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去年的春節假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很不可思議吧?比起那些早已熟悉關東、關西,更是深入東北地區、瀨戶內島群的無數臺灣旅客,相較之下,我大概就像是一位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卻膽敢在如此艱困的出版環境之下,推出這本各位手上翻著的《秋刀魚》創刊號,這絕非只是單純喜愛日本文化的熱情而已,同時也必須擁有著對紙本媒體保持無比興趣的人,才能勇於付出這麼多的時間和預算,將新的雜誌上架於全臺灣的大小書店吧?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我去年第一次到東京旅行的原因,完全並非是著迷於日本文化,而是為了一個愛爾蘭的樂團「My Bloody Valentine」巡迴演出,而衝動撒出微薄薪水飛去聆聽。
也許在30年前旅行去日本會有更大的感受(詳見P94工頭堅與林凱洛的對談),而且網路科技發達的現在,已經很少人會有著如此的想法,不過就在我踏入這個國家的大門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站在車站大廳看著從右牆綿延至左牆的偌大密麻JR地鐵圖、從莫名買錯車票從押上駅出來看見的天空樹、像是電影場景一般的涉谷十字路口、寒風凜冽到刺骨的冬季氣候、人來人往的西裝洋服男女、舖得超平的柏油馬路⋯⋯,數度給了我好幾拳的「文化衝擊」。原本是個讀英國雜誌《MONOCLE》、聽冰島樂團Sigur Rós、看美劇《House M.D.》、穿帆布鞋「Converse」的偽國際化文青,萬萬沒有想到在為了聽一個西洋樂團而去日本的旅程,瞬間變成了現在講好像有一些過時的「哈日族」。
永遠記得對日本第一印象的萬里無雲晴朗天氣,就在飛回臺灣之時,再度面對陰霾不散的臺北陰雨怒吼,從此開始轉變為每天關注日本新聞、看日劇、吃和食、讀日文雜誌⋯⋯的生活,甚至在去年10月為了大學畢業製作而出版的臺灣地方誌《藍鯨》,也是受到日文雜誌《TO》、《JAPANGRAPH》、《d design travel》的概念所影響,藉由每一期介紹臺灣一個地方小鎮,因而讓兩個完全對高雄不熟悉的編輯和攝影,花了半年的時間在當地一個名為「哈瑪星」的小鎮取材,同時也顛覆了我們對於臺灣的想像,還沈浸遊歷在大都會的我,從原本怨恨鬼島的種種,透過實際走訪各地,藉由許多人的家族故事、綿延三代歷史的建築、臺北沒有的小吃,才瞭解到,自己從未正視過臺灣這座島嶼,還有太多我們不曉得的人、事、物散落在各鄉鎮角落,也才瞭解原來自己看的眼光太狹小了,因為媒體都集中在臺北,因此臺北人的眼光成了大眾的聲音,許多人便漸漸被假象的報導蒙蔽了雙眼。
在創刊《藍鯨》之前,養成我成為一位雜誌狂的歷程還有著在誠品書店的工作經歷、跑去《小日子》擔任編輯,這個11月更是邁進創立了這刊日本文化誌《秋刀魚》,為甚麼要在此刻已經有著許多介紹日本資訊的網站之時,還要推出另一個媒體?那正是因為我們覺得實體雜誌依然有著必要性的存在價值,雜誌代表了某一特定族群的聲音,而《秋刀魚》正是想要成為不只是想要瞭解旅遊資訊、而是希望從各個面向認識日本的一本刊物,畢竟現在臺灣,還沒有一本定期出刊介紹日本文化的雜誌,但是在中國北京卻已經有著行之多年的月刊《知日》,每個月提供海量的日本資訊介紹給全中國的讀者,從認識日本來審視自身的優缺點,但是比較起來,我自己認為,臺灣人應該是更了解日本的,而且看日本的角度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方向,因此我們在這個時候推出了一本這樣子的雜誌,呈現給大家。
其實日本文化早已深入了臺灣的文化之中,就是因為靠得太近,因此反而過於習慣而看不清,這也是為甚麼需要在此時此刻開始去探索日本,進而擷取值得學習的部份,改善臺灣的各種環境。《秋刀魚》希望能夠藉由每一期不同的主題,推出給各個領域不同興趣所好的人一本有趣的雜誌,神秘的蘭學、各種流派的現代建築、2020年的東京奧運、嚴肅的日本皇室、碩大的動漫文化、絕品的日式咖哩⋯⋯,在《秋刀魚》的第一期特輯特輯「好想認識的100種日本」,我們蒐集了18種不同主題、召集16位朋友帶我們看見不同面貌的日本,鐵道迷哇哈哈興奮地告訴我們全日本最強的棒球應援隊在哪裡、插畫家奈美藉由《神隱少女》和我們解釋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八百萬神」信仰、從小跟著動漫長大的歌手兼演員瘦瘦,點醒臺灣人對於宅文化的種種誤解、字體設計師「瀚文堂」透過五種日文字體解釋字體設計的奧妙⋯⋯,每位著迷日本文化的受訪者都能滔滔不絕地說著他們所深入關注的領域,藉由彼此各種不同的視野與角度,呈現多樣的看法與意見,拼湊出本期《秋刀魚》創刊號對日本的100種好奇與想像。
同時也要非常感謝購買與正在閱讀的您,願意翻開《秋刀魚》來閱讀,這本刊物除了來自眾多友人的幫忙之外,也透過「FlyingV」網站募集到創刊基金,如果沒有大家的相挺,不會有這本雜誌的誕生,也不會在書店架上瞧見《秋刀魚》的身影,除了雜誌之外,其實,我們更著眼於創建一個可以讓許多人發聲的平臺,畢竟每一個人並非都能夠全面性地看見最深層的日本,因此,了解不同的聲音、看見不同的面貌,成了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我們並非完完整整地了解日本文化,但我們願意傾聽來自各界的意見,希望大家在閱讀過後能夠到《秋刀魚》的官方網站、Facebook、Twitter,瀏覽閱讀,並給予我們您寶貴的想法,讓這本雜誌繼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