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中飄浮著難以觸及的訊息,他只能不斷地透過無線電、透過一個個女人,接收、解讀那些密碼與訊號,尋找她依然存在的證明。
瑟吉和姐姐蘇菲從小就是最親密的人,他們的父親瘋狂於聾人教育與電訊發展,他們的母親則忙於紡織事業,無暇顧及。他們的世界裡,一直只有彼此。只是蘇菲意外死亡,留下瑟吉獨自面對劇烈變化的世界,也讓他終身擺脫不了憂鬱。
而他生命中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斷追索姊姊存在的證明。如父親一樣透過訊號、透過空間傳散的密碼,透過姊姊的化學藥物-古柯鹼,透過如同蒙蔽了一層紗的眼,透過一個又一個女人的身體,甚至進入埃及永生之神的墳墓裡……
湯姆‧麥卡錫巧妙的以文字來書寫慾望,將生死愛慾全都編織於語言的密碼之中;同時也將科技發展如何影響人類做了細膩而驚人的敘述。
英、美重要文學評論家指出:《C》融合了《贖罪》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對時空背景描述的廣度,以及美國小說家托馬斯‧品瓊(Thomas Pynchon)《V》的後現代機智,也隱藏著《魔山》(Magic Mountain)、《大衛‧考爾柏非》(David Copperfield)、T.S.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甚至是卡夫卡、佛洛伊德,當然無庸特別提及西方文學一脈相承的文學傳統。
湯姆‧麥卡錫自出道文壇後發表的作品不多,卻著實是英國小說界當代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原創作家之一。
本書特色
★《C》2010年曼布克獎決選作品之一。
★英國作家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曾讚譽湯姆‧麥卡錫的初試啼聲之作《殘生》(Remainder)是英國近十年最棒的小說之一,而新作《C》更出色。
★《出版人周刊》︑《衛報》︑《每日電訊報》︑《哈潑》雜誌︑《金融時報》︑《洛杉磯時報》︑《倫敦書評》等各重要媒體一致推薦! 讚譽《C》手法精巧且故事精采刺激是年度最優秀的新書之一;而作者湯姆‧麥卡錫更是英國小說界當代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原創作家。
★《C》作者湯姆‧麥卡錫特為台灣讀者寫中文版序、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導讀、柯裕棻(知名作家)專文推薦。
★甘耀明(作家)、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柯裕棻(作家)、臥斧(文字工作者)、駱以軍(作家)、莎娣‧史密斯 (《論美》、《白牙》作者,英國當今最重要青年小說家) 強力推薦。
作者簡介:
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
生於1969年,現居倫敦。他在藝文界曾以「國際死亡探索學會」(International Necronautical Society,INS)總書記的身分發表過許多報告、宣言,並上媒體表達議論;該學會是半真半假的前衛藝文網路。麥卡錫另著有《殘生》、《丁丁與文學之祕》兩部作品。
譯者簡介:
丹鼎
自由譯者,譯有《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造力的故事》、《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教出組織力: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成功技巧》、《告訴我哪裡痛:外科獸醫的一日生活紀實》、《紙謎線索》。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2010年曼布克獎決選作品之一
名人推薦:
甘耀明(作家)、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柯裕棻(作家)、臥斧(文字工作者)、駱以軍(作家)、莎娣‧史密斯(《論美》、《白牙》作者,英國當今最重要青年小說家)
甘耀明(作家):
閱讀這本書像是一趟不攜帶氧氣設備的「自由潛水」(Free-diving)──吸一口氣然後挑戰能潛入幾米深。作者湯姆‧麥卡錫佈下的語言學關卡、細膩寫實與知識系統,往往「挑逗」讀者的下潛能力。別忘了,還有主角瑟吉的古怪經歷:聾啞、戰爭、冒險與性,也形成了閱讀上的引力。
只有閱讀到最深的結尾,讀者才從主角的病痛掙扎中發現,生命到頭來只有「愛的深刻」才是最棒的氧氣。那是抵達最黑最冷的深海往上一蹬的力量呀!也是這本書給人閱讀上最棒的一擊。
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 導讀
也許《C》看起來像是遲到的後現代作品,但它可能在支解與重組的過程中,釋放出無限延異的差異性。
柯裕棻(作家) 專文推薦
《C》內含一個不可言說的強烈慾望,與其說作者隱晦地書寫慾望,不如說他巧妙地以文字反寫它:文字一再遮掩或埋葬慾望。即使寫的是戰爭、性愛或飛翔,那高亢的場景也悲傷至極,哀痛的死慾如鬼魅從主角的心底瀰漫浮昇,讀者恍若聞見腐壤敗壞的氣息。
此書的文字本身即是加密的符碼,讀者若有心,可一一拆解作者的暗喻;若不執著於此,讓文字順眼流過,則是一個哀痛逾恆,難以言喻的故事。
悲傷密織於話語之中柯裕棻(作家)
收到《C》這本書的中文譯稿我立刻就打開來看了。過去這一年來在各英文報刊雜誌上看過很多關於此書的好評,我屢屢想買原書來看,卻又因書評講得玄之又玄,我沒把握,也就拖著沒下手。
一口氣讀完譯稿之後,我驚奇不已,一方面震撼於作者的才華和文學功力,另一方面也被這悲傷故事之後的隱喻魘著了,它彷彿緊緊掐住我的喉頭,我因為理解作者的隱喻密碼而啞口無言。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書評會不斷強調德希達的解構理論,我也明白了那些讚歎和推崇本書的實驗精神是為甚麼─都是為了這張口結舌的瞬間。我又仔細重讀一遍,並且上網買了英文版,以便中英對照再讀一遍─已經不知多少年我沒有這麼興緻盎然地精讀任何一本小說了。
因此這序也就特別難寫,我極力避免寫成那些令人望而卻步的書評,又不想道破作者的各種伏筆和佈局。這故事的敘事完整,它完全涵納了文學分析需要的理論元素和結構,可是它不玩弄形式,故事流暢,經得起任何小說讀者的細讀。書中才華洋溢的強力段落不勝枚舉。第一部分關於語言和電波的漂浮感以及第二部分關於飛行與墜落的描寫,筆力驚人,幾乎是拎著讀者一路翱翔翻飛。而第四部分結尾大膽,狂亂揮灑,寫幻覺和覺醒,從地底直上雲霄,尤其撼人。
《C》內含一個不可言說的強烈慾望,與其說作者隱晦地書寫慾望,不如說他巧妙地以文字反寫它:文字一再遮掩或埋葬慾望。即使寫的是戰爭、性愛或飛翔,那高亢的場景也悲傷至極,哀痛的死慾如鬼魅從主角的心底瀰漫浮昇,讀者恍若聞見腐壤敗壞的氣息。
故事的時間設在百餘年前,但這是一則關於現代的寓言,作者對於此刻人類現況的提問是:我們何以成為如此?他以科技、愛慾、語言三個主題交纏勾畫出一個哀傷的人生故事。故事始於無線電在英國成立的一八九七年,結束於英國廣播公司(BBC)成立的一九二二年。主角瑟吉生在通訊科技狂飆的十九世紀末,他的命運惘惘漂流在時代的電波之中,科技使他更通達,卻也更孤單,言辭和符碼使他更流暢,卻也更喑啞。那是個追求遠距傳播的狂熱時代,人類追求對話,渴望更多的理解,更多的言談、訊息和符號,穿越海峽和平原,最好也能穿越時空,穿透人鬼殊途的幽冥。人類渴望將話語傳送到遠方,卻又以同樣的科技將訊息加以鎖密,以防他人探聽。
全書的四個部分各安排幾個主導情節發展的時代科技和科學概念,這些科學理念籠覆著主角瑟吉和所有人的命運,他們捲進時代的颶風,那是金屬與炸藥、幾何與連結的新時代,不祥的科技將他們朝向未來拋擲,他們能留下甚麼呢?留下聲波和隱隱的能量在空氣間成為靜電雜音嗎?或是成為留聲機唱盤上的鬼哭刻痕呢?或者,誰的記憶能鐫刻在陵墓的石牆上永不斑駁?誰的愛情會在黑墨中光輝永存呢?
語言的可能與不可能是《C》的故事核心。語言能溝通思想,但也是思想加密的過程,是真相隱遁的路徑。語言能揭露、顯示、傳達、溝通、表示、說明,它也欺瞞、矯飾、曲解、掩蓋、扭轉、甚至虛構事實。我們不因言談而更誠實或赤裸,我們借語言文字閃躲並包裹真相。語言不使我們明白事實,反而使之晦暗難解。這故事是關於人心的加密,因此作者以典故、詩詞、同音字、同義字或複合字的陷阱來展現加密的工程。此書的文字本身即是加密的符碼,讀者若有心,可一一拆解作者的暗喻;若不執著於此,讓文字順眼流過,則是一個哀痛逾恆,難以言喻的故事。
書中沒有點明主角瑟吉的慾望,而是將之化為各種密語,潛伏在語詞的底層。慾望假借語言的誤差與變形,不時一明一滅閃現,如同暗夜墳坡的燐火,照亮了枯骨同時也點明了恐懼和憂傷。它每一次從潛藏之處浮現都更危險,更糾結。我們隱藏慾望的方式正如同我們的文明處理歷史創傷,即使燃犀洞照,也僅見亡靈幽物,鬼氣森森,不見真實。
逝者杳杳,現代文明以震耳欲聾的言說、修辭和話術,埋藏過去。或者,更沈痛的憂鬱是,這個時代其實不知如何妥善埋葬過去。這些科學和技術,話語和符號,都是我們想方設法讓過往的創傷留下。我們不讓它走,以各種方式提醒自己,慾望與傷痛同源。所有的傳播方式都是悼亡的儀式,傳播複製各種事物並掩飾時間的逝去,它留下的種種紀錄都指向主體的死亡。一塊墳碑上的銘文或一段電波上的話語,一柱電桿或一道圖騰,永遠面向未來的沈默,面向那言說主體終將消亡的喑啞虛空。
那麼,為何還執著於尋找希望的蛛絲馬跡呢?既然一個人已經無愛,也無任何溝通意願?也許,是為了能與死者長相左右,為了找尋通往死蔭幽谷的祕徑,因為此後,即是黑夜……
媒體推薦:
麥卡錫書寫絕技的每一段落都如同神祕、繁複的立體方塊拼圖,富於明顯、詳細的線索與一致性;有野心的讀者會一再重讀這沒有盡頭的可多樣解釋的世界,而普通讀者也會因為作者有企圖心地交織了科學與科學帶來的夢想的傳奇冒險故事而讚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內容如喬伊斯作品般宏觀而緊密,著實令人嘆服,麥卡錫能將之寫成結構明確俐落的故事,才華亦使人拍案叫絕……。--克里斯多福.泰勒《衛報》
一本手法精巧的成長小說……無論《C》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這都是一本美妙且不難理解的小說,故事精采刺激。這是今年最優秀的新書之一,而麥卡錫寫出本書值得我們大力讚譽,他筆下這部包羅萬象的作品,不只應該拿來享受、閱讀,也該仔細分析、討論。--貝絲.瓊斯,《每日電訊報》
《C》是鳳毛麟角般的稀世奇珍:一部前衛史詩,……是自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後我所能想到的第一部此類作品。……麥卡錫的風格注重行文的精確,而不墨守習以為常的文字美學。他筆下的畫布遼闊寬廣,包容性愛、毒品、戰爭、亂倫、自殺、情報工作與埃及考古學。無論他在書中把影響他的前人作品寫得多麼明顯,《C》讀來仍令人覺得耳目一新,我們很難再給與其他作品這種評價了。 --強納森.迪,《哈潑》雜誌
本書引人去解開它的密碼,相信許多讀者會覺得轉譯文中如印象派色彩般的「點」與「畫」樂趣無窮。--思嘉莉.湯馬斯,《金融時報》
湯姆.麥卡錫寫了一部前衛巨作--一個蔓延無邊的密碼--寫成史詩般描寫主角成長的歷史小說。……《C》將成長寫成哲學,將哲學寫成故事,將故事寫成「假墓」(也就是「真正的東西藏在後面」)--小說正是人生的密碼。--密罕.克里斯特,《洛杉磯時報》
〔閱讀本書〕像是參加夢中派對,派對主人學識異常淵博,讀過我很久以前讀過但忘了大半的東西、一直想讀卻沒讀的東西,還有我見識過麥卡錫如何妙筆生花之後一定會去讀的東西。--珍妮.透納,《倫敦書評》
他寫出了一部絕妙、複雜又有趣的小說,這是極罕見的事。出版界為了書本已死、文學的前景堪慮等說法焦慮無比--這些都是麥卡錫在本書字裡行間持續探討的主題--然而這部小說卻是活生生的,且無懼死亡。儘管《C》宣告著文學歷時最古老的期望已經終結,它也在高塔間嗡嗡哼出迭起的高潮。--班.艾仁賴亨,《國家》期刊
麥卡錫在《C》中的敘述策略跟瑟吉吸毒後的冥想十分相近--他將迥異的東西排成較大的圖樣,充滿反覆出現的畫面:人體與大地、機器互相類比;哼哼聲、唿唿聲;電影銀幕;肚腹與隧道;電路;圓帽與其他絲緞般的膜。--珍妮佛.伊根,《紐約時報書評》
很明顯,小說的劇情由片段組合成骨架,麥卡錫的各主題纏繞其上:電訊傳輸、反覆、平面空間、死亡與秘藏知識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終究無法完全溝通。這些主題絕大部分來自麥卡錫長期以來對法國文化理論的興趣,而他以非常高明的文筆加以展現。……除此之外,本書尚有許多值得欣賞的地方。--強納森.貝克漢,《觀察家雜誌》
湯姆.麥卡錫寫了一部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小說:與眾不同,別出新裁,巧思機智敏銳,讀來妙趣橫生。--史都華.艾佛斯,《每日電訊報》
《C》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以它絕無僅有、令人炫目的方式一窺現代主義,打擊我們這個保守時代慣用心理寫實的模式,深具效果……--尼爾.穆柯吉,《泰晤士報》
麥卡錫的作品將自身的故事及人類的文化回收反芻,形成,一部深具原創性的小說。--珊曼莎.韓特《華盛頓郵報》
《C》的魅力有部分仰賴瑟吉這個角色……與其說他是受限於道德力量,不如說他是摸索出路的反英雄。有時他顯得毫無生氣、機械化,令人毛骨悚然。在我們看來,他像是某種立體派畫風的拼圖……《C》是一部關於『認知』的小說。瑟吉一路追根究柢、探索調查,讀者也同樣必須抽絲剝繭,發掘本書主角與故事的秘密。--亞歷山大.舍羅,《華爾街日報》
得獎紀錄:2010年曼布克獎決選作品之一名人推薦:甘耀明(作家)、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柯裕棻(作家)、臥斧(文字工作者)、駱以軍(作家)、莎娣‧史密斯(《論美》、《白牙》作者,英國當今最重要青年小說家)
甘耀明(作家):
閱讀這本書像是一趟不攜帶氧氣設備的「自由潛水」(Free-diving)──吸一口氣然後挑戰能潛入幾米深。作者湯姆‧麥卡錫佈下的語言學關卡、細膩寫實與知識系統,往往「挑逗」讀者的下潛能力。別忘了,還有主角瑟吉的古怪經歷:聾啞、戰爭、冒險與性,也形成了閱讀上的引力。
只有閱讀到最深的結尾,讀者才從主角...
章節試閱
他按下門鈴,倒退一步,抬頭仰望宅邸。房子的正面藤蔓滋生,青色的枝葉正在轉紅。他再按了一次門鈴,又把耳朵湊近大門聽。這次有人聽見門鈴聲了:他聽到一步步接近的足音。開門的是個女僕,一副慌張狼狽的樣子,頭髮亂七八糟,衣袖捲起,雙手和額頭都溼淋淋的。她身後站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手上拿著一條毛巾。女僕和女孩的目光都望向利爾蒙的醫師包和呼吸器。
「要卸貨啦?」女傭問。
「呃,我……對,」他回答,一邊出示手上的紙片。「我來——」
屋裡冒出了一個男人,推開女傭和孩子上前。
「鋅和硒?」他粗聲粗氣地吼道。
「在車上,」利爾蒙答道:「不過我是一起搭車來——」
「還有酸呢?還有銅線圈?」男人打斷他的話。他身材福態,聲如洪鐘,一定有四十、四十四歲了吧。「你來——幹麼?」
「我來接生嬰兒的。」
「來接——喔,對!接生,沒錯!妙極了!你可以……對,我看看……茉琳可以帶你去……你說銅線在車道上嗎?」
「在那個……後面。」利爾蒙醫師想回頭指向花園的方向,但記不起自己剛才是從哪個方向過來的了。
「是不是有個人跟東西一起來?也許你能幫我們——」
「老爺……」女傭說。
「茉琳——幹麼?」男人回答。茉琳無奈地深吸一口氣。他呆呆望著她幾秒,才猛拍大腿說:「喔對,不行,妳帶醫生去她那兒。她情況……?」
「都好,老爺,」茉琳稟報:「多謝您的關心。」
「太好了!」他中氣十足地說:「嗯,你就做你的事吧。你要什麼東西,茉琳都會負責準……那張是電報嗎?」
他看著利爾蒙的那張黃紙,興奮得雙眼發亮。
「我不太明白……」利爾蒙才開口,男人便一把搶過那張紙,大聲讀出內容。
「『……預計廿四小時內』……好……『自昨夜起有陣痛分娩跡象……』好極了!『分娩跡象』,每個字都清清楚楚!」
「我們不是很確定來源……」
「什麼——來源?等等,這是什麼?『盡怪派醫師……』『盡怪』?這是什麼他媽的字眼?」
「老爺!」茉琳說。
「她聽過的可比這嚴重多了,」他喝斥道。「『盡怪』?我之前……那該死的按鍵!」
「老天!」茉琳說著轉向那孩子,取走毛巾。另一個女人從玄關出來,用托盤拿了餅乾往外走去果園的方向,後面跟著一隻貓。「跟哈博德老師去吧!」茉琳對那孩子說。
「……ㄍ……ㄎ……」男人嘟囔著,然後又粗聲吼道:「來源?」
「我們不太確定電報的來源,」利爾蒙解釋道:「不是由再過去一點的利笛姆郵局發出,但似乎是從同一條線路——」
「哈博德老師,」男人說:「等等。」
第二個女人在門口站住,問道:「是,卡爾費思先生?」
「哈博德老師,我沒聽見孩子們的說話聲。」他說。
「他們在玩,卡爾費思先生。」她答道。
「妳確定他們不是在比手語?」
「我告訴過他們不准比手語。我想他們——」
「什麼?告訴他們?用講的,他們可不會自動說話!妳得逼他們說話,隨時都要說話!」
那孩子舉起手,伸往盛著餅乾的托盤。那隻貓專注地盯著孩子的動作,牠的身體靜止而緊繃。茉琳抓住利爾蒙的衣袖,動手把他拉進屋子裡。
「電報的來源啊,醫師閣下,來源就在這裡!」他擠過卡爾費思先生身邊進門時,後者用響亮的聲音說道。「儘管ㄍ和ㄎ錯了。真令人失望,能修就是了。銅線!你說在車道上,是嗎?」
「有人在車上等——」
「妙極了!哈博德老師,如果我聽不見他們的聲音,我會當作他們在打手語。」
「我盡力而為,卡爾費思先生。」哈博德老師說。
「隨時啊!」他對她厲聲喝道:「我要聽到他們說話!」
他隨她大步向外走,前往車道的方向。那孩子追著餅乾跟去,那隻貓則跟著孩子也出去了。茉琳領著利爾蒙醫師往另一邊走,帶他爬上樓梯。樓梯上方懸掛了一幅絲線編織成的壁氈,上面的圖案若不是這一座樓梯,便是跟它長得很類似的樓梯。他們穿越樓梯頂端的平台,走進一個房間。房間牆上又掛了一幅壁氈:同樣是絲織的圖案,只是這幅是東方風情畫,綁著馬尾的農民往結著白色果實的樹上伸出手,那果實長得跟外面果園裡樹上的一樣。壁氈的低處,也就是樹的下方,還有更多農民正在鬆開小小的深色線球。再向下,回到房間裡,有個女人在床上仰臥著。床褥上橫綁著一條床單,預備讓產婦使力時抓緊,但女人並沒有抓住它。雖然濃密的棕髮已經汗溼,她卻很平靜地仰臥著。她身邊另有一個女傭坐在椅子上握著她的手。床上的女人對著利爾蒙茫然一笑。
「卡爾費思太太?」他問她。
她點頭。利爾蒙醫師放下麻醉氣瓶,一面把醫師包放在床上打開,一面問道:
「妳每一次宮縮隔多久?」
「三分鐘,」她說。她的聲音輕柔而沙啞,聽起來有些不尋常,但並不是疲倦的緣故。利爾蒙說不上來:不是外國人的腔調,卻也不太像本國人的口音。他量了她的血壓,取下血壓計的手臂綁帶時,一陣宮縮攫住了她的身體。她的表情糾成一團,嘴巴張開,可是既沒有尖叫、也沒有大喊:只有一陣幾乎聽不見的低吼。宮縮歷程大約十到十五秒左右。
「疼嗎?」宮縮結束後,利爾蒙問她。
「好像我被人下了毒似的,」她答道,接著別過頭,轉而凝視窗外的天空。
「妳有沒有服用任何止痛藥?」他問。
她沒有回答。他又問了一次。
「她得看見您說話,」床邊的女傭告訴他。
「什麼?」
「她必須看見您的嘴唇,先生。她是聾子。」
他彎腰靠近床上,在卡爾費思太太的眼前揮手;她轉頭往他看。他再次重複先前的問題。
「吃了幾次小劑量的鴉片酊,」床邊的女傭說。
「我比較喜歡用歌羅芳,」利爾蒙說。
卡爾費思太太兩眼亮了起來。她用那輕柔、沙啞、奇怪的聲音說:「歌羅酊?」
「不是,歌羅芳,」利爾蒙特意加強咬字,用清晰的發音告訴她。他從醫師包裡拿出一副紗布面罩,固定在呼吸器的管子末端,再繫在卡爾費思太太的臉上。他旋開氣瓶瓶頸的活塞,氣體沿帆布管道進入她的口鼻,傳出一陣緩慢而綿長的嘶嘶聲。卡爾費思太太的面部肌肉放鬆下來,瞳孔擴張。半分鐘後,利爾蒙關上活塞,解下面罩。第二陣宮縮隨即襲來;女人的身體再度僵住,但臉上的痛苦減輕了。他重新繫上面罩,給她更多歌羅芳,望著面罩底下那沉默的五官更加放鬆、舒張。他再次解下面罩時,她開口低聲說:
「……恩.夫樂浮……恩.蛇河噴.督.奴滑……」
「什麼?」他問。
「彷彿絲絨落下,」她說:「黑色絲絨……覆蓋著相機……」
「那是歌羅芳的作用,」他說。
「……相機,」她說:「望著黑暗……一條河裡有條水蛇,向我游過來……還要。」她放開床邊女傭的手,比了比氣瓶。
「我不想讓妳完全昏迷,」利爾蒙醫師說:「給妳--」
「蘇菲!」茉琳倒抽了一口氣。利爾蒙循她的眼光往門口一看,那孩子站在門中間,觀察著室內。茉琳走過去站在她前面,擋住房間裡的景象。「妳不可以來這裡!」她罵道--但轉眼間她態度又軟化了,一把抱起孩子說:「我們去幫芙莉妲做慶生起士。」利爾蒙聽她踩著重重的腳步走下樓梯,這時一陣宮縮再度制住卡爾費思太太。他從醫師包裡取出一瓶石炭酸消毒劑,並囑咐床邊的女傭去幫他拿橄欖油。
「先生,橄欖油?」她重複道。
「對,」他邊回答邊捲起袖子。「再等不久就要生了。」
結果卻還有得等:先是熬過整個下午,然後又等了更久。他一共離開房間兩次:一次去走廊散步活動筋骨,從走廊的窗戶望著卡爾費思先生和狄恩先生拿著一捆捆的銅線圈和一箱箱的玻璃瓶穿過四面圍了牆的花園往馬廄去;另一次是去吃女傭替他張羅的三明治。他追加了一些歌羅芳,氣體的嘶嘶聲之外,他還聽到狄恩先生的馬車沿碎石子車道駛離的聲音。宮縮持續發生;卡爾費思太太在半睡半醒的迷夢中時沈時浮。黃昏變成了晚上,接著進入深夜。
他按下門鈴,倒退一步,抬頭仰望宅邸。房子的正面藤蔓滋生,青色的枝葉正在轉紅。他再按了一次門鈴,又把耳朵湊近大門聽。這次有人聽見門鈴聲了:他聽到一步步接近的足音。開門的是個女僕,一副慌張狼狽的樣子,頭髮亂七八糟,衣袖捲起,雙手和額頭都溼淋淋的。她身後站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手上拿著一條毛巾。女僕和女孩的目光都望向利爾蒙的醫師包和呼吸器。 「要卸貨啦?」女傭問。 「呃,我……對,」他回答,一邊出示手上的紙片。「我來——」 屋裡冒出了一個男人,推開女傭和孩子上前。 「鋅和硒?」他粗聲粗氣地吼道。 「在車上...
作者序
《C》即將於台灣出版,我非常高興──既高興又擔心。本書非常倚重語言上的變化──字詞、句子在各章節中逐漸變形,接觸到其他同樣在變化中的詞句之後也產生異變,像病毒般彼此感染──因此,即使翻成與英文十分相近的歐洲語言,也可以想見會是困難重重,更不用說是翻成與我母語相差千里的中文了。由「昆蟲」(insect)到「筆墨」(ink set)、到「分節」(in sections)一直到「亂倫」(incest)的轉變,該如何表示?「囊疱」(cyst)、「胱胺酸」(cysteine)、「姊妹」(sister)這些以諧音做文字遊戲的詞語又該怎麼翻?譯者接下這本書的時候,真可說是抽中了下籤;我在這裡首先要表達兩層意思:說聲不好意思,讓她的工作如此困難,並感謝她認真、仔細的態度。
本書主角瑟吉有如用心的讀者,不斷在調整他的聽覺器官,想從扭曲變形、嘈雜作響、爭相引人注意的字詞當中獲得訊息;在這個由文字形成的聲譜當中,有一個詞占了核心的位置。它正如本書中許許多多的詞語一樣,在英文中是以C開頭:這個詞就是「地穴/墓室」(crypt)。我大約在動筆寫《C》的一年前碰到這個詞;當時我正在倫敦的當代藝術學會準備一場展覽,展覽中將藝廊布置成一座絕無僅有的無線電收發站,傳送著編成密碼的訊息。我和同僚如威廉.布洛斯 般剪下文字,加以混合拼貼,資料來源包括報紙、網站、詩句、運動比賽的結果等,應有盡有。這個展覽的靈感來自名導尚.考克多一九五○年的電影《奧菲斯》 。電影中,一個已死的詩人經由無線電波傳送出密碼詩,由現代的奧菲斯在汽車的收音機上接收。考克多的靈感則來自二次大戰時英國祕密情報局的作法;他們用無線電將包含密碼的短詩句傳送到德軍占領下的法國,法國地下反抗軍知道哪些句子沒有意義,哪些表示「炸毀橋梁」、「刺殺將軍」。我心中因而開始形成一個三角形,將詩、科技與死亡連在一起──還有一個點:情慾,或者,以較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愛」。考克多片中,那位死去的詩人原來是遵循死神指示在傳送訊息。死神是個美麗的公主,迷戀上奧菲斯不可自拔,因此整個傳送訊息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勾引他。
為了準備寫這本書,我曾與使用無線電的藝術家、文化理論家、媒體行動者 討論過。其中一位是視覺藝術家賽瑞斯.文.艾凡斯;言談間他說出了crypt這個詞,但用法有點奇怪,把它跟「加密」(encryption)相提並論。我問他提到這個雙關語的用意,他解釋說他完全不是拿它當雙關語;crypt這個詞來自精神分析,指的是某一類型憂鬱症患者腦中進行的機制:患者在喪失至為親愛的人之後受到極嚴重的打擊,任何形式的哀悼都無法讓創傷平復,於是築起一座「掩體」來應付。希臘文Kryptos的意思是「被埋葬的」,而crypt同時可指建築物(心中的墳墓或石穴),以及資訊隱匿、偽裝、埋藏在其他資訊內的過程──換句話說,資訊會重現,但以粉飾過的形式現身。憂鬱症患者便是如此,他們受創傷的心神空間中,資訊一再被埋葬、發掘,以置換、變形的方式顯現出來;因此對外界與他們本身而言,他們都是用密碼在說話。語言「地下」化了,埋藏著祕密。
從此我對這個詞及其背後的涵意非常感興趣。它不但闡述了我打算在新小說中使用的主題及美學概念(瑟吉是典型的憂鬱症患者,他完全無法真正「埋葬」摯愛的亡姊,彷彿她仍活生生地一直存在他體內。她像是由土裡冒出一樣,從他的腹部爆出,活在整個二十世紀以及這個時代的新創傷當中,而這些新創傷正是她死前所預見的心腹之憂),而且似乎可以用來說明理解文學的一種方式。文學不也是靠著持續「埋藏」和「加密」在運作嗎?它不也是一種讓慾望和引誘不斷來回作用的「技法」嗎?近來評論家談文學史多半以「影響」論之,但我認為「加密」這個詞好得多--不過要按照它最完全、涵蓋最廣的定義才行,也就是上文簡述的說法。我想要的,是讓《C》埋藏並發掘整個西方文學史:不單是現代主義,由小說中明顯借自《魔山》和卡夫卡作品、向其致敬的許多段落所代表;我也要讓本書包含十九世紀、文藝復興、古典時代,一路回溯到埃及--這裡是西方文學的起點,而(不言而喻的)在古埃及,文學原本是喪葬儀式的一部分。因此,《C》可以說是在考古:儘管過程很憂鬱,但同時也令人歡悅;小說最後一部分描寫在墳墓裡狂歡作樂,是有其理由的。
《C》在英國出版時,評論不是盛讚它為小說未來的新藍圖,就是貶斥它內容病態、離經叛道。然而正反雙方似乎都認為這是一部「歷史小說」。這一點讓我相當惱怒,比保守派意料中會有的譁然反應還令我生氣。儘管故事結束在一九二二年(就在這一年,卡特和卡納馮──又是兩個C字頭的──發掘出圖坦卡門法老王,英國失去了埃及,BBC成立,《尤利西斯》和《荒原》 出版),本書並沒有任何「歷史性」。這部小說講的是新科技,是身分認同如何經由包羅世界的各種媒體網路創建、毀滅,是帝國如何在富含油礦的中東衰敗、如何在自身妄想和無理恐懼形成的萬花筒中迷失;換言之,這是一本談論「現在」的小說。
湯姆.麥卡錫,二○一二年於倫敦
《C》即將於台灣出版,我非常高興──既高興又擔心。本書非常倚重語言上的變化──字詞、句子在各章節中逐漸變形,接觸到其他同樣在變化中的詞句之後也產生異變,像病毒般彼此感染──因此,即使翻成與英文十分相近的歐洲語言,也可以想見會是困難重重,更不用說是翻成與我母語相差千里的中文了。由「昆蟲」(insect)到「筆墨」(ink set)、到「分節」(in sections)一直到「亂倫」(incest)的轉變,該如何表示?「囊疱」(cyst)、「胱胺酸」(cysteine)、「姊妹」(sister)這些以諧音做文字遊戲的詞語又該怎麼翻?譯者接下這本書的...
目錄
中文版序
悲傷密織於話語之中 /柯裕棻
文字降靈會 /伍軒宏
第1部 網帽
第2部 降落
第3部 失速
第4部 召喚
中文版序
悲傷密織於話語之中 /柯裕棻
文字降靈會 /伍軒宏
第1部 網帽
第2部 降落
第3部 失速
第4部 召喚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