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潛行者的家園 /執行主編 蔡逸君
那些最早來的,總是最後一個離開。
一個早上都在翻找、詢問這句話是誰說的?一個早上都沒找到。
那是幾年前讀唐諾時留在腦海裡的句子,也是讀了童偉格一系列小說篇章後,自然產生的抒情對應。沒法說為什麼會這樣自動連結,不是分析性質的,也不是註腳,大約是大腦潛意識的感應吧!駱以軍說童偉格的小說場景描繪讓他想到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而我回想的也是電影《鄉愁》裡那個鬱鬱的詩人,雙手護著一支小燭光徐徐前行,燭火被風吹熄便從頭再來一次風吹熄再來一次又再來一次,不斷往返的無聲劇場。電影裡燭火第一次被風吹滅,詩人走回原點,點燃蠟燭再次前行,觀者莫名其妙,為什麼他不就在中途點燃呢?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他又這樣做,觀者不知所措,這樣到底何時才能抵達對面目的地之牆?而當詩人持續地回到原點,不懈地失敗又重返,忘記是多少次了,突然,我們不再疑惑,各自想起什麼,心頭熱熱的,好感動好感動。
童偉格其人與小說都讓人心中有這樣的熱。
做一名潛行於時光中的小說家,他的水流潛入地殼下更深處,所以當伏流翻騰上升,一湧便破地而出成巨大的噴泉樹,立於野性遼敻巨石磊磊空曠的荒地上。其後水靜靜流淌,滲入時光的摺痕與裂縫,讓記憶中的風景不再枯漠,有了潤澤,家園於是水霧中重建。
除了【封面人物】介紹童偉格《西北雨》系列〈離島〉,本期另有三家小說,蔣曉雲〈桃花井〉,黎紫書〈此時此地〉,奈波爾《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後者是二○○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小說於家園離散與抵達之謎之間,張起重重的殖民與族裔劇幕,複雜深刻的演繹,被列入二十世紀百大英美小說。而蔣曉雲,曾看過她小說的人應該都不會忘記,她那細膩文字、趣意橫生的小說人物與風景,我們很幸運能刊出她二十多年文壇不見後復筆的首篇作品。再是黎紫書,她說自己很久沒寫短篇了,可小說來到編輯台,著實驚豔,令人折服其天才般的小說技藝。
小說家本就是潛行者,小心呵護著微弱燭光,往時空裡已經永恆消失卻也永遠存在的記憶與未來緩緩前進。那樣不毀於時間中的小說家意志,往返再往返,以直線,以曲折,以繁複,以輕盈,以停頓,以跳躍,一步步跋涉或鼓翅翻飛,引領我們再次望見,現實甚至心中早已不存在的──於生命中最早到,也就是每個人世界最初的世界──那個魔幻混沌的精神家園。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潛行者的家園 /執行主編 蔡逸君
那些最早來的,總是最後一個離開。
一個早上都在翻找、詢問這句話是誰說的?一個早上都沒找到。
那是幾年前讀唐諾時留在腦海裡的句子,也是讀了童偉格一系列小說篇章後,自然產生的抒情對應。沒法說為什麼會這樣自動連結,不是分析性質的,也不是註腳,大約是大腦潛意識的感應吧!駱以軍說童偉格的小說場景描繪讓他想到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而我回想的也是電影《鄉愁》裡那個鬱鬱的詩人,雙手護著一支小燭光徐徐前行,燭火被風吹熄便從頭再來一次風吹熄再來一次又再...
章節試閱
【散文】我的侯麥故事 /巴黎‧邁克‧文
天氣冷特別喜歡亂說話,就像嘴巴動動也能取暖。所以星期六在街角的麵包店買麵包,見到前面有個高瘦而佝背的白髮老人,忍不住壓低嗓子在朋友耳邊說:「Éric Rohmer!」他還當真,落足眼力望了望才知道我搞怪——名導演是街坊,眼尖的他出入曾經多次遇上,每次都炫耀一番,教無緣面聖者恨得牙癢癢。「比這人老很多。」「對啊,而且摺成兩份。」笑到直不起腰法國人通俗的形容是「摺成兩份」,促狹鬼在這裡移花接木,不是沒有一點殘忍的。
言猶在耳,兩日後晚間新聞就傳出他的死訊,真令人格外惆悵。儘管八十九歲按我們的說法是笑喪了,當然沒有人忍心摺成兩份,甚至在理智的釋然底下墊滿感情上的不捨。幾乎由懂得泡電影院開始,便浸在新浪潮中戲水,先愛上楚浮高達夏布洛,緊接著擁抱雷奈侯麥希維特。忘了在法國文化協會有沒有看過他的作品,只記得范第度先生以一種「一言難盡」的語氣鄭重推荐,到了美國看到《午後之戀》(L'Amour l'après-midi,1972),馬上寫郵柬向恩師報告。當主角的女演員叫素素,穿一雙美麗到不能的紅色高跟鞋,著名的劇照裡她全裸躺在床上背向觀眾巧笑倩兮,顯然是羅浮宮安格爾那幅《La Grande Odalisque》的現代版——哺乳期不乏奶汁的他們對豐乳不那麼執迷,反而比較著緊肥臀。
異性戀的道德故事同志很大程度上免疫,像《慕德家的一夜》(Ma nuit chez Maud,1969)男主角面對美色的七上八落,基本上在飛擒大咬的世界不存在,連珠砲發的對白也聽得不清不楚,令我愛不釋手的反而是潔淨的畫面。至今我仍然堅信,素素之所以性感得那麼淒涼,全因為光線來自閣樓的天窗。
隔了兩天,趁著去郵局寄信之便,兜到侯麥位於先賢殿旁邊的住所前默默站了一會。門外小院靜悄悄的,一個多星期前被送院留醫,是由那扇木門出去的吧?據說近年他健康欠佳,拍完《牧羊人之戀》(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2007;台譯《愛情誓言》)就表示力不從心,不能不收山了——「從前我還笑那些導演,怎會一屁股坐在椅子裡指手畫腳哩!」法國人去世後通常很快舉行葬禮,除了特殊情況不超過三四天,不像我們拖一頭半個月才風光大殮,在聲聲慢的國度簡直是神蹟。這個稍稍回暖的星期三下午,已經入土為安了嗎?
星期三是每週戲院換新片的日子,我賴床的習慣數十年如一日,但每逢這一天醒來總帶一點興奮,匆匆吃過早餐,便下樓到聖米修大道的書報攤買本《Pariscope》,用筆勾劃出未來七天的幸福。三十多年前初次見識新浪潮鏡頭下的巴黎,實在沒想到肉身有一天會闖了進來,輕微地與那個世界的人發生某種關係。不但霸占了他們露天咖啡座的椅子,沉醉了他們歌劇院的芭蕾,聞了他們盛夏的玫瑰,踏了他們盧森堡公園隆冬的白雪,還著著實實倚在他們電影業的樹陰下乘了一回涼。沒有什麼本事,也沒有什麼野心,幸好臉皮夠厚,在夾縫中靠翻譯字幕勉強糊口。當然趕不上當大部分新浪潮主將的文字橋梁,但譯過侯麥的《人約巴黎》(Les Rendez-vous de Paris,1995)和《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1996),一直教我疑幻疑真。那是尚未使用電腦的九○年代,親自跑上他們的辦公室取字幕本,打在片頭的「Les Films du Losange」忽然成了十六區某座建築物門牌上的名字,好比虛構的人物迎面姍姍而來,興奮得連招呼都不敢打。
用現在流行的話語形容,早年剛搬來巴黎簡直自閉,既不和電影圈來往,也謝絕參與華人的活動,所以直到千禧左右才認識雪美蓮(Mary Stephen)一點不出奇。像所有人一樣,聽到這個名字我當然以為是洋婦的藝名,怎麼知道她抬著的是張黃面孔,而且行不改姓坐不改名——起碼不是她自己改的。不熟的時候不好意思問,自作聰明當是跟丈夫姓,後來熟了曉得Stephen原來承襲自百分百中國血統的父親,大吃一驚。至於為何在百家姓之外棲息於S字頭上,她也說不上來,我腦袋裡的福爾摩斯平白無事都抽出放大鏡遊戲,那肯錯過百年不遇的良機,馬上散播聳聽危言:「維琴妮亞‧吳爾芙娘家不就姓史提芬嗎?她姊姊的兒子那時在中國轟轟烈烈戀愛,會不會與你們家有點關係?」口講無憑,乾脆建議她找虹影的小說參考。
她是侯麥的專用剪接師,我怕人家誤會(識破!)我八卦,聊天盡量避免提問太多與工作有關的問題,「最近在剪哪部電影」帶過就算。直到有一次吃午飯,為了飯後她必須趕回去開工,約在方便的地點,我才知道剪接室在第七區。那麼導演從先賢殿去剪接室,大概是搭八十四號公車吧?車站離開他住所三分鐘,班次也相當密,方便得很。回心一想不禁莞爾:想像力總是局限的,自己出出入入靠公共交通工具,就以為全世界都捱公車擠地鐵,說不定他有專車接送呢,或者工作組的成員順路兜一兜。不過以他這樣像手工藝人的導演,我一廂情願想像是八十四號的乘客,上車後沿盧森堡公園走一段,轉右經過聖修卑斯教堂,在「廉價百貨」前的十字路朝塞納河方向進發,不論天氣如何,風景都怡人。
八十四號由協和橋轉到右岸,過橋前在國會大廈站下車,步行去美國教堂附近的剪接室至少要十分鐘。年輕力壯兼天氣爽朗,那當然不算什麼,酷暑或是嚴寒時對體力欠佳的老人來說,就很是一回事。考慮到這層,搭六十三號肯定比較舒服,不過要走下坡去學院路才有站上車,不若八十四號近在咫尺。說到底生活上的一切不外習慣吧,誰也不會斤斤計較哪一條路線快捷些,雖然侯麥如此講究細節的人可能例外——短片集《……眼中的巴黎》(Paris vu par...,1965)他那段,主角在星形廣場上班,也就是凱旋門所在地,地鐵站出來向左或向右都差不多,他似乎用尺量過,覺得左邊路程「應該較短」,直到有一天以雨傘「誤殺」途人後,因為畏罪才改走右邊。
外國觀眾籠統印象,侯麥的電影總以巴黎作背景,美麗的誤會《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起碼要負一半責任——原名《圓月之夜》,輸出外地才冠上有誘發虛榮功力的地名。其實就算在這部打正旗號的戲裡,兩頭住家的女主角主要地址在郊區的衛星鎮,郵政編號不是「七五」,名正言順住在市內的人不怎麼在意這兩個數字,反而需要搭快車出城的自覺矮了一截。但《三面間諜》(Triple Agent,2004)那年在香港電影節放映譯作《花都無間》,倒不是巴黎放個響屁也特別香的心理,而是跟紅頂白攀附土產票房冠軍,那就更加教人耿耿於懷。
我的烏龍則擺在他首部長片《獅子座下》(Le Signe du lion,1959)。當然這是百分百巴黎實地拍攝,然而我一直把不屬於它的一個黑白粗微粒畫面,Denfert-Rochereau街中心獅子銅像下兩個青年的奔跑,糊裡糊塗當作它的劇照,「失足」後腦筋從此轉不過來。
邁克
本姓林,原籍新加坡,幼年移居香港。七○年代求學於美國加州美術工藝學院,八○年代中期任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現為自由撰稿人。長年寫作,文字涉獵電影、文學、性、人文、表演藝術,亦為各地電影作字幕翻譯。出版十餘本散文集《我看見的你是我自己》、《性文本》、《狐狸尾巴》、《互吹不如單打》、《迷魂陣》、《同場加映》、《坦白說,親愛的》、《一年三百六十五篇》等。
【二月小說】 此時此地 /英國‧黎紫書‧文
你看你。
是啊,看你。
女人抬起頭來看了一眼。飛快地,就一眼。茶室裡所有結伴而來的人都在交頭接耳,只有坐在角落頭的男人,在停掉的掛鐘和一幅褪色的十字繡下,獨自嘆茶。
男人被取名何生亮,是個換裝癖(曾經也是個陽痿病患,一個自戀狂)。反正,是這小城無數不為人知的殘疾人之一。名字是女人取的,她對這名字很滿意,何,生,亮。你看你,身上的T恤洗得發白,領口變形,兩只袖子被洗衣機絞得長短不齊。看你這幾年吃撐了鼓脹著三天兩頭鬧便祕的肚子。看,你額上撤退的髮線,你的黑眼圈,你晾乾在嘴角的唾液和牛奶泡沫;你的萎靡,你的老。
彷佛女人的目光灼人,何生亮注意到了。他反射性地翻起眼球,回瞪。
何生亮從未想過要給這女人取名字。茶室裡人很多呢。但他很久以前就留意到了有這麼個長得像老姑婆的女人,常常交疊兩手,像個特務似的坐在那裡打量每一個人。這女人怎麼就硬生生把自己給坐老了呢?何生亮有點惋惜,明明是面目姣好的女子,不過是稍為肉感吧,卻就那樣從水質充盈的嬰兒肥坐成了一座癟掉後套上幾個舊輪胎的老沙發。
你看你。反反覆覆瘦身過後又回彈,已經被肥胖紋淹沒的皮肉;看那從夜市場買來的容易脫色和失去彈性的廉價衣裙;看你的目光吞吞吐吐,看你把自己折騰得一臉愁苦。何生亮就那樣毫不忌憚,拷問似地瞪著靠另一面牆而坐的女人,並且,終於把她看得低下頭去。女人顯然有點慌,遂拎起吸管拚命戳她那玻璃杯裡剩餘的奶茶和冰塊。
看,你把自己折磨得神經兮兮。
約好的人說三點三見面。自從午飯過後,何生亮就感覺到時間有點停滯不前。他背後的牆上有一台看來歷史悠久,但已靜止多年的掛鐘,一直就停在三點三。何生亮和女人可都記得這木盒子裡的時間也曾經正常運轉。鐘擺是會左右晃動的,那圓盤上兩支雕花的指針像長著長短臂的人猿,會攀著不同的羅馬字符變更手勢。何生亮記得它那沉沉的鐘聲,女人甚至記得會有報時鳥從盒子裡蹦出來(盡管它現在看來不像有那樣的裝置)。然而如今兩人都說不清楚這鐘什麼時候停擺,似乎光陰裡雜質太多,拖泥帶水的。走著走著,便逐漸淤塞在木盒子裡了。
※
何生亮當然沒有換裝癖,再說他也不是何生亮。但有些事被他看穿了,譬如說,那幾乎天天與他在茶室裡碰面的,確實是個四十二歲了還沒嫁出去的女人。但女人誰會喜歡被稱作「老姑婆」呢,你不如給她取名雲英吧。這也是個很讓人得意的名字。女人要是能選擇,想必也會覺得這比她的本名好些,聽著沒那麼平庸。
所以她在電話裡,用很重的鼻音說,我是溫妮。
何生亮是那樣想像的。那個經常在凌晨三點多撥通撒瑪利亞熱線的溫妮,就長得像這猛用吸管戳冰塊的女人一樣。
何生亮在自己的小本子裡如此記錄,「溫妮是個佯裝自殺者」。這女人頻頻在夜間出現,讓他這陣子一直幻想著一個患嚴重失眠症的女人愛上電話裡的陌生人的故事。而即使他基於某種莫名的良知與操守,刻意把女主角溫妮想像得模糊些,可每次在茶室裡與雲英照面,他仍然會被一種超越他所能期待的真實感,深深地震撼。
雲英,你不知道自己正在扮演何生亮的溫妮。那女人的聲音聽來有酒醉的味道,鼻音重,腔調慵懶。何生亮覺得這聲音和那含糊不清的咬詞暗示著說話的女人有兩瓣厚唇,這多麼誘惑。只是溫妮不會發現自己的性感,她在電話裡哭訴自己人老珠黃,「被男人玩殘了」。溫妮說她白天起床看見鏡裡的自己,便會想也許就是今天了,今天應該死去。
溫妮在電話裡說了很多事,卻不曾提起過這茶室或每天三點三的下午茶。她說她不如意的婚姻,忤逆的兒子,說她老想像著每天載她上下班的計程車司機終有一日會在車子裡向她求愛,並叫她別在夜店幹活了,要她以後安分過日子。「可是都三年多了,他從泰國買來的老婆下個月就要生第二胎了。」溫妮說到傷心處便會語無倫次,何生亮聽到她在電話另一端打嗝,擤鼻子,嚥下自己的眼淚。
這些事情,雲英怎麼可能知曉呢?她只是一個每天下午從律師樓裡竄出來喝一杯冰奶茶的女書記。她每天都在抵抗炸芋角,鹹肉粽和咖哩麵的誘惑,卻又因為覺得短短半小時不知該如何打發而別無選擇地到這裡來,繼續抵抗她所喜愛的油香,再花一點時間思索那一台掛鐘停在三點三的寓意。這茶室和這鐘一樣古老,雲英小時候每逢星期日都會像做禮拜似的,被父母拉扯到這裡來吃早餐。彼時何生亮也只是個孩子,夾在兩個長得像洋娃娃的姊妹之間,面目總是被母親修整得黑白分明,過分地乾淨。
那時候掛鐘還在走,鐘下的何生亮濃眉大眼,小口小口地吃他的炸魚丸。
雲英看不見,但她知道自己當時長得有多寒磣。一頭焦黃的短髮疏落稀薄,又被母親拿裁縫用的大剪刀撕扯得參差不齊。她上小學時骨瘦如柴,每天和她那天生爆炸頭,皮膚黝黑身上多毛的表妹結伴上學,總是一起被同學嘲笑與排擠。那時候何生亮是她們的副班長,常常和幾個優等生坐在一塊,似是十分矜貴,偶爾轉過臉來橫眉眾生。雲英要在以後成為少女了,她回想起來才感覺到那目光裡有一種輕蔑的意思,也才逐漸感到受了傷害。
而這些事,坐在那兒的何生亮又何嘗知道。他本來就不是雲英所認識的那個何生亮,他從小到大都沒當過副班長。事實上,雲英多少次悲哀地想到,那些畢業後沒再見面的小學同學,大概都不可能把她認出來了。雲英在少女時便莫名其妙地發胖,猶如被詛咒似的,從此再沒真正地瘦下來。而她的頭髮也同時暴增,變得十分濃密,幾乎像表妹兒時的爆炸頭一樣壯觀。這失控的身體髮膚讓雲英感到膽怯和愧疚。難道只因為她過於祈求,上帝就罰她過度擁有?
問題是,雲英以為這懲罰本身有一種惡作劇的意思。它不那麼認真,沒一點慘烈,毫無痛楚。像把青蛙扔到冷水鍋裡慢慢煮,讓受罰者來不及察覺那是一種煎熬,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受苦。
因為這僅僅是惡作劇,雲英又覺得上帝一直站在排擠她的孩子那一邊。
因此,上帝要比她想像的更殘忍些。
※
正如童年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長大後卻不得不嘆喟光陰如梭一樣;兒時覺得很大很好玩,總有無數新鮮事的小城,如今只會讓人感到百般無聊,又小得處處碰壁。何生亮和雲英一樣,才半小時的下午茶時間短促得讓他感到窮途末路,無處可去;可每天三十分鐘又長得叫人不知該如何消磨。不知始於何時,何生亮發現這半個小時是一種累贅,彷彿無端端地,每天變成了二十四小時又三十分鐘,而且這多出來的時間像個不大不小的瘤,長在白晝三四點之間,無法抹煞,如同長在日子的臉面。
他當然也去過別的店,偶爾也會相約三兩個還聯繫著的舊同學。只是大多數時候,大家都在忙別的事,或約見別的人。他別無選擇,只好又獨自到這老茶室,吃他始終覺得不怎麼樣的糕點,嘆一杯「幾十年來城中最好的」咖啡。
後來,何生亮還會在這不受打擾的時光中,忍不住回想昨晚溫妮在電話中的囈語和哭泣。溫妮你喝多了吧,溫妮你失眠嗎?溫妮不如你去洗把臉。那女人似乎酒醉卻又十分老練,又哭又笑,對著話筒唱起噓氣的歌來。
Make someone happy
Make just one someone happy
And you will be happy too
……(未完,更多內容請見78期《印刻文學生活誌》)
黎紫書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霹靂女子中學畢業;從事新聞工作逾十年,曾為當地《星洲日報》專題作者。已出版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微型小說集《微型黎紫書》、《無巧不成書》、《簡寫》;散文《因時光無序》,以及編著花蹤文學獎回顧集:《花海無涯》。
【散文】我的侯麥故事 /巴黎‧邁克‧文
天氣冷特別喜歡亂說話,就像嘴巴動動也能取暖。所以星期六在街角的麵包店買麵包,見到前面有個高瘦而佝背的白髮老人,忍不住壓低嗓子在朋友耳邊說:「Éric Rohmer!」他還當真,落足眼力望了望才知道我搞怪——名導演是街坊,眼尖的他出入曾經多次遇上,每次都炫耀一番,教無緣面聖者恨得牙癢癢。「比這人老很多。」「對啊,而且摺成兩份。」笑到直不起腰法國人通俗的形容是「摺成兩份」,促狹鬼在這裡移花接木,不是沒有一點殘忍的。
言猶在耳,兩日後晚間新聞就傳出他的死訊,真令人格外惆悵...
目錄
【散文】我的侯麥故事 /巴黎‧邁克‧文
天氣冷特別喜歡亂說話,就像嘴巴動動也能取暖。所以星期六在街角的麵包店買麵包,見到前面有個高瘦而佝背的白髮老人,忍不住壓低嗓子在朋友耳邊說:「Éric Rohmer!」他還當真,落足眼力望了望才知道我搞怪——名導演是街坊,眼尖的他出入曾經多次遇上,每次都炫耀一番,教無緣面聖者恨得牙癢癢。「比這人老很多。」「對啊,而且摺成兩份。」笑到直不起腰法國人通俗的形容是「摺成兩份」,促狹鬼在這裡移花接木,不是沒有一點殘忍的。
言猶在耳,兩日後晚間新聞就傳出他的死訊,真令人格外惆悵。儘管八十九歲按我們的說法是笑喪了,當然沒有人忍心摺成兩份,甚至在理智的釋然底下墊滿感情上的不捨。幾乎由懂得泡電影院開始,便浸在新浪潮中戲水,先愛上楚浮高達夏布洛,緊接著擁抱雷奈侯麥希維特。忘了在法國文化協會有沒有看過他的作品,只記得范第度先生以一種「一言難盡」的語氣鄭重推荐,到了美國看到《午後之戀》(L'Amour l'après-midi,1972),馬上寫郵柬向恩師報告。當主角的女演員叫素素,穿一雙美麗到不能的紅色高跟鞋,著名的劇照裡她全裸躺在床上背向觀眾巧笑倩兮,顯然是羅浮宮安格爾那幅《La Grande Odalisque》的現代版——哺乳期不乏奶汁的他們對豐乳不那麼執迷,反而比較著緊肥臀。
異性戀的道德故事同志很大程度上免疫,像《慕德家的一夜》(Ma nuit chez Maud,1969)男主角面對美色的七上八落,基本上在飛擒大咬的世界不存在,連珠砲發的對白也聽得不清不楚,令我愛不釋手的反而是潔淨的畫面。至今我仍然堅信,素素之所以性感得那麼淒涼,全因為光線來自閣樓的天窗。
隔了兩天,趁著去郵局寄信之便,兜到侯麥位於先賢殿旁邊的住所前默默站了一會。門外小院靜悄悄的,一個多星期前被送院留醫,是由那扇木門出去的吧?據說近年他健康欠佳,拍完《牧羊人之戀》(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2007;台譯《愛情誓言》)就表示力不從心,不能不收山了——「從前我還笑那些導演,怎會一屁股坐在椅子裡指手畫腳哩!」法國人去世後通常很快舉行葬禮,除了特殊情況不超過三四天,不像我們拖一頭半個月才風光大殮,在聲聲慢的國度簡直是神蹟。這個稍稍回暖的星期三下午,已經入土為安了嗎?
星期三是每週戲院換新片的日子,我賴床的習慣數十年如一日,但每逢這一天醒來總帶一點興奮,匆匆吃過早餐,便下樓到聖米修大道的書報攤買本《Pariscope》,用筆勾劃出未來七天的幸福。三十多年前初次見識新浪潮鏡頭下的巴黎,實在沒想到肉身有一天會闖了進來,輕微地與那個世界的人發生某種關係。不但霸占了他們露天咖啡座的椅子,沉醉了他們歌劇院的芭蕾,聞了他們盛夏的玫瑰,踏了他們盧森堡公園隆冬的白雪,還著著實實倚在他們電影業的樹陰下乘了一回涼。沒有什麼本事,也沒有什麼野心,幸好臉皮夠厚,在夾縫中靠翻譯字幕勉強糊口。當然趕不上當大部分新浪潮主將的文字橋梁,但譯過侯麥的《人約巴黎》(Les Rendez-vous de Paris,1995)和《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1996),一直教我疑幻疑真。那是尚未使用電腦的九○年代,親自跑上他們的辦公室取字幕本,打在片頭的「Les Films du Losange」忽然成了十六區某座建築物門牌上的名字,好比虛構的人物迎面姍姍而來,興奮得連招呼都不敢打。
用現在流行的話語形容,早年剛搬來巴黎簡直自閉,既不和電影圈來往,也謝絕參與華人的活動,所以直到千禧左右才認識雪美蓮(Mary Stephen)一點不出奇。像所有人一樣,聽到這個名字我當然以為是洋婦的藝名,怎麼知道她抬著的是張黃面孔,而且行不改姓坐不改名——起碼不是她自己改的。不熟的時候不好意思問,自作聰明當是跟丈夫姓,後來熟了曉得Stephen原來承襲自百分百中國血統的父親,大吃一驚。至於為何在百家姓之外棲息於S字頭上,她也說不上來,我腦袋裡的福爾摩斯平白無事都抽出放大鏡遊戲,那肯錯過百年不遇的良機,馬上散播聳聽危言:「維琴妮亞‧吳爾芙娘家不就姓史提芬嗎?她姊姊的兒子那時在中國轟轟烈烈戀愛,會不會與你們家有點關係?」口講無憑,乾脆建議她找虹影的小說參考。
她是侯麥的專用剪接師,我怕人家誤會(識破!)我八卦,聊天盡量避免提問太多與工作有關的問題,「最近在剪哪部電影」帶過就算。直到有一次吃午飯,為了飯後她必須趕回去開工,約在方便的地點,我才知道剪接室在第七區。那麼導演從先賢殿去剪接室,大概是搭八十四號公車吧?車站離開他住所三分鐘,班次也相當密,方便得很。回心一想不禁莞爾:想像力總是局限的,自己出出入入靠公共交通工具,就以為全世界都捱公車擠地鐵,說不定他有專車接送呢,或者工作組的成員順路兜一兜。不過以他這樣像手工藝人的導演,我一廂情願想像是八十四號的乘客,上車後沿盧森堡公園走一段,轉右經過聖修卑斯教堂,在「廉價百貨」前的十字路朝塞納河方向進發,不論天氣如何,風景都怡人。
八十四號由協和橋轉到右岸,過橋前在國會大廈站下車,步行去美國教堂附近的剪接室至少要十分鐘。年輕力壯兼天氣爽朗,那當然不算什麼,酷暑或是嚴寒時對體力欠佳的老人來說,就很是一回事。考慮到這層,搭六十三號肯定比較舒服,不過要走下坡去學院路才有站上車,不若八十四號近在咫尺。說到底生活上的一切不外習慣吧,誰也不會斤斤計較哪一條路線快捷些,雖然侯麥如此講究細節的人可能例外——短片集《……眼中的巴黎》(Paris vu par...,1965)他那段,主角在星形廣場上班,也就是凱旋門所在地,地鐵站出來向左或向右都差不多,他似乎用尺量過,覺得左邊路程「應該較短」,直到有一天以雨傘「誤殺」途人後,因為畏罪才改走右邊。
外國觀眾籠統印象,侯麥的電影總以巴黎作背景,美麗的誤會《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起碼要負一半責任——原名《圓月之夜》,輸出外地才冠上有誘發虛榮功力的地名。其實就算在這部打正旗號的戲裡,兩頭住家的女主角主要地址在郊區的衛星鎮,郵政編號不是「七五」,名正言順住在市內的人不怎麼在意這兩個數字,反而需要搭快車出城的自覺矮了一截。但《三面間諜》(Triple Agent,2004)那年在香港電影節放映譯作《花都無間》,倒不是巴黎放個響屁也特別香的心理,而是跟紅頂白攀附土產票房冠軍,那就更加教人耿耿於懷。
我的烏龍則擺在他首部長片《獅子座下》(Le Signe du lion,1959)。當然這是百分百巴黎實地拍攝,然而我一直把不屬於它的一個黑白粗微粒畫面,Denfert-Rochereau街中心獅子銅像下兩個青年的奔跑,糊裡糊塗當作它的劇照,「失足」後腦筋從此轉不過來。
邁克
本姓林,原籍新加坡,幼年移居香港。七○年代求學於美國加州美術工藝學院,八○年代中期任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現為自由撰稿人。長年寫作,文字涉獵電影、文學、性、人文、表演藝術,亦為各地電影作字幕翻譯。出版十餘本散文集《我看見的你是我自己》、《性文本》、《狐狸尾巴》、《互吹不如單打》、《迷魂陣》、《同場加映》、《坦白說,親愛的》、《一年三百六十五篇》等。
【二月小說】 此時此地 /英國‧黎紫書‧文
你看你。
是啊,看你。
女人抬起頭來看了一眼。飛快地,就一眼。茶室裡所有結伴而來的人都在交頭接耳,只有坐在角落頭的男人,在停掉的掛鐘和一幅褪色的十字繡下,獨自嘆茶。
男人被取名何生亮,是個換裝癖(曾經也是個陽痿病患,一個自戀狂)。反正,是這小城無數不為人知的殘疾人之一。名字是女人取的,她對這名字很滿意,何,生,亮。你看你,身上的T恤洗得發白,領口變形,兩只袖子被洗衣機絞得長短不齊。看你這幾年吃撐了鼓脹著三天兩頭鬧便祕的肚子。看,你額上撤退的髮線,你的黑眼圈,你晾乾在嘴角的唾液和牛奶泡沫;你的萎靡,你的老。
彷佛女人的目光灼人,何生亮注意到了。他反射性地翻起眼球,回瞪。
何生亮從未想過要給這女人取名字。茶室裡人很多呢。但他很久以前就留意到了有這麼個長得像老姑婆的女人,常常交疊兩手,像個特務似的坐在那裡打量每一個人。這女人怎麼就硬生生把自己給坐老了呢?何生亮有點惋惜,明明是面目姣好的女子,不過是稍為肉感吧,卻就那樣從水質充盈的嬰兒肥坐成了一座癟掉後套上幾個舊輪胎的老沙發。
你看你。反反覆覆瘦身過後又回彈,已經被肥胖紋淹沒的皮肉;看那從夜市場買來的容易脫色和失去彈性的廉價衣裙;看你的目光吞吞吐吐,看你把自己折騰得一臉愁苦。何生亮就那樣毫不忌憚,拷問似地瞪著靠另一面牆而坐的女人,並且,終於把她看得低下頭去。女人顯然有點慌,遂拎起吸管拚命戳她那玻璃杯裡剩餘的奶茶和冰塊。
看,你把自己折磨得神經兮兮。
約好的人說三點三見面。自從午飯過後,何生亮就感覺到時間有點停滯不前。他背後的牆上有一台看來歷史悠久,但已靜止多年的掛鐘,一直就停在三點三。何生亮和女人可都記得這木盒子裡的時間也曾經正常運轉。鐘擺是會左右晃動的,那圓盤上兩支雕花的指針像長著長短臂的人猿,會攀著不同的羅馬字符變更手勢。何生亮記得它那沉沉的鐘聲,女人甚至記得會有報時鳥從盒子裡蹦出來(盡管它現在看來不像有那樣的裝置)。然而如今兩人都說不清楚這鐘什麼時候停擺,似乎光陰裡雜質太多,拖泥帶水的。走著走著,便逐漸淤塞在木盒子裡了。
※
何生亮當然沒有換裝癖,再說他也不是何生亮。但有些事被他看穿了,譬如說,那幾乎天天與他在茶室裡碰面的,確實是個四十二歲了還沒嫁出去的女人。但女人誰會喜歡被稱作「老姑婆」呢,你不如給她取名雲英吧。這也是個很讓人得意的名字。女人要是能選擇,想必也會覺得這比她的本名好些,聽著沒那麼平庸。
所以她在電話裡,用很重的鼻音說,我是溫妮。
何生亮是那樣想像的。那個經常在凌晨三點多撥通撒瑪利亞熱線的溫妮,就長得像這猛用吸管戳冰塊的女人一樣。
何生亮在自己的小本子裡如此記錄,「溫妮是個佯裝自殺者」。這女人頻頻在夜間出現,讓他這陣子一直幻想著一個患嚴重失眠症的女人愛上電話裡的陌生人的故事。而即使他基於某種莫名的良知與操守,刻意把女主角溫妮想像得模糊些,可每次在茶室裡與雲英照面,他仍然會被一種超越他所能期待的真實感,深深地震撼。
雲英,你不知道自己正在扮演何生亮的溫妮。那女人的聲音聽來有酒醉的味道,鼻音重,腔調慵懶。何生亮覺得這聲音和那含糊不清的咬詞暗示著說話的女人有兩瓣厚唇,這多麼誘惑。只是溫妮不會發現自己的性感,她在電話裡哭訴自己人老珠黃,「被男人玩殘了」。溫妮說她白天起床看見鏡裡的自己,便會想也許就是今天了,今天應該死去。
溫妮在電話裡說了很多事,卻不曾提起過這茶室或每天三點三的下午茶。她說她不如意的婚姻,忤逆的兒子,說她老想像著每天載她上下班的計程車司機終有一日會在車子裡向她求愛,並叫她別在夜店幹活了,要她以後安分過日子。「可是都三年多了,他從泰國買來的老婆下個月就要生第二胎了。」溫妮說到傷心處便會語無倫次,何生亮聽到她在電話另一端打嗝,擤鼻子,嚥下自己的眼淚。
這些事情,雲英怎麼可能知曉呢?她只是一個每天下午從律師樓裡竄出來喝一杯冰奶茶的女書記。她每天都在抵抗炸芋角,鹹肉粽和咖哩麵的誘惑,卻又因為覺得短短半小時不知該如何打發而別無選擇地到這裡來,繼續抵抗她所喜愛的油香,再花一點時間思索那一台掛鐘停在三點三的寓意。這茶室和這鐘一樣古老,雲英小時候每逢星期日都會像做禮拜似的,被父母拉扯到這裡來吃早餐。彼時何生亮也只是個孩子,夾在兩個長得像洋娃娃的姊妹之間,面目總是被母親修整得黑白分明,過分地乾淨。
那時候掛鐘還在走,鐘下的何生亮濃眉大眼,小口小口地吃他的炸魚丸。
雲英看不見,但她知道自己當時長得有多寒磣。一頭焦黃的短髮疏落稀薄,又被母親拿裁縫用的大剪刀撕扯得參差不齊。她上小學時骨瘦如柴,每天和她那天生爆炸頭,皮膚黝黑身上多毛的表妹結伴上學,總是一起被同學嘲笑與排擠。那時候何生亮是她們的副班長,常常和幾個優等生坐在一塊,似是十分矜貴,偶爾轉過臉來橫眉眾生。雲英要在以後成為少女了,她回想起來才感覺到那目光裡有一種輕蔑的意思,也才逐漸感到受了傷害。
而這些事,坐在那兒的何生亮又何嘗知道。他本來就不是雲英所認識的那個何生亮,他從小到大都沒當過副班長。事實上,雲英多少次悲哀地想到,那些畢業後沒再見面的小學同學,大概都不可能把她認出來了。雲英在少女時便莫名其妙地發胖,猶如被詛咒似的,從此再沒真正地瘦下來。而她的頭髮也同時暴增,變得十分濃密,幾乎像表妹兒時的爆炸頭一樣壯觀。這失控的身體髮膚讓雲英感到膽怯和愧疚。難道只因為她過於祈求,上帝就罰她過度擁有?
問題是,雲英以為這懲罰本身有一種惡作劇的意思。它不那麼認真,沒一點慘烈,毫無痛楚。像把青蛙扔到冷水鍋裡慢慢煮,讓受罰者來不及察覺那是一種煎熬,也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受苦。
因為這僅僅是惡作劇,雲英又覺得上帝一直站在排擠她的孩子那一邊。
因此,上帝要比她想像的更殘忍些。
※
正如童年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長大後卻不得不嘆喟光陰如梭一樣;兒時覺得很大很好玩,總有無數新鮮事的小城,如今只會讓人感到百般無聊,又小得處處碰壁。何生亮和雲英一樣,才半小時的下午茶時間短促得讓他感到窮途末路,無處可去;可每天三十分鐘又長得叫人不知該如何消磨。不知始於何時,何生亮發現這半個小時是一種累贅,彷彿無端端地,每天變成了二十四小時又三十分鐘,而且這多出來的時間像個不大不小的瘤,長在白晝三四點之間,無法抹煞,如同長在日子的臉面。
他當然也去過別的店,偶爾也會相約三兩個還聯繫著的舊同學。只是大多數時候,大家都在忙別的事,或約見別的人。他別無選擇,只好又獨自到這老茶室,吃他始終覺得不怎麼樣的糕點,嘆一杯「幾十年來城中最好的」咖啡。
後來,何生亮還會在這不受打擾的時光中,忍不住回想昨晚溫妮在電話中的囈語和哭泣。溫妮你喝多了吧,溫妮你失眠嗎?溫妮不如你去洗把臉。那女人似乎酒醉卻又十分老練,又哭又笑,對著話筒唱起噓氣的歌來。
Make someone happy
Make just one someone happy
And you will be happy too
……(未完,更多內容請見78期《印刻文學生活誌》)
黎紫書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霹靂女子中學畢業;從事新聞工作逾十年,曾為當地《星洲日報》專題作者。已出版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微型小說集《微型黎紫書》、《無巧不成書》、《簡寫》;散文《因時光無序》,以及編著花蹤文學獎回顧集:《花海無涯》。
【散文】我的侯麥故事 /巴黎‧邁克‧文
天氣冷特別喜歡亂說話,就像嘴巴動動也能取暖。所以星期六在街角的麵包店買麵包,見到前面有個高瘦而佝背的白髮老人,忍不住壓低嗓子在朋友耳邊說:「Éric Rohmer!」他還當真,落足眼力望了望才知道我搞怪——名導演是街坊,眼尖的他出入曾經多次遇上,每次都炫耀一番,教無緣面聖者恨得牙癢癢。「比這人老很多。」「對啊,而且摺成兩份。」笑到直不起腰法國人通俗的形容是「摺成兩份」,促狹鬼在這裡移花接木,不是沒有一點殘忍的。
言猶在耳,兩日後晚間新聞就傳出他的死訊,真令人格外惆悵...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