的錯誤?善加管理你就會多出許多時間。
作者同時提出運用三種協定,可以維持一貫的專注力。
❶ 費力協定:我們為避掉分心所必須承受的社會壓力。透過專注力工具、和朋友互相監督等方式,可以大幅增加分心的阻力。
❷ 代價協定:比起追求收益,研究顯示我們有更高的動力去迴避損失。運用金錢作為賭注,替你的分心標上一個會令你心痛的價格,也可以增強我們對分心的抗體。
❸ 身分協定:預先改變自我認同的設定。就像是素食者不吃肉、穆斯林不飲酒、猶太教徒不吃豬肉等一樣自然,這是身份的改變,如此把自己定位成特定的「心無旁騖者」,也將透過固定儀式來強化專注的自我認同。
想像是一項不可思議的能力,如果你能夠把你的意念和企圖付諸執行,工作的時候會變得多有效率?會多出多少時間可以跟你的家人相處或從事你喜愛的活動?你會變得多快樂?分心其實都是自找的,從今天開始讓自己更專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