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吃飯皇帝大
張曉卉 康健雜誌總編輯
作家劉克襄的兩個孩子因求學長期寄宿外地。每次返家,劉克襄的太太總會煮一鍋香噴噴的白米飯,精心烹煮三、四道菜餚。開動時,兄弟倆總先吞一口米飯,滿足地說:「還是家裡飯好吃。」「看他們大口扒飯,而且兩大碗還不夠,真是美好享受,也成為家庭聚會非常重要的儀式。」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跑遍大江南北,嚐盡四方美味有個心得:傳統中餐無論什麼菜系,最後都會以碳水化合物壓軸。「下不下飯」甚至成了很多菜的評判標準。他舉一位事業成功的朋友劉春為代表,不論出席多麼高大尚的宴席、喝酒與否,最後都會用一碗飯,舀幾勺檯面上的殘羹,澆在米飯上,歡快收尾。提醒他注意形象,劉春理直氣壯地把孔老夫子「菜湯拌飯鼎鍋刮爛」,延伸成他的觀點:「一切不能拌飯的菜,都是耍流氓。」 是啊,無論是滿桌山珍海味,又或是家常小菜幾碟,沒有配一碗飯,總覺得食指動不起來。
更別說爌肉便當、蛋炒飯、上海菜飯、臘味飯、滷肉飯,當醬汁和米飯在嘴裡水乳交融,連說「幸福」都多餘。
身為嗜飯族,不免感嘆,曾幾何時,吃飯竟成飲食不正確的事?
大圓桌聚餐,服務生問:「飯要幾碗?」
幾個人趕忙搖手嚷著:「我不用、我不用!」
主人很快環視一圈,「先來三碗吧。」
三碗!?
「會胖」、「白米營養價值低」、「不吃飯控血糖」,搖手的人喊出不吃飯的理由。
哎,看過《康健》記者謝懿安的封面故事「這樣吃飯不發胖(見20頁)」就知道,都錯了!
米是多醣類,消化吸收比較慢,有飽足感;大腦細胞只吸收葡萄糖做新陳代謝,飯吃得夠,就不用靠可體松壓力荷爾蒙去把蛋白質分解成葡萄糖,可體松分泌少,相對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就多一些,情緒穩定睡眠好;還有,「天然ㄟ尚好」,米從脫殼變成糙米、胚芽米到白米,全程無添加物,既無小麥因麩質成分容易過敏,也沒有麵粉製成麵條要用食品添加物的問題,米,就是真食物啊。
更且,中西醫都有研究證實米飯可補元氣、增強食慾、提升免疫力、抗癌功效。中醫師楊世敏大力推薦「米油」,浮在熬稀飯時最上面那一層糊香濃稠的粥液,是補身聖品;北醫藥學系教授楊玲玲磨米成漿的「玉露」,造福無數癌友口齒生津,重啟品嚐食物的慾望,可說是超級食療。
上天厚愛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新米可吃。等等吃飯請大聲說:「一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