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於中國人,就像聖經之於基督教世界的人們,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寶藏,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經典。全書共二十篇,凡四百九十八章,一萬六千言,記錄孔子言行,闡述仁愛思想。
《論語》注釋版本超過三千多家,近百年更譯為英文、德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等各國語言,是全世界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讀論語學英語:論語中英文譯注讀本》結合古文、白話語譯和英譯的特色,整理何晏、皇侃、刑昺、朱熹、劉寶楠等各家注疏,輔以現代語譯,並收錄理雅各(James Legge)的權威英譯加上字詞解釋,俾使讀者在閱讀古籍時,可以根據註解、語譯及英文翻譯,對於《論語》有更深入且現代化的認識,在閱讀古文時也能窺見英語世界的詮釋和理解。
【本書特色】
1. 中英對照,既可理解經典古籍,也可同時窺見英文世界對《論語》的詮釋與理解,會有另闢蹊徑的感覺。
2. 採用世界知名的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英譯版本,不僅考訂訓解詳盡,在翻譯上的研究也成為日後中國經典翻譯之範式。
3. 以《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注疏》、《論語集注》和《論語正義》的注釋為藍本,比較蔣伯潛、楊伯峻、錢穆、毛子水、謝冰瑩等學者的語譯,既收錄比較各家之解說和考證,也從現代世界意義的角度去詮釋文本。
作者簡介:
孔子
論語由孔子口述,其弟子編撰
譯者簡介:
理雅各James Legge
英譯作者
英國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於傳教之餘翻譯中國典籍近二十種,自港返英後,潛心研究漢學,成為中國學術研究之權威。他翻譯的《The Chinese Classics》是國際漢學之定本。全集凡五卷,第一卷論語、大學、中庸;第二卷孟子;第三卷尚書;第四卷詩經;第五卷春秋左傳。
除了四書五經之翻譯研究以外,另著有The Nations of Chinese Concerning God and Spirit(1852);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Confucius(1867);The Life and Work of Mencius(1875)。
章節試閱
前言
《論語》是孔子和學生們的言行紀實。《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學者考訂《論語》應是在戰國初年編輯成書。至於撰述者是誰,則眾說紛紜,朱子《論語序說》:「程子曰:論語之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無論如何,《論語》確定成於許多人之手,而且年代前後相去三、五十年。王充《論衡•正說》:「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應是《論語》之名的由來。在漢代,論語有四種版本:《古論》二十一篇、《齊論》二十二篇、《魯論》二十篇、《張侯論》二十篇。現在通行的《論語》是張侯論。何晏在《論語集解》序裡說:「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太子太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今本《論語》分二十篇,凡四百九十八章,一萬六千言。前十篇為《上論》,九篇以記錄孔子的談話為主,〈鄉黨篇〉則敘述孔子的日常生活;《下論》中八篇仍為孔子言行,〈子張篇〉則記錄孔子弟子的談話,而〈堯曰篇〉則有頗多可疑之處。
關於《論語》的著作不勝其數,程樹德《論語集釋》引述的作品就有六百八十種。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魏何晏的《論語集解》,除了他自己的注解以外,還收錄孔安國、馬融、包咸、王肅諸家之解說,《十三經注疏》裡的《論語注》就是這部書;梁皇侃的《論語義疏》,博採各家之說,「博極群書,補諸書之未至,為後學所宗」;宋邢昺之《論語注疏》,以何注為本,「剪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義理」,是漢學到宋學的轉折點;朱熹之《論語集注》,著重義理的詮釋,清朝考試取士則規定以朱注為本;劉寶楠及恭冕父子合著之《論語正義》,總結各家研究成果,保留漢魏古注,並且發揮乾嘉學風,注重文字訓詁、史實考訂和義理闡發,「可謂能集自漢至清經學家論語注釋之大成焉。」蔣伯潛評說:「論語注本,以何晏等之《論語集解》為最古,朱熹之《論語集注》為最精,劉寶楠之《論語正義》為最博。」至於《論語》之語譯注解,則有楊伯峻《論語譯注》、錢穆《論語新解》、毛子水《論語今註今譯》、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
《論語》之於中國人,就像聖經之於基督教世界的人們,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寶藏,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經典。近三百年來,《論語》先後譯為世界各國語言,義大利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於十六世紀末把《四書》譯為拉丁文,為最早的翻譯,可惜已經失傳;另外還有其他教士先後以拉丁文翻譯傳世;《論語》最早的法文譯本在一六八八年於巴黎出版,譯者為伯洪(J. de la Brune);其他如德文、義大利文、荷蘭文、俄文、英文譯本,都陸續出現。英譯的時間雖然比較晚,著作卻是最多。本書採用之英譯本,是英國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中國經典》(The Chinese Classics)的第一卷,包括《論語》、《大學》、《中庸》,一八六一年於香港出版。
理雅各是世界著名的漢學家,他在中國經典的翻譯以及學術研究的成就,使他位列世界名人。理雅各為英國蘇格蘭人,生於一八一五年,年輕時進亥伯利神學院(Highbury Theological College)研究神學,其後加入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一八三九年偕妻子來華傳教,擔任香港英華書院校長。一八四八年開始致力於中國學術之研究,擬定計畫翻譯四書五經並出版,是為《中國經典》共五卷,全集凡五卷,第一卷《論語》、《大學》、《中庸》;第二卷《孟子》;第三卷《尚書》;第四卷《詩經》;第五卷《春秋左傳》。另外也翻譯《竹書紀年》、《易經》、《道德經》、《高僧傳》以及《莊子》等著作。除了翻譯研究以外,理雅各著有《中國人之神鬼觀》(The Notions of Chinese Concerning God and Spirit, 1852)、《孔子生平及其學說》(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Confucius, 1867)、《孟子生平及作品》(The Life and Work of Mencius, 1875)。一八七三年,理雅各返英,一八九七年去世,那時候他還在翻譯《楚辭》。
理雅各的英譯《論語》,不僅考訂訓解詳盡,在翻譯上的研究也成為日後中國經典翻譯之範式;關於理雅各之翻譯研究,請參考閻振瀛《理雅各氏英譯論語之研究》。
《讀論語學英語》是以《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注疏》、《論語集注》和《論語正義》的注釋為藍本,並且比較蔣伯潛、楊伯峻、錢穆、毛子水、謝冰瑩等學者的語譯,既收錄比較各家之解說和考證,也從現代世界意義的角度去詮釋文本。在英譯方面,則加以字詞解釋並討論翻譯的問題;讀者從英文翻譯回頭來理解《論語》,會有另闢蹊徑的感覺。例如說,「仁」在《論語》裡有許多不同的意義,而無論注解或語譯都很少突顯這點;在英譯裡,我們可以看到「仁」有
benevolence(慈愛)、perfect virtue(完美的德性)、the virtue proper to humanity(人類特有的德性)、true virtue(真正的德性)等不同的譯名,方便我們了解孔子在不同情境裡所談的「仁」。
學而第一
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語譯
孔子說:「學過的東西時時溫習,不是很高興嗎?好友從遠方來,豈不是很快樂的事嗎?人家不知道我的學問才識,我也不怨恨,不就是有德的君子嗎?」
注釋
①子 夫子。《集解》:「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②說 同「悅」。③慍 含怒意。④君子 成德之名。
解說
「學」者,學為人也。朱注:「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集解》:「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則是注重記誦之學。「習」可以說是「複習」或「實踐」。讀書能夠時常溫習,學到的道理能夠實踐,心裡有所體會,自然就會感到快樂。「人不知而不慍」,在〈憲問篇〉裡也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做學問是為了自己,管別人知不知道做什麼?
Chapter 1
1.1.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1.2.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1.3.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注釋
the Master: 夫子,是指孔子;perseverance: n. 堅忍、不屈不撓;application: n. 專心致志;quarter: n. 地區;discomposure: n. 心慌不安。
解說
perseverance 是指努力完成艱難的事,application 是指勤奮專注,用來解釋 「時習之」相當貼切。a man of complete virtue,德性完整的人,指的就是 「君子」,意譯自朱熹的「君子,成德之名」。君子也譯為superior man, 是泛指在上位者。
第二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語譯
有子說:「做人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好冒犯長上,恐怕很少有這種人吧。不喜好冒犯長上,而喜歡作亂,更不會有這種人。君子專心致志在根本的事情,打好根基,自然就會生成仁道,而孝悌應該就是仁道的根基吧?」
注釋
①有子 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②鮮 少。③與 同歟,語助詞。
解說
朱注:「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威權時代都過了,哪裡還有「犯上」的禁忌呢?不是這樣的。儒家認為,家庭倫理是社會秩序的基礎力量。家庭如果能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會相對的也會安定和諧。在瀕臨瓦解的現代社會結構裡,這個道理更加值得人們深思。
Chapter 2
2.1. The philosopher Yu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
2.2. "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 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 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注釋
filial: adj. 做人子女的;fraternal: adj. 做兄弟的;offend: v. 冒犯;superior: n. 長輩或上級;stir up: 煽動,惹起;confusion: 混亂;bend one's attention to: 專注於;radical: 根本的;practical course: 實踐之道;filial piety: 孝順;fraternal submission: 友愛;benevolent: 仁慈的。
解說
注意這裡的君子譯為superior man,指的是為政者。「仁」這個字在這裡譯為 benevolent actions,「仁」並不只是特定的外在行為,而是指每個人都有的良知良能,所以也有人譯作 humanity、benevolence、goodness、perfect goodness,或是直接音譯為 jen,以強調這個字在英語裡沒有直接對應的名詞。
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語譯
孔子說:「說討人喜歡的話,裝出奉承的表情,這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注釋
①巧言 好聽而騙人的話。②令色 用媚人的態度去奉承別人。③鮮 很少。
Chapter 3
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true virtue."
注釋
insinuating: adj. 諂媚的、奉承的;appearance: n. 表情;associate with: 聯想,關係到;virtue: 德性。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語譯
曾子說:「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為別人做事有不盡心嗎?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嗎?老師教的東西有放著不溫習嗎?」
注釋
①曾子 孔子的弟子,名參,字子輿。②傳 老師傳授的東西,又解為「專」,記述老師的話。
解說
曾子反省的三件事都是待人接物的道理。朱注:「尹氏曰:曾子守約,故動必求諸身。」這裡的「習」同樣也可以解釋為實踐的意思。
Chapter 4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 -- 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 -- 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 -- 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注釋
transact business for: 為人辦事;faithful: adj. 守信、忠實的;intercourse with sb.: 和人交往;sincere: adj. 誠摯的;master: v. 精通,熟練;instruction: n. 教導。
解說
「習」在這裡譯為 master and practice。
前言
《論語》是孔子和學生們的言行紀實。《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學者考訂《論語》應是在戰國初年編輯成書。至於撰述者是誰,則眾說紛紜,朱子《論語序說》:「程子曰:論語之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無論如何,《論語》確定成於許多人之手,而且年代前後相去三、五十年。王充《論衡•正說》:「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應是《論語》之名的由來。...
目錄
《讀論語學英語:論語中英文譯注讀本》目錄
前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附錄:孔子年表
《讀論語學英語:論語中英文譯注讀本》目錄
前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附錄:孔子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