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瑞秋藉著《涅槃之前》這本書,傳遞了這項重要課題:一個人最好的導師,就是存在心中的那股正念意識。
──一行禪師
透過作者敏銳的觀察,為許許多多與她有著相同疑惑的人,提出種種人生無法迴避的命題,本書正是其不斷努力的珍貴履痕。希望有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讓世界更加光明美好!
──地球禪者 洪啟嵩
很高興看到這本書的中譯本能在台灣發行,作者忙碌的生活,正是現代人的寫照,期待這本書能幫助大家像作者一樣,透過佛法融入生活,讓我們的心更自在、更喜悅,讓我們的生命更圓滿、更幸福!
──覺性地球協會會長 龔玲慧
紐曼這本淺顯易讀且內容有趣的書向我們透露了,天底下有許多方式可以構築一個有價值的生活,但不論採行哪種方式,全心全意地傾聽、活在當下以及不執著於自己的評斷,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或許她的確還沒到涅槃階段,不過也接近了。
──蘇珊.德葛蘭恩(Susan DeGrane),《書單》雜誌(Booklist)
一篇坦誠、實用、迷人又有助益的生活故事。
──傑克.柯恩菲爾德,《用心之路》(A Path With Heart)作者
與一位禪學大師和一位憤世嫉俗又身心俱疲的新手媽媽相遇,會撞出什麼?這本可愛的書會讓你開心大笑、讓你記起少對孩子大吼大叫,也會讓你想要去發現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優雅時刻。
──艾耶蕾特.瓦特曼(Ayelet Waldman),《壞媽媽》(Bad Mother)作者。
瑞秋.紐曼以幽默、熱情與歡樂的心情與筆觸,將具有數百年歷史的佛教智慧詮釋轉化成現今忙碌眾生的有用工具。這就是現代的正念。
──瑪西.胥墨夫(Marci Shimoff),紐約時報暢銷書《沒有理由,就是開心》(Happy for No Reason)作者
一本清新、生動、溫暖、有趣又珍貴的書!把這本書收藏在書架上,應該是件很開心的事!
──席維雅.布爾斯坦(Sylvia Boorstein),《快樂是內心的工作:過個快樂生活》(Happiness Is An Inside Job: Practicing for a Joyful Life)作者
只要你曾因同時處理兩件事情而分身乏術,那麼《涅槃之前》一定會引起你的共鳴。這是本很重要的書,但讀起來卻很歡愉。闔上書後,我覺得自己得到了安慰、神清氣爽,而且受到鼓勵,想要走出去為這個世界增加更多的良善。
──提莉安.史坦貝克(Tirien Steinbach),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倡議法律正念機構(Berkeley Initiative for Mindfulness in Law)員工
在冥想的實踐以及真正瞭解冥想融入日常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兩件事情上,瑞秋.紐曼提供了精彩高見。這是本很棒的書,一本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平衡點,並在找到平衡點後,同時尋獲平靜的心情與清明的頭腦的書。
──夏倫.薩茲伯格(Sharon Salzber),《真正的快樂與仁慈》(Real Happiness and Lovingkindnes)作者
推薦序
一行禪師
過去十年間,瑞秋.紐曼幫我編輯了二十多本書。謝謝她用清晰、正確且值得信賴的方式,把我的法理、風格、意見以及意欲傳遞的訊息,轉達給成千上萬的讀者。我衷心感激她精熟的工作能力與付出的心力。在這段時間裡,她學到了一門至關重要的課業:不要受限於法理的框架,要讓那顆領悟的的心引導自己的路。瑞秋藉著《涅槃之前》這本書,傳遞了這項重要課題:一個人最好的導師,就是存在心中的那股正念意識。
在《了知捕蛇善法經》中,佛陀說,
山溪暴漲氾濫,成為一條夾碎岩帶礫石的洪流,意欲過溪的人會這麼想,「能夠最安全度過這條洪溪的方式會是什麼呢?」評估現況後,這個人可能會決定撿拾一些樹枝青草,編成一艘木筏,划到對岸去。上岸後,這個人又可能會想,「我花了這麼多時間、精力編筏,這艘筏是件珍貴的財產,我要帶著它繼續下面的旅程。」如果這個人把筏扛在肩上或頂在頭上上路,你覺得這是明智之舉嗎?我曾經多次提到木筏這個教訓,就是為了要提醒大家,捨棄所有真正的法理是多麼重要的事情,遑論那些根本不是真正法理的道理。
瑞秋的旅程中,滿是她對每天生活裡悲喜哀樂的感激,毫不矯情。她的這趟旅程,也是在面對必然的老化與死亡時,發現自己多了一點平和心態的故事。很多人都怕老,有些人怕老比怕死更甚!不過我發現,老是一件彌足珍貴的事情。人會變得更平和、走得更慢,也因此可以享受到比年輕時更多的樂趣。萬事不急。一切慢慢來。人可以細細品嚐每天生活中的每一刻時光。
老,還可以給你機會練習如何擁有勇氣,面對終將來到眼前的死亡。在練習認知自己所恐懼的事物同時,你會開始意識到自己還活著,以及原來自己還有如此多可以珍惜、享受的東西。然後你就會知道應該如何行事去讓人開心。不管走到哪兒,你都會隨身裝載著許多人的快樂。你會知道如何去欣賞與享受陽光、茫霧、空氣、水。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如果你能深切地去瞭解死亡,真正看到你、我以及萬事萬物無生也無死的本質,那麼你才是真正在過著值得活的生活。
就在這一刻,你、我身上有許多細胞正在死亡。我們沒有時間幫他們舉行葬禮,因為死亡的數量實在太大。同時間,也有許多細胞正在出生,我們依然沒有時間為他們歡慶生日。沒有出生就不會有死亡。某物的死亡也是某物的出生。如何利用這樣的認知去圓滿地活出每一天,《涅槃之前》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在這忙忙碌碌、紛紛擾擾之中,我們仍有可能歡慶無數種可能的當下。
一行禪師於二○一二年六月
推薦專文
生活中的禪道
地球禪者 洪啟嵩
本書是作者在個人的生活實踐中對修行的體悟。她在一行禪師身邊擔任編輯多年,吸收了諸多法語,對讀者大眾而言,在生活的實踐與心得上,作者的故事是再鮮活不過的例子了!就像我們周遭很多人,每天在工作與家庭、孩子之間忙得團團轉,要如何在其中契入修行,藉助佛法幫助人生超越自在?這是許多朋友渴望了解的。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年前,為我們建構了通往究竟的涅槃之道。歷經數年的禪定及苦行,他發現無法由此獲致真正的自由。最後他捨棄了苦行,於菩提樹下觀察生命流轉的十二因緣而悟道。於是佛陀為我們歸納出系統化的修行之路,簡要而言,從苦(苦的現象)、集(苦的成因)、滅(苦的止息)、道(離苦的方法)等四聖諦的觀察,透過在生活中依止離苦之道的實踐,如:八正道、戒定慧三學等,體悟實相,臻至究竟的涅槃之道。
在作者接觸佛法的過程中,也曾有過一般人常有的疑問,例如,冥想中的境界,是否完全聽不到外境的一切?這讓我想起了一段有趣的經驗。二一三年新春,我在二米長的黃金薄片上恭繪觀音,這種畫的難度極高,在整個繪畫的過程中,需要投入極大的禪定專注力量。許多貴賓來參與黃金畫展開幕,當天茶敘時,許多人知道我的學生Lynn(龔玲慧老師)擅長以妙定調身法,讓人立即入定,都希望能體驗看看。果真在 Lynn的調整下,好幾位當下就定在當場,而其他聊天的人還是繼續聊天,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在入定約數十分鐘後, Lynn導引入定者出定。他們感受到奇特的身心境界:身心全然安定,同時外在他人的聊天話語,聽得一清二楚,完全不受影響。之前他們一直以為,入定應該完全聽不到任何聲音,完全與外在的環境隔絕。事實上,真正的入定狀態,對外在的環境,乃至自身的觀察,是更加敏銳清晰的,差別在於定力的深淺,是否能隨心所欲,隨時入定、出定自在而定力不失。
在本書中,對痛苦、死亡多有討論。關於「痛」與「苦」的關聯,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一九九○年的親身經歷。當時我被一輛車撞飛到空中,尚未落地之際,一輛計程車從空中將我「接」走 —車子前方的保險槓插入我左肩,將我整個人拖到車底。而司機正巧轉頭和後面的乘客聊天,完全不知道撞到人,直到旁人驚呼叫他停車,此時我已被拖行了近一百公尺。送到醫院時,除了七孔流血,全身嚴重燙傷,肋骨斷了,脾臟碎了,在病床上我甚至無法平躺,只能利用右側一線沒有受傷之處躺著。
由於長年修學禪定的力量,我的復原速度之快,讓醫護人員驚異不已。儘管如此,後續的醫療和復原之路,仍然十分辛苦。當時負責病人心理輔導的護士小姐曾問我:「你會不會很痛苦?」我告訴她:「我會『痛』,但是不會『苦』。我的心中安穩喜樂,應該說是『痛樂』吧!」「痛」是生理現象,「苦」是心理現象,這兩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結。透過禪定的修練和實相的證悟,這兩者是可以完全脫勾的。經典中記載著目犍連尊者遭恐怖的亂棒搥打至死,舍利弗尊者臨終示現病相,但是兩位聖者在入滅前,都於虛空中示現行、住、坐、臥,火中出水、水中出火等不可思議的禪定神通境界,也明白的告訴我們,生命可以遠離痛苦的相續輪迴與死亡的恐懼,臻至完全的自由。
身為人母,作者對孩子的關心與觀察入微,也讓人備感親切。如何讓孩子從小平安快樂成長?這是許多父母共同的心願。作者也特別點出她與孩子一起靜坐、數呼吸、討論死亡等方式,期待能養出快樂的大人。針對兒童與青少年,我在二○一○年創了「超專注力」教學法。讓他們快樂而自然學習禪定;長年投注於兒童教育的 Lynn更將其發揚光大,多年來的教學證明,這套方法不但能幫助孩子身心安定、良好發育,更能增長孩子的慈悲心與智慧。
透過作者敏銳的省察,她為許許多多與她有著相同疑惑的人,提出種種人生無法迴避的命題,本書正是其不斷努力的珍貴履痕。希望有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讓世界更加光明美好!
推薦專文
生活中的佛法
覺性地球協會會長 龔玲慧
許多人將讀誦佛經典當作是功課,將佛法研讀當成是做學問,這很好,只是有點可惜了,因為佛法是在世間的,佛法是幫助我們的生命更圓滿的。
《涅槃之前》的作者瑞秋‧紐曼將她自己生命中的喜怒哀樂毫不保留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她由一位不懂佛法,對佛法充滿許多疑惑的人,到運用佛法、運用一行禪師的開示,將知識轉成實踐的方法,不僅使自己更快樂,更幫自己身邊建立起一個溫馨的圈子,也協助她和自己心中最大的恐懼--死亡和衰老達成休戰的協定。
她由害怕變老,到希望知道如何變老,到知道自己年紀愈大時,可能很多事情的速度變慢,疼痛變多,但也可能是一種深刻的喜樂,由此她學會了停下手中的事、多花一點時間活在當下,而且她愈來愈能察覺到眼前只有當下。
洪啟嵩老師曾說,大家應該要固定撥出一些時間,什麼都不做,洪老師所說的什麼都不做,其實就是指活在當下。當我們好好的活在每個當下時,才能真正的什麼都不做,才能真正的做好每件事。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太忙了,就像作者所說她很擅長一面做自己的事情,一面同時傾聽很多不同人的談話,她也可以一面貪心地看一本書,一面同時做三件事情,但是她發現任何人都需要找到一個讓自己停下來的方式,因為她說:當我們停下來時,我們就是在訓練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去承認當下。她運用數呼吸的方式,使她的身心的融合毫不費力,而在這當下她對於整個宇宙的覺知,就在這呼氣之間翩然進駐。
剛開始被要求靜坐、冥想、數呼吸十五分鐘,沒有任何東西可讀時,她覺得簡直就像是痛苦折磨的天荒地久,但漸漸的,她享受到冥想結束張開眼睛的剎那,她發現一切變得鮮明而清晰,她由暫停的那一刻,感受到「活在當下」。現在她除了工作例行的靜坐以外,在家也和兩個女兒在晚餐前靜坐,更進而隨時隨地做有意識的呼吸,當她要開車時一碰到車門把時就開始,走在街上或在超級市場時,在比較平靜時,也在比較不平靜時練習,她提到一行禪師所說:「修練的目的是要把你的心,連同你的身體一起溫柔的帶回當下,然後把身與心結合在一起,那時,壓力會慢慢消解,覺知會慢慢茁壯,而你就可以用更清晰的方式看待萬事萬物。」
作者在書中透過很親切的筆調,很家常的生活,告訴讀者她修行的方法,其中她還運用《慈經》的慈心觀來排除自己的不愉快與煩躁,並且用這樣的方式去祝福她所愛的人以及難以相處的人。因為我個人主修慈心觀,知道這修法力量之大,慈悲是可以學習的,當我們的慈悲愈來愈深時,我們將無有恐懼,因為我們對待每一個生命,乃至一花一草都具足最大的尊重,同時,這個世界也會如此對待我們!
而修習慈心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愛自己,我們先想清楚自己開心的樣子,清楚的看到自己好高興,好滿足的笑容,整個從心裡面笑出來。再來,你最喜歡的人因為看到你這麼快樂,他也變得很快樂,接著你的家人,你最好的同事,最好的朋友,乃至你喜歡跟不喜歡的人都很快樂,台北市、台灣、亞洲、全宇宙的人都很快樂。這個方法非常好用,除了自己變快樂,更能增長人際關係。
很高興看到這本書的中文譯本能在台灣發行,作者忙碌的生活,正是現代人的寫照,期待這本書能幫助大家像作者一樣,透過佛法融入生活,讓我們的心更自在、更喜悅,讓我們的生命更圓滿、更幸福!
1. 懷疑論者的正念指南△
我人現在正在南加州沙漠裡一座鋪滿了鼠尾草的山頂上,剛走過一方浮著綠色蓮葉的小池塘。身邊,全是穿著灰、棕色衣服的人,他們全都慢慢地走、小聲地說話。每隔一會兒,一只銅鐘就會響徹山頂,所有人聞鐘聲止步、靜聲,許多人臉上還露出淺淺的笑容,然後這些淺笑就這麼凝在這整片寧靜的畫面當中,直至鈴歇。我讓自己的肺裡充滿暖暖的山間空氣,試著把胸口中閉鎖的緊繃全釋放出去。我滿懷憧憬地望著那條脫離寺廟的土道,我好想去一家人滿為患、裡面有老舊撞球檯以及九○年代初嘻哈音樂的酒吧。可惜銅鈴聲又起。到了安靜吃午餐的時候了。我控制住自己想要蹦來跳去的慾望,盡可能放慢腳步,朝著食堂而去。
僅僅兩年前,二○○二年的秋天,我還住在布魯克林一棟沒有電梯的四層樓建築物裡,大得不得了的肚子裡裝著寶寶,一心想找機會回舊金山灣區。我在加州郊區的一個公社(commune)中長大,身邊總是繞著樹林、山巒、河流以及一大群衣不蔽體、跑來竄去的髒孩子。我的伴侶杰森(Jason)成長的環境是一個小型的家庭農場,他從小就得照顧山羊、乳牛跟綿羊。他要負責餵食、梳理這些動物,必要的時候,還得充當這些傢伙的接生婆。兩人南轅北轍的童年生活中,最棒的一點就是我們都跟大地很親,生活圈子裡的人與人之間,也很親。
同時間,佛門的一行禪師在為自己的出版社找一位以灣區為工作基地的編輯。一年前我曾訪問過一行禪師,當時世貿大樓遭襲才剛過數週,訪問推也推不掉。所以當我聽說他要找編輯時,立即出門買下所有可以找得到的他的著作,在家待了整整一個禮拜讀完了這些書,然後正式提出工作申請。不出幾個月,我已是他的私人全職編輯,另外也負責編輯一些其他師父的作品。我一面綁著背巾帶著寶寶工作,一面邊做邊學習什麼是佛教、正念、疝痛,另一面還得學習如何在一天只睡兩個小時的情況下,維持正常運作。
顯然,我要學的東西很多。譬如,何謂「平等的複雜性」(equality complex),以及這個概念怎麼可能有問題?譬如,一個人要如何活在當下卻又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佛教對數字的堅持是怎麼一回事?佛教有一乘、兩界、三寶、四聖諦、五項正念修持、六度波羅蜜多、七覺支、八正道。腦袋都快炸開了。我還以為佛教的真諦是要簡化天下事呢!然後,在所有這些事情當中,我還必須注意自己的呼吸吐納。遺憾的是,每次深呼吸,我都覺得自己快因為吸不到氣而昏倒了。
任何關於佛教那些細節問題的競賽,我都可以輕鬆獲勝(舉出佛祖最初的五比丘!地獄有幾層?冠軍可以得到一只空無一物的碗!)然而我卻一點都不覺得學到了任何可以幫助自己過日子的教訓。我需要的是正念的修持,一種把學習到的知識轉化成可以身體力行的知識。
一行禪師的弟子和朋友都稱他「師」(Thay),這個字就是越南文的師父,不過每次稱他師父,我都會覺得自己像個騙子。從小到大的教養讓我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無神論者,多年來,我也看過朋友因為過度沉迷信仰而害己害家。早已成年的我,就這樣毫不質疑地隨便稱人「師父」,似乎不是件太好的事情。再說,我對任何提供快樂捷徑的人都有一種內建的警戒機制。不過一些即使環境艱困,仍忠於自己的目的、原則,而非依賴外部權威人士的個人或團體,卻能讓我得到激勵。
一行禪師曾說過,若無親身力行,所有的佛教功課都只是紙上談兵。姑且不提自己的懷疑論立場,面對每天的工作要求、家庭生活,以及對乖乖坐著始終未變的厭惡感,都讓我慢慢想方設法地希望能實踐自己所鼓吹的道理。我對正念的理解,來自學佛修行以及當媽媽每天所面對的壓力。我的兩個寶貝女兒,月月(Luna)與梅梅(Plum),有絕佳的本事試煉我自以為理解的每條真理,並且把這些真理全變得沒那麼了不起。不論我得到什麼樣的知識,都得經歷她們每天以問題、挑戰與需要等各種形式所挑起的檢驗。當媽媽的混亂、愈來愈大的年紀,外加每日生活的挑戰,這些都未阻礙到意識正念的存在,反而全成了正念的基礎。每一堂正念的課業上,都應該貼個大大的警告標語:在家裡試試。
正念是一種深度的察覺與體會,兼具當下獨特與短暫無常的特質。正念也是一種極有用的工具。去年,小女兒開始上學,父親與我的伴侶都病得很重,師父八十六,我也四十了。修持正念並不能讓我以較輕鬆的心態去面對短暫無常,或變得無悲無懼。然而正念的修持不但增加了我每天意識到自己快樂的次數、幫自己在身邊建立並維持著一個堅實又關心滿滿的圈子,也協助我跟衰老與死亡這兩個我心中最大的恐懼達成一種比較優雅的休戰協定。
當改變與失去一波又一波劈頭蓋過來,我找到了讓自己能喘口氣的三個問題。第一個,◎我有空嗎?◎我的心在其他地方嗎?抑或,我注意到眼前對的事情了嗎?第二個問題是,◎我夠專注嗎?◎我有沒有注意到自己是如何影響這一刻,又或者只是單純等待這一刻變成歷史?第三個問題是,◎我有沒有與人連結(connected)?◎我和身邊其他人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和造成這一刻的原因與狀況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這些問題把我跟現時、現地、現在正發生的事情緊緊拴在一起。
其實我跟一行禪師一年見面的次數不會超過一、兩次。通常,我們會議的時間全是從他旅行、授課與照顧全球兩百五十多位比丘與比丘尼的工作當中擠出來的。他不旅行的時候,就是寫書、帶領教眾避靜、種菜植樹,或每天花相當的時間靜坐與行走禪觀(即經行)。儘管如此,我們每次會面的時刻,都跟第一次見面的情況完全相同,氣氛平靜、神情專注。
除去和一行禪師開會的時間外,我的工作全是文字,就算在家也一樣得字字斟酌,希望能琢磨出最恰當的詞句。我整理好的原稿會寄到梅村(Plum Village),那是一行禪師位於法國的冥思中心,也是他視為家的地方。之後,他的助理會把他的意見用電子郵件傳回給我。我對自己正在學習的東西感到很自在。文字經過我的咀嚼後,有時候會吞下去,有時候會吐出來。一行禪師並非我唯一的師父或靈感來源,只不過在現在這一刻,我可以絲毫不帶諷刺之意,而且稍有自覺地稱他一聲師父。
我還不能理所當然地接受一切。衰老、死亡與不公不義的折磨仍讓我覺得痛苦,有時候也會覺得快樂的時間太短。但每天都有種寬闊之感,也愈來愈常感受到一種輕鬆與放鬆的喜悅。在這個似乎常常與涅槃距離非常遙遠的世界裡,一次次的回歸正念覺知,教會我如何做回真實的自己。我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彼此間的連結,要比大家所意識到的更深更遠,而且我們有能力創造出強而有力的歡樂與蛻變,不論這些歡樂與蛻變是獨自出現或攜手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