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時代(人)所創造的!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選書標準, 《閱讀之旅》論及的一兩百本書, 是為今天這時代的大眾而選, 有這一代共同的情感、品味、理想和記憶, 可以視為二十世紀末 台灣社會諸多生命典範 自我回顧最珍貴的剪影!
作者簡介:
陳義芝,1953年11月四日生於台灣花蓮。1972年開始投稿,以詩和散文為主。文筆融合古典、現代,求新求變,持續不懈。早年參與《詩人季刊》、《聯合文學》、《聯合報‧讀書人》創刊編務,現任職於聯副。為中堅代重要詩人。
陳義芝著有詩集《青衫》、《新婚別》、《不能遺忘的遠方》等五種,散文集有《在溫暖的土地上》,評論集《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國新詩選注》,另編有《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及《簷夢春雨--- 當代台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集》。作品曾獲新聞局圖書金鼎獎、時報文學推薦獎等多種獎項。
章節試閱
第一篇
■蔡素芬
沒有邊界的讀書人
許倬雲談讀書
訪問時間:八十六年四月三十日
訪問地點: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訪問人:陳義芝、蔡素芬
許倬雲謙稱自己讀書一向是「沙金來揀我,不是我去揀金揀沙」,他對於讀書有幾句話:「不要認為天下的責任都在你肩上,也不要想成為大師。拿心智活動當玩智慧遊戲一樣,用有趣的方式去尋找各種方向。」
史學家許倬雲教授剛結束一場會議,趕來赴訪談之約,他神情愉快,雙手拄單杖,在他擔任董事的「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明亮的訪客室裡,親切的招呼我們。
他雖然天生雙手手掌內屈,雙腳無踝、足背向地,長期的借助手杖行走,但起坐間的動作和他的言談一樣乾淨俐落,讓人很明顯的感到時間的效率早已成為他的一部分,我們的訪談也被他的明快帶動,開門見山直指問題。
義芝有備而來,在一連串與閱讀有關的問題之前,他先追溯源頭,問他相對於行動空間的拘束,如何打開心靈的空間。
於是在這個朝陽晃亮的上什,我們有幸坐在歷任台大歷史系主任、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美國匹茲堡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教授,一九八○年榮任中研院院士,蜚聲國際的史學家面前,聆聽他對讀書的獨特經驗和見解。
因行動不便而得到閱讀的自由
小時候,在大家族眾多堂表與親兄弟姐妹間,只有他因無法走路而不能上學,需人扶持和無法去外頭和兄弟自在玩耍,是他身體行動上極大的痛苦與不便,但在心理上,他的家庭從來沒讓他有過受歧視的感覺,十五歲才上學,也使他沒有機會去學校受同學歧視,所以行動的不便不但沒造成他心理的障礙,反而因枯坐家中而獲得閱讀的自由。
「十五歲前,在家裡抓到什麼書就看什麼書,沒有正常的學習課程,雖然沒機會學物理、化學、數學等,但我反而獲得無拘無束的閱讀自由。」許倬雲形容家裡的藏書,「若不是抗戰,我家裡的藏書極多極多。」但即使是抗戰顛沛流離,書籍散失,他光看父親書架上永不缺乏的文史、地理、國際情勢等種類繁多的書籍,也夠成就一生閱讀的堅實基礎。從完全看不懂到產生興趣,他認為是無法上學衍生的機緣。
從認識第一個字開始,家裡並沒有特別為他請過老師,完全是他摸索出來,「我從來沒有認過方塊字,家裡桌上時常有書,摸一回兩回,加上主動發問,兄姐隨機指點,就這麼開始讀起書來了。」
從自己摸索認字到閱讀整部書籍,過程極快,他文言與白話文並進,十歲已能和父親討論古文,也由於沒上學,而有更多機會跟在父親身旁受教,涵養知識胸懷。他回憶十一、二歲時,跟隨曾擔任海軍將領的父親在重慶南山,兄姐皆住宿學校,只有他夜晚與父親同室讀書,一燈如豆,父親會擱下書來,詢問他懂不懂書中所言,他凡有不懂便請教,父親馬上他為解釋並打開世界地圖,隨機教導他國際情勢,分析地形戰線,講解戰艦功能與港口情勢;世界的汪洋大海與歷史視野在他少年的胸臆成形,這段燈下課子身影,成為他終生受益的知識源頭。
因為這段自由閱讀的機緣,許倬雲很豁然開朗的說,天生的肢體障礙,對他而言,「是倒楣,也是不倒楣。」
讀書如野戰沒有常法
十五歲回江蘇,投考無錫東林書院旁的輔仁中學,入學考試科目,國文歷史地理皆考高分,其他科目考零分,學校想收他,省教育廳不通過,姐姐許婉清當時在南京當律師,特別為此寫呈文給省教育廳,要求讓他試讀,母親也親見校務主任商談試讀的可能性,許倬雲當面允諾校務主任,「第一次月考全部科目及格」。得到許可後,他加強理化數學,果然第一次月考全部科目及格,成為正式生。
話題到此,義芝問許先生贊不贊成現在的教育體制面對許先生這樣有某方面長才的人,是否也該有破格錄取的彈性,可是他也強調:「我可是立下﹃軍令狀﹄的。」
許倬雲形容自己讀書像打野戰,沒有常法,沒有特定範圍。以十五歲以前極少接觸的數學為例,他在考大學時,是拿了本難題題解躺在草地上當小說看,看問題的關鍵,而不是靠死背和演算,他以為以背題目的方式讀數學徒勞而無功。這種著重貫通性、融會性的讀數學法,和他讀其他書籍一樣,都有一種自然天成的氣候。他詮釋自己的讀書方式是「沙金來揀我,不是我去揀沙揀金。」對於看過的書籍內容,「能記的就記得了,忘的也就算了。」這樣隨興的閱讀法,略使我們驚訝!他不以苦讀強記累積博學,而是以大量閱讀製造與沙金相迎的機會。以讀小說和雜書為例,在十五歲以前他讀遍了中國傳統舊小說,「什麼古古怪怪的小說都看過。」義芝隨機抽問了《東周列國志》,他極快反應:「那本書寫得壞透了。」
許倬雲對國劇的著迷,和他讀舊小說有必然的淵源,但和戲劇結緣,主要是從書中對戲劇有了認識。他回憶大約九歲時,因戰亂,家裡房子給炸得精光,只一部《大戲考》沒炸掉,一年裡無事可做,專看《大戲考》,奠定了他對國劇的深刻了解和深情不移。《大戲考》衍生出對元曲的興趣,從元曲往上看唐宋詩詞。戰後遷返江南,江南隨處可得彈詞說書的書籍,他隨手拿來便看。在詩詞方面,最喜歡蘇東坡、辛棄疾、陸放翁的作品,元曲則推崇四大家,尤其是關漢卿。這幾位文學大家的作品,他至今仍保持閱讀。
在眾多的書籍中,他對武俠小說情有獨鍾,他追憶大概啟蒙書是武俠小說的關係,從第一本閱讀的《武當劍俠傳》到後來讀金庸,從唐朝到清朝劍俠,他說:「大概有名的武俠小說,少有未讀過的。」他喜歡書裡的熱鬧氣氛和英雄氣概,至於對劍俠的渴望,他自知身體的限制,始終仍以欣賞為主。
其他如科幻小說、偵探小說,有空便看,沒有特別的閱讀時間、地點。
以史學為志吸納韋伯理論
由於多年對史地的偏好,和就讀輔仁中學時,受校旁東林書院不談空論的實學傳統影響,師生都對國史十分重視,老師推薦他讀錢賓四先生的《國史大綱》,中學生自己看《國史大綱》,程度超越同儕甚多;江南有史地三顧(顧棟高、顧炎武、顧祖禹),他受他們著作的影響,在史地方面特有興趣。
考台大時,同學的母親替他報考,建議他:「你手腳不好,讀好英文,在家做做翻譯就可以過日子了。」他言聽計從進了外文系,但當時文學院院長的史學家沈剛伯先生和歷史系系主任兼教務長劉崇鋐先生,注意到他史學的長才,鼓勵他轉歷史系。轉系後,追隨李宗侗、李濟、芮逸夫、凌純聲、董作賓諸位老師讀上古史。大二升大三暑假,芮逸夫老師教他做《左傳》人物譜系。整個暑假,在高雄溽熱的天氣裡,他雙腳浸在水桶中消暑,埋頭把《左傳》從頭翻到尾,一個名字一個名字摘下做譜系。他說那個暑假把《左傳》翻了好幾遍,因為「一個人有幾個名字,一個名字有幾個人」,做譜系殊屬不易,但也獲益匪淺。大四時,李宗侗老師教他讀孫詒讓的《周禮正義》,既讀正文又讀註釋,整整讀了一年。《左傳》是春秋史、先秦史的根本,《周禮正義》涵蓋了經傳、卜辭、經文等,對這兩本書所下的功夫,促成他一生研究上古史。他神色一轉,口氣由輕鬆轉為嚴肅的說:「讀這些書就不是閒讀書了,是認認真真的讀。」我們詢問讀這些書的過程,遇到艱深,如何尋找了解,他瞪大了眼,理直氣壯的說:「我現在還讀不懂啊!」讀書做學問的態度,在這句話裡已昭然若揭。
台大文學院畢業,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碩士畢業生後,許倬雲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繼續攻讀史學,這段時期接受較多理論的訓練,思想體系的建立深受韋伯(Max Weber)理論的影響。韋伯理論的基本問題在問「為什麼資本主義在西歐出現」,他從韋伯書中習得「假想的形態」,「有一套假想的通性後,才能發現某一個個別史事的特性,和學數學一樣,有假想形態才有真實形態與假想形態之間的差距,找出這個差距,就是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的工作,才能解決事情為什麼如此這般的進行。如果沒有假想形態,就只是描述事情,抓不到重點。」在這套理論下,許倬雲自成思想體系,於歷史與社會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前後出版了十餘本中英文論著,中英文時事評論也散見報章,為關心歷史社會的人士所珍視。
「江山代有才人出,江山代有題材出」
許倬雲和現代文學的淵源也極早,從小即遍讀五四以來的重要文學作品,他聲稱是「瀏覽」,自謙沒有花過功夫,還加註解:「除了《左傳》、《周禮正義》外,其他的書都沒有花過功夫。」這是他極謙懷的說辭,他讀書種類的龐雜,已經奠下了融會貫通的功力,與我們談現代文學,所舉作品與作家,皆一針見血看出脈理,譬如以三○年代作家為例,他喜愛沈從文,因為「沈從文筆墨不浪費,感情真摯」。
在台大讀書,曾是文藝青年,與余光中等人交往。當時每個月公費三十五元,勉強過日,為了賺取零用錢,寫了不少稿子賣給張道藩先生所辦的文藝協會,詩、散文、劇本。樣樣都寫,也都賣成,他笑稱寫詩最划算,一首詩可賣十元,在當時算是十分優渥的收入。而那些有時以本名有時以筆名發表的「少作」,如今已散失,一篇不留。他因自覺興趣在史學,就專心從事史學研究,而對當初一道寫詩的余光中,他推崇備至,讚賞余光中詩作越寫越好,他望塵莫及。
對於台灣近年興起以情慾論述、同志議題為題材的寫作趨勢,許倬雲表示:「江山代有才人出,江山代有題材出,各領風騷數年也罷,十年也罷,過去忽略的角落,有人去找出來是好事情。」「我不覺得任何人有權利去干涉別人要說什麼話。」
至於平時讀書,或有友人相送,或從報章雜誌獲得訊息。大都時候是從圖書館(他教書的學校或做研究的機構都有藏書很豐富的圖書館)架上撈本書來,吸引人就讀下去。他讀書的速度極快,「有時人家以為我只是翻過,其實我已經讀完了。」他讀書也沒有定規,「沒有地點的選擇,沒有氣氛的培養,沒有時間的偏好。」讀書儼然已成生活。
「沙金來揀我,不是我去揀金揀沙」
問他專治上古社會,對照今之社會,有何感觸。他說:「讀史的人見怪不怪,幾千年來,人沒有進步,弱點與優點大略相同。始終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人性的醜惡。」他以「動態的趨衡」來解釋歷史在尋找恆態,卻永遠尋不著,其中有種種變化一直在進行。在這尋找恆態的動態中,時代沒有所謂變好變壞,今日我們歷歷可見之時代悲嘆,數千年前即已出現,每個時代永遠有失序與整理秩序的過程。
由此,我們鑑於歷史以人為主體,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話題轉到古今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許倬雲對知識分子有極精闢獨到的解釋,他認為「知識分子」已經逐漸沒有了。「這四個字起於知識被少數人專有,這些人特定的任務,當知識擴散到每人都可擁有時,就不應再有所謂的知識分子。但在知識是專有時,由於擁有知識特權,所以有知識權利附帶而來的責任感。比較理想的知識分子是將他的知識用做公器,而非私用,所以知識分子除了有自我良心外,也要做為社會的良心。」他認為現代知識擴散後,相較於過去,如果還要使用知識分子這個詞,那麼少數真正的知識分子擁有的知識特權小了,但責任還在;少數真正以知識為志業的人,是走在拓荒的前端,將人類知識的領域逐漸推向未知,既具有這特權,就應當有責任。現代因教育普及,受知識的人士大部分是專業人士,而專業人士是將已有的知識付之實用,為社會服務。他嚴格區分現在大多數的教授、作家、醫生、工程師等都是專業人士。「知識開拓者和知識推廣者、使用者之間的界線很模糊,有些人是重疊的(overlap),重疊區位的寬窄看個人自己選擇的方向。」因此,受過高深知識的專業人士,是否能成為一位知識分子,在於自己能否選擇成為一個知識的開拓者,擔負起拓展知識的責任。「真正的知識分子,他的國不在掌聲,他的國在推廣知識領域時的工作,對知識時刻質疑,時刻尋找。」
許倬雲雖然謙稱自己讀書一向是「沙金來揀我,不是我去揀金揀沙」,但對知識分子的深刻剖析,彌足了解他對金沙獨具慧眼。他對於讀書有幾句話:「不要把讀書當負擔,要當興趣。」「不要認為天下的責任都在你肩上,也不要想成為大師。拿心智活動當玩智慧遊戲一樣,用有趣的方式去尋找各種方向。」他認為一旦想成為大師,就陷入框框裡了。他也認為今日的想法可能被明日所得的資料推翻,所以他的讀書與對知識的追求沒有設限,沒有邊界,自在從容,他所說的「沙金來揀我」,想來是體認知識之無界,而欣然迎之吧!
第一篇
■蔡素芬
沒有邊界的讀書人
許倬雲談讀書
訪問時間:八十六年四月三十日
訪問地點: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訪問人:陳義芝、蔡素芬
許倬雲謙稱自己讀書一向是「沙金來揀我,不是我去揀金揀沙」,他對於讀書有幾句話:「不要認為天下的責任都在你肩上,也不要想成為大師。拿心智活動當玩智慧遊戲一樣,用有趣的方式去尋找各種方向。」
史學家許倬雲教授剛結束一場會議,趕來赴訪談之約,他神情愉快,雙手拄單杖,在他擔任董事的「蔣經國...
作者序
序一
序一‧讀天地、讀萬物、讀人生
——關於《點燃知識火炬——閱讀之旅》■林澄枝
曾經有一位西方學者預言:由於電子媒體的發明,平面印刷將於二十世紀中葉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如今二十世紀已近尾聲,世界出版市場及印刷業,很顯然的,並沒被這個預言所料中。不僅如此,目前在網路最先進發達的美國,甚至出現這種趨勢:很多雅痞及高級知識分子,由於已厭倦及沒有感情及人性的電腦網路,他們的閱讀行為反而轉往平面印刷,品味也朝向更精緻化的訴求;另一方面,法國在去年亦曾做過一個民意調查,發現一般法國人認為最高層次的文化行為是閱讀。
基於上述兩項佐證,我們可以這樣說:閱讀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簡便的一種親近文化的行為。想想每個人小的時候;最高興的事就是愛聽大人講故事,而且百聽不厭;等稍稍長大,就看寓言和童話故事;更大些則讀詩、看小說;成年後,就閱讀各種評論,並以政經、科技、哲學、藝術的書刊為主,如此耳濡目染,日積月累,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就於焉形成,歷來古今中外的偉人,莫不經由飽讀詩書與歲月的淘洗,加上心靈思維的反芻,才錘鍊出自己名垂千古的成就。
「點燃知識火炬——閱讀之旅」,就是海內外各界社會賢達的讀書經驗談,自八十五年十二月在聯合報副刊登載以來,既叫好又叫座,這些人有老有少,來自各行各業,從不同的所學及專業背景談他們的讀書經驗,再經過採訪者的生花妙筆,每篇都是字字珠璣,擲地有聲,而讀者透過這些人的現身說法,若能用心體會,見賢思齊,必能一生受用無窮。
英國哲人摩爾曾說:「一間沒有書的房子,猶如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因此,書本猶如我們的心靈之窗,我們不能讓自己變成一間沒有窗戶的房間,不見天日,穢濁陰暗。所以不僅要買好書,更要讀好書,還要藉著閱讀,透過書來關照這個世界,透過書來讀天地、讀萬物、讀人生,讓生命的活水泉湧不斷,歷久彌新。
再過六百餘天,我們將正式邁入二十一世紀,過去歐洲各國為了實現終生學習的目標,曾把一九九六年訂為終生學習年,如今政府為了推動終生學習的理念,也將今(八十七)年列為我國的「終生學習年」。但是終生學習絕不是一年就可完成,我們應該效法古人「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將每一天都訂為自己的「終生學習日」,將每一年都訂為自己的「終生學習年」,用時時刻刻都在學習的精神,念茲在茲地為二十一世紀再締造一個文化的新紀元,以迎接千禧年的來臨。
序二
序二‧把人帶往遠方
■陳義芝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
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
把人帶往遠方
這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女詩人狄瑾蓀(Emily Dickinson)的詩,詩名就叫〈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詩中的遠方,因船而有天風長駐、波濤起伏的意象;因馬而有峰巒曠野、晴光連 的意象;因書和詩行,更令人聯想到桌燈、星月,一個無限神祕的國度。
那國度既是時間的遠方,又是空間的遠方;能把人帶往那國度的,是思接千載的文字、是視通萬里的詩行、是閱讀這一行為。
如果閱讀不迷人,不會有那麼多人燃薪映月、懸髮屏床地苦讀。我記得的讀書人,例如:鑿壁引光的匡衡,聚螢照讀的車武子,夜定舊說死於燈下的郭路,築「書巢」以自處的陸游,還有沙上習字的歐陽修,七月天露肚皮曬書的郝隆,寫〈送東陽馬生序〉的宋濂……。很多記載更顯示前賢的聰悟與勤勞:「讀書五行俱下」、「過目即成誦」、「據鞍讀書至迷失道」、「夜不就席者數年」。我嘗想,我們不見得生為奇才,也未必具有超人的苦行毅力,但響往厚實、擺脫平庸的人生追求,和古人並沒有什麼兩樣。
我記得年少時,在禁閉而僵化的教育機制下,最可紀念的就是「竊讀」的樂趣了——《三國演義》是在昏暗的蚊帳中,《金瓶梅詞話》在校園水銀燈下,《性史》偷偷在夜市書攤旁……一點一滴的文化神韻不知不覺在心中成形。緊接著就展開了「新潮文庫」的時代,從十六歲生日買給自己的尼采《瞧!這個人》,到佛洛姆的《人類新希望》、湯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波特萊爾的《巴黎的憂鬱》……
一九七三年我入伍前,頗有幾個「同黨」,閒時樂道《夢的解析》和《未來的衝擊》。一小撮人暗中較勁,誰若沒有東翻西探的閱讀習慣、不能從書中偷得一招半式,清談的江湖他是很難混的。
類似的閱讀歷程,這一代知識分子誰沒有?有些閱讀更映照出個人在大洪流中非凡際遇的身影,尤足以為今之青年朋友參照、啟發。聯副因此與文建會聯合策畫了「閱讀之旅」這樣一個專輯,在大約一年的時間中,訪問了五十位不同領域(含學術研究、文學創作、藝術表演、政治、宗教、體育界)的傑出代表,談讀書的方法、方向、啟蒙與發展。作為一個專題策畫人和訪問者,我是深深地感激他們不藏私地為大眾指引出一條親近智慧的路。這一系列專訪除了受訪者的淵深、情趣,還有一點值得稱道:執筆者幾乎都是卓然秀異的創作者,敘事生動、邏輯清晰,能以優美的文采突出受訪者的氣質個性。像隱地、亦耕、蔡秀女的「跨刀」走訪、葉紅媛的「客串」執筆,以及羅任玲、紀大偉、鍾怡雯、孫梓評各承擔三至四篇的幫助,還有蔡素芬、葉姿麟、陳玉玲、陳麒仰……許多朋友投注心力,謝謝大家的同台合作。
一九六八年彭歌曾翻譯美國圖書館學家唐斯(Robert B. Downs)的《改變歷史的書》,以十六本書的討論,作為了解近四五百年來西方文明發展的依據。同樣的訊息(文化指數)也在《閱讀之旅》這本書中,五十位「名人」舉述的書,未必是最偉大的書,但絕對是有用的、可以伴隨成長、不斷重溫的書;未必是專業精深的知識,但絕對是易於感受、閱讀、開啟我們人文信仰的智慧。
書是時代(人)所創造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選書標準,《閱讀之旅》論及的一兩百本書,是為今天這時代而「遴選」,有這一代人共同的情感、品味、理想與記憶,可以視為二十世紀末台灣社會諸多生命典範自我回顧最珍貴的剪影!
為了使讀者在展卷前有一整體認知,也為了閱讀各家有一對比的趣味,我特別從每一位受訪者的訪談中,抽舉一本(或一種)影響他至深的書,列述於後:
林澄枝 《紅樓夢》
林懷民 海明威作品
陳水扁 《丹諾自傳》
陳維昭 《人生的光明面》
楊 牧 中國古典著作
吳念真 柏楊版《資治通鑑》
余秋雨 雨果作品
余光中 作家、畫家傳記
龔鵬程 兒童版《孔子傳》
劉鳳學 《史記》
蔣 勳 《史記》
楊惠姍 美術館展品
李家同 推理小說
趙少康 《水滸傳》
鄭樹森 冷僻的書
金 庸 閒雜書
鄭志龍 《三國演義》
陳映真 《吶喊》
齊邦媛 《戰爭與和平》
聖 嚴 《人類的故事》
姚一葦 《大眾哲學》
馬水龍 巴哈與貝多芬作品
曾永義 《莊子》
馬英九 《新人生觀》
張大春 經典作品
許倬雲 《左傳》
黃光男 《湖濱散記》
李瑞騰 《文心雕龍》
小 野 《傳統下的獨白》
賈福相 《易經》
朱德庸 歐美漫畫
施明德 《歷史之研究》
施叔青 魯迅小說
羅文嘉 《政治是一種志業》
曾濟群 商務「萬有文庫」
邵玉銘 《約翰 ‧ 克利斯朵夫》
余英時 《資治通鑑》
楊昌年 《水滸傳》
魏海敏 高陽小說
李歐梵 《莫泊桑全集》
杜忠誥 《曾文正公家書》
漢寶德 建築家萊特作品集
李亦園 《平閩十八洞》
張 默 「世界散文隨筆精品文庫」
王浩威 《紅樓夢》
林文月 日本「岩波文庫」
李豐楙 《楚辭》
邱坤良 《三國演義》
黃碧端 《莊子》
◆ 弦 《快樂王子》
這些人與這些書,各有不同的機緣、背景;各人讚嘆的文采、情懷、語氣、腔調不同,接觸的年齡也不同,但終於同樣到達了我們羨慕的遠方!
序一
序一‧讀天地、讀萬物、讀人生
——關於《點燃知識火炬——閱讀之旅》■林澄枝
曾經有一位西方學者預言:由於電子媒體的發明,平面印刷將於二十世紀中葉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如今二十世紀已近尾聲,世界出版市場及印刷業,很顯然的,並沒被這個預言所料中。不僅如此,目前在網路最先進發達的美國,甚至出現這種趨勢:很多雅痞及高級知識分子,由於已厭倦及沒有感情及人性的電腦網路,他們的閱讀行為反而轉往平面印刷,品味也朝向更精緻化的訴求;另一方面,法國在去年亦曾做過一個民意調查,發現一般法國人認...
目錄
閱讀之旅〈下卷〉目次
序一‧讀天地、讀萬物、讀人生林澄枝
序二‧把人帶往遠方陳義芝
2 許倬雲:沒有邊界的讀書人蔡素芬
14 黃光男:藝術家的文學天地陳玉玲
24 李瑞騰:攻城掠地莊宜文
36 小 野:閱讀是陽光、空氣、水王開平
46 賈福相:自然之子葉紅媛
58 朱德庸:圖象閱讀的魅力邱稚亙
68 施明德:囚室裡的春天羅任玲
78 施叔青:在窗邊閱讀的姊妹蔡秀女
90 羅文嘉:另類讀者魏可風
100 曾濟群:百川成海游宗蓉
112 邵玉銘:在歷史的沙河中淘金陳麒仰
124 余英時:哲人畫像葉紅媛
138 楊昌年:去天花板上一遊鍾怡雯
148 魏海敏:符號的演出唐蕙韻
158 李歐梵:一窺狐狸洞郝譽翔
168 杜忠誥:追尋天地間不滅的明師亦 耕
182 漢寶德:遨遊建築天地間毛 羽
194 李亦園:從泥土中生長的智慧陳麒仰
204 張 默:詩田農夫孫梓評
216 王浩威:狂熱閱讀分子鍾怡雯
228 林文月:在沒有疆域的國度莊宜文
242 李豐楙:雜學博通的「六合」謝聰輝
254 邱坤良:邱坤良的「民間性」閱讀鍾怡雯
266 黃碧端:書海有魚,其名為鯨陳大為
278 ◆ 弦:烽火與鄉愁之必要羅任玲
閱讀之旅〈下卷〉目次
序一‧讀天地、讀萬物、讀人生林澄枝
序二‧把人帶往遠方陳義芝
2 許倬雲:沒有邊界的讀書人蔡素芬
14 黃光男:藝術家的文學天地陳玉玲
24 李瑞騰:攻城掠地莊宜文
36 小 野:閱讀是陽光、空氣、水王開平
46 賈福相:自然之子葉紅媛
58 朱德庸:圖象閱讀的魅力邱稚亙
68 施明德:囚室裡的春天羅任玲
78 施叔青:在窗邊閱讀的姊妹蔡秀女
90 羅文嘉:另類讀者魏可風
100 曾濟群:百川成海游宗蓉
112 邵玉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