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從70年代奔回來的香瓜 劉克襄
前些時日,三小市集寄來《雲林食通信》夏.第二刊。
這本精美的報紙型農業刊物,此次重心報導在記述市集的青農廖竑亮夫婦,嘗試種回昔時的香瓜。它因吃起來充滿梨仔的風味,故而博得此「梨仔瓜」美名。
相較於多數人,我對梨仔瓜算是相當熟悉了。不只小時家裡種過,還在省公路販售。它算是中部重要特產,但50年代起,遠至恆春一帶,凡水田環境都有此類瓜果栽種。一個月的快速生長期,得以讓它在六七月時,做為一二期稻作間的轉作。
在此一專輯裡多面向地分享了更多梨仔瓜的過往知識,包括梨仔瓜的品系種源,何以無法跟美濃瓜競爭,同時闡述對這種古典水果未來的應用想像。
瓜類競爭猶若明星在表演舞台的激烈。梨仔瓜在70年代逐漸消失於市場,被淡綠耐存的美濃瓜取代,乃時也命也。但它背負的不只是一種水果的單獨興衰,而是整個水稻農業社會的式微。如今重新栽種回來,更有其複雜意義,絕非只是搶救某一失落水果。不,還有很多背後的農業生活價值值得探索。一個農業大縣的農業刊物願意深入探討,委實教人驚喜也感佩。
媒體推薦:
「《雲林食通信》以人為本、地方文化為核心帶動地方創生」——番新聞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這期介紹梨仔瓜,編輯團隊卻幾乎沒人聽過也沒吃過。「是梨還是瓜?」、「跟香瓜有什麼不一樣?」、「梨仔瓜貼上動動眼,好像小小兵!」我們賣力摸透這款不知曉的作物面貌,到田間現場,又訪談上下游的農友種苗公司與二崙瓜市。一路聽聞瓜事,肚子則裝了不少甜滋滋的瓜,也斬獲不少。
的確,梨仔瓜的光景不再,但它代表的仍是在地農業某時期正閃閃發光的榮景。認識它、品嘗它,就像踏上時光隧道,重回那年代裡的農村生活、農食背景─是一家人在田間傳接與洗瓜的吆喝聲、有一群孩子吃瓜的嬉鬧聲、也有集散地此起彼落的議價聲… …裡頭刻滿農業與生活的地方脈絡,處處是故事。
梨仔瓜這刊終於完筆,對我們來說,真正的甘甜味究竟是什麼?是瓜肉的清甜風味或回甘、也是竑亮攜手予希堅定友善從農的甜蜜、更是復刻舊時輝煌的豐收滋味。
對你來說,它真正的甘甜味到底是什麼?就等你來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