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生命教育的過程⸺欣賞、認知、尊重、珍惜
如果有一天人類被外星人當寵物,大量帶到銀河系其他星球, 但因為又能活又能生,不小心成了強勢的「外來物種」, 迫使當地居民決定「移除」人類,不知那時人類會作何感想?
文/孫維新
2013 年 1 月 1 日上午 10 點整,我站在鳳凰谷鳥園門口, 手上托著一隻布萊斯犀鳥拍照,標誌著鳳凰谷鳥園從那一天開始,併入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鳳凰谷鳥園的成立時間比科博館還早,但多年來要將鳥園併入科博館的傳聞,始終在南投鹿谷的山間水邊迴盪,經過了 2012 年組織調整的繁複過程,這個合併終於在 2013 年元旦成真。
上午 10 點,山谷中涼風拂面,在溫暖的冬陽照耀下,讓人感覺清新舒爽。我以為儀式簡單,大夥兒照個相就好,沒想到幾位鳥園同仁過來,說:「 館長,為了清楚表明從此之後鳥園和科博館是一家,您照相時手上要拿著一隻鳥!」這時獸醫從人群中走出,將一隻大嘴鳥放到驚訝地張著大嘴的我手上,也教了我要怎麼捧著牠,才不會讓牠不舒服。
這隻布萊斯犀鳥名叫「 東東 」,個性溫馴,是鳥園生命科學演示的主角。捧在手上重量滿沉的,我讓牠靠在我身上,即使冬天的西裝較厚,透過衣服我仍然能感受到東東的體溫。從那一刻開始,我覺得我和東東之間就有了感情上的聯繫。往後的幾年中,只要看到來自鳥園的公文,我都會想起東東。
後來我們在鳥園中設立了「 親禽園 」,在一個清爽通透的籠舍中,養著幾十隻鮮紅翠綠的愛情鸚鵡,遊客進來,站在欄杆旁邊,手上倒些飼料伸出去,這些美麗可愛的小傢伙就會飛過來站在手上,啄食手中的飼料。當初設立「 親禽園 」的目的,是希望在近距離地接觸另一物種的過程中,能讓我們經由欣賞和認知,達到尊重和珍惜!
早年墾丁街上到處都是「 烤小鳥 」的攤子,有回我到墾丁國家公園去演講,一位黑黑壯壯的解說員正在辦理賞鳥活動,他說回想過去還真不好意思,他曾經吃過兩隻伯勞鳥,但是後來參加了別人的賞鳥活動,看到這些小東西著實可愛,從此以後不但不再吃,還積極投身賞鳥護鳥的活動。
科博館曾經在橢圓形廣場二樓設置過「 小小動物園 」,養著好些動物,其中有兩隻緬甸蟒,一隻叫「 小花 」,一隻叫「 大花 」。有一天同仁過來叫我:「 館長,今天天氣好,小花出來放風,要不要過去看一下?」我來到二樓,看到一條長約兩米的大蟒蛇,伸直了身軀,慵懶舒適地在陽台上曬太陽。我蹲到小花面前,牠抬起頭來看著我,但是很奇怪,牠的兩隻眼睛矇矇的,好像長了白內障,我猛地想起孟子說的:「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翻成白話,就是:「 觀察人的品德,沒有比眼珠更好的;眼珠的目光不能遮掩他的惡念。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有邪念,眼珠就昏昧模糊。」難道小花看到館長到來,心中起了惡念?
同仁們聽我轉述了孟子的生命科學觀察,就笑了:「 館長,牠眼睛矇矇的,就是要蛻皮了。」緬甸蟒體型流線,花色斑爛,常被人獵殺取皮,又因為蛇類的神秘獨特,也常被人從小販售當做寵物,但緬甸蟒吃得多長得快,很多時候飼主養不下去了就丟棄到山間野地,造成更多生態問題。看到小花很可愛,我就問同仁能不能摸,同仁說可以摸,但是不要捏。我伸手輕輕撫摸小花的身體,觸手滑順微涼,忍不住還是捏了一下,發現牠的身體並不像外表看起來那麼圓滾硬實,是可以摸得到體內骨骼的。這時同仁帶我走到小花的後半身旁邊,把牠的身體反轉過來,說:「 館長您看,在牠的泄殖腔兩側,還有兩隻沒有完全退化的腳,看得出來小花是公的。」在這短短十幾分鐘的接觸中所獲得的知識,讓人一輩子不會忘!
雖然小花不像東東身體溫暖,但是接觸了,就會產生感情的聯繫,同時也有知識上的提升。生命教育需要親身體驗,只有通過欣賞和認知,才能學會尊重和珍惜,這不是書本上能教得了的。
有回我到美國波士頓科學博物館參訪,這個館有件事很驕傲,他們是全美唯一一家有飼養動物許可證的科學博物館。他們同仁說,因為地方有限,所以動物數量不多,就三十幾隻,聽起來和科博館當初的「 小小動物園 」差不多。他們館內能活動的空間不大,可是每天需要讓動物出來運動,但又不能到戶外,所以只好在早上同仁上班前,讓牠們在辦公室內來回走動,只要注意不要讓老虎和雞同時出來就好。
那天上午波士頓科學博物館有一場動物演示,主題是「 維吉尼亞負鼠 」,解說員帶著籠子到教室,將一隻負鼠放出來到講桌上,負鼠大小像家貓,毛茸茸的很可愛,因為臉頰尖尖的常被認為是大老鼠,其實負鼠是有袋動物,和齧齒目一點關係都沒有。這隻負鼠在講桌上跑來跑去,但到了桌邊就會停住,不會掉下去,解說員也就安心在銀幕上介紹這種個性溫和、碰到危難會倒下裝死的動物,看到銀幕上負鼠背著牠幾隻孩子的畫面,育雛的方式很令人感動!講課結束,大家圍到講桌旁邊,仔細觀察負鼠的長相和行為,收穫良多。演示完畢,走出教室,心中溫暖愉快,因為我又多認識了地球上另外一個物種。
然而許多時候,人們對待周邊動物的方式,只會從人的角度出發。當年「 小鹿斑比 」電影上映,小鹿的清純模樣和大野狼的邪惡形象深植人心,因此美國民眾大量獵殺野狼,保護鹿群,結果鹿群太多,破壞森林幼樹,食物不足,鹿群活不下去,人們才發現要保護鹿群就要減少鹿群,但鹿如此可愛,人下不了手,只好再引進狼去吃鹿。
有回聽國家公園的同事轉述,一天早上聽到辦公室外的庭院中鳥聲激昂,顯然有事,大家出去一看,發現是一隻鳳頭蒼鷹正在攻擊紅嘴黑鵯的巢,兩隻紅嘴黑鵯成鳥奮力抵抗,但原先在巢中的兩隻幼鳥,一隻已經跌落地面,另一隻倒掛在巢邊,看起來都已經不行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旁觀的人類掄起掃把,揮著竹竿,趕走了鳳頭蒼鷹,再將兩隻幼鳥撿回巢中,然後心滿意足地離去,但其實幼鳥已經活不成了,可是鳳頭蒼鷹也沒了食物,因為這種猛禽不吃死的東西。仔細想想,人類介入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環,結果對誰有好處?
這一期《 科學人 》雜誌的封面故事是「 大鸚帝國 」,鸚鵡因為長相漂亮,叫聲宏亮,千百年來持續被人類做為寵物帶往世界各地,但這種生物又能活又能生,在許多地方已經落地生根,成為強勢的「 外來物種 」,在鄉村破壞農作物,在都市會開垃圾箱,甚至團滅其他原生鳥類。因此有些國家開始獵殺鸚鵡,但這是鸚鵡的責任嗎?鸚鵡說不定會兩翅一攤,說:「 這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生命教育無他,就是兩個字:「 尊重 」,尊重個體生命,尊重自然循環,而培養尊重的方法無他,就是規劃合理的接觸環境,從欣賞到認知,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尊重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