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精華搶先預覽]
分數不再決定一切!未來升學贏家是「最認識自己」的孩子 文/陳珮雯
過去台灣學生依著升學考成績決定上哪所高中、大學,在一○八課綱上路,牽動考招方式及高中課程改變後,孩子在國中,甚至國小,最好先對將來想學什麼有足夠認識,對未來的升學才最有利。
你家也有孩子快接近升學的年紀,卻碰上「一○八課綱」上路嗎?這幾個月媒體上常出現一○八課綱的負面新聞:課本沒審完、「多錢」入學、升學壓力更大、高分落榜……看得父母心慌慌。
從升學方式的角度看,九月上路、今年高一學生將會適用的一○八課綱並沒有掀起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升大學的管道及考試辦法都與現行方式差異不大,七種大學入學管道早已存在,爭議最多的「學習歷程檔案」也早就是不少大學招生所看重的,只是在一○八課綱上路後以另一個形式執行。
那麼一○八課綱後的升學究竟改變了什麼?最大的改變發生在高中端的課程學習,讓孩子升學路上「選校」的時間點,透過政策,從以往高三升大學時再來煩惱如何選大學科系,鼓勵孩子提前三年,甚至更早,從「國中升高中」就為自己選擇一所在課程上有助「適性發展」的高中,並將高中的「特色課程」與一一一年大學考招方式連動。
這個升學邏輯是鼓勵暑假後九年級以下的國中、小學生,未來在國中會考後的高中志願選填前,最好能對自己將來想學什麼?想去哪裡?先有足夠的認識,才好選擇一所「特色課程」與自我志趣相對應的高中,並在升大學時是經過充分「生涯探索」後的選擇,而非僅憑考試成績入學,進到大學卻發現對所學不感興趣而成為課堂的「客人」。