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改造大作戰
精準養好腸道菌 拿回基因主導權
人為什麼會生病?過去認為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先天基因雖然改變不了,但生病時至少能得知是哪裡出問題了,然後給予精準治療,但為什麼醫生還是經常兩手一攤,說「每個人體質不同」?
原來,人體裡存在著比先天基因更浩瀚的後天基因—腸道菌。
本期《康健》客座總編輯──腸道研究權威、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先天基因加上後天微生物,才是決定你會不會生病、會生什麼病的全部。」
腸道菌能成處方箋,精準預防疾病?
腸道菌是可調控養護的後天基因,「腸道菌檢測」號稱能夠透過檢測,分析你腸子裡的各種好菌、壞菌,預測你因為缺了什麼,所以會得什麼病,以個人化精準補充益生菌處方,提早預防疾病。
坊間的腸道菌檢測有效嗎?有科學實證,還是另一種行銷話術?
益生菌大解析,怎麼吃才對?
益生菌市場10年成長超過2倍,甚至已經比藥品市場還要大,商品種類繁多,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益生菌保健食品可以取代藥品嗎?哪4種情況的人不適合吃益生菌?
「三好一心」必備日常養腸祕方
想養好腸道菌,益生菌不是唯一解方,打造良好的腸道環境,其實不必外求。本期介紹如何藉由提升生活中的飲食、睡眠、運動等,以及心情與壓力的調適,從日常打造最佳腸道菌相。另也說明6種可能破壞腸道健康的NG行為,讓讀者引以為戒。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養好腸道菌,遠離疾病威脅
《康健》本期封面的規劃,是在台大醫院院長辦公室誕生的。
4月下旬,總編輯賀桂芬率隊來訪,表示我近年來關注及專注研究的腸道菌,攸關精準健康的解方。《康健》非常認同個人健康和台灣的醫療必須從治療走向預防,才能解決台灣不健康餘命太長及健保入不敷出的長期問題,因此希望邀請我擔任客座總編輯,從腸道菌切入,提倡從預防打造個人精準健康。我欣然應允,並與《康健》團隊開會定出這期封面故事的規劃、採訪名單及審稿,期待這樣的合作,有助於推動觀念和制度的改變。
人為什麼會生病?過去觀念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先天指父母親給你的基因,但2011年基因體解開後,醫界發現,人體基因序列都清楚了,為什麼還是沒辦法解決像癌症這樣的醫學難題?然後進一步發現,原來腸道菌才是「後天失調」的關鍵因素:腸道菌不但影響人體免疫與代謝功能,還透過腸腦軸影響腦部功能,一個人會不會得到自體免疫疾病或代謝方面疾病如糖尿病,或與神經相關的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憂鬱症等,都跟腸道菌有關,甚至癌症治療是否有效、能否長壽,也都跟腸道菌有關。健康的腸道菌叢可讓腸道黏膜細胞緊緊相連形成屏障,阻絕有害健康的物質進入腸道,腸道菌的功能與重要性可見一斑。
精準醫學是當前醫學主流,而腸道菌可說是精準醫學的核心,了解個體的腸道菌,同時考慮先天跟後天的因素,可以達到精準醫學的4個P:Prediction(預測)、Prevention(預防)、Participatory(病人參與)跟 Personalize(個人化)!
父母給的基因無法改變,腸道菌卻可以改變。然而,每個人需要的腸道菌不同,有的菌對某些人好,但對某些人可能不好,好菌、壞菌並不是絕對的,腸道菌講究的是「生態平衡」,因此討論腸道菌,不能不談很多人用來改變腸道菌生態的益生菌。
因此本期的封面故事〈腸道改造大作戰〉(見54頁),不只告訴讀者腸道菌的重要性、探討時下流行的腸道菌檢測,也分析益生菌與次世代益生菌的不同,並提供讀者養好腸道菌的方法,值得好好珍藏、反覆閱讀,祝每位讀者都能「腸」保安康,養好菌遠離疾病威脅!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養好腸道菌,遠離疾病威脅
《康健》本期封面的規劃,是在台大醫院院長辦公室誕生的。
4月下旬,總編輯賀桂芬率隊來訪,表示我近年來關注及專注研究的腸道菌,攸關精準健康的解方。《康健》非常認同個人健康和台灣的醫療必須從治療走向預防,才能解決台灣不健康餘命太長及健保入不敷出的長期問題,因此希望邀請我擔任客座總編輯,從腸道菌切入,提倡從預防打造個人精準健康。我欣然應允,並與《康健》團隊開會定出這期封面故事的規劃、採訪名單及審稿,期待這樣的合作,有助於推動觀念和制度的改變。
人為什麼...
目錄
009 編者的話/吳明賢
養好腸道菌,遠離疾病威脅
010 本期受訪醫生、學者、專家
謝謝你們
為傳播正確的健康知識而努力
011 本月一個好改變/葉懿德
每天2杯無糖茶
降低失智、心血管風險
012 口袋熊醫師/編輯部整理
耳鳴怎麼了?
5原因3警訊一次看
013 本月就一招/甘思元
相撲蹲伸展|蹲對了,瘦肚翹臀一起練
014 乾咳、胸悶、腦霧……染疫後遺症百百種
確診康復卻有「長新冠」
中醫依3體質對症精準下藥
文/陳蔚承 攝影/陳德信
020 近8成孕婦睡不好
孕期前中後常遇睡眠中斷?
6招助準媽媽一夜好眠
文/柯孋衿
022 防疫保單爭議
防疫險、一般保險的要保書
沒有親簽會無效?
文/劉北元
026 小麻煩不擔心
喉嚨痛怎麼辦?
4大原因5招緩解
文/編輯部整理
028 翻轉女星花拳繡腿印象,好萊塢名導都甘拜下風
楊紫瓊從選美冠軍練成武打巨星
長年保持少女腰靠2大運動
文/張淑芬編譯
031 年輕乳癌發現期別晚、更具侵略性
乳房全切 ≠ 更高存活率
40歲以下差別不大
文/羅真
034 萬人數據分析最新發現
定期追蹤膽結石
有望提早揪出沉默的胰臟癌
文/羅真
038 逆齡時代/劉秀枝
下背痛好不了 該開刀嗎?
040 醫療線上/林頌凱
膝蓋老積水腫痛
半月軟骨恐已受傷
044 體重過輕比率是沒吃素的2倍
孩子從小吃素會影響健康?
7大營養素一定要補齊
文/羅真
048 不僅助消化更能護心、防血管老化
膳食纖維含量比一比
澱粉竟然更勝蔬菜水果
文/陳蔚承
050 吃貨明日書/毛奇
好油的風味不僅是營養而已
054 精準養好腸道菌 拿回基因主導權
腸道
改造大作戰
文/陳蔚承
062 精準預防︱疾病將可測可防
腸道菌可望成處方箋
誰才該做腸道檢測?
文/陳蔚承
066 打破迷思︱改造腸道菌,吃益生菌不是唯一答案
益生菌怎麼吃才對
補充愈多愈好?
文/陳蔚承
072 養腸祕方︱生活好習慣才是正解
「三好一心」實踐法
從日常打造最佳腸道菌相
文/陳蔚承 攝影/陳德信
080 在書本中找到轉換人生態度的力量
郭婞淳:閱讀讓我相信
挫折是最好的生命安排
文/張淑芬整理
083 疫情加劇「末日刷新」焦慮現象
太在意「讚」、社群成癮易憂鬱
6技巧提升幸福感
文/羅真
086 盡速修復人際關係
學會心理學家5種道歉語言
讓「對不起」更有力量
文/張淑芬編譯
088 至親驟逝最易有延續性哀傷
「喪親之痛」美國正式列精神疾病
走不出悲傷8大警訊要注意
文/梁元齡編譯 攝影/陳德信
091 新書搶先讀《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無法專注、生活碎片化
將使你錯過僅有一次的人生
文/吳怡文整理
096 醫師畢柳鶯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83歲病重母親選擇斷食善終
帶著尊嚴好好向世界告別
文/畢柳鶯、張淑芬整理
100 牙醫張欽智從業餘演奏家躍上國際任樂團首席
醫術、藝術不偏廢
把美的體驗傳遞給每位病患
文/李碧華 攝影/陳弘璋
104 真原醫/楊定一
改變體質與心態 穩重面對新的正常
106 快樂書房/陳鳳馨
我們都可以是數學探險家
108 買防疫茶一定要知道的事
喝防疫茶要看體質嗎?
3大功效了解成分再使用
文/邱淑宜 攝影/陳弘璋
112 破除中醫藥迷思/孫茂峰
汗皰疹好癢抓不停 針灸3穴位助止癢
114 對證調養/楊世敏
善用台灣香草 獲防疫「無敵星星」
118 拋開童年陰影,從對立不解到互娛互樂
用演技與母親溫柔和解
許傑輝:懂得和父母相處
是幸福的
文/張淑芬 攝影/陳德信
121 健腦大挑戰 一起玩數獨
122 兒時家常菜累積滿滿人生滋味
作家凌煙用料理完整記憶拼圖
把失智父母愛回來
文/Stacy
125 56歲退休用心記錄每個出遊時刻
把固定回診變城市小旅行
父母獨立生活、
也像孩子被溫暖照顧
文/Stacy
128 大人退休準備學院
本月精采課程
009 編者的話/吳明賢
養好腸道菌,遠離疾病威脅
010 本期受訪醫生、學者、專家
謝謝你們
為傳播正確的健康知識而努力
011 本月一個好改變/葉懿德
每天2杯無糖茶
降低失智、心血管風險
012 口袋熊醫師/編輯部整理
耳鳴怎麼了?
5原因3警訊一次看
013 本月就一招/甘思元
相撲蹲伸展|蹲對了,瘦肚翹臀一起練
014 乾咳、胸悶、腦霧……染疫後遺症百百種
確診康復卻有「長新冠」
中醫依3體質對症精準下藥
文/陳蔚承 攝影/陳德信
020 近8成孕婦睡不好
孕期前中後常遇睡眠中斷?
6招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