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特別推薦:
詩人的戰鬥位置——序《詩所教我的事》 吳易叡
易澄要出書了。
出書這件事情對於整個人際網絡、意見的表達被「臉書(facebook)」佔據的狀態下,顯然過氣了些。
易澄身為醫生、部落客、3C產品愛用者,對於臉書執著其實也是不落人後的。只不過在這個虛擬社群裡,所謂藝文圈聯絡人們在看板上錙銖文句,不問人間時,易澄的意見總是有點嚴厲。他寫進這本散文集裡的文章,也同樣令人難以消化。
這些文章包含了部落的觀察、移民問題、公共衛生、歷史社會意識等。坦白說,我會告訴讀者說,這本書並不好看。不好看,在於它沒有輕飄飄的文字。不好看,在於它沒有對任何的人物或事件給予單面的評價。它們不光是文學的,更是歷史的、社會和人類學的。
這個和主流文壇不對譜的特性,是易澄身為執筆者所堅持的位置:所謂「作家的戰鬥位置」。這本書的文章可以說是易澄從大學時期、醫院實習、當兵,以及住院醫師訓練的各個階段裡所經歷的各段生命史的集結。這些林林總總的生命事件,訴說著易澄在醫學之外的種種參與,這些參與不若平常高舉「醫學人文」的人對於格調或是教養的自慢,而是一個堅持文學價值和功能的行文者,自然而然從事的社會實踐。
在易澄所書寫的各種社會參與經驗裡,他是不哲不扣的局內人,但是他卻經常以局外人的眼光對自己進行批判。比如身為精神科醫師,他坦白自己身為水患旁觀者的束手無策;身為背包客,他不刻意營造,反而批判所謂的異國情調;他在當實習醫師時往返於樂生療養院與南部的醫學中心,在現實與理念間看見權力、人性、利益之間的糾葛與無奈。
除此之外,易澄的散文反映出了當代書寫者的實際處境:移動。他的文字沒有許多文青擅長的感懷,也沒有市面流行的英雄所見。他不蹲踞任何一個認同,但用或遠或近的鏡頭,時而聚焦某個主題,時而刻意讓主題模糊,帶讀者留意在主體周遭被忽略的光暈。他旅行的目的地或許沒有那麼特別,但是他都會去一些熱門景點的冷門角落,而在那些角落裡,他用冷眼凝視那些被炒熱的話題。身為醫生、詩人、公共事物的參與者,他以自己獨特位置,連結了猶太大屠殺和八八水災,黏合了他人的受苦和自己身涉的,造成苦難的結構,造就了一種特別的說故事的方法。
最後,風格。詩是關於風格的。也許我一再地提醒讀者,易澄文章的精髓是必須剝除文藻的外皮才能顯影,但是他的文采卻紮實地源於高雄醫學大學的阿米巴詩社。擔任社長的那幾年,他努力地活出了老阿米巴們約莫二十年前集文學、行動於一身的文學實踐方式。阿米巴原蟲,這隻沒有特定形體的病原蟲,揭示了阿米巴詩人們不刻意定義自己的特性。在書中易澄也提到了,那豐富了他對於醫學的想像的,是重考那年怎樣也料想不到的,在南陽街頭醫學系紅榜與現實人生之間的巨大張力。這股張力所帶來的倉皇,最後造成了他的毅然決然,也實現了他的文學。
我不在意這本書在書店裡能夠擺多久,位置明不明顯。但我相信易澄比較在意的是,讀了他的書的讀者,能否有天能在他揭竿擊鼓的街角,放下書本,加入他的游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