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過「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附原典選摘,直取精華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關於本書
周人征服商王朝之後,遣使者四出採集民歌,以便了解新領地裡的社會狀況和人心。合理的推測,最初收集的數量應該有成千上萬首,經過汰選之後留下的精華,就是今日所見的《詩經》。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詩經》就是三千年前黃河畔的浮世繪。
活在21世紀的我們,有什麼必要知道三千年前的人在想甚麼?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其實,閱讀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把閱讀看成一場心靈的旅行,離我們越遙遠的事物,通常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奇。
三千年來,已經出現過無數種「《詩經》導讀」,有些作者主張《詩經》蘊藏著儒家義理,努力闡發其微言大義;另一些作者用自身歷練或時代經驗去解讀,通常只能帶著讀者去到他們所處的時空,而非西周時代的黃河畔。楊照認為這些作品可能都偏離了《詩經》的原貌。
楊照在《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一書裡的導讀簡單而真實,他讓讀者知道《詩經》裡頭這些歌謠是什麼人在什麼情境下創作詠唱的;歌謠被記錄下來之後,人們如何利用它在不同的場合裡傳情達意。這就是「歷史式的讀法」、「文學式的讀法」。
透過《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楊照並不打算高聲疾呼「人人都應該讀《詩經》」,他只是提供讀者一個選擇:如果你想知道《詩經》裡頭寫甚麼,不妨打開這本書,它可能最貼近《詩經》的原貌。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章節試閱
二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歷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累積、解釋、選擇,才形成了種種對於歷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聽過了別人給的歷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歷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出菜餚的過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歷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面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產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了我們的人生體會。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寧比較傾向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歷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歷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五
選讀,不只是選書讀,而且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並無意義,或為了凸顯某種特別的對照意義,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後順序,並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
從課堂到成書,受限於時間與篇幅,選出來詳細解讀的,可能只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出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培養出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做為將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這樣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
內文選摘(節錄)
不一定是大道理
《詩經》是歌,是歌詞。今天的台灣流行歌詞無法充分、準確反映台灣人的生活與普遍的價值觀,因而我們也就沒有道理相信能夠從《詩經》裡充分、準確的掌握周人的生活與想法。
《詩經》比較能夠有效反映的,是周人唱歌的場合。當時的人在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的狀況下唱歌?在歌中表現什麼樣的情緒與內容?什麼樣的事件、什麼樣的情感對他們來說是適合放入歌中的?這些是我們讀《詩經》時應該探問的問題。
讀《詩經》,我們不能忽視歌的形式,包括句子的字數,句子和句子間的連結,同樣句子的反覆規律,以及整首詩如何由重複及相異的句子組成特殊的結構。讀《詩經》,我們還應該特別關心字與音之間的關係,認真看待形象的符號,和口舌發出的聲響,中間是否有些什麼固定的關係?
更重要的,讀《詩經》,不要一開始就掉進傳統的泥沼裡。《詩.大序》、《毛詩》或朱子《詩集傳》的解釋,主張每一首詩都要有「微言大義」,都要有歷史隱射或道德訓誡,往往非但無助於我們接近、認識這些詩,還會讓我們對《詩經》裡的作品產生不必要的距離與厭惡。
讓我們記得,在成為「經」之前,這些作品先是周人傳唱的「詩」、「歌」。當他們唱這些「詩」、「歌」時,絕對沒有想到有一天,其內容會變成「經」,被賦予那麼高的地位,被貼附上那麼龐大的意義。「詩」被抬高成為《詩經》,而「經」的定義就是包藏古代聖賢智慧真理之處,於是後人就一定得要在《詩經》裡讀出配得上古聖先賢的內容。
「經」是記錄大道理的,《詩經》是「經」,所以《詩經》裡一定都是大道理。如此論理是嚴重的時代前後錯置,拿後來的定義來改寫之前的作品,強迫之前的作品要包括後來規定的內容。讓我們去除掉這種錯置,盡量將《詩經》放回其產生的時代環境來予以解讀。
熟讀詩經的太子
西漢劉向編了一本《說苑》 ,裡面收錄了許多過去的故事,在其中〈奉使〉篇,有一個關於魏文侯的故事。
魏文侯的長子擊,按照禮法應該被立為太子,但顯然魏文侯不太喜歡擊,在他還未成年時,就把他封到中山去,讓他離開國都宮城。擊到中山三年,都沒有回到國都,也沒有和父親見面。擊有一個幕客,叫趙倉唐的,就對擊說:「作人子的,三年間都沒有跟父親請安,這是不孝。作父親的,三年都不探問兒子,這是不慈。你為什麼要讓這種不對的情況一直維持下去呢?你要不要派個使者去見父親呢?」
中山君擊說:「我早想這樣做,但能派誰去呢?」趙倉唐就自告奮勇擔任使者,問擊:「那你知不知道父親喜歡什麼?」擊回答:「父親喜歡北狗和晨鳧。」趙倉唐於是帶著北狗和晨鳧前去見魏文侯。
到了魏國王廷,趙倉唐謹慎地請門房傳話,說大兒子擊派了使者來,因為大夫們在上朝,不敢擅闖,能否請魏文侯得空時接見。又將晨鳧送進廚房裡,北狗則交給了負責管寵物的人。
聽了通報,魏文侯很高興,原來兒子知道、記得他喜歡什麼,也就召見了趙倉唐。見了,魏文侯問:「擊好嗎?」趙倉唐「唯唯」,意思是嗯嗯了兩聲。魏文侯又問:「擊沒有什麼問題吧?」趙倉唐仍然「唯唯」。魏文侯覺得不對了,「對我問的問題,你怎麼如此敷衍呢?」趙倉唐這才認真地說:「您已經將我的主人封為『中山君』,卻在我面前直呼他的名字,以是於禮我不能回答。」
魏文侯嚇了一跳,就換了口氣,問:「中山君如何呢?」這時趙倉唐才正式回答:「我要來時,中山君送我到郊外,身體很好。」魏文侯再問:「中山君現在長得比我高了嗎?」可見三年前即被封到中山時,年紀還很小。趙倉唐的回答是:「不敢和君侯相比,但如果將您的衣服賜給中山君,穿起來應該很合身。」用這種委婉的方式表示擊已經長得跟魏文侯一般高大了。
「中山君平常讀什麼書?」魏文侯問。趙倉唐回答:「他讀《詩》。」魏文侯又問:「那他喜歡《詩經》中的哪幾首詩呢?」趙倉唐顯然有備而來,回答:「他喜歡〈晨風〉和〈黍離〉。」聽了這答案,魏文侯就唸起〈晨風〉:「鬱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晨風中看到蒼鬱的森林,那經驗雖美,卻撫慰不了因為見不到你給我帶來的煩憂,究竟發生什麼事啊?怎麼會把我都忘了!
唸了這幾句詩,魏文侯感慨地說:「中山君以為我忘了他嗎?」趙倉唐說:「不敢,但他常常想念您。」
魏文侯接著又唸出〈黍離〉詩句:「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因為心中有牽掛、掙扎,連走路都走不穩,了解我的人,知道是煩憂讓我變這樣,不了解我的人,還以為我有什麼強烈的慾望。老天啊,竟然還有人這樣誤解我!
唸出詩來,魏文侯體會了詩的意思,就問趙倉唐:「中山君在怨我嗎?」趙倉唐用完全同樣的話應答:「不敢,但他常常想念您。」
魏文侯於是將一套自己的衣服裝好了,交給趙倉唐帶回去給中山君,還特別交代:要在天亮雞鳴之前送到。趙倉唐照做了,中山君受賜拜領,打開一看,發現下身的裳放在上面,上身的衣反而放在底下,中山君立時說:「為我備車,我要進國都去見我父親了。我的君侯召見我。」
趙倉唐嚇了一跳,連忙提醒:「君侯沒說要你去啊!我離開時他只是給了我這套賞賜的衣服而已。」中山君解釋:「父親給我衣服,不是為了給我禦寒,這是他用委婉、間接的方式要我進城見他的方式。把衣裳顛倒放,要你雞鳴前拿來給我,用的是《詩》裡的句子:『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中山君入國都,魏文侯大喜,擺出宴席來,接著就將擊立為太子。
愛情來了
再來讀一首好玩的小詩──〈靜女〉。
〈谷風〉記錄了婚姻的破滅,〈氓〉記錄了婚姻的毀壞,〈靜女〉則記錄了愛情的開端。還是講男女關係的。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靜女」在此不見得是安靜、文靜的意思,比較接近廣東話的「靚女」,簡單說,就是漂亮女孩。「姝」字也是形容美麗,所以「靜」字「姝」字重複交疊,強調女孩有多麼美。漂亮女孩跟我約好了,在城牆底下,角角隱密的地方等我喲!這開頭,就顯露出男生心頭蹦蹦亂跳,既興奮又緊張的模樣。
他趕了過去,「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裡的「愛」字,應該是「曖」的意思,「曖昧不明」原本指的是因為光線不足,昏暗情況下看不清楚。懷抱著高度期待,跑到牆邊隱密處,在那充滿暗影的地方,東找西找,都不見漂亮女孩的蹤跡,於是抓著頭走來走去,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孌」字和「姝」一樣,還是形容美麗的字。正不知所措時,漂亮女孩出現,感覺上更加漂亮了,帶了一隻紅色的竹管來送給我。拿到了這份禮物,忍不住稱讚:「紅色竹管還有光澤呢,你多美啊,我多麼欣賞你的美啊!」表面上說竹管,實質上當然是借說竹管在讚美女孩。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歸」字是帶回的意思,原來漂亮女孩去了城外,隨手帶回了茅草尖,這茅草尖真是又美又奇特啊!這說明了為什麼漂亮女孩要約他在城下了,或許是她藉著出城踏青的機會,偷偷來會情人,帶了紅色竹管,順便還給他一把剛剛摘採的茅草尖。剛接過茅草尖,他興奮地說:「哇,茅草尖實在太棒了,跟我看過的其他茅草尖都不一樣呢!」這樣說完了,意識到話說得太誇張,連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對著茅草尖說:「啊,不是啦,不是你真的有多美、有多特別,而是因為漂亮女孩送我的緣故。」
這是移情作用。喜歡這個女孩,加上之前找不到她那種心慌,以至於當她出現帶來的狂喜,投射在物品上,使得再平常、再簡單的東西,映在他眼裡,都會發出特別的光,那是愛情與幸福的光吧!
這首詩有很細膩的因果層次。如果不是知道女孩已經在等了,不會匆匆忙忙趕去,以至於在慌亂中找不到人。如果不是一時找不到人,就不會在女孩出現時,刺激出那麼強烈的高興反應。如果不是那麼高興,就不會誇張地稱讚女孩送的禮物。先用那種方式稱讚了女孩特別準備的禮物,接著又用同樣的方式稱讚女孩隨手摘採的,既不珍貴、也不特別的茅草尖,因而顯現了其中的荒唐,以是自己都不得不承認,重點不在茅草尖,而在漂亮女孩的心意啊!
一首簡單卻巧妙的好詩。
二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歷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累積、解釋、選擇,才形成了種種對於歷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聽過了別人給的歷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歷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出菜餚的過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歷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面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
目錄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三千年的民歌
中文的獨特系統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來的聲韻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與封建統治
詩裡的副歌
「風雅頌」與「賦比興」
聲音與文字的規律
三種文類
第二章 貴族的基本教材
從關雎開始
桃樹的變化
採車前子的少婦
潔淨的女孩
熟讀詩經的太子
貴族的對話基礎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女性的聲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閒置的人才
媽媽的辛苦
河濱散記
悲憤的離婚女子
從怨女等成怨婦
愛情來了
熱鬧的青春戲謔
破碎的家庭
翻牆求愛的男子
附錄:《詩經》選摘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三千年的民歌
中文的獨特系統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來的聲韻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與封建統治
詩裡的副歌
「風雅頌」與「賦比興」
聲音與文字的規律
三種文類
第二章 貴族的基本教材
從關雎開始
桃樹的變化
採車前子的少婦
潔淨的女孩
熟讀詩經的太子
貴族的對話基礎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女性的聲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閒置的人才
媽媽的辛苦
河濱散記
悲憤的離婚女子
從怨女等成怨婦
愛情來了
熱鬧的青春戲謔
破碎的家庭
翻牆求愛的男子
附錄:《詩經》選...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