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探究開啟理解
總編輯 黃國珍
人對於宇宙與自身存在的提問,從古至今未曾停過。而探究答案的過程是人類心智、勇氣、意志、思維的偉大展現。從不知道到逐步建立對萬物的理解,或許我們從下面關於「宇宙誕生」大哉問的探究過程,可以讓我們更貼近閱讀的原貌,看見它跨越領域探究的本質和它發現世界的意義。
宇宙是什麼時候誕生的?怎麼誕生的?它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浩瀚無際呢?這些終極性的大哉問,一直到60多年前,科學家們才逐漸有證據作出解釋。根據現今最廣為熟知與認同的理論,我們生存的這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
以目前科學上觀察的證據建立的理論來說,宇宙起源於一個單獨無維度的點,它極其微小,很可能比一個原子都小。這小小的點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無尺度,卻是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能量、粒子、空間和時間混雜一起的奇異點。在幾乎無法用數字衡量的高溫與重力作用下,奇點發生一次巨大的爆炸而急劇膨脹,其速度可能比光速還要快。在膨脹過程中,空間和時間誕生了,各種截然不同的力量,如引力與電磁力也相繼出現。而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夸克此時也出現,元素逐漸形成物質。宇宙冷卻的過程,經歷一系列不同的變化階段,直至今日形成我們知道的宇宙。
但是原本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並非如此,在20世紀中葉以前,大多數天文學家仍認為宇宙沒有歷史,它從一開始就如現在所見般的存在著。為什麼我們對宇宙形成的認知會有這樣大的改變?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被人類發現探究出來的。
從1910年代到1970年代這將近60年間,許多科學家藉由觀測星系間呈現的現象,發現問題的同時也陷入困惑。但是科學家們一個問題接續另一個問題的去探究其背後的原因,逐漸理解宇宙誕生的這篇長長文本中,不同章節和演變的脈絡,最後建構出合理的解釋。這過程與閱讀建構意義的歷程如出一轍。
更多內容請見《閱讀理解》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