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原著《話說中庸》,全球首度面世一探子思別傳孔門心法的奧秘奧祕。
◎南懷瑾先生原著,並收錄劉雨虹老師整理編本,便於國學涉入較淺之讀者閱讀。
◎從子思為何寫作《中庸》說起,再談《中庸》的定義與內涵。
◎書末附錄費時兩年多資料蒐集整理而成的南師簡易年表。
子思到了宋國,宋國的大夫樂朔和他談論學問之道,因話不投機,就叫人去圍攻他。事情被宋國的君侯知道了,親自救出了子思。子思很感慨的說:「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四十九篇。
《中庸》一書的中心要點,便是子思提出學問修養的主旨,必須先要做到「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際心性相關的道體和作用。子思作《中庸》,承祖父孔子的心傳,也闡述其師曾子著《大學》的「內明」和「外用」之學。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以他道貫古今的淵博學識,對《中庸》的闡釋達到「非深入聖人之奧,不能達於心口。」的境界,以記中和之用,並昭明聖祖之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34736.pdf
作者簡介:
南懷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章節試閱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樂朔和子思討論學術,他們是怎樣的發生歧見呢?《孔叢子》的記載:
「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尚書》──《書經》所收集的,只有〈堯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訖于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它的那些〈秦誓〉〈費誓〉啊!都是模仿堯、舜的話,實在不夠格)。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那是時代社會有所改變,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對當時的習慣而作)。假令周公堯舜,更時異處,其書周矣(假使周公和堯、舜,彼此顛倒上下換個時代,那麼堯、舜的文告,也便會和周代的文句樂朔和子思的對話一樣了)。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樂朔說寫文告,本來是要一般人們都看得懂,知道了事情,所以愈簡單明白愈好。但讀那些古書的文章,有些故意作出讀不懂的字句,這不是有意找麻煩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奧;訓詁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昔魯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非其人,道不貴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說:古書上的記載,固然有時覺得很深奧,其實,只要對文字學的訓詁下點工夫就懂了。古人把口說的話變成文字,就要求典雅一些,才使文學有藝術感。從前魯國也有鄉下的里巷之人,像你一樣提出這個問題問我,我(子思)對他說:學問之道,是傳給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對學問之道,有什麼可貴之處呢?現在你怎麼也和一般不學無術的人一樣見解呢?)」
子思這樣說了,樂朔當然是「不悅而退」。便回來對他自己的黨徒們說:「孺子辱吾(孔伋這個小子,當面侮辱了我)。」「其徒曰:此雖以宋為舊。然世有讎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駕而救子思。」(樂朔的黨徒們聽了便說:孔家的祖先,雖然也是宋國的人,但隔了很多世代了,而且和我們有舊讎,我們正要找他出氣、修理他。因此,就來圍攻子思。幸而被宋國的君侯聽到了,才親自帶人來解救了子思的危難。)
但《孔叢子》又記載「子思作《中庸》之書四十九篇」,這正如子思所說,讀古書要知道訓詁之學了。古文所說的「篇」字,是從竹從扁。換言之,在子思的時代,作書寫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簡上面。所以說《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後來宋儒朱熹把它割裂分編成三十三章,這便變成了《大學》《中庸》朱註章句之學的起源,並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對《中庸》原著考證起來,實在也並非容易的事,我們也只好各說各的了。
何謂《中庸》
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據《孔叢子》等平實的記載,他是為了解釋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保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問之何謂《中庸》道的著作。所謂「《中庸》一書,其中言智、仁、勇,言費隱,言誠明、天道、人道。非深入聖人之奧,不能達於心口。子思之學,有淵源於中庸乎見之矣。」
在初唐時期,孔穎達著《禮記正義》,引用漢儒鄭玄目錄云:「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但到了南宋初期,宋儒朱熹自作《大學》《中庸》的章句,《中庸》被分割編為三十三章,而且加冠聖境,根據韓愈一篇〈原道〉論文,認為《中庸》是傳「上古聖神,繼天立極」的道統,從堯、舜的傳心法要而來。那就是堯傳位給舜的時候,說了一句「允執厥中」的話。舜再從他一生經驗的總結,更加深入的悟到人性的精微,就加了三句而傳給禹,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傳承相續。但從孟子以後,便失傳了,這便是韓愈〈原道〉的意思。因此朱熹就認為,現在總算由宋儒程顥、程頤兄弟重新悟出來了,再傳到朱熹等人,又把道統接上去了。朱熹和宋儒們卻絕口不提這種道統說法,是根據韓愈的〈原道〉思想而來,未免太過小器了。同時又說:「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也。」這也都是朱熹對《中庸》確有心得的另一見解。至於在朱註《中庸》章句開頭,特別標榜程頤(伊川)解說《中庸》的書題,稍等再說。
有趣的是,到了清初乾隆時代,有名的詩人才子袁枚(子才),他最討厭宋儒理學,也最不喜歡佛、道兩教。他對於《中庸》,認為是西漢儒家的作品。因為他認為孔子、孟子都是山東人,動不動就提到泰山。而《中庸》唯獨稱華嶽。他斷定子思沒有到過秦地,那得見過華山或嵩山。袁子才素來就有文思辯才,但對於這些論點,始終免不了名士氣的狂放。孔子、子思祖孫,都遭逢亂世,周遊行蹤所及,豈可認為他們絕對不知華嶽!不能單憑一句書本上的文字來作論據,就斷定子思未見過華嶽。袁枚善於談詩選色,精煮隨園豆腐。至於義理之學,並未深入,而且也是性所不近,習之所遠,不足論也。但後人也有認為《中庸》「載華嶽而不重」的「華」字,本是山嶽的「山」字,乃漢代傳刻之誤,較為有理。
以上內容節錄自《話說中庸》南懷瑾/著.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34736.pdf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樂朔和子思討論學術,他們是怎樣的發生歧見呢?《孔叢子》的記載:
「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尚書》──《書經》所收集的,只有〈堯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訖于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它的那些〈秦誓〉〈費誓〉啊!都是模仿堯、舜的話,實在不夠格)。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那是時代社會有所改變,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對當時的習慣而作)。假令周公堯舜,更時異處,其書周矣(假使周公和堯、舜,彼此顛倒上下換...
作者序
出版說明
一九九八年, 南師懷瑾先生寓於香港時,撰寫這本《話說中庸》。也像寫《原本大學微言》一樣, 先生每日深夜寫千餘字,次日再由宏忍師打字,其間往復修改三數次之多,才告完稿。
這本書稿,本擬繼《原本大學微言》之後,即行出版,但是陰錯陽差的人事變遷,以及內外其他因素,這本書稿卻未能及時出版,一拖就是十幾年至今。
二○○八年, 先生交代囑咐,先將蔡策先生記錄的《孟子》所餘各篇,編輯整理出版,然後再行出版有關《中庸》的這本書。
奈何《孟子》最後三篇尚未及出版, 先生卻意外的悄然離世而去。
面對這本書稿,考慮再三再四,決定將原書稿保持一字不變,另將整理後的全部書稿,作為附錄印出。所作的整理,只有調整長句變短,段落拆解分開,以及簡化字句,另多加小標題等,希望國學涉入較淺的讀者,易於了解。例如:
原稿:但這也不能說完全是在上位者使野有遺賢的過錯。
編改:但野有遺賢,也不能說完全是在上位者的錯。
原稿:那是自己平常對家庭父母親屬之間,並沒有做到合於人倫之道的孝順品行,所以便沒有得到朋友社會之間的讚許和稱譽。
編改:由於自己對父母親屬,沒有做到合於人倫之道的孝順品行,所以得不到朋友社會的讚許和信任。
原稿:「誠」,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它賦予在每一個人生身之後的後天人性之中,人們卻需要借重學養的修行,才能重新返還而合於原先本有具足的自性。
編改:「誠」,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人出生後的後天人性,卻需要借重學養修行,才能返合於本有具足的自性。
先生的原稿,是以講課的方式撰寫的,不像一般論文那樣嚴肅,目的是使讀者易於了解。所以在整理的過程中,斟酌考慮甚多,難以圓滿,也因自身學養能力不足之故,只能勉力而為。
另外經過兩年多的資料搜集整理, 先生的簡單年譜已初步完成,特附錄於書後。
協助工作的,除宏忍師、牟煉外,彭敬始終參與修訂工作,十分辛勞,忙碌了一兩年,這本書終於可與讀者見面了。
劉雨虹 記
二○一五年元月
出版說明
一九九八年, 南師懷瑾先生寓於香港時,撰寫這本《話說中庸》。也像寫《原本大學微言》一樣, 先生每日深夜寫千餘字,次日再由宏忍師打字,其間往復修改三數次之多,才告完稿。
這本書稿,本擬繼《原本大學微言》之後,即行出版,但是陰錯陽差的人事變遷,以及內外其他因素,這本書稿卻未能及時出版,一拖就是十幾年至今。
二○○八年, 先生交代囑咐,先將蔡策先生記錄的《孟子》所餘各篇,編輯整理出版,然後再行出版有關《中庸》的這本書。
奈何《孟子》最後三篇尚未及出版, 先生卻意外的悄然離世而去。
面對這本書...
目錄
出版說明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何謂《中庸》
宋儒程朱說《中庸》
《中庸》與《中論》
中不中用的中 是《中庸》的中
上論
依文解義先說《中庸》的綱宗
自在從容中道難
入世修行從容中道更不易為
天命之性與地緣人性的異同
形而下的人性與形而上的天性
從人道本位的修行說起
天人之際 鬼神之說
虞舜姬周的受命於天
祭祀和宗教
「脩道之謂教」的治國之道
智仁勇的比類發明
治國平天下的九經
治國九經的補充
下論
反身而誠的真識
《中庸》的頓悟與漸修
天地萬物存在的元始功能
總結聖道內明外用之學──禮讚孔子
結語
附錄一 話說中庸/南懷瑾 原著 劉雨虹 編輯
樂朔與子思的對話
何謂《中庸》
宋儒程朱說《中庸》
《中庸》與《中論》
《中庸》的中
上論
《中庸》的綱宗
自在從容中道難
入世修行從容中道更不易
天命之性與地緣人性
人性與天性
人欲的問題
大小的問題
從人本位的修行說起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作風
天人之際 鬼神之說
虞舜和姬周的受命於天
祭祀和宗教
「脩道之謂教」與治國之道
五達道與三達德
關於智仁勇
治國平天下的九經
治國九經的補充
謀而後動
下論
反身而誠的真識
《中庸》的頓悟與漸修
天地萬物存在的元始功能
聖人之道 愚人之行
總結聖道內明外用之學
禮讚孔子的功德
結語
附錄二 南懷瑾先生年譜( 簡譜)
出版說明
樂朔和子思的對話
何謂《中庸》
宋儒程朱說《中庸》
《中庸》與《中論》
中不中用的中 是《中庸》的中
上論
依文解義先說《中庸》的綱宗
自在從容中道難
入世修行從容中道更不易為
天命之性與地緣人性的異同
形而下的人性與形而上的天性
從人道本位的修行說起
天人之際 鬼神之說
虞舜姬周的受命於天
祭祀和宗教
「脩道之謂教」的治國之道
智仁勇的比類發明
治國平天下的九經
治國九經的補充
下論
反身而誠的真識
《中庸》的頓悟與漸修
天地萬物存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